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摄影大咖陈锦:留住四川,将茶馆拍成了一部“纸上纪录片”

成都老茶馆里,掺茶师傅提着冒着热汽的长嘴开水壶,穿梭在茶客当中,用四川方言喊着“茶来了,让开点,看茶水烫到你的脑壳。

这样的吆喝声,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很多四川人对老茶馆的记忆。随着城市的改造重建,如今成都大部分的老茶馆都已经消失不见了。

茶馆系列作品-《吃书茶》 陈锦摄

茶馆系列作品-《初春》 陈锦摄

而有一位土生土长的成都人——陈锦,花了数年的时间,以成都市为中心,拍摄了四川上百个茶馆,为后人留下了老茶馆的珍贵影像,也留住了一代人的回忆。

陈锦,于1992年出版的《四川茶铺》成为了中国摄影史上很重要的一部作品集,他记录的不只是成都人怎么喝茶,更多的是传递了成都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陈锦

他的照片生动、充满烟火气,仿佛一部四川茶馆的“纸上纪录片”。

和茶馆结缘是因为一次工作的契机

成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它的文化特色深深影响着陈锦。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陈锦就已经开始在拍摄民间的市井生活影像了,其中就包括茶馆的影像,但当时拍的主题比较宽泛,没有把茶馆作为一个专题的形式进行集中拍摄。

到了1989年,陈锦才正式和茶馆结缘。

茶馆系列作品-《茶境》 陈锦摄

那一年,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发起了一个活动,在全国各地邀请了一些摄影师拍摄中国的24小时。

陈锦作为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的特约记者,受邀来拍摄成都的24小时,要求用一天的时间来记录成都最有代表性的影像。

陈锦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就琢磨着,什么最能代表成都这座城市呢?他想到了茶馆。

茶馆系列作品-《盖碗儿》 陈锦摄

陈锦找了一家离单位比较近且有特色的茶馆,当了一天的茶客,一边喝茶,一边感受,一边拍摄。

茶客们互相唠着家常,有人高声吹着牛皮,有人一边抖着腿一边听着评书,还有人微闭着双眼刚刚呷了一口滚烫的茶……倒茶声、招呼声此起彼伏……对成都人来说,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一片小天地。

陈锦的片子洗出来之后,出版社的编辑非常感兴趣,并且选用了茶馆作为展示成都的影像,这就成为了陈锦继续茶馆创作的一个契机,他想把茶馆这个题材再深入地挖掘下去。

茶馆系列作品-《茶铺》 陈锦摄

从此之后,陈锦就去成都的大街小巷很多茶馆不断地拍,他说每个茶馆都有自己的特色,他想通过拍摄茶馆这个点去反映成都人的一种生活状态、生活理念和价值观,讲述关于城市,关于生活,关于人的话题。

每位茶客都有一种茶馆情结

过去,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几乎每条街上都有茶馆,已经成了日常成都人离不开的一部分。陈锦经常去单位附近的兰园茶社喝茶,茶社位于成都老花鸟市场附近,来的客人大多是种花的、养鸟的,他们在这里会友,聊生意,交流关于养花养鸟的经验,陈锦很喜欢和他们聊天。

茶馆系列作品-《功夫》 陈锦摄

成都人管茶馆里掺茶续水的师傅叫“茶博士”,更通俗的叫法是“么师”,兰园茶社里的“茶博士”姓李,戴个眼镜,是个年轻人,大家习惯叫他“眼镜”,每次陈锦去了都会喊一嗓子:“眼镜,来碗茶”。

“眼镜”自然记得陈锦喜欢坐什么位置,爱喝什么茶,知道他喜欢拍照,平时茶馆发生了什么事也都会跟他讲,慢慢地就成为了好朋友,直到后来茶馆关闭了,他们还一直保持着联系,互相探望。

再到后来,因为很多原因,就断了联系。但是,和“眼镜”的这段情一直让陈锦感到很亲切,很温暖。

陈锦在另一个老茶馆里还遇到过一件事,对他触动很深。

那也是一个他经常去的茶馆,有一次正在那儿喝茶,突然听到街外面有送葬吹唢呐、敲鼓的声音,陈锦听到声音后就从茶馆里面走了出来,发现他们送葬的这位正是一位经常来茶馆里喝茶的老茶客,送葬队伍抬着棺木在茶馆前面停了下来,掺茶师傅摆上了茶桌、茶椅,专门泡了一杯茶,放在了茶桌上。

接着,送葬的人全都跪在了茶桌椅前面,以示对长老的纪念,他们想让老人在入土为安之前,再喝阳世里的最后一杯茶。

当时这个情景让陈锦感到很震撼,并陷入了沉思。茶馆对于成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个茶客一生一世都离不开茶馆,生生死死都离不开茶馆。

影像创作是一个感悟人生的过程

陈锦说自己是一个不太喜欢热闹的人,有时会主动拒绝一些热闹的场景,去回归到静态的生活状态。

茶馆看似热闹,但却是一个能闹中取静的地方,在茶馆你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感受到的不只是热闹,也感受市井氛围。

他说,影像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感悟和学习的过程,感悟人生的过程。

陈锦享受安静,在看过太多的生离死别之后,他表现出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淡定和从容。

2008年汶川地震后,陈锦看到了一些朋友拍摄的灾后影像,有几张被地震破坏的寺庙和佛像引起了他的注意,人在自然面前显得很脆弱很无奈,连佛也不例外。

2009年前后,陈锦开始了对寺庙和佛像的拍摄,并出版了一本画册《相》,他想通过拍摄佛像的题材去表达自然与人之间的关联,还有感悟对生命的态度。

《相》系列作品陈锦摄

陈锦经常会一个人坐在寺庙里,静静地感受那里的场景,甚至和残破的佛像,和自然的环境在心里上找到一种对话的感觉,虽然佛像被破坏了,周边有了一些残破的迹象,但是自然的东西还是不会变,花还会开,草依旧长,佛像虽然倒了,但是他的面像仍然是那么的安静和慈祥。

《相》系列作品陈锦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陈锦相信,每个观者看到这些作品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观者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思考他对生命的感悟,有信仰的人,可能还会想到不同的问题。

《相》系列作品陈锦摄

生死虽然不能把握,但人类对生命必须有一种敬畏,对自然有一种敬畏。

陈锦花了两三年的时间,记录了整个过程中他的感受:生活中你要索取的东西,最后都不是你的。我们的生活需要安静,需要在精神上寻找一种寄托,而不要被其他的东西过多的烦扰。

《相》系列作品陈锦摄

最想完成的作品是关于这座城市

生于成都,长于成都的陈锦,尽管中间出去学习、工作过,但后来又回到成都,他对这片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他想通过他的影像和文字,把他生活的这个地方的一些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保留下来,同时通过这种记录和传承,把他的态度也能够传递给大家,和大家分享,这也是他几十年来坚持拍摄的目的。

虽然他拍摄过很多题材,也拍一些国外的或者他感兴趣的东西,但更多的只是一种观看和感受。

恒河系列作品陈锦摄

他从心底真正想要完成的,还是记录他所熟悉的这座城市。

2006年,陈锦出版了一本《市井》的画册,里面包括了成都传统市井生活的很多方面,茶馆只是其中的一个单元,当时这本书用了将近800张图片和五六万的文字,涵盖了很多专题,是比较大型的一本画册,把成都的市井生活做了一个相对全面的展示,这本画册当时只发行了2000册。

2017年,他又出版了一本《市井中国》,这是在2006年《市井》画册的基础上重编的普及本,现在还在市面上出售。

陈锦说接下来再出版的话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和出版形式,他希望用当代的一些观看方式,用现代人的眼光,把城市方方面面的点体现出来。

他的拍摄通常有一个时间段,短的三五年,长的八九年,甚至十年,他不会限制自己在什么时间内完成什么,而是更喜欢顺其自然,逐渐积累,水到渠成。

能令人品味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2019年,受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的邀约,陈锦担任了由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与世界华人摄影联盟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球华人旅拍大赛的月赛评委。

陈锦坦言,在这次评选的过程中,还是看到了不少好的作品,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作品,他也不得不割爱了一些,因为获奖的毕竟是少数。

但同时他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影友过于追求一些视觉上表面的唯美画面,而忽略了作品应该传达出的背后的故事和文化的一些资讯。

因为大家过于关注表面的影像,所以有些影像就会出现同质化的现象。他建议,一个题材大家不要一窝蜂的去拍,如果实在避免不了,那拍摄者也要把镜头对准别人不太注意的一面,要有自己个性的观看,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

作为评委,陈锦在选取作品时有他的标准。首先,第一眼要能吸引人,这样就会排除一些常见的、同质化的作品,从评委角度来说,见的太多了就会回避它。

所以他建议大家在投稿的时候,就要投一些特别构成的作品:不管是光影也好,元素的运用也好,要有自己特殊的表达方式,就算是熟悉的影像,如果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脱颖而出

另外一点是要注意资讯量的多样化,不要太单一,一眼就能看穿的作品不会给人留下太多的印象,那些既能吸引别人眼睛,还能令别人去品味,去思考的作品,才是一一幅好的作品。

陈锦镜头下的市井作品令人回味许久,它还原了老一辈四川人记忆中的生活场景。

顾长卫曾说,影像为我们提供了与过去对话的可能,无论是和过去的自己,还是和过去的时代。

感谢陈锦为我们记录了那个时代。

采访&撰文:张宁

整理:Jo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锦:记录老成都的市井人文
摄影师用30年将成都拍成“清明上河图”(图)
30年他专注一件事,用相机记录家乡的市井人生!
市井深处有茶香
老成都里的市井人文
茶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