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母亲的土炕》|那魂牵梦绕的故乡

我生长在冀中平原。从记事起,家家户户都有土炕,它是用土坯和泥一层层垒起来,再分割成一块块之间相连的炕道,上面抹成平展的炕面,然后铺上炕席就成了。土炕冬暖夏凉,非常适宜人类居住。有关土炕记载最早出现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文中所载石材搭建,外生火,屋内“尽温”的住处结构,正是典型的“炕”。

在北方,土炕是待人接物的重要场所。客人来了,“上炕吧!”就成了村民们的敬语。冬季,人们喜欢在热呼呼的炕头上聊天、喝茶。土炕,也是村民们的“餐厅”。吃饭的时候,按长幼尊卑,围坐在炕桌上一起吃饭。土炕还是人们休息睡觉、传宗接代的温馨场所。

随着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土炕生活也带来很大的挑战,部分农村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大部分土炕已经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各式现代的床铺。但那里的老人们依然愿意“坚守”传统的土炕生活。

我从2014年拍摄土炕至今,对家乡周边200多户农村家庭进行拍摄,记录下他们目前的生存、生活现状。那些居住在土炕上的人们,大部分都是老人,而家中的年轻人纷纷离开土地,流向赚钱更多的工业企业。

土炕见证了农村当前的变化和未来发展的走向,是传统和现代文化交替的缩影。

2017年7月11日,高阳南佛堂村。史文涛(站立者),50岁,他在民办中学教书,家里还有6亩多地。这天弟弟家停电,中午过来一起吃凉面,孩子们各自玩着游戏。

2017年1月22日,高阳县南教台。杨占胜的女儿当天出嫁,一大早就开始梳妆打扮,一场出嫁婚礼要办三天。在农村结婚、聘女儿都要等到农闲季节才开始办理。

2014年9月12日,安新县白庄村。于恩,88岁,有两儿一女,身体硬朗,在院子里走走,累了就在炕上躺一会。老伴去世多年,两个儿子轮流抚养。

2015年5月27日,高阳县南教台。史雪,54岁,有一儿一女,都已成家。李瑞芳,69岁,两儿一女,两家住临居,谁家有个什么大事小情,经常在一起帮忙。

2015年7月4日,蠡县高佐村。马凤茹,(右)63岁,几年来一直在北京跟女儿看孩子,老家还有80多岁的父母。她经常回家看望老人,每次回家就拆拆洗洗,尽量多干些这样才放心。

2017年7月11日,南教台村,红梅家,有三个孩子,种6亩地,自家办有服装加工厂。

2016年2月23日,高阳县南教台村。于凤格68岁,有俩个儿子,种11亩地。她从小就喜欢剪纸,年轻的时候没有时间剪,老了没有什么事,就剪着玩,逢年过节送给左邻右舍的去张贴,还拿着自己的作品到集市上卖,不是想买多少钱,主要是图个乐呵。

2015年4月1日,高阳县南教台。 于会来老俩口,一个86岁,一个85岁,由4个儿子轮流送饭,每家7天,送的早就早点吃,送的晚就晚点吃。有个病的话就轮到哪家就那家陪着。在农村吃轮饭的老人基本就是这样。

2017年1月29日,高阳县南教台。于春来(右2),88岁,有四儿一女。几个儿子经济条件都比较好,在城里请来保姆照顾老人,孩子们也经常来看望,在农村是比较殷实的人家。

2016年5月11日,承德县大榆树沟村。张桂枝,79岁,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老人和小儿子一起生活,孩子们都很孝顺,老人没有什么消费,生活节俭。三个儿子每月给钱,小儿子负责生活起居。

2017年4月19日,顺平县刘各庄。刘福元,(右2)68岁,有一儿一女,种5亩果树。在农家,炕即是睡觉的地方,也是会客厅,无论是邻居来了还是客人来了,“炕上坐吧”,成为农家待客的高规格。

2015年2月1日,高阳县南教台村。于建国,63岁,老伴62岁,有一儿一女,种9亩地,老伴在服装厂打工,他打零工种种地,平时缺什么孩子们都给买来,自己不用操心,老俩口觉得非常知足。

2017年1月21日,高阳县南教台村。齐小存,(左)71岁,有一儿三女,种10亩地。她三年前做了白内障手术,胆结石闹了好几年,今年厉害的不行了才做得手术。这些年总是闹病,看病住院花了不少钱,农村人就怕得病。老婆婆(右)今年88岁,也要人照顾,生活就靠老伴种地打工,孩子们给些帮补。

2016年5月25日,顺平县刘各庄。刘玲,79岁,有六个女儿,老伴三年前去世,一个人生活,她不愿意给孩子们添麻烦,一直在老屋住着。她说:“这老房子是我31岁时盖的,已经有48年了,舍不得离开呀。”这是她在做自己的装老衣服。她对我说:“现在年轻人都不会做了,我做一个月就成了。”

2016年5月12日,承德县大榆树沟村。乔艳军,56岁,有一儿一女,种8亩地,靠种地和打零工供儿子念完大学,在农村供一个大学生很难,真的很艰苦,儿子也争气,在北京上班,“总算最艰苦的日子过去了,”说起儿子老乔的脸上挂着喜悦。

2016年5月25日,顺平县刘各庄村。史桂芝,72岁,老伴刘兰柱,70岁,有六个女儿一个儿子,种4亩6分地。她说:“孩子们孝顺,吃的用的都是他们们买,我们老俩没有什么花项,吃菜是自己院子里种的。每个月国家给80元的农村养老金,很知足了。

2016年5月27日,顺平县齐各庄村。陈宝弟,63岁,老伴齐燕军62岁,有一儿一女,老人身体不太好,但是也闲不住,帮儿媳看看孩子,地由儿子帮助种和打理,一家人其乐融融。

2016年4月10日,高阳县西教台村。土炕是农村孩子们玩耍的舞台。

2017年8月15日,蠡县高佐村,网络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暑假期间看动漫也是孩子们的最爱。

2015年2月18日,高阳县南教台。苑桂学(右二)66岁,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种7亩地。2014年得一场大病,做了两个心脏支架。三个孩子都没少出力,总是打电话来问候,给她宽心。当天是大年三十,全家人在炕头上包过年饺子。

2017年8月28日,高阳县西教台村,炕是孩子们的舞台,他们翻跟头、打拳仗、垒积木、做游戏,这是农村多少代孩子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2015年5月31日,安新县曲堤。王闺,78岁,老伴77岁,有两儿两女,老伴在白洋淀边打鱼,一去就是一天。她身体不好,这几天高血压犯得厉害,总是头晕,由外孙女看着在家输液。

2016年8月20日,蠡县高佐。马建良60岁,有一儿一女,种5亩地。儿子在南方租店铺,他在家做小生意,每天忙忙碌碌,这几天肩周、颈椎时好时坏,总不舒服就想起拔拔罐子。83岁的老母亲眼巴巴看着,总说“该歇歇就歇歇。”

2015年12月4日,高阳县南教台。杨维民,86岁,有五儿一女,杨老1948年入党,当了30多年的生产队长,2008年老伴去世,12年前因车祸右腿骨折,从此用上双拐。由五个儿子轮流抚养。

2016年4月14日,高阳县贺庄村。李氏,89岁,有两儿三女,老人一辈子勤俭持家,对家人邻里和蔼淳朴,很受村里人尊敬。

2016年4月24日,高阳县西教台村。 姚淑霞,83岁,有两儿三女,老人性格开朗,喜干净、爱劳动,是个闲不住的人,和儿子一起生活,三代同堂,对老人是极大的安慰。

2015年5月1日,高阳县南教台村。王卡,(左)83岁,有四个儿子,老人说总想生个女儿结果也没等来。老伴去世早,自己单过,做饭、洗衣、自己都能干,孩子们也经常过来。“能吃、能动就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她说。

2016年2月22日,高阳县南教台。于振修48岁,有一个儿子在北京打工,他在保定邮政系统上班,老伴在本村服装厂打工,周六周日回家帮着干点家务,还有几亩地,农忙时就得帮着干,儿子不小了,也准备给儿子攒娶媳妇的钱,父母都70多岁了,也须要人照顾,上有老下有小,正是最较劲的阶段。

康国生:土炕上的民谣

北方农户的土炕,是土的。它没有都市里那些气床、水床、弹簧床或智能床的松软、飘柔与私密,但恰似这土的廉价与坚实、火的狂野与奔放,才把几千年的田垅风俗和纯朴乡情,余温绵长地凝聚至今。

在高楼深宅,即便是宴请挚友,想来主人也不会这般放肆:快来,上床吧。

可是在乡下,特别是隆冬时节,哪怕是街坊随便串个门儿,主人也会不假思索地招呼:来,快来,上炕坐,这里暖和。

词汇从“上炕”的纯朴演化为“上床”的尴尬,似乎代表了一副怅然若失的眼神,目送着土炕文化的背影渐行渐远。

刘立昌是一位从土炕上走出来的资深摄影师,三十多年的拍摄实践,他始终把目光聚焦在生产和生活的变革之中,从华北油田会战到近些年的《母亲的土炕》风情,影像表达风格一如其朴素的品行,既直接客观、舒展生动,又毫不花哨、卖弄风骚。白描手笔展示的乡音与乡情,成为变革时期的途中人,回眸故土的情感皈依和历史见证,可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摄影范例。

组照中的一铺铺土炕,看上去虽显笨拙俗气,但那散发着泥土气息和本性原味的人文符号,何曾不似镌刻在一片片竹简上的浮雕呢。片片简牍,看似碎片化地陈列,本质上却由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一脉贯穿,成为注释黄河文明的可视文本,这是纪实摄影的弥足珍贵之处。

你看那临行密密缝的慈母手中线,情感刻画得何其细腻;还有那搓苞米的慢生活、捏饺子的大团圆、盘腿大坐的老牌友……所有的细节,拆开来说,无不是活色生香的人生故事。

抢眼的,应属那些围在笔记本电脑前的孩子,他们定是不耐烦了外婆的外婆传下来的那些谜语和鬼故事,五光十色的新童话早把他们牵向了光怪陆离的VR 天地。再瞧土炕前曾经的丑小鸭,已然婚纱婆娑,白天鹅展翅,猛然发现,蜕变,并非只是土炕上的梦幻。

是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历史的大潮中,没有旁观者。

事实上,这组“土炕上的民谣”,咏叹的何止是民俗、乡愁小调,她是全球化与黄河文明在交汇中激起的漩涡与浪花,是交响的乐章。其中的每个小节,绝不缺乏希冀的美好、别离的酸楚、打拼的苦衷、坚守的孤寂、融入的艰难、异化的惆怅、成长的喜悦,以及团聚的幸福等等旋律与音色。

《母亲的土炕》看上去似乎土气,嚼起来却劲道有味。她不如某些当代影像那样洋气时髦,也难比一罐《艺术家的屎》那样高深莫测、价格金贵。她不是皇帝的新装,却如华北平原上那些老品种的麦子,清风过处,麦浪飘香。


图文 | 刘立昌

©人民摄影报新媒体中心

有何感想 可在下方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方农村母亲的土炕,画面温馨暖人
炕围画:濒临灭失的民间艺术
你睡过农村的土炕吗?感觉怎么样呢?
农村的土炕
难忘母亲的那个瞬间丨吴小平:母亲是逃犯
寒冬腊月山西农村老人坚守百年土窑不愿离开,原来大土炕上有秘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