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0年40村丨苏州昆山金华村:“摆渡”岛民住进了“苏州园林”

​40年40村丨苏州昆山金华村:“摆渡”岛民住进了“苏州园林”





视 频


虽然初秋的阳光依然火辣辣的,但好在天空澄澈白云悠悠,如画一般延伸开去,不禁让人心情愉悦,从江浦南路转入金华村,超75%的绿化覆盖率更是让人顿觉神清气爽。


刚开过几十米,一座粉墙黛瓦的“苏州园林”映入眼帘,看了几遍导航才敢确定,原来这里就是昆山市张浦镇金华村的村委会!


不过这里可不只用来办公,这个“苏州园林”集村委会、公共服务中心、综合警务站、卫生服务站、党员服务中心等功能设施于一体,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在这里办理大小事宜。

不仅是村委会,从空中俯瞰,一座座乡村别墅错落有致,掩映在绿荫之中,这里的村民俨然都生活在园林之中,富足而悠哉。


“以前是跑出去,现在是赶回来”

一位老电影放映员的改变

每天早上八点,71岁的王冬泉都会准时出现在村委会东侧的农家书屋,泡一杯茶,开始一天的图书管理员生活。

“最近又新来了一批书,你看我这边都快放不下了。”王冬泉一边说着,一边开始收拾起了书架,“我们这里地方不算大,但藏书也有3500多册,什么种类都有,每天来借书的人也有100来个呢。”

由于金华村在昆山市率先实现了村级农家书屋与昆山市图书馆联网,全村图书资源统借统还。

“这在以前完全是不能想象的,还在书屋看书呢,我们那个时候唯一的文化生活就是看露天电影,我呢以前就是给大家放电影的。”

原来,退休前,王冬泉曾是一名电影放映员,1975年被大队安排到电影队,这一放就是30年。

回忆起最初放电影的场景,王冬泉还历历在目,他说,当年都是到村里弄两根毛竹,把银幕挂到小学操场上,老百姓奔走相告,看电影的人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出点故障把人都要急死。

“我们金华村比较特别,四面环水,以前被称为'小台湾’嘛,我们常常在外地放电影,有时候回到村里来放,还得把机器都放在小船里运进来,总是担心船翻了机器就完了。”

王冬泉笑了笑接着说道,“不过后来就好了,汤书记带领着村民们捐款、造桥,现在金华村四通八达。你看我以前都是满世界跑,不想回来,现在退休了反而回村里来养老了,给大家看看书,挺好的。”



“他们叫我阿弟,我要好好干”

一位老支书的决心

王冬泉口中的汤书记,正是金华村这几十年变迁的最直接见证者——金华村原党委书记汤仁青。和村子祸福相依40余年,汤仁青想说的太多太多。

“别说文化生活了,以前连生存都是个问题。金华村这几十年的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金华村原来是一个穷村,是一个小岛,老百姓出门不方便,都要靠摆渡,近亲结婚的多,因为村子里的姑娘不愿意嫁给自己村里的,小孩子去上学也要摆渡,家长很不放心。”汤仁青说着说着皱起了眉头。

七八十年代迎亲

尤其是后来,接连发生了几起两船相撞、翻船导致村民死亡的事故,给整个村子蒙上了一层阴影。难道金华村人永生永世都要靠摆渡过日子了?

1992年,刚当上金华村党委书记的汤仁青干劲十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造一座桥。然而,仅靠一个小小穷村,造一座大桥简直是天方夜谭,为此汤仁青只能四处求人。

“我和村干部、会计啊,都出去讨,真的跟讨饭一样的。”汤仁青清楚的回忆说,这顶大桥长105米,造价当时是145万,就靠着挨家挨户去“讨”去鼓励,除了政府出资的,最后金华村自己就筹备了67万。

第二年金华大桥终于建成了,通车当天,村民们自发燃放鞭炮,载歌载舞。有几个老阿婆甚至跪下说:“这下我的孙子上学出门,我就放心了。”千百年来交通闭塞的金华村,终于和外界建立起了沟通的桥梁。

路通了,下一步就是要谋发展。

近年来,汤仁青带领村里建造标准厂房3万平方米,解决本村500余人就业,还先后投资建设了1.3万平方米店面房。

2004年,村里成立金华富民合作社,全村有470多户村民入股,投资建造厂房和打工楼等,去年一年分得红利136万元,累计红利1500多万元。村里每年拿出村级经济收入30%左右的资金反哺百姓,汤仁青还跟村民们承诺,年年有增幅。2017年人均分红1300元(全年支出550万),位列昆山市第一。

“我们家六口人,算起来一共能拿到快8000块,挺满意的。”村民朱阿姨笑呵呵地和看苏州记者这样说道。

这些年,金华村又开始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引进创办了300亩的阡陌农田蜂花港、200亩的特色果品基地和180亩的金华农庄,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养身怡情的沿吴淞江休闲养老度假村。

2001年,和北村并村之前,老金华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15万元,两个村合并后的总资产也只有204万元。而到了2017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已经达到165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9668元。

不知不觉中,金华村已经摘掉了穷帽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好东西一定要传承下去”

一位腊肉协会会长的目标

其实让金华村人富起来的还不止这些,一样美味同样功不可没,那就是金华腊肉。

65岁的祝金发是土生土长的金华人,他说,小时候,腊肉是过年才能吃到的佳肴,而且排行老三的他常常被父母要求少吃点,要省给干农活的两位哥哥吃。

“也是因为我们金华村出门要摆渡,买东西不方便,所以干脆就自己养猪,一到冬天,家家户户都要腌腊肉,有亲戚来的时候也不用担心来不及出门买菜招待了。现在条件好了,但是腌腊肉这个传统还是保存了下来。”祝金发介绍,目前村里成立乐金华腊肉产业协会,由他会担任会长,“可能是因为我以前都是做村办企业的,又是本地人,有些经验吧,现在退休了我和老伴也从镇上搬回村里来住了。”

祝金发透露,目前,全村腌制户数318户,每年销售腊肉3.5万腿(方)左右,净收入达180多万元,户均增收近6000元。

“不过主要还是靠自己销售,有的卖几个腿,有的路子广的能卖卖四五千腿,而且质量层次不齐,我们接下去想做的就是制定规章制度,把关质量,把品牌做起来,因为腊肉只在前半年,所以目前考虑要真空包装,这样可以全年销售。”

另外,祝金发说目前他们也已经在着手准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真正能将金华腊肉推广得更远。



“希望更多年轻人回村里来发光发热”

一位大学生村官的回归

回到村里的不止有老人,还有曾经走出去过的年轻人。

徐丽娟目前担任的是金华村团支部书记,她笑着说自己是一个爱折腾的人,在外面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了家里。

原来,2005年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的她,曾去过广州打拼,又在上海待了1年。

“我在上海一家大公司做,这份工作说出来是很体面的,但如果不适合我自己,没什么成就感,也没什么意思,可能也渐渐成熟了吧,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而让徐丽娟下定决心回来的,还是奶奶的一次生病——

“当时家里人就跟我说奶奶动了个手术,也没多说什么,但是当我回来看到奶奶以后才知道挺严重的,那时候老房子蛮破的,灯光昏暗,我就觉得在外面没待多久,奶奶怎么一下子老了好多,瘦了好多,头发几乎全白了,当时就觉得时光不等人,我要多陪在亲人身边。”

回到家乡以后,徐丽娟常常觉得自己的决定真是做对了,她们家是村上第一户进行农房翻建的,翻建过后,房子又大又敞亮,比当年她在上海租住的几十平米的老房子好太多太多了。

从2015年开始,金华村全面启动农房翻建,目前已经建好75%,2018年基本翻建结束。到时候就完全是“村在园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啦。

“生活幸福感特别高,现在的工作也能发挥我的主观能动性,不再是大公司的一个机器而已。”

徐丽娟目前正在二胎的产假之中,她正期待着重新回到岗位上,真正为村里子的叔叔阿姨们做点实事。



“这里的路怎么这么好”

一位东北婆婆的赞美

跟随着徐丽娟回到金华村的,除了她的东北老公,还有刚退休的公公婆婆。看苏州记者一开始见到婆婆董荣波的时候,还以为是徐妈妈,因为婆媳两人的关系太好了!有说有笑,一起在家看着大宝二宝。

“我是一个小学老师,去年4月份退休了正好来给儿子儿媳带带孩子。这边确实发展得比我们那边好得多,我一来这儿就说哎呀这个路怎么这么好,我们那边的'水泥路’我给你解释一下,就是一下雨连水带泥。”说着说着董阿姨自己也笑了。

虽然相比东北,这里的冬天更加湿冷,夏天酷热难耐,但是董阿姨说,这些都是能习惯的,主要这边发展得好,带小孩子看病啊打针都方便,以后上学也方便。

至于东北人爱热闹的习性,董阿姨高兴地说,村里也挺热闹,村民们互相串串门。

而且金华村目前已经建成了一个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三个公园(金华园、休闲健身公园、昆山第一家村级儿童乐园)以及四片灯光场地(篮球场、门球场、露天舞场、百姓戏台),其实平时的文化体育活动非常多。

2018年,金华村还投资600万元建设集就餐聚会、养老服务、文体娱乐于一体的百姓会堂,目前正在大力修建中,等修好了,村里的生活就更是羡煞旁人啦!

金华村现任党委书记瞿桃林表示,金华村在201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去年金华村的北华翔又入选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首批试点名单。

“我们要抓住这样一个机遇,对我们村上的基础设施再提升,村庄入口、道路建设、房前屋后等方面进行改造,对活动设施进行更新,这样村子就焕然一新。”

除此之外,瞿书记还透露,目前还在积极吸纳一些工商资本进驻金华村,一起发展,目前已经引进了上海民盟书画院艺术家创作室,马上还要打造一片熏衣草庄园,吸引更多人气后,配套的民宿、农家乐也将很快跟上。

“希望金华村在文创、文旅产业上更进一步。金华村,还可以更好。”瞿书记这样说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平度今年翻建百个村级小广场 每村都有休闲场所
美丽张浦引得年轻人想下乡
金华87岁老人一年攒下一千元 全部捐给村里修路不心疼
指尖一点,村里事务全明白
世界那么大,我去绵竹年画村
深垟“大赶考”打造丽水“多肉第一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