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些老物件,记录着苏北农村时代的光与影,你家还有吗?

图文:远方游子

时代的车轮在不停地转动,并不会为谁而停留一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标记,保存下来的老物件,是时代光与影最好的见证。下面我从三个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家庭,她们所保留下来的老物件,来给大家展现一下。

第一个家庭:妹夫的奶奶家。

奶奶今年八十多岁,结婚多少年不详。

这是奶奶的嫁妆之一,不知道这柜子叫什么名字,旁边的床也是奶奶用了几十年的老床了。

虽然这两样家具都历经沧桑,柜子甚至被修补过,但是仍然能看的出来,奶奶是个有心人,60多年还能保存这么好,实属不易。

条几前面的这个橱子,也是奶奶的嫁妆,橱子上的油漆已经斑驳,但是仍然能看的出它当年的颜色。

这些老家具,二十多年前我在爷爷家也见到过。从颜色上能看的出来,当时床和家具的颜色都是以黑色为主,没有后来家具的光鲜色彩,还是比较含蓄的。

后面的条几应该是后来才做的,以前的家具都是由木工手工打做的,从条几脚的款式还是能看的出,它有些年头了。

奶奶家的大立柜,从款式和单调的颜色上看,应该也有三十多年了,保存的依然完好。

奶奶家的面缸,听说这个面缸用了四五十年了,看这缸上还有一圈双喜呢。

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缸上的盖子,这种盖子在老家叫胚子,是用自己搓出来的粗棉线,把高粱杆子(我们俗称蜀黍秸)一根根排好串起来,做成双层的,然后再剪成圆形。

小时候我经常见到妈妈做这个,那时家里的煮饭的大锅也是用这种锅胚子,蒸馍馍包扁食都会用到它,用途很多,已经二三十年没有见过了,如今见到觉得好亲切。


奶奶家的小洋灰缸,不知道奶奶以前是用来装什么的,缸上的那两个不知道是簸箕还是什么。


看到它,我就想起小时候家里也有一个缸,不是这种缸,是用来腌咸菜的。因为那个缸有些年头,腌出来的咸菜和冬瓜豆子很好吃,后来裂了,来个裾缸的,我妈又裾上再用,如今也不知道它被放在哪个角落里了。
第二个家庭:我家
爸妈年近七十岁,结婚四十多年。妈妈经常说:“咱家的东西都是有历史的。” 爸妈一辈子勤俭节约惯了,很多东西留了几十年都不舍得扔。

这个是妈妈当年的陪嫁,我不知道它具体叫啥名字了,我一直叫它橱子,四十多年了,油漆慢慢脱落,但是上面的拉手形状很特别,虽然这么多年过去却没有生锈。

这个应该是叫板箱吧,也是妈妈的陪嫁之一。历经四十多年的岁月沧桑,红色的油漆看上去依然挺鲜艳,只可惜那么特别的合页已经生锈了。

这个也是妈妈的陪嫁之一,我们姐妹叫它小箱子。以前妈妈的这三大件嫁妆,可是我们一家七口人放换季衣服的地方,橱子装当季的衣服,其它两个存放换季的衣服。

妹夫奶奶比我妈妈大19岁,差不多相差一代人,妈妈的嫁妆和上面妹夫奶奶的嫁妆相比,款式和颜色都有很大的区别

奶奶那个年代的嫁妆黑色为主,过了差不多20年后,嫁妆的颜色就开始变鲜艳了,红色为主显得喜庆了。

这个是妈妈用了三十多年的针线筐子和顶针,小时候妈妈的鞋筐里,经常是装得满满的东西,有针线、鞋帮、纳的鞋底,毛线、毛线针、布头布碎、夹鞋样子的书等等,我那时最喜欢拿着妈妈的鞋筐玩,好像百宝箱一样。

家里的这个挂钟,好像是我读小学的时候买的,怎么着也有近30年了。去年回家时,我看见那个老挂钟还在堂屋的柜子上摆着,虽然上发条它也不会走了,爸爸却没舍得丢。

家里这一台蝴蝶牌的脚踏缝纫机,是一九九几年大姨寄过来的。一九八几年的时候,家里还有一台更老的缝纫机,好像是上海蜜蜂牌的,那台也是大姨给妈妈的。

缝纫机上的那把大剪刀,还是1996年买的,那把木量尺就更有年头了,我很小的时候就见到妈妈在使用了。


第三个家庭:妹妹的婆婆家。
她婆婆近60岁,结婚三十多年.

妹妹婆婆的嫁妆一:橱子

款式和妈妈的嫁妆差不多,只是色彩有变化了,不再是那种单纯的红色了。

从奶奶的嫁妆、我妈妈的嫁妆,再到婶子的嫁妆,虽然相隔了近三十年,但是橱子却一直都是陪嫁的嫁妆之一。

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已经有了收纳的意识,就好像现在的我们定制家具的时候,每个房间都是装上衣柜一样,有地方收纳东西,家才不会显得杂乱。

嫁妆二:大立柜

款式和颜色都挺时髦,还装上了穿衣镜,镜子上还有印上去的双喜和花朵,看上去非常的喜庆。


嫁妆三:红色的箱子还有下面的这个矮橱子,它们也是婶子的嫁妆。


嫁妆四:条几和八仙桌

条几的款式比上面奶奶家的那个要新款一些,条几的橱子有门有窗,能透气还能装窗纱。

以前的条几橱子,很多人家是用来放馍筐子的,有门有窗有窗纱,防蚊防蝇防老鼠。八仙桌和条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搭配,八仙桌在苏北丰县农村比较常见。


平车框,平车在以前的苏北丰县农村,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有。

在还没有农用机动三轮车之前,大家都靠它来拉东西。后来农用机动三轮车代替了平车,现在电动三轮车又代替了农用机动三轮车,而平车基本上也在二十多年前,退出了它的舞台。老家人习惯把平车这样竖起来,不占地方也不容易沤烂。


平车轮,平车框和平车轮是一套的,少了哪一个都不行,少了平车框没法装东西,少了平车轮,平车框无法拉走。

平车还有一个平车绊,绑在平车上,拉比较重的东西的时候,还得平车绊来使劲才行。


这个应该叫碌磙,我很小的时候见过,只记得以前爸爸拿大爷家的这种碾子轧过打麦场。

风箱,苏北丰县农村几乎家家都有,只是后来很多人家都烧了电锅或者煤气,大锅已经很少人再用了,风箱也被束之高阁了。

上面的这些老物件,虽然它们不是什么古董,也不名贵,但都也有着最少二十多年以上的历史。每样东西在它所属的家庭里,都有着不可忽略的印记,都是时代的缩影。

岁月如梭,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谁也无法改变自己变老,而保留一份能见证自己青春的东西,也算是人生最美好回忆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女红,那份悠远的温暖
上不去下不来,救猫啊。
闷户橱:大家说该怎么定义这件家具?
正在消失的农村老物件,有的价值上万!真是老掉牙
农村老物件三则
姑娘带奶奶“嫁妆”鉴宝,称宫里的物件,专家:你奶奶在宫里呆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