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淮南瓷器厂:还能“锔活秀”出您的龙脉吗?

图文|姜云霞

-

出生在淮南,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淮南瓷器厂的,从最早的人们日常所用器具缸,碗、盘、杯、壶、汤盆,到瓷砖(釉面砖)再到工艺摆设,无一不和淮南瓷器厂有关。

关于瓷器,最早是富人藏瓷,穷人用陶。据说外国人也是因为瓷器才认知的中国,china也是中国的代称,外国人更是以收藏中国瓷器为荣,甚至不惜铁蹄踏破国门,掠夺大量中国瓷器,号称铁娘子的吴仪就曾指责他们是强盗,指责他们国家博物馆的展品是"偷来的"!

说到淮南瓷器厂,就要说一说韩美林大师,1964年四清运动他被发配到淮南受尽了苦楚,他的所有事情在这里就不具体多说了,以前和他一起工作的工友提到他总是满满的自豪,他设计的十二生肖工艺瓷更让瓷器厂人提到他都是满满的骄傲,有的同事回忆了好些与大师一起工作的情形,还说很后悔当初没收藏大师的作品,还说凭当年的交情,让大师给幅画作应该还是能做到的。往事不可追,有的人一错过就是一辈子,人生有时太奇妙,该你认识的人,迟早会让你认识,不会错过太久,只会错过几年或几个月,甚至几天,不必纠结了,该感谢上苍今生没有错过!

一日和文友曹多勇老师聊到本地企业,他说他曾经在瓷器厂工作过,在瓷器厂为采制陶瓷原料也下过粘土矿,听他说在瓷器厂工作过,因为是家门口企业所以我倍感亲切,要知道瓷器厂当年可是安徽省知名的企业,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不但本地人知道瓷器厂,外地人也知道瓷器厂,淮南瓷器厂生产6大类瓷器:日用瓷、工艺瓷、建筑瓷(釉面砖)、工业瓷、包装瓷。当年的瓷器厂产品:"康乐牌"釉面砖是国家免检产品,是全国十大知名品牌,主要产品还有卫生瓷,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及东南亚地区……

说到瓷器厂几乎都知道,但是说到瓷器厂工人是如何劳作的,外行人却一问三不知,带着疑问、带着好奇,我踏上了寻找淮南记忆之路,随着我把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往事像珍珠一样串结在一起,才慢慢揭起了瓷器厂神秘的面纱……

据说瓷器厂最早是生产红砖红瓦的八公山耐火材料厂,此厂建于1949年,这个厂最早是为本地矿山服务的,隶属淮南煤矿局,1952年隶属淮南煤矿基建局,从事红砖生产,1958年大炼钢铁生产稀砖,窑炉离不开稀砖,因为稀砖是高温耐火材料烧成,用稀砖建窑不会倒塌。后来更名为八公山耐火材料厂,隶属淮南钢铁总厂,1962年10月市陶瓷厂并入八公山耐火材料厂,成立淮南瓷器厂,隶属省轻工厅,主要生产日用陶瓷,盘,杯,壶,碟等。本地人的记忆中瓷器厂的瓷砖可是占主要位置的,因为这些釉面砖久享盛名所以那个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用它装璜厨房和卫生间,那时人们生火做饭都用有烟煤,所以厨房墙壁都被烟熏的黑乎乎的,贴上这釉面砖在墙上,不但好看,而且还好清洁。这釉面砖是名牌产品,所以供不应求,有些人家买不到釉面砖就在瓷器厂围墙外去拾一些边角废料,用来贴厨房的墙壁,以至于成为了全市流行色,都以能贴上釉面砖而自豪,走遍全市的各个家庭他们的厨房和卫生间全都贴的是白色瓷砖。

第一次去探访瓷器厂旧事,我信心满满,及至听到他们介绍瓷器厂,我发现有好些专业名词真是闻所未闻,更让我有了探寻瓷器厂的兴趣!每一次听他们娓娓道来一些陈年旧事,更让我有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谚语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大概意思是说做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如果能力有限的话就别去做那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其实这句话说的是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这门手艺用像钉书钉一样的铜锔钉,把破碎的瓷器一片片“锔”起来,将破瓷器修复得滴水不漏,可以重新使用。锔瓷就类似现代衣服的高级的织补方法,有人利用刺绣、布贴可以来修补残缺、漏洞。同样是修补,有人只限于修补,只保证不再漏水或不再漏洞,会修补的能修成花,不会修补的能修成疤!会修补的等于是锦上添花,等于是画龙点晴。

而在“锔瓷”这门手艺里面,真有一个“金刚钻”才能称得上是能手,在那时候工艺技术还不是很发达,打磨金刚钻头只能靠绳子(类似于水滴石穿的原理),要一点一点的用心磨,非常耗费功夫。制作金刚钻的过程也是很艰难的,一般情况下,需要一至两年,但却可以用它做一辈子的“瓷器活”。

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打碎的碗盆都选择弃而不用。走街串巷的锔盆子,锔碗,锔大缸这吆喝声再也听不到了。锔匠师傅把破裂的瓷器摆正,对上碎片,细绳绑定,上弓打眼,截铜造锔,扬锤敲锔……这个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的动作再也看不到了。“锔瓷”在现在几乎都接近失传了,只有一些古玩古董瓷器破损需要修复才会去寻找这些隐于大市的古老手艺之人。“活”也分粗细,“细活”指的就是“锔活秀”, “锔活秀”源自清朝的八旗子弟。他们家藏的珍贵紫砂泥壶失手碰裂,便找锔匠修补,锔匠师傅可以利用裂纹的走向因势利导,用金、银、铜、铁锔钉,锔出一枝梅或几束桃花,稍经打磨,甚至可以身价倍增。到了民国年间,“锔活秀”简直登峰造极,很多玩家有意在新紫砂壶中装满黄豆,注水浸泡,利用黄豆遇水膨胀之力将壶壁撑裂,再请锔匠用银钉锔成花纹,甚至连壶口、壶嘴、壶柄都趁机加以纹式包嵌,已经上升为一种锔嵌的手工艺术了。

说到瓷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瓷器与陶器的区别: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但它们之间有质的区别:

1、用料不同。陶器一般由易熔黏土烧制的,瓷器是用瓷土作原料的。

2、陶器的表面一般不上釉或者只上低温釉,瓷器的表面一般都上高温玻璃釉。

3、烧制的温度不同。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一般不超过1000℃,瓷器则须经1200℃以上的高温烧制。

4、质地不同。陶器胎质粗松,因此有吸水性,敲击时声音不脆,呈噗噗声,瓷器的胎质结实,不吸水或吸水性很小,敲击时可以发出金属般清脆的声音。所以古人形容瓷器之美,称之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随着我的多次深入探访,让我更想看一看瓷器厂了,可惜它已走进岁月的深处了,淮南瓷器厂鼎盛时期有职工4486人,6个分厂,4个矿的瓷器厂,它原来的陶瓷学校也变身裕景大酒店了,它原来生产区占地面积700余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此处也建成锦绣康城小区了!

为了找寻瓷器厂的旧迹,我的脚步停留在瓷器厂职工居住的小刘庄、锦绣康城,我从他们叙述中才慢慢了解到瓷器厂的陈年旧事。

我最早接触的是一位烧窑的女工,她让我知道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往事,她说烧窑非常辛苦,毎次烧窑都感觉快被融化的感觉,她说那时她从不剪发,前额从不留刘海,因为离火太近,前额头发都被火烤朽了,所以不用剪。她说工人们每天工作都戴着特制手套,这手套都是在手心处多加了防护,就这样手也还是被烫得生疼,有时都能闻到衣服被烤的糊味,她说瓷器厂虽说是轻工业单位,却干着重工业的工作! 听她如此说法,我有些诧异,她看着我诧异的目光,随即向我娓娓道来,她说我不说这些,你们外人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到瓷器厂工人的辛苦! 是的,每个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苦!说到烧制瓷器,我们不知道的太多,做为外人谁又能理解窑工的辛苦呢!

首先讲烧制瓷器大约有72道工序,毎一道工序的都是丝丝相如,环环连接,不容丝毫马虎,如果有一个环节有人偷懒,都会显现在瓷器上,比如说烧窑需要大火的时侯,你偷懒没按时添煤加火,待瓷器出窑时就会暴露出真相,火大火小都关系着瓷器的品质成色! 且不说烧好一窑瓷器需要几天,抛开下井刨取原料,先以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使泥中的水分均匀等等,从轧成半成品到烧成一窑产品整个过程大约得7天时间。瓷器烧好并不能立刻取出,必须自然冷却1~2天,再用鼓风机吹,过早降温会引起瓷器炸裂,待窑内温度降至80度左右,工人们就可以进到窑内出窑了,80度窑温依然炙热难耐,必须眼疾手快,这么高的温度慢一拍都会中暑的。据说长期从事此工种在窑内也呆不到五分钟,就得出来,衣服别说是能拧出水,其实汗水都是把衣服淋湿又被窑温烤干了! 烧一窑瓷器都是从小火开始,中火继续、大火烧成结束,都是经过预热带到烧成带再到冷却带,待瓷器在匣钵里发亮了,就说明成功了!

说到烧窑就应该说说原材料了,最好的粘土都像极了牛肉的颜色,吃到嘴里都不呲牙,这些粘土他们都是采自本土,有沈巷孜的焦宝石矿、有谢三矿和谢二矿的粘土矿,为搜集这些采粘土历史,我曾南到谢二矿,北到沈巷孜,从这些废弃的粘土矿我找寻到了些蛛丝马迹,我有一种接近真相的欣喜,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我找到一些焦宝石矿的绞车记录本,还有一些散乱堆放的歪歪车,曾经日夜运转的绞车还在,绞车房还在,一切残存的遗迹显示着这里曾有一群人在此采集做陶瓷的原料!

本地人最早用的蓝边碗就是瓷器厂生产的日用瓷,据说这个蓝边碗大约有一斤重,都是放在匣钵里烧成的。匣钵是窑具之一,在烧制陶瓷的过程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里,这个容器是根据坯体的不同而制造出来的,有烧制碗的匣钵,有烧制酒具的匣钵还有烧制杯子的匣钵等等,烧制碗的匣钵:大点的碗能放5个,小点碗能放6个,听母亲说早年间乡下是没有这蓝边碗的,人们盛饭盛菜都是用“碗盆子”这碗盆子比碗大像盆一样的器具,端在手里很重,手小的人必须放在板凳或桌子上才能使用。

说到瓷器厂就要说说窑炉,窑炉种类有10多个,有烤花窑,隧道窑(机器窑),推板窑,圆窑(倒焰窑)等等,说到窑炉就要说到关于窑炉的传说:民间传说“一统江山的刘伯温”是明朝大将军家住安徽怀远县的常玉春的亲舅舅,据说常遇春本来有望可以成为帝王的,因为他家祖坟埋在了风水宝地,他家的好地势就要得势了,眼看着龙就要喝到水了,这龙若喝到水了,这个家族就有真龙天子了!这段且搁一下,再说常玉春一日与他舅舅闲谈,常玉春说:我若有幸坐得天下(当皇帝),我让普天下人都姓常!刘伯温说:我是你舅舅,我们老刘家族可不能改姓!不料话音未落,常玉春说:“不就几家老刘吗?也划到一块吧!”此话一出惹怒了其舅刘伯温,俗话说:娘亲舅大,看舅如看母,看不起舅舅,不尊敬舅舅就是不孝顺母亲!不管你官再得再大,钱再多,也不能不孝顺母亲,不尊敬长辈啊!为了惩处这个外甥不孝顺,一向懂天文地理的刘伯温,遂向当时的明朝的皇帝朱元璋说: 我最近发现有一条龙脉,此龙脉若得势成气候了,必将危及万岁江山社禝,为确保朱姓江山万代绵延,必须在此龙脉上建七十二座窑烧死龙脉,于是就建了七十二座窑,这些火窑都生产砖瓦、陶器,可是这七十二座窑还是没烧死龙脉,于是又在龙颈处建了上窑,在龙肚獐墩子也建了窑,可能是火力不够或风水太盛依然没能彻底治住这条潜龙,于是又在龙头处建了黄町窑(还一说是黄塘窑)才将这条龙脉彻底烧死了,于是民间就有了七十二座窑,赶不上黄塘一座窑的说法!所以在淮南有了不少窑址,还有不少以龙命名的地方……

这个传说让这片土地充满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据考证淮南陶瓷业自南北朝开始利用粘土烧制瓷器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 其间经历了寿州瓷器,上窑瓷器和淮南瓷器三个较为兴盛的时期。

淮南瓷器厂从80年代辉煌,最终于90年代未落。当年"乐方牌"(原淮南牌)卫生瓷获省优称号,1979年12月,单长宝等4人组织创作生产的瓷板画,到1994年能生产100平方米的大瓷板画,瓷器厂倒闭后,由个体生产者经营。由韩美林大师设计的工艺陶瓷斗牛和黑叶猴被中国美术文化馆收藏,这些工艺陶瓷无论是顽皮的黑叶猴,还是美丽的孔雀都让人爱不释手,它们或憨态可掬,或神采各异,被众多人收藏着或被炒成了天价,这些工艺瓷最早是作为普通陶瓷艺术商品在销售,因为韩美林大师的在国内外影响力,使得他的作品更是水涨船高,好多人都以收藏他的作品为荣,不惜千金求之,据说:本大师当年沦落此地,得不少好心人暗中帮助,大师成名后不忘感恩,也是涌泉相报,大师是淮南瓷器厂的文化符号,瓷器厂以他为荣,虽然他离开瓷器厂多年了,瓷器厂也于2004年关闭了,2005年3月企业全部资产也被政府统一收回了,但工匠精神还在延续……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瓷器与陶器区别
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陶瓷的基本知识2
转载一篇吴忠信老先生写的关于建国瓷厂的文章
景德镇567瓷中的柴窑煤窑气窑和电窑的区别详解分析
胡家旺:最后一位把桩师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