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年前都办哪些年货?

眼看风来了,眼看霾散了,眼看天气暖起来了,大寒也到了。

随着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的到来,年味儿也越来越浓,家家户户都在置办年货……

越来越多的人感慨,生活越来越丰富,“年味儿”却越来越淡。回望过去,老北京在年前都备了哪些年货?

清朝:赶年集 办年货

在清朝,人们过年之前要赶年集买年货

清让廉的《京都风俗志》中就有记载:“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桌几笔墨。人丛作书,则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千张炫目,则卖画幅者。以及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人家铺肆,择日撢(同掸)扫房屋,谓之扫房,整顿内外一切什物,买麻秸、栢枝、米面、菜蔬,果品、酒肉,鸡鱼,凡食用之物,置办一新,以预过年。”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腊月十五开始,市场上就开始有卖年货的了。年货的种类很多,像春联、画幅(门神等等)是必不可少的,佛花供品这种祭祀用品也是不可或缺,至于食品之类更是要置办一新,预备得足足的,毕竟“破五”之前,一般没有商铺开业。

除此之外,有的人家的年货里还有很多儿童玩具

清沈太俟的《春明采风志》记载:“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鞬毛、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谓之忙年。”

其中的“升官图”,在清代是守岁时必玩的游戏。据《海云堂随记》记载:“丙申(1896年)正月十三日。年除日、正月十五、三月十五,口上商家循例至天后庙上香称‘耍春’。口上商民玩叶戏扑老鸡掷升官图打满地锦者,在在皆是。”

民国: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到了民国,起初,政府宣布改用国历(公历),这时候国历和旧历还是并存的。民间更多的还是过原来旧历的“元旦”。

随后,袁世凯上台,改旧历元旦为春节,国历的1月1日为元旦、新年。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府宣布,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国范围使用国历,废除旧历。并且规定各机关、学校、商店不得在春节期间擅自放假,否则就要对相关负责人实行严厉的制裁和处罚。

然而尽管政府用了行政手段制止民间过旧历春节,但是老百姓其实并不买账。所以往往国历的元旦再热闹,商店里也没有多少人,街上人的脸上也没有多少笑容。而到了春节,年集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在除旧迎新。

林语堂在《庆祝旧历元旦》中就写道:“中国政府早已正式废除阴历新年,但阴历新年依然故我,不曾被废除掉。”

在民间还出现了“人有是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历分新旧,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样的春联。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仍,国家动荡,人民生活比较拮据,物质上也比较匮乏。但是每到春节,人们还是会满心欢喜地赶年集,满怀希望地备年货,为接下来的年节做好准备。正是应了那句话:“以前虽然穷,但是很开心”。

建国后40年间:老北京记忆里的年货

直到建国后,人们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生活水平也慢慢好了起来。从年货的种类上看,其实和上文提到的清朝年货并没有太大变化,无非也是春联画幅、祭祀用品、儿童玩具和食物这几类。其中最重要当然还是最后一类——食物

  • 肉食水产

说起食物,过年最重要的食物,当然是了。每到年前,肉铺档口肯定是排了长队,甚至供不应求。毕竟谁家过年不做年菜,吃饺子呢。

80年代北京一农贸市场的猪肉摊,顾客正在购买猪肉

而在1957年,北京猪肉凭证定量供应,当年平均每个城市人口年消费猪肉才15斤。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几乎一年都见不到荤腥,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肉。

于是,年前买肉就成了“全家总动员”的大活动。先让小孩去占地儿,家长估摸着快轮到自家时,赶紧亲自上阵,就为了跟卖肉的师傅多说两句好话,多要点肥肉回家,好炼油炒菜。

除此之外,有些人家还会买些鸡肉、水产,这些食物也是定量供应,得早早排队,去晚了就买不着了。

1974年西单菜市场水产组售货员在热情接待顾客

为了让人们吃上这些水产品,供应人员也非常不容易,曾看到当时的报道称,“老采购员为了调运带鱼,年年有七八个月生活在海岛上,十年有八年在岛上过春节”。

再看1985年春节前的报道:“西单菜市场备货百余种”,虽然80年代春节市场上商品的数量有所增加,但能拿到这么多货,这在当时绝对是件吸引人的大事儿。

1985年春节前北京日报上西单菜市场备货百余种的报道

  • 干果果脯

除了自家吃的肉食、水产,小小的干果果脯就是过年待客必不可少的零食了

像如今常见的瓜子、花生这类干果和糖果,当时一年也就吃上一两次,学生们儿童节发上几颗花生和糖,那都算很不错的了。

90年代的菜市场的糖果柜台

当然,除了干果和糖果果脯更是必不可少的,像杏脯、梨脯、桃脯、沙果脯、香果脯、海棠脯,家家户户都会备上。

北京果脯

对于孩子们来说,果脯一定是春节期间吃得最多的零食,酸甜适中,果味浓郁,家长也不会管太严。

  • 酒水茶饮

春节期间,也是走亲访友最频繁的时段, 因此送给各家的礼品,也就成了年货的一部分。

在过去,带上一包茶叶、两瓶酒一定是拜年少不了的礼数。

茶,必须得是茉莉花茶,老北京人就爱喝这一种。

茉莉花茶

据说最初是因为北京水质的缘故,泡绿茶、红茶、乌龙茶都香低味淡,加之绿茶产在南方,运到北方时已不能保证味道,因此北京人只习惯喝茉莉花茶。

1958年北京的茶叶店

而说到酒,1952年第一次全国评酒会上选出的四个国家级名酒,分别为:贵州茅台、山西汾酒、四川泸州曲酒、陕西西凤酒

北京人通常送礼都买“西凤”或江西产的“四特”,既拿得出手,价格也合适。

1980年春节前,顾客正在商店选购来自全国各地的名酒和香烟

  • 点心匣子

走亲访友除了带茶叶、白酒,点心匣子更是常见的礼品了。

最有名的当属稻香村,牛舌饼、萨其马、枣糕等都是自家储备和赠送亲友少不得的。

1961年的稻香村

传统的'京八件',是在宫廷糕点'大八件'的基础上研发的,原本是八种形状、口味不同的糕点,皇室王族在重大节日典礼中会摆上餐桌,后来传到民间,受到人们钟爱。

稻香村的点心匣子

正月初二回娘家,很多北京人一定会去买上一盒点心匣子。

除了食物,衣服鞋帽、春联画幅、儿童玩具……各种年货办齐了,这年也就来了

时代在变化,年货的也随之发生变化。如今人们更多地选择在网上选购年货,年货的种类也更加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就有了不同的选择。那些喜欢传统年俗的,尽管去逛庙会、赶年集……过一个地地道道的年。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过年追求吉祥、团圆的主题是不变的。

今天腊月十三,今年的年货,各位看官,可以准备起来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50年前的老北京,家家户户都置办哪些年货?
旧历的年底
广州曾废除阴历,春节时禁止过年、放假、贴春联、开花市、放鞭炮
江 波:“民国新年”与“国民新年”之争
算命怎么区分历法及其用法?
重阳节要到了,一起来做美味的重阳糕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