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点资讯】香火永续 万古流芳

原标题:香火永续 万古流芳

摄影/张旭

◎闫妍

说到2012年最受瞩目的电视剧,无疑是清装宫廷大戏《甄嬛传》,精良的制作、华美的言辞,无一不令人印象深刻,其余热至今未退。而谈及个中后宫权谋,不得不提的便是各种香料的运用。

观众们惊讶地发现,平素似乎只存在于寺庙的香品竟有如此多的用途:安陵容用麝香致人小产,特制的“欢宜香”让华妃长年不孕;“暖情香”涂在百合花蕊上成为了催情之物……一时间,中国香文化,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4月24日,“燃我一生之忧伤,换你一丝之感悟”,由《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主办、著名香文化学者傅京亮先生主讲的“闻香夕照寺”活动在北京夕照寺的慧通香堂顺利举办。近两小时的讲座中,二十多名参与者与傅先生以及慧通香学研究院的姑娘们一起,伴着馥郁幽香,领略了中国香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历史悠久,寻香问道

在中国,熏香是一件历史悠久的雅事。中国的用香历史颇为久远,至少可以追溯至六千多年以前。以实物为证,红山文化起始于公元前五千多年,其遗址中就曾出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香炉以及大量已经炭化的香料:花椒、白芷、白茅香、辛夷花、甘松、丁香、肉桂、豆蔻等等。稍晚一些,距今四千多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则曾出土过精美的陶制香炉。作为制具粗糙的时代里最精美的物件,古人对香的重视可见一斑。

而汉代是中国香文化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在汉武帝的大力推动下,合香礼法达到了十分完备的高度。香气养性的观点成为正统,熏香制也得以确立,即合香中君臣佐使的配伍法则。尽管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战乱不断,香文化仍有所发展。

香文化的第二个高峰出现在唐代,此时,香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30%以上,鉴真和尚还将以沉香及白檀等多种香料调制而成的熏香首次带到了日本,作为佛像前的供香。起初日本用香严格遵循中国的礼法,后因明朝太祖朱元璋禁止私贩香料,出口至日本的香料逐渐减少,只得缩短闻香的时间,增加更多仪式化的内容,本土的香文化从而发展起来。

宋代是用香的第三个高峰,这一时期,香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已达46.3%,可谓巷陌皆香。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宋代也是香文化历史上的最高峰,黄庭坚、苏东坡、宋徽宗等大家,不仅喜香爱香,也是合香的高手。黄庭坚在《宝熏》中曾写道:“险心游万仞,躁欲生五兵。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这是他以诗换香的名作,表达了对熏香之禅意的无尽赞美。

古人认为,天地间的万物是由炁、光、音三者组成,炁是物质,光是能量,音是信息。万物中有阴有阳,而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一个和字,阴阳和则天地和,天地和则万物和,万物和则天清地泰,一个人的气血和五脏和则健康。熏香,即是古人致和的无上法宝,熏香的过程就是一个尽兴的过程,安和五脏,通经开窍。

而有志者应活火熏香,香炉在一天中必须始终温热,中国人常说香火不断,出处就在此。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正因一脉相承,将生命放在了核心。“香火永续,万古流芳”,浓阔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这一思维特质。历代以来,缕缕清香成为了先贤们修养道德、颐养性情的法宝,是先辈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衣食住行,“君子”相伴

而在现代社会,人们或将“香”笼统理解为寺庙中燃烧的香工艺品,或将其归为“小众”、“阳春白雪”的古风雅物。实际在古时,“香”曾无处不在,似谦谦君子,贯穿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衣。“长寿”是古人的根本追求之一,因此他们注重身体健康远胜今人,尤其是如今常被忽略的皮肤的保养。许多能量并非通过口鼻而是经由皮肤的毫毛孔窍涌入肌体,保证皮肤呼吸的顺畅意义重大。现今空气质量下降,加之缺乏个人保养,皮肤毛孔不畅通,人也就容易生病。

而在古代,尽管也有类似癌症的重病,数量却很稀少,一大原因便是古人穿衣必熏香以保护皮肤。即使是无香的平凡人家,衣服也要经过特殊处理——浆洗,即将洗完后的衣服用小米水紧一下再晾干,米香有益于身体健康。

食。古人吃饭亦要用香,不过并非是在吃饭时焚烧某种特定的香,而是用香料做出可以食用的香添加在食物里。例如,动物在被宰杀的瞬间,由于恐惧紧张和怨恨等情感因素,往往会分泌出大量毒素,储存在肝脏和血液里。人们食用肉类时,这些毒素就会存留在体内,肥肉赘肉的增多就是其副作用之一。

而用以特定的香料、药品配伍而成的香腌制肉类或在做菜的过程中添加,就可以有效地去除肉类中的有害成分。这样的饮食形式在汉代就已普及。如今人们做菜时常用姜、花椒、桂皮、白芷等香料,就是继承了古时习俗的一小部分,然而很少有人知晓原因,也不清楚剂量如何调整,不同的肉类需怎样配合不同的香料。伊斯兰民族的羊肉因美味而闻名,即源于较完整地继承了食物用香这一传统。

此外,在饮品上,香羹是最为贵重的一种,而非茶叶。香羹是以名贵的香料调制后打成的细粉,即冲即饮,可以使人周身通快,精神倍增,民间常用于招待贵客。按规制,皇帝也用香羹来赏赐文臣武将,以示赏识与宠爱。

住。古人主张以物养人,房屋不宜建得过大,以免耗心费力养护。盖起房屋之后,往往要在屋脊、梁柱中放入香料,更讲究的人家,地面也会用打成粉的香药和三合土混凝在一起。一是为了防虫避蚊,二是减轻湿气,避免年久腐朽。目前发现的一些保存完好的老房子,屋木中就有香料打成的腻子,主要成分有白芷、丁香、川椒、芦荟等等。

行。看过古装电视剧,便会注意到古人出行,腰间总要自备香包香囊,春秋战国以前这种风气就形成了。王侯将相出门行轿,轿子上要放以辛夷花木制成的香木。辛夷花属阳性,有驱邪扶正的功效,因此古人的车轿上会以辛夷木来装饰。“门当户对”中的“门”也是用辛夷木制作,以此使外邪不入。

除却衣食住行,古代香料还有防腐的作用。用特制香料保护的鲜肉,即使从四川运往山西,历经数日也不会腐坏。对于保护遗体也是如此。汉代以后,为了尸身不腐,棺椁里大量用香。近年来考古成果中最为著名的不腐尸身,自然是汉马王堆出土的辛追,可惜的是,当时的考古者没有意识到香料防腐的可能性,棺椁周边散落的大量香料没有得到保存,令人十分痛心。

熏香致和,用之有道

由此可见,香既不神秘,也不是附庸风雅,那么,香到底是什么?

首先,香是用香药做成的。在古代,药分为中药和香药两个部分,绝大部分香药本性属阳,也可以作为中药使用。古人用过的香药大概有400种,常用的则有100多种。西方人谈生命,而中国人说“性命”,“命”指身体,“性”指精神和灵魂,性命相和才能健康。而中国人用香,就是要调和自己的身心,不过分为外物所累,安住本性,达到健康。而凡是香药,都有扶正祛邪、通经开窍、合和脏腑、保健养生的功效。

古人用香很是讲究,例如,故宫里需要配置祭祀的香药,祭天祭地选择完全不同。天坛祭天,首选龙脑香,其次沉香,因两者均是阳气极盛之香;地坛祭地,则用鬰金香或奇楠香,因它们在400种香药中唯二本性属阴。

反观今人,由于香文化淡出视野过久,尚处于探索期,往往道听途说,以价格为准绳盲目乱用。然而人参虽好,并非人人食得。香也是如此,顶级的沉香、喜马拉雅的麝香、从日本刚买回来的龙涎香……虽名贵却并不适合。中国古人使用纯天然的香料,讲究道地,即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再按照特定人体的需求将数种香料配伍成特定的香。

将军和文人的用香截然不同,年龄段的差异也会导致用香的差异。老年人点香要选阳气重的,量要大,刚出生或两三岁的孩子本身阳气十足,用量就要适当减少。

“君臣佐使”是香药配伍的法则,“君”是香药中的最高指挥官,“臣”是执行者,“佐”是调解员,“使”则是领路人。一份成香中,不同的香药发挥不同的作用,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效果。举例来说,龙涎香是名声颇大,极为名贵,但点燃其本身并不具有芳香,它的作用是使其他香料的香气和穿透力大量提升,芳香度本身是2的檀香在添加少许龙涎香后可以迅速提升至8,就是配伍的作用。

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单品香不可用,沉檀龙麝再好,也不可以单独使用。时间短量少不至于有大碍,时间一长,脸上便会出脓包,随即有一系列头晕眼花的症状。用香切忌痴迷。最好用有配方的、传统的香,如要购买,一定多查资料,避免人云亦云。

总而言之,在中国人的理念里,香并不神奇,它就是为了身体的健康和心情的愉悦,融在了生活中的一种学问,只是人们已经远离它太久而已。一日的讲座,只是中国博大香文化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历史和内涵静待挖掘。善用香品、修养道德、颐养性情,让香回归到日常生活,换来健康长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肉制品中香料的运用与配伍
【佛香文化】如何分辨选择一款天然香之“问”
香文化87:香,熟悉的陌生人
汉代人用什么香?千年不腐马王堆汉墓中的香文化
香品的选择和使用
《锦衣卫》偷窥古人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洗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