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吉蓉:过年的母亲

母亲罗金凤出生在山清水秀的吉首社塘坡乡罗家寨。从小生得灵秀聪慧,很会做家事,菜做得特别好吃,16岁时被来外公家做客的婆家一眼看中。

山清水秀的吉首社塘坡乡罗家寨

二姨说:“我们几姊妹中,只有你娘享过福。你娘是1946年出嫁的,那时家境好,你外婆专门托人去洪江买了几口大皮箱和一桌子细碗,请工匠来家做了几个月嫁妆。”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十分辛劳,每天都是起早贪黑。一年四季,忙个不停。

小时候,早晨醒来,就听见母亲在灶头忙碌的声音,锅碗叮当,柴火噼啪。饭菜的香气声,流淌,漫溢,让我的心里暖和安宁。

母亲清早给我们做好饭后,就出去做工,要到傍晚才回来。母亲总说她是一年忙到头。

但母亲最忙碌的时节,要数农历新年前后了。这段时光,母亲最为惬意,对我们兄妹来说,也是充满了甜蜜。

在老家湘西,过年是有很多讲究的,过年时的母亲总是怀着虔诚之心。

首先,祭祀的事要排上日程。要准备猪头、五供,在年前及年后挑一个好日子,赶早去庙堂烧香祈求神灵保佑全家来年平安。

年三十吃年夜饭前要先拜土地堂和祭祖先。

过年期间还要“忌口”,不能讲一些不吉利的话。

每逢过年母亲总要把过年的一些规矩给我们讲一遍:年初一不能倒垃圾、拿针线;锅碗瓢盆要轻拿轻放,大新年忌打碎东西;小孩要听话,夫妻莫吵架,不然的话,一年到头家里就会不利顺。

从冬月起,母亲就开始着手准备年事了。

她把平日利用工闲和夜晚织的家织布染成藏青色,给我们几姊妹做一套过年穿的新衣;给全家人纳的鞋底也要抓紧上鞋面,过年才好有新鞋穿。

看到这张图片,让我想起小时候坐在火塘边看母亲纺纱时的情景

进入腊月,开始腌腊肉,做炒米糖糤。

临近年边,就更忙了,几乎所有的年事要按天来排。

挑天晴的日子,打扫扬尘,晒棉被和垫床铺用的稻草,换洗全家被褥。那时没有自来水,衣服被褥都要背到河里去洗,被褥洗回来母亲还会用米汤浆洗一遍,两个人合力拧干,再拿到太阳底下晾晒。

我家盖的被子都是母亲用家织布做的,盖在身上舒适暖和。过年时睡在散发着阳光和米香的被窝里,那种暖暖的滋味令我至今回味无穷。晒棉被的习惯也由此被我们四姊妹承袭了下来。

腊月二十几还要与一条街上的几家合伙打年粑。母亲把泡好的糯米送到堂屋大的郭家,吃过晚饭忙清场后就领我们过去帮忙。兄长和一帮年轻后生抡粑锤,我们小孩帮着妇女出粑粑。各家各户的几百斤米打完,要忙到下半夜。

湘西进入腊月,几家人合伙打年粑

腊月二十八洗邋遢。这天,母亲早早起来烧一大锅热水,招呼全家人洗头洗澡。

腊月二十九家家有。母亲杀鸡剖鱼,炸黄雀肉,做粉蒸肉、炖肉、扣肉和炒肉,做的这几样大菜要能吃到正月十五。

从小时候记事起,印象中都是母亲一个人在忙年。父亲一直不谙家事,抑或是母亲太能干了,我们子女也帮不上什么忙。

八十年代初,我们几兄妹都在外读书,母亲为了增加点收入,每年要喂一头年猪。腊月二十四请人杀年猪,卖掉一半,留一半送些给亲友和自家过年吃。那几年已年过五旬的母亲还是又忙又累。

母亲上八十后,渐渐做不动了,但过年时母亲依旧在忙。所有的年事她都要操心,她总在一旁指点家人做这做那。

在亲友和邻居的眼里,过年时的母亲最大方了。

七十年代,在药店做小职员的父亲一个月工资只有30来元,家里基本是靠母亲起早贪黑拖板车维持生计。我们家可以说是最下层的城市贫民。

但母亲经常给我们讲,比起在农村吃不饱饭的舅舅家来说条件还是好些。

记得每年腊月二十五,舅舅们来了,母亲把面条、米、糖、鱼、肉放满舅舅的担子,让舅舅挑回去过年。为此,一贯节省的父亲要念好几天的啰嗦。

后来舅舅家生活好了,母亲看到左邻右舍困难一些的老婆婆,也总会拿点年货送给她们。

过年时的母亲是一年中最舒心的时候。

吃完年夜饭,母亲的笑意充盈着,她进卧房从枕头下拿出布包,慢慢打开包了几层的手帕,拿出平时积攒下的钱给儿孙们发压岁钱。

年初三,照例是大姐二姐回娘家团聚的日子。

我们一大家子老少四代共17口人,过年聚在一起除了吃顿团圆饭,就是要照张全家福。母亲坐中间,两边是她的儿孙。

1986年春节照的全家福

每年全家福中的母亲慢慢在变老,但不变的是母亲脸上永远挂着的舒心笑容。

过年时的母亲最是期盼远方的儿女回家团圆。

我们兄妹陆续调往长沙工作后,母亲因为习惯了老家的生活,总不肯来长沙住。但过年时母亲总是期盼着我们回家团聚。

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头脑清醒,明白事理。晚年她关心时政,天天看湖南新闻。以前我们在湘西工作时,她喜欢看湘西新闻,2003年兄长调长沙工作后,她就开始看湖南新闻了。每每看到有兄长的镜头,母亲十分开心。

2010年春节,赶回吉首陪母亲过年

快到年边了,母亲天天算着我们回家的日子,她要等着兄长回去帮她贴春联、挂灯笼;等着专哥回去帮她剁肉丸子、炸黄雀肉;等着我和侄女回去,她要把平日一针一线纳的鞋垫送我们。

母亲75岁后,做不动棉鞋了,但她老人家眼睛好,又闲不住,就纳鞋垫,每年都要给每个儿孙做两双。她总说街上买的不经用,自己做的暖和经用。我晓得,母亲是把对儿孙的念想化作一针一线纳进了鞋垫里。

母亲做的一双鞋垫总能穿上好几年,现在我家里还有母亲做的十多双鞋垫和两双棉鞋。

母亲总是不肯来长沙过年,说在老家过年要拜神祭祖,再说长沙买不到湘西的土鸡土鸭,肉和小菜没有湘西的好吃。

记得2009年春节,兄长跟母亲做工作讲调来长沙6年了,想接她来长沙过个年,母亲好不容易答应了。

腊月二十九,母亲风尘仆仆从老家赶来,给我们带来了土鸡土鸭、炸好的黄雀肉、肉丸子、糖糤,做的酸汤、酸萝卜。

年初二,母亲就念着要回去,说按礼数一年到头是要接大姐二姐回娘家吃顿团圆饭的。年初三,我们兄妹只好送母亲回去。初四,按母亲的心愿接大姐、二姐、二姨、二舅、满舅来家团聚。

2013年春节,我们照例回去陪母亲过年。

母亲见了跟她一样属龙的重孙非常高兴,头一次一家四代同堂吃了年夜饭。

从北京回来的侄女陪阿婆守岁时安慰阿婆:您的本命年过了,身体就好了。不曾想这却是我们跟母亲过的最后一个年。

2012年春节,在老家吉首家中陪母亲过年

又快过年了,梦中时时浮现过年时母亲眼中那期盼的神情。虽然母亲离开我们5年半了,但我还能真切感受到母亲内心的渴望——儿孙团圆,过个快乐的好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野性湘西之少年失牯者
宋祖英最难忘的一次回家经历(组图)
湘西吉首德夯苗寨
湘西最美小城——吉首,湘西就属她颜值最高
【故事】【故事】腊尔山苏麻河长沙知青纪实(一)
长沙→张家界2.5小时!“最美高铁”发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