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影老胶片见证时代变迁

​看电影,在几十年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现在已经成为都市生活休闲的重要一环。


  在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王官集镇苗圩村,老电影放映员刘永强正在使用80年代生产的放映机,放映着黑白电影《过年》。墙上若隐若现的电影画面,让人感觉时光仿佛回到了40年前。1970年出生的刘永强,从小就是一个电影迷,在他印象中,改革开放初期,电影放映是当时男女老少最期待的一件事。

  198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永强来到王官集镇电影放映队,做了一名电影放映员。那时候电影院里用的电影放映机还是胶片机,需要人工装载胶片,还得时刻看着机器。一部电影使用的胶卷,就有30斤重。

  刘永强介绍,当时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这些黑白电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了90年代初期,科技的发展使得彩色胶片普及,大家看到的电影也变多了,《霍元甲》、《少林寺》、《上海滩》,一些武打、言情、喜剧电影都出来了。

  2000年之后,电影院里面的胶片机大批被淘汰,加之电视的普及,来电影院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像刘永强一样的电影放映员,离开了放映队。而刘永强却始终难舍胶片电影的情结,他出钱买下了当时淘汰下来的胶卷放映机,开车到各地去放电影。2007年,宿迁陆续开展各种送电影下乡活动,一些老的电影放映员,又开始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不过,现在的放映设备早已更新换代,使用数字放映机,体积小、容量大、画面清晰。

  刘永强说,看到老百姓看了电影非常高兴,他也感到作为一个放映员的价值和自豪。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11月8日江苏公共新闻频道12点档《新闻空间站》栏目。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李明洋 编辑/GZ)



电影老胶片:见证时代变迁
​​

  近日,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的文物库房,记者看到了儿时记忆中的电影胶片。胶片一排排躺在那里,迎面扑来的,是旧时光的味道,仿佛带着童年的美好,向我们诉说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2015年被发现和保护的3万多部电影老胶片,足以填补我市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对于电影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是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心栽柳 填补领域空白

  2015年5月份,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在进行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意外地在原聊城地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濒临倒塌的库房中,发现了一批数量可观的老电影胶片。

  经过初步清点查核,这批老电影胶片数量达3万多部,年代最久远的可至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前,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预期,更是在内容上涉及了各个领域,包括我们熟知的故事片、喜剧片、戏剧片、动画片、科技片,甚至还有一些珍贵的新闻纪录片、新闻简报、科技简报、工农业科技简报、卫生医疗简报等。更为欣喜的是,还有很多与文物、古建筑、古树相关的专业影像,这对相关方面的文化研究具有重大的专业价值。

  《小二黑结婚》《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地道战》《张君秋选段》,还有一些具有珍贵历史研究价值的作品;8.75mm、16mm、32mm,黑白的、彩色的、宽银幕、遮幅宽银幕、普通银幕……赫然就是时代进步与变迁的有力见证。

  所有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惊喜和震撼,这些胶片的发现,足以填补该馆和我市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修复保护 致力文化继承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后续的整理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电影胶片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定的损坏:不同程度的褪色、撕裂、划伤、画面剥落、脏点等。此外,由于存放时间较长,存放条件的限制,这些胶片特别容易风化、自燃、板结。这些现状给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工作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通过多方努力,该馆委托国家专业机构编制了预防性保护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建设了崭新的标准库房。同时,还聘请了我市原电影公司从事电影放映和影片的维修保养工作的4名老员工。

  专业维保人士的加入,给胶片的保护带来了希望,但4个人面对3万多部电影胶片,压力毋庸置疑。一部电影往往就有好几本,上集下集,一段二段,先归类整理入盒,声带、齿孔断裂的逐个接上,除尘,打蜡,试看,再装检入盒。这些在我们看来相当缜密繁琐的工作,却只是最基础的维保工作。

  原聊城地区电影放映公司经理贾建忠指着对面的影片修复员对记者说:“他前段时间刚从医院回来,肩周炎,我们几个全都有这个病。”

  没有专项资金,条件简陋。库房里环境潮湿阴冷,老旧的线路甚至带不起一台空调。偌大的屋子,4个人只靠一个电暖气片取暖。“我们克服克服,能为咱们后代留下点什么也值了。现在民间也有收的,据说价格还很高,但我们坚决不卖,这都是国家的。”他表情坚定地说。

  电影胶片中含有甲醛、丙酮等有毒气体,长期接触对健康有一定影响,但是这些在他们眼里都不算什么。他们曾是最普通的公司员工,如今是几个不再年轻的退休工人,可是骨子里对于电影的热爱、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却又那么根深蒂固,如同流淌在身体里的血液。

  时代发展 浸润情感热度

  贾建忠告诉记者,负责电影播放的是他老伴儿,现在全市会放映胶片电影的也没有几人了。胶片电影陪伴了他们半生的时光,让他们相识、相爱、相守,胶片电影见证着他们从意气风发到老年迟暮,他们也眼看着胶片电影从风靡一时到无人问津。

  在很多人的童年回忆里,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电影。街头巷尾,在空阔敞亮的地方拉一块幕布,大家搬着凳子依次坐定,伴随着放映机划过胶片的声音,从电影中了解大千世界。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胶片电影充实着群众的生活,更丰富着我们贫瘠的精神世界。后来,科技不断进步,数字电影、3D电影、4D电影不断推陈出新,胶片电影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

  再看这一本本胶片带,似乎都带着情感的热度了。不知道这个浩大的修复工程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毕竟困难还有很多。但敢肯定的是,它们不该只存在于记忆中,因为那是几代电影人的心血,几代观影人的记忆和电影文化的传承,总有一天,它们还会与世人见面,或许在专题博物馆里,又或许是在街边巷尾又重新拉起的一块幕布上……(记者 贾新伟 通讯员 朱 珠)




光影变化见证40年时代变迁
​​

从黑白到彩色,

从胶片到数字,

从露天到室内……

改革开放的市场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壮大。电影用独特的影像表达,记录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变化。

戳视频,

看电影40年的发展历程

↓↓↓

01:27

改革开放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为每一个变化留下生动的剪影,留下一条穿越时空的光影隧道。

看电影是人们

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十年来,

人们看电影的方式

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变化。

放映技术:从胶片到数字

65岁的乔素兰是襄阳市银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总经理。1974年开始进入电影行业,从最开始的技术工作人员到现在的总经理,乔素兰已经在电影行业里工作了44年。

乔素兰介绍,她刚进入电影行业的时候,当时襄阳的电影市场在湖北省内还不错,按城市院线的票房收入来排名,襄阳在省内排第三,仅次于武汉、荆州。

资料图片

上个世纪80年代,电影放映方式和现在截然不同,当时电影都是用胶片放映,电影院之间实行“跑片”的模式,跑片员需要在几个影院之间来回跑片,一个影院放映完电影之后,再将胶片送到下一个电影院,胶片在几个影院之间传递使用。那个年代,不同电影院的观众同时观看一部影片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种“跑片”的模式对放映员也是极大的考验,需要不停地切换胶片,非常耗体力,同时,胶片放映次数多了之后会有划痕,放映效果也不佳。

放映室的环境更是简陋,一到夏天,整个放映室内温度非常高,放映员常常热得满头大汗,唯一的电扇不是对着人吹,而是对着机器吹,给机器散热降温。

尽管工作环境比较恶劣,放映员对工作却非常负责,有的影片到晚上12点才放完,放映员就在放映室里守到12点,影片结束后才回家。

网络图片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2010年,

一部名为《阿凡达》的影片上映,

整个市场上的胶片电影

全部更换为数字电影。

数字电影的出现,

彻底改变了电影的放映技术,

影片的播放变得非常便捷,

不再需要跑片员在电影院之间来回跑片。

同时,电影载体从一大卷胶片变成了方便携带的硬盘。根据老百姓的观影需求,电影院购买国家正规发行授权的卡,把卡插进放映设备,输入密钥后就可以放映电影了,不同城市的人可以同时观看同一部电影。

观影方式:从排队购票到线上选座

1995年,市区的电影院主要有樊城电影院襄城电影院光明电影院棉纺俱乐部工人文化宫5家电影院。市区以外的电影院相对比较简陋,当时去樊城电影院和襄城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比较多。

樊城电影院是当时最好的影院,能容纳1000多人。当时,观众看电影需要提前几个小时去售票窗买票,有些上座率高的影片,观众甚至会提前一两天去买票,生怕买不到好座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2014年年底开始,全国的电影院都可以实现在线选座,每家电影院都有相应的售票软件,供观众在线选座。观众通过手机,在任何一个地方就可以直接选择观影的影片、场次、座位。完成支付后,观众在电影院通过自助取票机取票,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拿到票看电影了,在线选座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们排队购票的时间。

除了售票方式的转变,

电影的宣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乔素兰介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的宣传主要是靠宣传栏,电影预告都会在宣传栏里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呈现,或者通过编一些顺口溜等让观众知道下次放什么电影,基本上只有这些渠道来宣传电影。

随着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多种传播形式的出现,人们不再只通过电影院来了解新电影。各种电影海报、预告片、花絮的出现,让观众可以通过更多形式了解电影。通过这些宣传手段,观众可以选择看自己想看的影片,而不再像以前一样,电影院放什么,观众就看什么。

改革开放初期,电影的类型非常单一,主要以国产片为主,基本都是爱国题材的抗战片。后来,国外电影逐渐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好莱坞大片受到了很多襄阳市民的喜爱。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国力逐渐提升,尤其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观众对国产电影越来越期待、越来越喜爱。尤其是从2015年开始,好莱坞大片的观影比例逐年下降,国产影片的观影人数逐年上升。近年上映的《战狼2》《红海行动》等红色主旋律电影,也极大地改变了观众的观影选择。

影院规模:从单一厅到多功能厅

1993年,

电影行业整体发展势态不佳,

甚至在走下坡路。

此时,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电影行业开始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

此时,电影院的运作需要创新,但很多电影院并不知道该如何转型。除此之外,电视机开始进入老百姓的家庭,对电影市场自然产生了一定冲击,观众在家也可以通过电影频道观看电影。

乔素兰回忆起1993年电影院经营态势不佳的这段时间,仍然感觉乐在其中。虽然当时很辛苦,但出于对电影的热爱,乔素兰始终相信,只要坚守本心,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

当时,电影院开始由事业单位转型为企业单位,转企改制使很多年轻人走向电影市场,很多大城市的电影院开始进行改造。一个电影院只有一个厅,一个厅坐一千多人,这种形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了,于是,多功能厅开始出现。

襄阳的电影院也发生了变化。原先的棉纺俱乐部改成了现在的武商购物广场,樊城电影院改成了小马影城,光明电影院退出市场,改成了超市。各家电影院内出现了多功能厅,迎合不同观众的胃口,满足不同层次观影人群的需求。

电影院的放映技术从胶片发展到数字,硬件设备也不断改变。乔素兰说,原来的电影院座位拥挤,座椅非常硬,观众看电影坐两三个小时肯定不太舒服,观影的舒适度很低。

现在,电影院的空间感越来越强,观众坐在影院内看电影没有任何压抑感,影院内的空气流通也比较好,座椅也更加人性化,很多座椅都可以调节,观众甚至能躺着看电影。不仅如此,现在影院的座椅都是采用布艺的,冬天坐着不冷,夏天坐着不热。

电影院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市区从最初的5家影院

发展到现在的16家影院,

周边县市陆续建成了13家影院,

目前襄阳全市总共有29家电影院。

除了城市电影院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对农村电影放映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国家对农村放映的每场电影都会给予一定补贴。

乔素兰表示,今年,他们给襄阳不少村放映过电影,让许多农民免费看电影,同时,给放映员进行了专业的培训,其中包括培训放映技术、设备维护等内容。

另外,在2016年的时候,他们给每个放映员发放了标准化放映手册,便于放映员学习。在放映电影的过程中,他们跟每个放映员签订了协议,确保电影保质保量放映到位。在影片的选择上,他们会放一些科教影片、养殖种植影片等,同时,还会播放一些创文小短片给农村的老百姓观看。

放眼未来,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电影业

会迎来新的增长机遇——

在过往40年成就的基础上

跟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

守正创新走向新天地。

襄阳日报全媒体发布

文字/全媒体见习卓嘉 龚良杰 实习生杨思琦

图片/网络综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视频/全媒体见习卓嘉 龚良杰 实习生杨思琦

编辑/李晨贝

责编/李天一

审核/肖雨蒙

校对/张文进



一盘盘老胶片 见证电影沧桑

​原标题:一盘盘老胶片 见证电影沧桑

  郭耀先,现年84岁。1950年,郭耀先16岁时,在太原解放后第一个公私合营电影院“山西电影院”当学徒工,跑片、放电影,开始了他这辈子的电影生涯。
  王挺,“影二代”,父亲解放前就在太原市从事电影工作,1976年王挺开始从事电影放映工作。
  杜茂全,山西电影家协会影院经理联盟会长、山西省文化厅山西剧院经理,1984年入行电影界。
  3个人因电影相互结识,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在太原市的发展脉络。
  作为新中国太原市的第一代电影人之一,在上世纪50年代,郭耀先先后被保送到山西省艺术学校、华北工学院学习电影专业放映和机械维修技术。1987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中国电影展在北京举行,郭耀先被聘请为技术总监,大展期间无一故障发生,中国的电影放映技术获得国际专家的好评。退休后,郭耀先的人生还在电影上,文化部评定的100部国产影片名著他收藏了60余部,从8毫米到35毫米的国产电影机他收藏了30余套。他在租住小屋成立了一个人的“电影队”,经常用国产电影机为省城的各大专院校放映国产电影。数字化电影时代来临后,郭耀先也不落后,花费万余元购置了一台美国数字电影机,甚至3D电影的放映镜头他手里也有。
  循着父辈足迹的王挺,1976年上班后,通过勤奋好学当年就考取了山西电影放映技术资格证。虽然改革开放后“下海”,但他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电影人。2009年,第一届全国老电影节在晋中市举行,王挺充当志愿者,为于洋、张勇手、凌元等表演艺术家放映了30余部影片。他还组织一群老电影爱好者建了一个“老电影爱好之家”的微信群,定期活动,去社区、养老院用自己的放映机公益放映老电影。
  1984年入行的杜茂全,正赶上中国电影的低谷期。到了1993年,中国电影跳出计划经济,《红番区》《真实的谎言》等10部国外大片的引进成为了中国电影改革开放的信号。但由于国产影片迟迟未能发力,1999年之后,随着娱乐活动的多元化,中国电影又开始沉寂。2009年,民营企业院线开始大量出现,中国电影开始向辉煌冲刺。国产贺岁片引领高潮,各种国产佳片井喷,抢夺贺岁档、春节档、暑期档的市场。影院数量开始剧增,2009年太原市仅有7家影院,现在增至34家。观影人数开始剧增,以山西剧院为例,2009年全年观影者10万人次,现已增至全年观影者75万人次。同时,电影设施设备和放映技术也不断提升,从数字放映机到激光4K放映机,从3D放映到出现5D放映。山西剧院甚至增加了VR电影,放映科教类影片,还引进了电影数字节目卫星接收系统,在硬盘放映的同时还能通过远程下载放映影片。
  3位电影人,尽管年龄、经历不同,但中国电影让他们共同痴迷。他们见证了中国电影从改革开放前的“八亿人民八台戏”到今天改革开放40年后的蒸蒸日上,一路向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独家|不可不知,放映设备维修的三两事
拷贝成本太高,胶片电影渐成回忆
你我的四十年(三)| 司成民的光影岁月
90后看了会懵,80后看了会愣,70后看了肯定泪流满面
散文||难忘的露天电影
我的电影放映员外公陈孝椿:平凡中的坚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