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长的天空被改变:新年寻访各民族脱贫少年(上辑)
编者按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国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消除,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壮如史诗的中国反贫困之役不仅拔去了祖辈、父辈们的穷根,而且给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少年群体带来前所未有的获得感。脱贫攻坚不仅改变了中西部少年脚下的土地、那山那水那路,更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让每一位原本身处逆境的少年享受到改变人生的机会。

2021新年伊始,半月谈融媒调研小分队记者辗转十数省份,跋涉雪山大漠,穿越密林河谷,深入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地,寻访因脱贫攻坚战而改变命运的少数民族少年,以图文配合微视频的全媒呈现形式,实录他们脱贫后生动的笑脸和背后的故事。

一张张像花儿一样的笑容,是新时代少年们幸福感与日俱增的精准写照,是各民族少年共享国家发展机遇的真实缩影。一样的笑脸,不一样的贫困与脱贫故事,镌刻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天性的印迹。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些脱贫少年无疑是幸运的,他们站在完全不同于他们父辈的人生起点,并将拥有充满希望的美好明天。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持续8年的脱贫攻坚战,深刻刷新了各民族少年成长的世界和心灵的天空,在民族地区播下希望的种子,让梦想茁壮发芽。
 

1


在帕米尔高原上梦北京
17岁的柯尔克孜族少年阿卜杜喀斯木·达斯图尔,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雪松中学高二学生。他出生在布伦口乡盖孜村,那里位于群山环抱的帕米尔高原。


阿卜杜喀斯木·达斯图尔一家世代以放牧为生,他从小就被父母安排放牛羊。以前,他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的牛羊赶到放牧点,然后去学校上学。放学后,他又要回到放牧点,将牛羊赶回棚圈。

2014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的父母当上了护边员,每个月有了稳定的收入,再加上草场补贴、低保等收入,全家终于在2017年脱贫。


在阿卜杜喀斯木·达斯图尔四年级的时候,他和同学全部搬到了山下阿克陶县城的小白杨小学就读。作为从小在帕米尔高原山区长大的放牛娃,他知道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从小习舞的他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尝试新的舞蹈动作,还成了领舞。

还有一年半时间,阿卜杜喀斯木·达斯图尔就要高考了,这一次他目标明确:“我要去北京、天津就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最想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我离北京很远,但我的梦想离北京很近。”

2


回村的路变快了
不久前,在广西平果市平果高中的运动会上,16岁的壮族少年黄元冠代表班级拿到了田径项目的金牌,性格开朗的他开始认真考虑以后往体育专业方面发展。“当然文化课的成绩也不能松懈。”这位刚上高一的少年谈起未来,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


黄元冠的家在平果市太平镇古案村桐棉屯。母亲外出打工,父亲早逝,他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村里的小学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那时村里的小学,从事教学的老师只有一位。

为让黄元冠得到更好的教育,妈妈带着他到县城读书。他们一家六口挤在小小的房子里。妈妈没有固定的工作,靠打零工维持家用和学费,家里入不敷出。黄元冠一度想放弃学业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绝望中孕育着希望,自从家里被确认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改变随之而来。财政补贴、助学资金、各种惠农政策喜见落实。“最大的变化就是回村的路变快了、好走了。以前要两个小时,现在半个小时就到了。”黄元冠说,在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点,他和妈妈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新家。

3


保家卫国报军校

比起学习,张文涛对乒乓球、篮球、土家“打溜子”更感兴趣。

从2012年起,湖南省桑植县细砂坪学校每天的第八节课,是雷打不动的课外活动。全校学生分成12个兴趣小组,书法、象棋、舞蹈、乒乓球、篮球……操场上、教室内、食堂里,学生簇拥成团,阵阵歌声和朗诵声传来,女生在舞蹈课上裙摆飞扬,男生在运动场上尽情奔跑。男孩热衷的球类运动,张文涛都能轻松上手。


张文涛的村庄距离桑植县城有近3小时的车程,通往他家的路已经修好,自来水和电力通到了最偏远的村寨。得益于危房改造政策,他家屋顶上漏雨的瓦片已经换成琉璃瓦,装饰上飞檐翘角。

2019年,父亲张远德成为村里的护林员,每年能领1万多块钱。不久前,村集体的绿茶、莓茶分红款也发放到他和邻居的手中。每年寒暑假,父亲会带着三姐弟前往浙江看望打工的母亲,一家人一起逛街,添置新衣物,品尝美食。


张文涛未来想考军校,当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他说:“我希望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4


想与星星做朋友
11岁的维吾尔族小姑娘帕提麦·阿力木,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第三小学五年级学生。2017年,第三小学建成现代化教学楼,帕提麦·阿力木和她的小伙伴们拥有了练习跳舞、唱歌、书法等才艺的专用练习室,学校统一配备了80余套用于演出的民族服饰。层出不穷的兴趣社团和比赛,让这里的孩子终于有机会去施展才艺。


2016年,帕提麦·阿力木一家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当地政府的扶贫政策,小帕提麦的爸爸阿力木·阿吉在乡里开了个粮油商铺,月均收入超过了8000元。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新疆将建档立卡学生等四类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纳入生活补助范围。如今,小帕提麦所有教育费用全免。


对小帕提麦来说,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周一的升国旗仪式了。她对半月谈记者说:“国旗上的红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感觉自己就是国旗上面的小星星之一。”觉得自己是“星星”的小帕提麦也有着自己仰望星空的理想,未来要当一名航天员,与星星作伴,在太空遨游。

5


幸福像金达莱一样绽放
11岁的朝鲜族女孩崔恩智家住长白山下、海兰江畔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延边州2012年底贫困发生率达29%。


2016年,恩智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地方政府指导他们发展庭院经济,还将她母亲陈凤华安排到市里一家扶贫工厂工作。多方帮助下,2018年,恩智一家实现脱贫。

看看真正的大海,一直是恩智的小心愿。得益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在浙江宁波一家企业的资助下,恩智在2019年圆了她的看海梦。“大海特别美,沙滩上有螃蟹,有海螺……”回忆起当初看海的经历,恩智不住地笑。

恩智就读于珲春市第四小学校五年级二班。在学校,恩智成绩优异,并加入了舞蹈社团。在练舞室,恩智穿着朝鲜族传统民族服饰,挎着长鼓,手拿鼓槌,向半月谈记者表演她刚学会的长鼓舞动作。


恩智的胸前绣着几朵绽放的金达莱花,它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代表性花卉,冰雪中绽放、山砬上更艳。对于崔恩智来说,美丽的金达莱不仅绽放在山野间,更绽放在她心中。

6


过去干家务,现在上学堂

藏族少女德吉曲宗的家,在距拉萨120多公里的墨竹工卡县扎雪乡米洛村三组,家里11口人靠放牧为生。初见德吉曲宗的时候,16岁的她正在桌子前学习,读书这件事是几年前她梦寐以求的事情。


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放牛、捡牛粪……这是10岁之前德吉曲宗的日常。“我是家里的长女,爸爸和哥哥出去忙的时候,我只能多干些家务活,有时我也想像村子里其他小伙伴一样去上学。”?

2014年,德吉曲宗上学的愿望实现了,她和妹妹仁青康珠一起入读小学一年级,还当上了班长。德吉曲宗刻苦学习,藏文成绩每次都是班级第一。她还经常将学习方法和笔记分享给大家。


在西藏,千千万万个德吉曲宗通过“三免一补”教育资助政策改变了命运。“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已基本实现。

爸爸觉多学会了做饭,成了一名厨师。一家人也从一间屋子住进了二层的新居,日子慢慢好起来。

“我上学上得晚,但是老师对我很用心,我要好好读书。”德吉曲宗说,靠学习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是她最大的期盼。

7


期盼蜡染上直播
逶迤的群山、古朴的苗寨……苗族“染娘”王欣颖就出生在这里。这里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扬武镇排倒村。6岁起,王欣颖便开始跟随母亲学习蜡染,心灵手巧的她从此深深爱上这门祖传的老手艺。


地处大山深处的排倒村,交通闭塞,王欣颖家曾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王欣颖从贵阳电子职业学校幼师专业毕业后,曾到过浙江等地打工。

2017年,丹寨万达小镇建起来了,并邀请大批非遗传承人进驻小镇,给予补贴、免租。在外漂泊的王欣颖果断选择回到家乡。

王欣颖与家人搬到了丹寨县城,并在万达小镇和金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里开起了蜡染体验馆和蜡染制作车间,专门从事苗族蜡染产品的制作、研发、体验、销售。全家由低收入家庭变成了小有名气的“蜡染之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访建档立卡贫困户
湖南实施“百点千村万户”光伏扶贫工程
10-29攻坚克难补短板宁蒗脱贫展新颜
【每日黄诗】2019年5月1日:《建档立卡贫困户》
牢记精准扶贫应知应会知识
贫困户建档立卡贷款什么时候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