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鲍照《梅花落》主旨辨析

川      雪

 南朝·宋诗人鲍照的《梅花落》,是较早以花喻人,写梅花品格的诗,其诗曰: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对这首诗,现在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是对“摇荡春风逐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三句,是指"杂树"还是"梅花",对它的解读,影响到对对全诗主旨的理解。

 第一种观点认为是指杂树。

 其代表观点是:诗人笔下的梅花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诗中通过对耐寒的梅花与软弱动摇的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其辞典对此诗的赏析是: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这里的“杂树”和“梅”含有象征意义。杂树,“亦指世间悠悠者流”。即一般无节操的士大夫;梅,指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土。庭院中有各种树木,而诗人最赞赏的是梅花,观点十分鲜明。 ·

 下面是诗人与杂树的对话。

 “问君何独然?”这句是假托杂树的问话:你为什么单单赞赏梅花呢?诗人答道,“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念其”之其,谓梅花;“念尔”之“尔”,谓杂树。全句意为,因梅花不畏严寒,能在霜中开花,露中结实,而杂树只能在春风中摇曳,在春日下盛开,有的虽然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零落而没有耐寒的品质。在此,诗人将杂树拟人,并将它与梅花放在一起,用对比的方式加以描绘、说明,通过对耐寒梅花的赞美,批判了杂树的软弱动摇。两者在比较中得到鉴别,强化,可谓相得益彰。

 本诗主要是托讽之辞,采用杂言,音节顿挫激扬,富于变化,其一褒一贬,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态度。这与作者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鲍照“家世贫贱”(鲍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饱受压抑。他痛恨门阀土族制度,对刘宋王朝的统治深为不满,因此,他那质朴的诗句中表示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之士的赞扬。这里还包含着寒士被压抑的义愤和对高门世族垄断政权的控诉。诗歌以充沛的气势,强烈的个性,明快的语言,给读者以震撼。

        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指梅花。其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从南朝文人对梅花这一意象的认识来看,它既没有所谓的“霜质”,也不具备迎霜傲雪的高洁品质。就南朝文坛的创作实践而言,梅花更多的是以其花香色白的习性与女性联系在一起。传统观点完全用宋以后人对梅花的审美态度来解读《梅花落》一诗,因而所得出的结论必然与其本意背道而驰。(葛志伟《鲍照<</span>梅花落>诗旨探微》,《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6期》)

 鲍照在其《梅花落》中,……虽然仍视梅花为春花,但已看到梅花开在霜雪中的悲哀,意在托寓自身才能得不到发挥。(费祝琴《也谈宋代诗歌中的梅花意象》,《 语文天地 》2008年1期)

 这首诗写的就是梅树及其梅花,最终落到写梅花的“落”上,也就是梅花的飘零上。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也相当之明确:叹息梅树的“双重人格”,批判梅树之花“徒有霜华无霜质”。对于梅花,作者的态度是否定的。(高遵雄《关于鲍照<</span>梅花落>的解读》(2016-12-08新浪博客) 

 为什么后三句是指梅花?

 诗中的“念尔零落逐风飚”句:众树在春天都纷纷开花,只有梅花是落花的,所以本句的代词“尔”只能是“梅花”而非“杂树”,后者在春天正开的茂盛呢。同类的诗歌,亦同样指出梅花在春天落花、“随风飞舞”的特质。

 如在鲍照稍后的吴均也写有一首《梅花落》:

   终冬十二月,寒风西北吹。

   独有梅花落,飘荡不一枝。

   流连逐霜彩,散漫下冰澌。

   何当与春日,共映芙蓉池。

    诗中写冬末梅花被风吹飘落的情景,与“念尔零落逐风飚”的情景何其相似。

    诗中的“徒具霜华无霜质"句:“霜华”即是前句的“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这句指梅花向无异议。况且,“杂树”本来就不具备“霜华”,当然也无“霜质”,所以“徒具霜华无霜质”也只能单指“梅花”了。

 梅花本是在霜露之中开花、结实,能抵抗风寒的。可是,在春风春日招惹下,它竟然是“徒有霜华无霜质”,并显出"摇荡"、"媚"的姿态。这就是开首为什么诗人说"偏为梅咨嗟"了。

 由此可以看出,全诗描绘了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开花、在春天落花、在风露中结实的自然生长特征,讽刺那些虚有其表的士人,他们即使在艰难日子显示出抗霜抗寒的特质,可是,一旦有权贵招手,就赶紧摇荡着腰肢去谄媚他们了。

 其实,梅花是在唐宋才被赋予坚毅耐寒的人格特征的。梅自诗经开始就是与爱情有关。是具有民俗意义的物象。《诗经·召南·摽有梅》是青年女子在梅子成熟时节求偶的歌唱: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据闻一多《古典新义》考定,这首诗表现的是古代女子抛果定情的风俗,而在这风俗中,“梅与女子之关系尤深”。在南朝乐府民歌中,常常可以见到关于《梅花落》的歌唱。如《孟珠》:“适闻梅作花,花落已结子。”以梅已落花结子暗示男子求偶当及时,就是古风俗的遗存。

 到了南北朝时期,梅花逐渐进入了文人的审美视野,在诗中多有对梅花的赞美,并与当时的社会现象、价值观念联系起来。鲍照的这首《梅花落》,在同类诗中是写得较早的,用的是乐府旧题,写梅花的自然生长现象,暗喻现实中的某类人物的品格特征,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批判性,具有开创性意义。

 在东晋末至刘宋时期的诗人群中,鲍照可算得是佼佼者。鲍照的诗,以乐府见长,五言诗也不少,但成就不及乐府诗。他的诗多有讽谕慷慨之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和不平,这可能是和他出身家世贫塞、仕途遭遇坎坷有关。

 这首诗是托物言志的,写的是梅花,说的是人。开头两句点出诗人与众不同的构思:庭中杂树很多,为什么偏偏要为梅花而咨嗟呢?诗人自己设问说:“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以下各句,全部是诗人的议论,但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说理寓于具体形象的描述之中。“念其”、“念尔”是两个层次的递进,首先是赞扬梅树的正面品格:在风霜雨露之中,众芳芜秽,独有梅花盛开,果实累累,故赞美梅树“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赞誉梅树有经风雨、抗霜雪的顽强生长的活力。但是,这些描写只不过都是铺垫。全诗的主题是“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两句。前面“念其”句是第一个转折,这里“念尔”句是第二个转折,这一转折才点出了诗人的本意。尽管梅树有上述种种优秀品格,但可惜傲雪凌霜的梅花,也不能长久开放,最终仍逃不脱“零落逐寒风”的命运。这就是诗人为梅“咨嗟”的原因,因为它“徒有霜华无霜质”,所以,虽然能抗傲一时,但难善始善终,最后还是“零落”了!花开花谢,属自然现象,梅花自然也不可能常开。诗人只不过是借物拟人,借题发挥,用以讽刺那些曾想修持节操而又不能坚持到底的人。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一些士人常因真言直谏而遭横祸,所以,许多人往往不能保持晚节而同流合污。在晋代,这种情况是不少见的,根据鲍照的为人和性格,可知他对这种不能保持节操的人是很看不起的,在蔑视的同时又带有几分惋惜。

 这首诗以梅花作比喻,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节操,不是一时一事的表现,也不是表面的伪饰,而是要名副其实,恪守终身。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首哲理诗,它讲的是人生哲理,但是,这种哲理是以比喻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诗人塑造了梅花的形象,我们从梅花形象的艺术感受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鲍照(约公元414—466年)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 26岁时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初不得重视,后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之类的官。临海王刘子项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项作乱,死于乱兵之中。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所占的比重很大,且多名篇。还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华。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有《鲍氏集》、《鲍参军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南北朝 宋 鲍照 《梅花落·中庭杂树多》
才有梅花便不同——诗词鉴赏说咏梅
梅花意象及其他文化内涵
梅花落原文、翻译及赏析
借问梅花何处落
绽放在唐宋诗词里的梅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