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以消烦暑 端坐一院中——咏暑热古诗词赏析(五)

        何以消烦暑  端坐一院中

           ——咏暑热古诗词赏析(五)

                       川     雪


面对烦人的暑热,古人自有消解之法。

唐代诗人李白的《夏日山中》,写出了面对炎热的潇洒行为: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诗人在林间乘凉,懒得摇动扇子,敞开衣襟袒身露体,脱掉头巾挂在石壁上,松林中的凉风吹在袒露的头顶上。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是比较潇洒的,很随意的,不受拘束的。他敢于敞开衣襟,把头巾脱下来,表现出了悠然自得、不拘礼法的形象。不过也间接表现出天气的炎热。。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消暑》,道出了消暑去热的真谛: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首联诗人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方式,回答了“如何消暑”的问题,他说:如何才能消除暑热呢?只要端坐在院子里即可。其中“端坐”二字,为下文“眼前”“窗下”“心静”“凉生”埋下了伏笔。        

颔联写出“端坐”的环境:“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眼前没有多余的东西,窗子自会有清风吹来。当然,这里的“长物”指的不光是实物,还有一些牵绊人们内心的东西。比如欲望,当你少却了欲望,才能真正融入自然,感受到凉风的袭来。   

体表的热散去了,那么内心的热又要怎么散呢?“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散去热气全靠心中安静,凉风生起是因为室内空荡。这时自己的身心得以保全,更加难于与别人一样。

诗人认为,消暑的真谛就是五个字——心静自然凉。          

这也不是白居易第一次提出这样的观点了。   

某天的酷热之时,白居易去拜访一位得道高僧。在人人都热得发疯的时候,白居易却见禅师依旧稳如泰山,待在密闭如蒸笼的禅房内,他好奇地问禅师:“难道是禅房不热吗?”禅师却回答说:“不过是心静罢了。”   

白居易大为震动,于是写诗《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人人避暑走如狂,  独有禅师不出房。 

非是禅房无热到,  但能心静即身凉。   

在这里诗人再次告诉我们,清心静气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    

这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养生论》中有云:“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消夏的上乘境界,是常保持一种冰雪在心。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情绪激动时,内心就会烦躁,即使大冷天,也会冒出汗来;而当我们身心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也会变小,虽值炎夏,也仍能感觉遍体清凉。   

所以,消暑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保持心平气和,心静自然凉。   

其实,《消暑》这首诗除了向我们介绍了消除暑热的方法,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过多的欲望只会使人变得更烦躁,唯有以静心看待生活,才能寻得一处光阴的静好。    怎么才能做到“以静心看生活”呢?就要“眼前无长物”,摒除生活中过多的欲念和杂念,这样你就能体会到“此时身自保”。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夏夜追凉》,也点出静中生凉的意趣: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此诗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无比热爱。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以及诗人悄然伫立的身影。“追凉”,即觅凉、取凉。较之“觅”和“取”,“追”更能表现对“凉”的渴求。

首句貌似平直,其实也有一层曲折。中午时分,烈日暴晒,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而今,“夜热”竟然与“午热”相仿佛,则“夜热”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诗人月下独立的形象。“开门”,点出诗人原在室内。或许他本已就寝,而因夜里天热的缘故,辗转反侧难以入梦,迫于无奈才出门纳凉。而“明月”,则点出正值“月华皎洁”的三五之夜。这样,诗人“独立”的目的,应该说是“追凉”与“赏月”兼而有之,追凉可得体肤之适,赏月则可得精神之快,难怪他要独立不移、执着若此了。

第三句是对周围环境的点染。竹林深深,树阴密密,虫鸣唧唧。“竹深树密”,见其清幽;“虫鸣”,则见其静谧——唯其静谧,“虫鸣”之声才能清晰入耳。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又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

显然静中生凉正是诗人所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如果没有“不是风”三字,读者很可能将“凉”与“风”联系在一起。然而,这首诗的妙处恰恰也就在这里。诗人故意直到最后,才将微露其本意的线索交给读者——既然明言“不是风”,善于神会的读者自当想到静与凉之间的因果关系;随即又当想到,前面出现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都只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所作的铺垫。这样,自然要比直截了当地道出本意更有诗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天一首古诗词 | 小暑节气诗词,白居易《消暑》
杨万里充满趣味的一首夏夜诗
炎炎夏日何以消烦暑,诗词自有千古名句,古人如何“心静自然凉”
却道天凉好个“夏”:以诗词纳凉
杨万里《夏夜追凉》:我的避暑纳凉秘籍
炎夏入伏经典古诗词赏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