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时候家里的热炕头

再过一个星期就进入大雪节令,小雪大雪又一年。天气越来越冷,我想起了从小睡过的火炕,一种温暖的感觉从记忆深处袭来。被烟火薰热了的温暖的土炕,承载着儿时许多温馨的记忆,飘散着儿时仿佛被文火煨熟了的生活味道。

直到如今,北方农村好多人家都习惯家里砌上一盘炕,大炕好比一张可以过火加热的床。清代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八里说“土炕北人以土为床,而空其下以发火,谓之炕。”我小的时候,村里大多数人家的炕是用土坯垒砌的。土炕一头连着做饭烧水用的灶台,从灶台的走烟口垒砌好弯弯曲曲的炕洞过火,一直延伸到烟囱的下面,炕洞上面用土坯盖好后用泥抺好。炕又分为炕头、当炕和后炕,紧挨灶台的是炕头,我们那里也叫锅头,炕中间称当炕,紧挨后墙的部分是后炕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风俗类·北人尚炕》条云:“北方居民,室中皆有大炕。入门,脱屦而登,跧坐于炕,夜则去之,即以荐卧具。炕之为用,不知其所由起也。东起泰岱,沿北纬三十七度,渐迤而南,越衡漳,抵汾晋,逾泾洛,西出陇阪,凡此地带以北,富贵贫贱之寝处,无不用炕者。其制:和土杂砖石为之,幅宽五六尺,三面连墙,紧依南牖之下,以取光;前通坎道,炙炭取暖。若贫家,则于旁端为灶,既炊食,即烘炕,老幼男妇,聚处其上。”

徐珂介绍得很详细,说明炕在北方人生活中既可供晚上休息,也可以在炕上吃饭饮茶,饮食起居都在炕上。所以北方的炕特别大,一盘土炕要占到屋子的一半左右。徐珂说的“幅宽五六尺”差不多,炕一般宽一米八到两米三。但他说的“三面连墙,紧依南牖之下”不全面,以炕的位置而论细分为正炕、倒炕、顺山炕,正炕就是徐珂说的那种炕,挨着南边的窗户而建,优点是采光好,缺点是风大冬天冷。所以窗户下边要垒砌高一尺多厚六七寸的窗台,每到冬季夜晚窗台上的玻璃窗户外还要加一层棉帘和挡风板,小的时候大人们老指派我们去盖棉帘子。

倒炕是依后墙而建,有时要占满后墙,好处是避开了窗户的寒风,但采光肯定不如正炕。顺山炕是因为顺着山墙建而名,这种炕是“三面连墙”,北边紧挨后墙,南面挨着窗台,炕有建在东山墙的,也有依西山墙而建的。我小的时候,大多数人家一进门靠东或靠西有一盘大炕,紧挨炕靠北墙东西向摆一顶大红躺柜。炕对面的墙边摆着碗柜和大大小小几口缸,有水缸、白菜缸和咸菜缸。红躺柜的正中央上挂一个大的玻璃镜子,镜子边挂一副对联,称之为“中堂”,这是仿照过去大户人家厅堂的摆设。对联一般写“四季如春风光好,江山多娇日月新”“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等等……在那个年头,这样的摆设是内蒙古农家的标配。

不论是正炕、倒炕还是顺山炕,炕肯定连着锅灶,因为炕过了火人才能睡在上边。过去内蒙古的农家一般锅连着炕,中间没有遮拦。我们小的时候就是“锅连炕”,小雪大雪飘来时,烧水做饭时炕被烧得热腾腾、暖烘烘的,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看着母亲在锅台近处的炕沿边和白面、擀豆面、捏莜面、搓糕面,炝在锅里的猪肉片滋啦滋啦地响,肉香飘满屋……饭菜熟了,母亲从锅里盛出热气腾腾的饭菜,我们迫不及待用筷子夹起一块猪肉片子,一咬满嘴流油……家暖一盘炕,坐在炕上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想自己小时候那个馋样儿都失笑得不行。

“锅连炕”给庄户人家带来了温暖,也带来了方便,尤其是做饭。记忆中暖烘烘的炕上是生豆芽的地方,把黑豆或绿豆洗好放在瓮里或大盆里,热炕上就可以生豆芽,豆芽换水时直接倾倒在锅里即可。我们内蒙古还有吃酸饭的习惯,就是把糜米放在浆米罐子里发酵变酸,然后捞出来做酸粥、酸米饭等。“酸不过的浆米罐子,亲不过的老婆汉子”,浆米罐子挺娇气,要放到不冷不热的地方,一般就在连着炕的灶台角落。炕头上还可以起面或发酵做酱面的曲……“锅连炕”虽然有诸多好处,但也有一致命的隐患:由于锅台和火炕相连没有防护栏,大人略微不注意,就会使不懂事的幼儿跌入开水锅被烧伤烫伤。因此,后来盖的房子都用木框玻璃窗户把锅台和炕头隔开来,这样就安全多了。

父亲是盘炕的高手,小的时候经常有人请他去盘炕,我没少跟着他到别人家里吃好的。父亲盘的炕不回烟,整盘炕受热均匀,有的人家的灶回烟炝得不行,也请父亲去改盘炕洞。父亲告诉我盘炕要先垒好连接灶台出烟口的炕墙,像靠西墙的顺山炕,炕墙和山墙的走向一样,在靠近窗户的炕墙留出烟口将来砌炉灶,出烟口和烟囱走烟口一定不能正对,而要错位对着。炕里边的矮砖墙用小土坯垒砌成,按炕的大小确定不同的平行的排数,每一排分成两段或三段,矮砖墙和出烟口一个方向的是直洞式,垂直方向是横洞式。也有矮砖墙有横有竖错落排列不在一条直线上,称为花洞式,这种炕一般很少。炕洞的矮砖墙要能挡住烟囱进风,炕尾和烟囱连接的口要抺出里高外低的连接的地方,或者在出烟口下留一个回风口,这样就不容易倒烟。

炕洞里的矮砖墙修好后,就用厚土坯覆盖,这种厚土坯叫炕板子。这种炕板子由红胶泥和上小麦秸杆制成,每个炕板子约一尺二寸长、七寸宽、寸半厚,很结实。炕板覆盖好炕洞再用麦秸泥抺得平平的,然后在炕墙上安上炕沿,内蒙古一带炕沿多用一段榆木做成,也有用杨木的。人们经常在炕沿边坐,多年的炕沿磨得非常光溜。土炕一般一年或两年要清理炕洞里的灰,小的时候腊月里我就见父亲把炕板小心地一块又一块撬起,清理完炕洞里的灰烬后再砌好。再结实的炕板也是土的,小时候炕是我的乐园,蹿高奔低,有那么两次踩塌炕板了,父亲赶紧和泥把存的炕板子补上去。现在人们改用红砖砌炕道,改用水泥板替代炕板,做饭时热得快,不烧火时凉得快,就像当下的人情一样,不像土坯那样保温久长。

一般炕盘好后,就得铺炕装饰了。我小的时候人们日子穷,都铺炕席,铺炕的席子是用高粱秸秆的篾条编制而成,我父亲是个手巧的人,他就会编席子。炕席用久了,篾条断了就成了刺,我小的时候腿上屁股上没少被这种刺扎。到后来攒了羊毛让后街上新乐哥他们擀了几块毡子铺上,无论坐卧都舒服多了。当时人们时兴毡子上再铺油布,我们家请来画匠画油布,先买一块粗白棉布,按炕的大小确定棉布的大小。把白布上浆刷好底色,然后画上飞禽走兽、花草鱼虫,画完之后上几遍清漆,干了之后就是耐用的油布。油布有个好处防水,家里的小孩屙上去尿上去,用尿布一擦就行了,更不用说倒上水洒上饭菜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改铺羊毛地毯,上面再铺一块人造革塑料布,防止地毯被弄脏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齐光瑞关东风情系列之火炕
东北炕席
【西散原创】邢爱民作品 | 老家的土炕故事多
【左岸风文学】程毅飞 | 乡间土炕暖
东北火炕
文友主页丨张桂婷:老家的热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