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能定能应谓之成——董廷瑶

一谈我的治学经验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

上海市中医研究班主任

[作者简介]董廷瑶

(1903~),浙江宁波人。从事中医工作五十余年。曾任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专擅儿科,兼及内科。在治疗小儿痹、腑、惊、痛等常见病上较有造诣,曾在《中医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近著有《幼科乡言》。

余幼承庭训,专擅儿科,业医已五十余载。在这半个世纪中,祖国医学两逢厄运,几遭毁灭:二十年代末,反动政府亟欲“取缔”;六十年代后期,又受“四人帮”之摧残。真可谓奄奄一息、后继乏人,使傍辈有“末代中医”之叹。事实上,东方医学源远流长,并富有哲理特点,故有别于西方的学说;其中尤以岐黄之道,为东方医学之佼俊,渊博精甚,蕴藏真知,旨趣微妙,自成体系。故其治学方法亦与一般科学有所不同。荷非参透经义,临床证验,则必难登堂人密而味其映膏也。下面,仅将自己在中医学术活动中有深切体会者,择其要者述之;其间之得失、教训,或有助于后学以为借鉴云。

承继家学奋发自强

余祖居浙江绑南乡董家眺,世代从事儿科。先君水赖公,字乾增,号质仙。初,受训于先大父丙辉公。旋游学于同邑儿科前辈石霖汝先生之门,以其勤学苦研,尽得石氏之心传,以癌、痘、惊、庸四大要症为擅长,对其他杂病,亦有心得。中年以后,医名渐噪,求诊者舟机相接,络绎不绝。

先君晚年得余,虽爱而严。因急欲传授家学,余于十六岁起,即开始习医。鉴于古文对理解中医典籍的重要,特聘一位博学老秀才为余教读,上自先秦诸子,下至唐宋诗词,无不精练熟读。而先君又督教医经,继之各家学说及宋明以来之儿科著作,一一指示;临诊之时悉心带教如此攻读三年有余,不幸先君弃养!此时余方弱冠,自感学识不足,幸赖前些年的教诲,于理论和临床有了初步的基础。得有今日,缅怀庭训,不能自己。

先君对惊病的证治心得,对余后来临床有着深刻的影响。关于急惊,其病机初多属于伤寒化温、化热的三阳症,以小儿体脆神怯,不耐高热,易致惊搐,设或不先祛邪,遽投金石重镇、脑麝开窍,是舍本逐末,引寇人室,贻患非浅。议治惊之法,不必拘于惊之名目,当求其致病之由。经云。“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此其不同病因也。而火有虚实,实火宜泻,以钱氏泻青丸、葛根芩连汤、承气白虎及紫雪等为常用之剂。湿为寒水,辛温可化;风寒束表,桂枝汤主之,吐甚加玉枢丹,其发热汗出而渴者加花粉,或佐以葛根。风由热化,寒由风聚,风热挟痰之惊,则用沆瀣丹、金粟丹、抱龙丸等。此治惊之大略也。临床遵此,每可应手获效。

又如痫疾,法陈飞霞与杨仁斋前辈,首在祛痰。痰在上者吐之。痰在里者下之,兼以清心开窍、抑肝顺气。此先治其标。痰去之后,再治其本。古语虽有“见痰休治痰”之说,但指正虚有痰者而言。苟有邪实,有痰在里而不驱之,是为实实,反令益疾。吾家经验,用牛黄抱龙之类豁痰利窍,使痰得上越吐出,或用保赤散以下其顽痰。盖风痰疾一去,神志即清。后再以金箔镇心丹培元宁神,希痰不再生而心清神安,病不复作。该丹内配河车,大补气血,尤宜着于恍惚失志之癫痫患儿。历年以来,遵法而治,辄见其功。

先君治学经验,乃精于经典,博览群书,洞彻病机,辨证以治。师古而不泥古,灵活机变而不离轨范;或宗成法,或自创新,皆以临床需要为指归。余在束发之年,经验尚少,初未能取信于人。而当时盗匪横行,在二十一岁时,突被歹徒绑架,勒索巨款,赎回脱险。从此移居宁波城内,一面刻苦钻研,一面求教前辈,学识渐进,诊务日增,得能立足于医林之中

在一九二九年,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议”,竟然通过了所谓“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妄图一举消灭中医。案中极尽谨越之能事,公然声称:“旧医一日不除,……新医事业一目不能向上”,并制定了消灭中医的六条措施,强迫中医接受“训练”,禁止宣传和不准开办中医学校等。消息传来,群情激愤。全国各地中医自发地组织起来,公推代表去上海商议对策。浙东地区亦不例外。当年三月,上海召开了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宁波中医界,推选了吴涵秋、王宇高及余三人为代表,出席上海大会,大家当仁不让,奔赴集合。在大会上,组成了中医请愿团,直到南京,强烈要求政府取消议案。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当局不得不宣布取消议案。这次保卫祖国医学的斗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经过这场斗争,使人感触良深。中华民族数千年之古代医学,乃稀世国宝,其间玄奥神妙,实非浅尝可得。吾辈还应奋起自强,发愤中兴,以免中医事业之消亡。否则,不仅是肢黄之不肖子孙,抑亦为中华民族之罪人。每思及此,不寒而架。于是白天忙于诊务,夜晚灯下攻读,上溯《灵》、《素》,下逮近贤,旁及宋元诸家。披阅既久,渐有所悟,指导临床,深得体会。至于小儿生理、病理、诊治之特点,积累诊察,辄能望而知之,立方造药,尚能如愿获效。在防治传染病上亦粗具经验。撷伤寒、温病学说为核心,以家学遗训为羽翼,对儿科热病危症,时以一得之见,亦有获救之效,从而得到群众的信仰。旋因抗战爆发,炮火弥天,于是避难至沪,从此定居于上海。

勤求古训体察儿情

业儿科者深感小儿病之难治,因其呱呱疆袱,不能自白,而脏腑柔弱,易起卒变。故必须了解小儿之生理、病理特点,庶于临床不致困惑。

稚阴稚阳之说,为小儿生理之概括。大凡人体从生长、发育而至壮盛、衰老,乃肾气之所主。经云“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丈夫八岁,肾气实;二八天癸”及“人生十岁,五脏始定”,可知小儿之体,其肾气处于生长之中,尚未壮盛,五脏亦有待渐趋完善。故前贤反复提出:“小儿气势微弱”(《千金方》);“小儿气禀微弱,脏腑娇嫩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之阴气未至,故日纯阳,原非阳气有余之谓,特稚阳耳”(《类经》);“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温病条辨》)。《临证指南医案》亦言幼稚质薄神怯,五脏六腑气弱;而《幼科心鉴》言其气血未充,神识未发等。总之,谓其初具形体,各方面均“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血(阴)气(阳)、脏(阴)腑(阳)、形(阴)神(阳)的柔嫩娇弱,而又蓬勃的生长状态,都可归纳为稚阴稚阳。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小儿在病机、诊治上与成人有质的区别,故为中医儿科临床上的指导思想。

尤以“脏腑薄,灌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更因卫表不固,肺脾不足,则外感、饮食及客忤、惊怯均易促发致病。其他食、痰常有积聚,心肝易生风火,又是外感热病迅速传变的内在条件。故为小儿病之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也。至虚实之间、寒热之间的相互转化瞬息之变,出现表里上下寒热虚实的错综复杂的症状,此亦不离乎阴阳幼稚而气血、脏腑弱而未壮之故,在小儿热病中,每易高热神昏、惊厥抽搐,前贤有认为其体禀纯阳,故易风火亢盛。陈飞霞说:“小儿阳火有余,实由水之不足”;张山雷也以“稚阴未充,其阳偏盛”立论。同时,“脾常不足肾常虚”万密斋语),则水虚火亢、肝风易动,本乎阴阳、五行之理,阐明了小儿病之易于化风化火,医者必需见机作出适当的措施。

基于这样的认识,临床用药,见神昏抽搐者,不轻投重镇以遇邪;即泻火熄风,亦应存阴、扶脾;高热危症,在气以白虎,里实用承气,方药合拍,辄能转危为安。

仲景《伤寒论》,以桂枝汤为第一方。对小儿临床运用,颇有心得。以其体弱,风寒初袭,汗出恶风的表虚证,桂枝汤常可施用;而营卫不和,易汗,低热、无力、纳减之诸症,则桂枝汤加味治之,每可应手。其他桂枝之类方,如桂枝加龙牡汤,可治小儿营虚心悸、汗多如淋者;桂枝加杏朴汤,可治小儿饮冷感邪、大便糖泄、咳嗽微喘者,效果均较满意。小儿寒疝、偏坠疼痛,桂枝加桂汤再加橘荔核等;风邪卒中、胸腹作痛,用柴胡桂枝汤,其效均佳。至于小建中之治小儿虚寒腹痛,黄芪建中之治虚损汗多,更是效如桴鼓。此乃小儿肌肤柔弱,肺脾不足,易见营卫失调之诸症适于桂枝类方;而其气血未充,中土易伤,每见化源不足之诸病,即为建中类方之所主。吴鞠通云:“儿科用苦寒,最伐生生之气也。小儿春令也,东方也,木德也,其味酸甘…故调小儿之味,宜甘多酸少。”在桂枝、建中方里,桂枝、生萎辛温散寒,扶助卫阳而温经暖中,包含少火生气之意;芍药、甘草酸甘相配,和营缓肝而安内攘外,又取酸甘化阴之义;大枣、饴糖甘平滋腻,充裕营液而资生气血,即有益脾抑肝之用。它们的综合,切合小儿阴阳俱稚、肺脾不足而肝木易亢的体质特点,故有其独到之功。此均为长期经历的实践,乃合于小儿之情性而有所体会也。

不囿成法随机应变

小儿麻疹,首重透发。古人以麻疹“内蕴胎毒,外感天行”为其主因。“先发于阳,后归于阴”,“毒兴于脾,热流于心”,“脏腑皆有病症,肺经见病独多”,为本病的发病机制。透表的意义,就是掌握了“疹性喜透”和“自内达外”的自然规律,采取顺其规律、因势利导,而不拂逆其自然的治疗措施。古人明言:“疹宜发表透为先”,又“疹毒从来解在初。形出毒解即无忧” 说明“毒解”是基于“形出”之理,故“透”为治疗本病的经验总结。

余遵循家学,数十年来,历治麻疹无算,颇具一得之见。一九五八年冬,全国性麻疹大流行,上海地区更是猖獗,病势危重者极多。领导上组织了各方面力量,专设病房进行抢救。余负责中医部门的抢救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当时用常规治疗,初期不外辛凉透表,中期清凉解毒,末期清降泻火。距意是年病势多重,并发肺炎,即转脑炎者,比比皆是,收效不显,死亡率高达10%以上,令人胆寒。为了抢救,日夕不离医院,以便随时观察。通过仔细研究分析,发现患儿初期麻疹见布而两额桃白,体温陡高,咳逆气急,鼻扇色青,疹色灰赔,或一出即没;旋因毒向内陷,合并肺炎;继则昏迷嗜睡,迅速形成脑炎,而至死亡。从以上病势推理:由于麻疹以透为主,是蕴毒为时邪所引发,故必自内达外,由里出表,则必经血分。今癌布而两颧灰白者,就因气血阻滞关系也。方书谓:左颊属肝,右颊属肺,而肝主血,肺主气。由于气血运行失常,不能载毒外泄,而向内陷,险象丛生。更因是年连日大雪,严冬凛寒,夫寒则血涩,从结合岁气来说,亦影响麻疹的透发。原因既明,故改用王清任氏解毒活血汤一法,服一二剂,面色转红,血活疹透,迅速化险为夷。运用此法,顿使麻疹未齐者可齐,已没者亦得毒解而安。高热很快下降,神志渐得清醒,使死亡率降到零数。逾麻疹工作结束时,统计结果,其死亡率平均 3%,是全市最低单位,得到卫生当局的表扬。

一九五九年五月,中央召开全国传染病工作会议,余被推选为代表之一出席。会上交流解毒活血法抢救麻疹逆症的成果,颇得同道的重视。

之后,余又对活血解毒在麻疹危症中的重要性作了进一步观察。在一九六O年冬到一九六一年春的麻疹防治中,以透为基本原则施治,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例。对四十六例重症患者得治的统计,其中用辛凉透表为主者二十二例,以活血解毒透妨者十例,以辛凉解表与活血同用者十四例。后两种情况说明,在危重麻疹中有血分瘀热之病机者,几占一半以上,为临床上不可忽视者也。以第三者情况来说,即在疹淡不明、两额苍白,或疹暗色紫,或素体虚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者,或并发肺炎、脑炎,均需参用活血药物,使其密透毒泄而安也。此为令人不可磨灭之印象。

急性热病,必自外感始。中医守法,必使邪有出路,防其病都深入。《内经》谓“因其轻而扬之”,如”其高者因而越之”(涌吐法),“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熏蒸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解表法)等,这是病位尚浅时的逐邪之法。若邪已传里,经有“因其重而减之”之说,如”其下者引而竭之”(涨荡法),“中满者泻之于内”消导法),“血实者宜决之”活血散瘀法)等,都是给邪出路,使邪去而正安。他如水病之开鬼门、洁净府、去莞陈革革,暑秽之取嚏,刺委中放血,小儿口糜之泻火利尿等等,无不以逐邪外出为目标。

前贤每有邪祛正安的治疗思想。近人注疏钱氏医案谓:“病邪不可令其深入,如资至 家,近大门则驱从大门出,近后门则驱从后门出,正不使其深人而窥寝室耳。”夏禹铸亦曰:“治病不可关门杀贼。脏腑之病必有贼邪,或自外至,或自内成,祛贼不寻去路,以致内伏,是为关门杀贼”:而“关门之弊,不第不能杀贼,而五脏六腑,无地不受其踩端,其为害可胜道哉。”小儿之病,多起于外感、伤食,更需要重视这一治疗思想,以祛邪安正也。

既要师古又应创新

余因家学的熏陶,亦得各家学说的汇通,临证应变,不断总结,在师古的基础上有所发挥, 所创新。例如,小儿肺炎,临床表现类型很多。在各种不同的类型里,通过辨证论治及中西医间的合作,可有一定疗效恕不赘述。今特提出讨论的是西医所谓的腺病毒性肺炎这类肺炎,抗菌素多不起作用,高热持续不退,咳逆气急,病程迁延,检验白细胞不高,胸片阴影较淡而呈片状。在治疗过程中,给以一般的宣肺泻热、清里解毒的常法处理疗效不显,且往往变化复杂,产生不良后果。于是不得不机思确虑,另觅方药,创制了熊腐散(为熊胆、靡香二味研匀),开水化服,试用以来,疗效显著。多数病例服后一人开始退热,气急和缓;重者三天内热退,气和咳爽,病情就安,屡用屡验。

考熊胆性味苦寒,邹谢谓“为木中之水,其为水木相连,斯上可以泻火气之昌炽,下可以定水气的凭陵,系水火相济之源。”据方书记载,它能开郁结,泻风热,具凉血、清心、平肝、泻火之功,专治小儿热盛神昏、急惊痰火之重证。腐香则味苦而辛,气温而香,开结通窍,解毒定惊,对惊厥昏迷之危症,有救死回生之效。两品相互配合,加强了清热解毒之能,泻腹中之塞热,逐心包之痰浊,平肝风之惊厥,切合温毒犯肺、痰火内郁的病机,是以能出奇而制胜。

由于熊麝散功主热毒里郁之重证,但不是任何患者都可应用,必需慎重选择适应病例,施用上不超过三剂。因苦凉之品,中病即止,否则恐损脾胃。同时配合汤剂,较为妥善。此亦根据临床的需要而有所发挥者也。

再如,婴幼儿泄泻中,常遇肠麻痹症(现代医学病名),其势危急,病情严重。时因药人即吐,汤剂不纳。症见腹胀如鼓,叩之中空,作恶呕吐,气促不舒,大便不畅,次多量少,此为脾惫气室,中焦阻滞,升降失职,遂使气阻于下而大便不畅,胃气上逆而呕恶吸促。于是只有另觅途径,采取外治之法,以丁香、肉桂、木香研末为散,加廓香为引数于脐上,名日“温脐散”。散中温香诸药借廓香渗透之力,旋运气机,往往在敷后二小时内肠鸣连连,频转矢气,大便通下而吐止气平,然后再以汤药调治。此法颇建奇效,遂使危病转安。这也是因症而制宜也。

小儿复发性肠套叠,一般来说,必送西医普外科治疗,给以灌肠整复。但本病患儿,每多反复发作,甚至上午复位,下午又发。若手术治疗,则病家每多顾虑。我们通过辨证分析,因其腹痛阵发,痛而拒按,面色晦黯,舌质带青,此为肠局部的血分瘀结,不通则痛也。故采用玉清任氏少腹逐瘀汤活血利气之法,以其功在温经散寒,活血行气,化瘀止痛,且又通达下焦,故较合适。临床上根据情况加减化 ,寒甚必用姜、桂,或选用木香、乳香、桃仁、红花、枳壳、川樟等随宜而施。临床应用,疗效显著,且可根治。成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一般疗法长期无效。我们曾用过四神、驻车、附子理中、参苓白术、真人养脏等方,粗似对症,但其效均不理想。遂进一步分析症情,反复思索。从病因言,常见由于精神紧张、情绪忧郁,则与肝气有关;从部位言,病变常在乙状结肠及其邻接部分,正是少腹深处,阴分下极,为厥阴所主。故为寒热错杂的下痢。尤在泾《贯珠集》指出,这是由于阳复太过,其热侵入营中所 。从这一考虑,结肠炎与厥阴肝木有一定关联。而厥阴病的要方乌梅丸,仲师明白指出“又主久痢”。吴鞠通在《温病条辨》72条云:“久痢伤及厥阴,上犯阳明”者可用之。据此,余乃以乌梅丸改汤剂为主方,加减变化,以治该病,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疗效亦见巩固,但必数十剂才收全功。

以上各种例子,为长期研读、观察、思考、总结所得。重要的是不执一方以治一病。昔贤陈自明曰: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医者在走弯路之时,应当寻思探索,改弦更张,以求得对症之方。这就需要复习典籍,参阅诸说,广开思路,成方与立新灵活运用,庶几不拘于一隅之见也。上面简要地叙述了个人的治学经过及点滴的肤浅体会。自感学习、运用祖国医学的经验概括起来,则有九要:一日明理,二日识病,三日辨证,四日求因,五日立法,六日选方,七日配伍,八日适量,九日知变。这在中医学术上是环环相扣地组成了一个体系,而在临床的诊治上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中,明理、识病反映了医者在理论上的修养;辨证、求因是指观察、分析上的能力;立法、选方、配伍、适量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具体运用;而知变,即随机应变,是对特殊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和适当处置,集中体现了中医治疗上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设能致力于这九要,来一番苦功,定能提高业务水平而渐臻精湛。由于学无止境,余虽年迈,不敢自怠,惟恐学识不进则退耳,愿与后学诸秀共勉。

(本人口述,宋知行整理)

《家庭中药外治疗方》一书系郭林根先生所著。郭林根先生曾获得“化痔灵神垫”(又名痔疮防治垫)和脑溢血防治帽两项国家专利,二则均是老先生积五十年中药外治疗经验所创,如有您对中药外治疗法感兴趣,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化痔灵神垫与他进行研究探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瑞群 > 证治经验
名医珍言录——儿科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主编汪受传(六)
360doc个人图书馆
名老中医之路之(3)徐小圃
名老中医经验集——何炎燊 - 中医临床经验讨论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