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编者按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陆河流域核心水源区,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长期以来,其生态保护与治理一直是国家、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高度关注。2017年6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在此之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依靠自身科研优势和长期研究积累,应国家和地方之所急,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及时向甘肃省委呈送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并获省长重要批示。现将该建议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以期在国家公园建设试点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技术优势和决策咨询作用。

1 祁连山生态环境现状

(1)生态环境现状

冰雪及多年冻土消退明显。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祁连山冰川总体处于物质亏损状态,普遍退缩减薄。有证据表明,近50多年以来,祁连山冰川面积减少超过20%,冻土分布范围的减少速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冰雪及多年冻土消退明显

水源涵养力下降。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后,大量人工采伐活动被禁,自然林得到了有效保护,人工林也出现密度过大、林冠郁闭度高,深层土壤旱化现象加剧,从而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水源涵养力下降

超载过牧造成草地严重退化。祁连山保护区草地退化成因既有环境因素,也存在人为因素,但人为活动占主导作用。特别是祁连山东段温性草原区处于农牧交错带,受人类干扰因素较大,草地开垦率较高,同时过牧还为鼠类的侵入创造了条件。

超载过牧造成草地严重退化

山区水资源管理困难复杂。祁连山区近几十年来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加之其特殊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等,造成山径流变化复杂,因此人为调控山区水资源的困难很大。

山区水资源管理困难复杂

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受人为活动与自然环境变迁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导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下降,活动范围逐步缩小,数量也明显减少。

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2)保护与修复状况

生态修复进展缓慢。长期大规模采矿探矿造成了大面积地表植被破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等问题,目前有少部分完成了初步回填、平整等物理工程过程,没有采用科学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开展修复。

红石窝煤矿关闭恢复前后照片

政策实施成效初显。针对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甘肃省落实实施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甘肃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甘肃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甘肃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等一批政策措施,为保护区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长效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长效监管机制尚未建立。批复建立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以来,各级政府制定出台了各种规划、政策、措施等,在生态保护与治理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此次祁连山生态事件暴露出对环境的破坏问题依然照旧,甚至还有加重趋势。其原因很多,归根结底是没有形成生态保护治理与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保护与修复形势严峻。长期以来重发展、轻保护导致的生态历史欠账多,保护与治理也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必将面临长期持久的努力。尽管目前保护区开矿等企业生产已基本关停,但开采开发活动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多级水电开发设施截流发电对流域水生态的影响,保护区牧民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等还将长期存在。

2 保护与修复中存在的问题

祁连山地区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不断演化的复杂系统,应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耦合影响,揭示其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存在的问题。

(1)自然因素加剧生态环境变化

近50年来祁连山区的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加剧了冰雪消融、雪线上升,导致冰雪覆盖率降低,对光线反照率也降低,吸收的有效辐射增大,反过来又加剧了冰川退缩的态势。

(2)历史开发活动与现行政策冲突

祁连山区的大多矿山探采、水电开发活动是上世纪70年代后批建的,这一历史原因造成了大多开发项目与《自然保护区条例》和现行政策规定之间形成了冲突,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据《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关于石羊河流域东大河水源地考察的调研报告》显示,核心区内开矿和修路,没有严格按照生态脆弱区的道路工程修建,也未采用修复原生土被生态;水电设施设计、建设和运行中对生态系统和径流路径影响考虑严重不足。

(3)区域民生与生态承载力矛盾突出

祁连山是甘青两省重要的牧业区之一。区域内森林和草地呈现镶嵌分布的格局,形成独特的林草交错带生态系统。由于对生态资源的承载力的认识不清和缺乏引导,加之对其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打破了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平衡,甚至有些地方处于严重超载状态。

(4)综合生态监测系统不完备

自2016年底以来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不断被曝光,而相关报道中描述的历史与现状数据等口径严重不一,且无法确定其出处和来源。此外,政府相关部门也没有公布有关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完整现状数据。这说明当前对基本现状数据的全面监测与掌握缺失。由此可见,目前针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还没有建立起能覆盖所有生态环境要素的综合观测系统。

3 对策与建议

强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完善和优化保护区的功能区划;积极探索“山长制”和设立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验区,设立跨区域统一管理和执法机构,建立省际联系会商机制;按照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状况,引导各类功能区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推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产业有序退出,进一步申请国家相关配套资金,开展区域生态产业建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转型;设立祁连山生态保护研究专项基金,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整合祁连山生态保护治理优势科研力量,建立生态保护科研支撑体系,开展跨学科的生态保护基础与技术创新联合研究,强化科学决策支撑。

建立综合生态监测系统

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结合遥感和地面监测手段,建立涵盖所有生态要素的综合监测系统与网络,开展祁连山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的监测、调查和评估;结合跨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需求,整合祁连山地区环境质量、生态状况等监测数据,建设祁连山生态环境大数据库,完善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定期开展生态状况调查、监测与评估,提升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能力。

开展生态红线划定研究

综合采集区域内相关基础地理数据,识别当前存在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服务需求,联合多部门开展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红线管控级别,明确各级管制要求和措施。

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开展生态资产价值评估,明确不同自然资源保护的生态补偿主客体;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引导核心区游牧民全部实施生态移民,保障各项生态补偿政策落实;利用市场机制,提升对生态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效率,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完善可量化的生态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加强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示范

利用地质地貌工程保护修复、生态植被恢复、土壤基质修复技术,因地制宜、科学制定生态保护与修复解决方案,结合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加强森林、草原、湿地、冰川、冻土的保护和修复,打造寒区旱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区,同时结合景观综合治理,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此文章已发表在《冰川冻土》2017年第2期(第229-234页),

引用方式:王涛, 高峰, 王宝, 等. 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 冰川冻土, 2017, 39(2): 229-234.

王涛,高峰,王宝,王鹏龙,王勤花,宋华龙,尹常亮  撰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于滦河流域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思考
祁连山冻土层18年减少24厘米
张掖这里惊现“森林童话世界”
善网ESG周报(第24期):《中国企业ESG发展报告(2023)》在京发布,社会价值的创造带来商业价值的共生
“生态修复”好经不容念歪
甘肃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一批历史杂症得到有效解决|祁连山|甘肃|张掖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