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姥爷的故事

来源:三明日报

●回述:王福校
  我从未见过姥爷,因为在我出生前他就已过世了。姥爷的故事都是从母亲以及舅舅们平日里不经意流露出的点点滴滴串起来的。
  姥爷的祖先是哪里人已无从考证,只知道是逃荒来的,在村里安了家后,一代一代繁衍。奇怪的是几乎代代单传,到了姥爷这一代依旧只有姥爷一个男丁。姥爷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两个妹妹。
  姥爷姓孙,大名孙加云,乳名就一个字:纷。姥爷家是村里的外姓,太姥爷不是那种纯粹的勤劳朴素的典型农民,而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酒有肉好日子先过的那种人。太姥爷对几个女儿都由着她们的性子,对唯一的儿子却非打即骂,严厉至极,并且在姥爷很小的时候,就把家里的农活压到姥爷肩上,把姥爷练成熟练的庄稼把式。
  姥爷十九岁那年娶了姥娘。姥娘比姥爷大了三岁,这种年龄差距在那个年代是最佳的婚配,俗称“女大三抱金砖”。根据姥娘回忆,姥爷结婚时身高还不足一米七,满脸稚气,嘴角刚冒出毛茸茸的胡须,高挺的鼻子四周散落着些许浅浅的麻子,粗看还是个挺英俊的小伙。
  有件很奇怪的事,在姥爷结婚后第二年,他的个子忽然呼呼地往上蹿,一直蹿了近二十厘米,成了一米八几的大个子,比家里炕还长,睡觉都必须斜着躺。中门楼原本只有一米八,姥爷长高后,进出门都必须弯腰,遇到事情急了,忘了弯腰,经常碰得脑门上肿一个红亮的大包,姥娘戏称“又长夜明珠了。”
  婚后,姥爷更加勤奋,一个人拾掇二十多亩地,太姥爷则变本加厉,不但很少下地,还时常到村里的小店喝烧酒,并且全部记在姥爷的账上。
  姥爷家有二十多亩地,大多是别人看不上的洼地,在20世纪二十年代,基本上是十年九涝,二十多亩涝洼地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人。
  为了维持生计,每到冬天十月,地里无事可做了,姥爷就推着小车,载着姥娘出门讨饭,一直到腊月年关才回家。他把讨饭要来的部分粮食换成各种年货,这样一家人才平稳度过年关和漫长的冬天。至于乞讨过程中怎样风餐露宿,多少辛酸苦辣只有姥爷、姥娘才知道。
  由于家境不好,从小又常干苦力,姥爷很少有放开肚子吃饱的时候,慢慢地饭量也越来越大。
  只要有空,姥爷便到财主家打短工,虽然饭量大,干活却是一个顶仨,姥爷渐渐成了方圆几十里知名的“短工客”。
  有一回,姥爷和七八个庄稼汉为一个吴姓财主打短工,这吴姓财主吝啬,做的饭总让人吃不饱。当时打短工有个规矩,就是雇主一定要让短工填饱肚子,工钱商量着来,各个季节各有不同的价格。姥爷和几个短工碍于面子,忍了三日后,姥爷终于忍不住饿,与大伙商量,治治吝啬的财主。
  这天,财主照例煮了一锅面,姥爷和大伙稀里呼噜,连扒带喝,不一会工夫把面条吃个精光之后,齐声大喊:“东家,还有面吗?还没吃饱哩。”财主婆无奈,又重新和面擀面,煮了一大锅,一边煮一边骂道:“你们这些饿鬼,吃死你们。”这一大锅面又吃光了,大伙又开始喊:“东家,没吃饱,没吃饱。”
  财主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想这辈子见过能吃的,却没见过这么能吃的,盯着姥爷半晌,狠狠地问道:“你确定能再吃一锅?”姥爷说:“能!”回头对着大伙眨了一下眼睛,大伙齐说:“能。”
  见大伙回答得掷地有声,财主只得又让老婆重新和面擀面,又下了一大锅。
  吃第二锅面时,姥爷与大伙在和面擀面的功夫,肚子又空了些,吃了正好。
  吃第三锅时,虽然也是等和面擀面,要吃完可真有点悬了。为了不让财主有话说——可能会扣工钱,姥爷招呼大伙,趁擀面的工夫,拉的拉、尿的尿,大家铆足了劲。当着财主的面,大家又把一锅面吃得底朝天,气得财主差点没背过气去。
  那天姥爷一共吃了十一海碗,其他短工有的吃了九海碗,有的吃了八海碗,姥爷也由此一战成名。
  姥爷因吃出名后,关于他吃的故事渐渐多起来。一次镇上大集,姥爷路过一包子铺,有人认出姥爷,相互调侃说不知姥爷能吃多少个包子。包子铺的蒸笼大,一屉有六十个,且北方包子个大,一般人吃上五个就觉得撑了。大伙来了兴致,有人拉着姥爷进了铺子,要姥爷当面回答能吃多少。姥爷在集上溜了半日,肚子早就咕咕叫了,就是没舍得花钱填肚子,见大伙问,便觉得机会来了,挠了挠脑袋说:“没放开吃过,应该能吃四五十个吧!”
  大伙一听炸开了锅,个个说:“吹牛不用上税,你就吹吧!”姥爷趁机说:“谁敢跟我打赌?”见大伙面面相觑,姥爷又说:“没人敢跟老子打赌,还说我吹牛,我看今天活该我吹牛。”说着往外走。
  这时,有一个人站起来,大声说:“如果你能吃完这一屉包子,我付钱。”姥爷停下脚步,有些犹豫。包子铺掌柜也凑热闹说:“如果能吃完一屉包子,我再白送你一屉。”
  姥爷心里没底,缓缓地说:“我试试看。”那人说:“不能试,吃不完一屉,你可要自己付钱的,大伙给作个证。”
  姥爷一抱拳说:“那就烦劳大伙作个证。”
  结果在众目睽睽之下,姥爷果真吃完了一屉六十个包子,还用褂子提了一屉包子回家。
  回到家后,姥爷撑得快走不动路了,真想喝点水躺到炕上去,但他不敢这么做,知道只要他一躺下就永远起不来了。姥爷放下包子,拿着扁担和绳子直接出了门。
  出门后,姥爷一口气走了两百里地,到烟台大集上,买了两百斤葡萄,又马不停蹄地挑回镇里集上卖了。
  卖了葡萄后,姥爷特意来到包子铺门前一站,仰头对掌柜喊道:“掌柜的,谢谢啦!下回有免费的包子说一声,我还来。”掌柜愣了半天没缓过神来。
  由于姥爷勤劳刻苦,家中的日子渐渐兴旺起来,在一连生了三个闺女之后,又生了两个儿子,打破了代代单传的“魔咒”,后来又生了我母亲。
  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备受苦难,为躲避鬼子扫荡,姥爷常常背着小脚的姥娘拖儿带女东藏西躲。解放战争时期,他们也因战乱没过一天安生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后,刚开始分了田地,大伙自给自足。不久又成立互助组。姥爷有的是力气,干活下力,虽已年过五十了,可是三个二十岁的小伙加起来吃不过他,也干不过他,大家都愿意跟姥爷在一组。再后来又成立了农村合作社,统一办食堂,每日统一上工,统一 开饭。到了开饭时间,参加干活的人每人清汤寡水一瓢,小孩半瓢,把姥爷饿得天昏地暗。到20世纪六十年代初困难时期,大饭量的姥爷饿得起不来了。因为长期挨饿,营养不良,导致姥爷身体器官发生病变,由饥饿难耐转变为腹痛难忍。最后,痛得根本没法躺着,只能跪在炕上,头撑着炕面,用手顶着腹部,如此压迫肚子来减轻疼痛。姥爷一直疼了五天五夜,大家都知道他快不行了,一齐围在炕边伺候着。第六日,姥爷见子女都在身边,就骂起来,说他病全好了、不痛了,让大家赶快去参加合作社的劳动,让外嫁女儿们赶紧回去,不然大家又都要挨饿了。
  等大家都走了,姥娘问姥爷,几天没吃没喝了,想吃点啥,她想办法去做,姥爷眼望着屋顶,像是自言自语:“好久没吃豆腐了,要是现在有块豆腐吃,死也瞑目了。”
  困难时期,已经三年听不见卖豆腐的声音了,哪来的豆腐,家里又没吃的。姥娘到自留地里,从刚插下的地瓜秧上,每棵掐下一片叶子,又从缸里扫了几颗小米,煮了一碗粥,端到炕边。这时,姥爷已静静地睡着了,再没醒来。
  这时是1961年7月。一个月后,街上忽然响起了卖豆腐的梆子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间故事:摇耧(作者 杨光正)
打包子
漫话旧京~瞪眼包子
民间故事:官员帮莽汉化解了官司,多年后,莽汉全副武装劫走官员
姥爷的风雨人生
要想包子蒸的好吃又好看,秘密都在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