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穿越了时间的文字 夫子书话
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秋夜。姑苏城阊门外。停在枫桥边的一叶小舟上,一个叫张继的人此刻辗转难眠。此次赴京赶考,同窗们纷纷高中,惟有自己榜上无名。失意之下,一人漂泊至苏州城,泊舟于城外的枫桥边。正是深秋,夜已残,月已落,漫天月霜,江边的红枫映着明灭的渔火……面对此情此景,想到自己的遭遇,怎一个“愁”字了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失意的张继,写下了一首满是愁绪的诗。
  张继大概永远想不到的是,千年以后,人们居然还会记得这首诗,而后来的一代代人,也因此记住了他。虽然,他只是一个落榜者。千年后的人们未必会记得,甚至都不知道那一年其他的赶考者是谁,但他们却因为一首诗而深深景仰一个叫张继的人,并将其写入历史。
  因为作品被后人所传诵而记住作者,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人们记住了张若虚,于是有“孤篇盖全唐”之誉;一句“僧敲月下门”,人们记住了贾岛,于是有“推敲”一词的诞生……因为一篇篇名作,历史的长河里闪烁着一个个闪光的名字。
  文字的力量,大到足以穿越时间。
  还是以诗为例。前些日子,因为策划、编排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专版,便重读了抗战时期的诗歌。读后很是感慨。七十多年过去了,时代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再读那些诞生于战火中的诗句,依然触动心灵。“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穆旦《森林之魅》)“我说,这是最后一次的眼泪了,/哭泣是一件很可羞耻的事。”(巴金《我说这是最后一次的眼泪了》)……这样的文字,现在读来,依然充满了力量。
  想起梁衡先生不久前刊发在本报“大地”上的一篇短文《命薄原来不如纸》。文章感叹:与宣纸的千年寿命相比,人的生命无疑是短暂的,“看来,人如要寿,只有把生命转换成墨痕,渗到纸纹里去。”是啊,生命终有一天会终止,但文字,可以永远活着。
  那么,还是专心于写作吧。但愿每一个写作者,都别辜负了自己的文字;但愿每一篇文字,都别辜负了这个时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文化的力量
挽风|文字的力量
【清风诗苑】张继凡/远山
活着是一种姿态
诗哲魂:文字就是根鸡肋!
校园文学:如果你想把握时间不后悔(作者 杨成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