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说草船借箭(下)

再来看看作为史志的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的三国志是怎么记载这件事的:

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原文:吴历曰: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魏略是当时魏国人记录的这次作战,因此,有可信性。


现代文释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曹操见孙军整肃威武,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鼓乐齐鸣,安全返航。 
 


关于濡须塢的建设,《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是这样描述的:“﹝ 建安 ﹞十六年,权徙治秣陵 。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 。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 。” 清 .钱谦益 《刑部尚书沉公神道碑》:“仿曹操之开芍陂,孙权之立濡须坞以足饷。” 建安十七年,曹操起军四十万欲报赤壁之仇,孙权大惊商议拒敌之策,人报长史张紘病故有哀书劝孙权迁居秣陵,言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气,遂命迁至建邺(今南京),筑石头城。吕蒙进曰:“曹操兵来,可于濡须水口筑坞以拒之。”遂差军数万筑濡须坞。建安十八年和三国魏黄初四年的两次濡须口之战就发生在此地,两次战争均以曹军无功而返告终。濡须坞,吴军于濡须水口所筑之坞,乃东关。今含山县林头镇东关。濡须口实指濡须山和七宝山之间的水口。濡须山在今含山县东关境内,临河设关谓东关;七宝山在无为县黄龙乡境(解放初划归巢县,后又划回),临河设关谓西关。两山对峙,形势险要,为巢湖的出口,曾为吴魏相争的古战场。


三国时濡须口附近的长江,丰水期是一片汪洋,枯水期水位下降,巢湖水经濡须水通江。古代的濡须水从东关的古濡须口开始,沿今裕溪河河道东下,至今黄雒河镇。黄雒河镇以下则为大小不一的天然河道,河道周围丰水期被长江水淹没,附近没有村落,因此这些河道也没有名称。宋代时,在对沿江滩地进行大规模围垦开发的同时,又对黄雒河镇上下的天然河道进行了整治,人工开挖了黄雒河经三汊河直下雍家镇的河段,形成了今天的裕溪河。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第一次对濡须河流向作了详细的勾勒,从而使濡须河名正言顺地写入史册。而真正让濡须河声名鹊起、誉载史册的是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陈寿。他撰写的《三国志》中,记述魏吴两国在濡须口的战事,虽惜墨如金,但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称曹操征东吴,泛指东关,也称濡须坞。曹操在七宝山与锥山立栅布阵,史称西关,名曰濡须口,又称栅口水,上接巢湖下通长江。历代文人墨客,引经据典,著书立说皆以“濡须”为准。


著名儒将陈毅同志解放战争后期过长江,就是从淮南铁路经过的,且在东关附近停留,曾诗曰:“春水方生濡须口,大军从此过大江。”

南开大学罗宗强、陈洪两位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指出“'草船借箭’本来是孙权赤壁之战后在濡须所为……”。

小说中描写的这次战斗发生的地点是“东兴”而非“濡须”,更未直接提到东关。拿《三国志—诸葛恪传》对照:建兴元年十月,诸葛恪“会众於东兴,更作大堤,左右结山侠筑两城”,后又率丁奉等人援救,“鼓噪乱斫”,击败魏军胡遵,但史书中提到的诸葛恪筑成并率丁奉援救的地点也是“东关”。那么,“东兴”的位置在哪里?“东兴”与东关有什么关系?《文选—奏弹曹景宗》(梁萧统编、唐李善注)引用的《吴历》恰好也是记载了这次战役,而且直接提到了东关:“吴历曰:诸葛恪作东关,魏军距之,恪翎令丁奉等兵便乱斫,遂大破北军。历阳郡图经曰:东关,历阳是西南一百里。”原来,东关古时又名“东兴”,“东兴”就是东关。


百度是这样解释的:东关,地处含山县境南部的淮南铁路线上,是一处著名的古战场,早在三国时就是魏、吴角逐之地。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孙权接受大将吕蒙的建议,在东关附近建立了“濡须坞水口”的军事设施,派朱桓等率水兵把守。

《辞海》注释:濡须,古水名,源出今安徽巢湖,经无为东北,含山西南成如溪流入长江,即今裕溪河的前称,古代是江淮北上的交通要道,历朝都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东关”则为堡坞名,是在东汉建安十七年(212)由孙权派人筑以拒曹的关寨,卡住濡须河口,形成东关,当时又名濡须城,又因其寨似“偃月”故称为偃月城或偃月钨。原先城上还刻有“濡须坞”三字,相传字为孙权所书,但人们习惯通称它为“东关”。


连接巢湖到长江的裕溪河沿线,只有东关这里才有两座山耸立在河道边,地势险要,其它地方一概全无,自然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通过梳理,脉络清晰起来,完全可以证明“草船借箭”的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因为诸葛亮的足迹从来没有到达这里。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公元213年),不是赤壁之战当年。是曹操气势汹汹率军40万而来攻打吴国,报当年的赤壁战败之仇的。地点更不是湖北西南方的赤壁,而是安徽省含山县东关。当然也没有什么精心策划有准备的用草船去借箭,而是被曹军发现后陷入险境的孙权,为了保命而采取的无奈之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历史上的巢湖:“草船借箭”发生在咱巢湖
三国烽烟峙东关
曹操那么聪明,诸葛亮草船借箭时为什么不放火箭?
真实的“草船借箭”是这样的
草船借箭
孙权成名之战:“草船借箭”名耀三国,“八字退曹”传为佳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