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代摄影师,一座北京城

“人有档案,城市也应该有!”——彭真

你对北京城,了解多少?

也许你会说,我见过凌晨四点的北京!

也许你就是老北京,胡同里有你的童年回忆。

但并非所有人,真的熟悉半个多世纪以来北京城的变化。

有人于此发念,拍下了这些珍贵的照片。

地安门 赵树强 (1955)

地安门 刘锦标 (2011)

两代摄影师的源起

1959年,在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摄影师侯凯沅背着德国林哈夫大相机一头扎进了人民大会堂,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拍摄历程,他说当年拍这些照片就是“登高钻地”,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得来,当真宝贝的很。

东望人民大会堂 侯凯沅 (1962年)

东望人民大会堂 刘锦标 (2012年)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当年7万余张北京影像被仔细地、分门别类地保存在现任北京院摄影师刘锦标办公室的铁皮柜中。而这时,像侯凯沅、赵树强那些老一代摄影师登高涉足的拍摄地点,早已成为再也回不去的原点。

朝阳门 赵树强(1956)

朝阳门 刘锦标 (2011)

但是刘锦标,却开始追寻师傅们的脚步。有些原点,即使回不去了,依然能找到痕迹。故事还要从1999年说起。

刘锦标和师父侯凯源在翻看照片资料

1999年,刘锦标为了做照片展,开始整理沉睡在柜子里的老照片。当他把两代摄影师的照片进行比对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北京城的变化就这样被悄然记录下来了。北京这数十年间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地方再不拍就真没了。他随即做出决定,决心再回原点!

牛街聚宝源 赵树强

牛街聚宝源 刘锦标 (2012)

再回原点

柜子里的老照片最早的拍摄时间能追溯到1953年,而真正回到原点再次拍摄的时间是在2008至2011年。这三年间,刘锦标共拍摄了300组照片。

东四路口,昔日的交通岗亭是北京十字路口的一大特色

(本图为书中新老照片拼接而成)

刘锦标的拍摄要求近乎苛刻。除了拍摄地点和角度要一致,拍摄时间也得是同月同日的同一时刻,哪怕是照片中的细节,他都想要做到真正的还原。

隆福寺大街东口 (1961-2011)

(本图为书中新老照片拼接而成)

拍北京站,当年师傅是在上午10时15分,刘锦标坐公交车晚了几分钟,拍摄时间为10时20分。

北京站 赵树强(1974)

北京站 刘锦标 (2011)

拍北京饭店,当年饭店前有骑自行车的人、警察,刘锦标就等时间、等警察,还得等警察的脸朝东,“因为之前的照片里,警察的脸是朝东的。”

东长安街北京饭店 赵树强(1956)

东长安街北京饭店 刘锦标 (2011)

为了拍天安门广场,他三次登上天安门城楼,“最后和当年师傅的拍摄地点相比,我偏了一米。”

1945-2011

天安门广场比对照

(建议横屏观看)

一份横跨半个世纪的城建档案

从白塔寺顶看阜成门内 1962-2011

(本图为书中新老照片拼接而成)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许多拍摄地点已经回不去了,这也是刘锦标颇为遗憾的地方。在五十年代拍摄的那批照片中,很多采用了震撼人心的俯拍视角。要想看到北京的城市肌理,从高大建筑物顶端俯瞰是最好的方式。但当年能提供俯拍机位的城楼城墙已经不复存在了。

1961-2011

钟楼北往比对照

(建议横屏观看)

除了机位的变化,照片中建筑物的变化也给刘锦标留下了遗憾。“北京好多城门楼都拆了,只能拍位置了。”刘锦标说,新照片拍了前门、东便门,但东直门、朝阳门、德胜门、阜成门早已拆除,拍的不是城门楼,只能拍当年城门所在的位置,如拍东直门就只能拍中石油大楼一带的景观了。

不少地方,已经无法回到原点了……

1961年的朝内市场和2011年的朝内菜市场

(本图为书中新老照片拼接而成)

一座北京城的故事

北京何以为北京?这本书或许能给你答案。

东二环转角处高层 80年代初-2011年

(本图为书中新老照片拼接而成)

两代摄影师镜头下的新老北京城,仿佛是完成了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城记》的作者王军认为,他们的镜头是有尊严的,他们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是关于这座城市的思考。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思考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到底失去了什么,不同的人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结论。

钟楼

(本图为书中新老照片拼接而成)

“北京城在发展过程中,丢失了很多东西,这些照片因此有着特别珍贵的史料价值。”王军说,文化遗产不是某一代人享有,而是每一代人都应该享有,“我很庆幸,我们这一代人不能触摸那些被拆除的城墙,但还能触摸到照片,这给各个领域研究者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素材。”

西单路口西北角 赵树强 (1961)

西单路口西北角 刘锦标 (2011)

西长安街 赵树强 (1958)

西长安街 刘锦标(2011)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相貌。北京城中的每条胡同都蕴藏着无数的故事,这些胡同的走向形成了这座城市的肌理。这种肌理是数百年人类生活的积淀,构成了北京城的相貌,也为“北京何以为北京”提供了部分答案。通过镜头,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北京城的巨大变化。挤在大杂院中的人们搬进宽散明亮的楼房是好,但一味地拆除老城也确实破坏了北京城的肌理。幸运的是还有这些照片存世,让无论老北京人还是新北京人,都有机会一睹北京城过去的肌理和风采。

宣武门东大街 赵树强(1975)

宣武门东大街 刘锦标 (20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到原点”记录北京变迁--轩燕龙
新老照片折射北京城巨变两代人艰辛记录一座城
这组照片来自摄影师的创意拼接,非常的有创意,赞~
老照片l 穿越到60年前,这座北京城你认识吗?
浅谈画意摄影作品的新概念
摄影后期技术--照片拼接过程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