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夏日纳凉

夏日纳凉

李继东
 
童年时自己有一个梦,炎炎夏日,选一处树荫下,躺在椅子上,或靠在树边,双脚朝上也行,蝉在叫,枝在摇,半截柳条拿在手中,嘴里嚼着长长的野草,微风吹过头发,忘记时间,忘记作业,忘记家务,忘记自己要长大!

在我童年的时代,炎热夏天里,解暑两种方法,一是喝井水,喝一口从刚地下打出来的井水,冰凉的感觉顿时清透全身(《童年的水井》中有描写),可作用时间太短,且量有限,不能总喝;二是纳凉,就是乘凉的意思,我们老家都叫“乘凉”,指为避热歇息,白天可在树荫下乘凉,但对普通人来说,夏季白日最忙,忙收割、忙打稻、忙晒场,忙翻地、忙拔秧、忙插秧,抢收又抢种,名曰“双抢”,气温越高庄稼长得越快,越是高温越是忙,必须在烈日下抢活干,既怕高温又需高温,这道理与杜甫《卖炭翁》的“心忧炭贱愿天寒”差不多,所以一般乘凉只在晚上,夜晚虽无烈日,但室内无风,室外是很好的选择,苏轼在《和子由木山引水》有句:“遥想纳凉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我想这夏天室内的乘凉活动,大约不是普通百姓的习惯。


乘凉的佳处自然是有风的位置,夏季最易西南风,我家住在村边的西南角,所以是村里晚风最好的地方。一天的农活忙完,吃好饭,洗完澡,全家人把“凉床”从屋子里搬出来,放在门前,“凉床”是南方人夏季乘凉的必备工具,与家里普通睡觉的床很相似,但机构相对简单,四条腿支撑一个床面,一般比床小,有两种,一种全是用竹子做的,另外一种是木制的,都很轻便,方便挪搬,晚上乘凉前从屋内搬出来,乘凉结束再搬回去。

(一)我家的纳凉

我们兄弟三,乘凉时一起躺在凉床上,不大的床被挤得满满的,父母和奶奶一般就只能在凉床的边角上坐。实在坐不下,有时也带上一把椅子,现在回想起来,感觉那时都年纪小,不懂事,大人们累上一天,非常辛苦,却让孩子躺着休息,自己坐着,“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现在想,若是时光回转,我定让父母奶奶躺在凉床上,自己坐在凉床边,手拿扇子为他们扇风乘凉。

躺在凉床上,孩子们看的最多就是夏日的夜空了,比谁看到的星星更远、更亮,比着谁看到月亮里的东西更多、更清晰,后来,我视力一直保持较好水准,可能与那时比看星星有关。

月有阴晴圆缺,当然最喜欢的是圆满时的月亮。
“月亮粑粑,里面住着妈妈,
妈妈带着小孩,小孩叫着大大”。


“大大”是老家对父亲的称呼,这首《月亮粑粑》用我们方言唱起来,押韵又好听,真是夏夜乘凉时绝配的主题曲,乘凉时母亲常常带我们哼唱,记得奶奶也带我们唱过,我们家乡的小孩子都会唱,都是夏日里,大人带孩子一天一天唱出来的,不知唱了多少年,传过了多少代?现在我对音乐的喜爱,这首《月亮粑粑》应该可能是我的启蒙吧,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还有这样的福气不?

含山籍歌手张东郎,近期制作了一首名叫《月亮粑粑》的民歌,就是用我们方言唱的其中儿歌,韵味十足,微妙微稍,歌声响起,童年时乘凉的时光立即在眼前摇晃起来。

除了唱歌,更多的时候,大人们还是给我们讲故事,“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齐天大圣、三打白骨精”这类的故事,也是被大人们不厌其烦的讲了N篇,现在的孩子知道这些故事大多数是图画书中学的,我们那时可都是父母的言传口授啊。

(二)村庄的纳凉

一般村庄中间部分会被周边的房子挡住风,乘凉最好的地方当然在村边,于是,天气特别热、而风又特别小或者没风的晚上,全村家家户户都把乘凉的工具(凉床、凉凳)都搬到全村最凉快的地方,村西边有口名叫“大塘院”的池塘,池塘边过道又高又长,是人多乘凉最佳的位置,乘凉的人会按照到先来后到的顺序,沿着池塘边的道路,把凉床一个个挨着排成一长排,这时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了,孩子们聚到一起就非常兴奋,跳着、叫着、唱着,从排在这头第一家凉床一直跳到最后一家,又再跳回来,“别跳了,跳出一身汗”大人们一边忙着提醒,一边自己聊一些八卦话题,天南海北,无边无栏,说道那算那,若谁家有一位会讲故事的家长,聚在周边的孩子自然就多些。夜色渐深,再晚一点,玩累的孩子慢慢睡着,大人们也开始休息,乘凉的地方渐渐安静,远处树丛和稻田传来声声虫子的鸣叫,微风从池塘的水面上风吹过,阵阵清凉也迎面飘来,“稻花香里说丰年”“风定池莲自在香”,大概就是描写此时此乡农村的意境吧!


有时,熟睡的人们会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夜雨惊醒,大家从睡意中惊起,家长纷纷背上熟睡的孩子,带上自家的工具,慌慌忙忙向家跑,那个慌落的样子,现在回忆起来,却是别有一番滋味!

(三)奶奶的芭蕉扇

凡乘凉必有两大利器,其一为凉床,其二为扇子,当时电扇尚未问世,或世间虽有,尚未来到民间,反正那时我们没见过,扇子大致有三种,羽毛扇、纸扇和芭蕉扇,羽毛扇顾名思义由羽毛制成,当时也是稀罕物,非富贵人家不能用也,小时候见过有人使过,持扇人手摇羽扇而过,确实是有一种“羽扇纶巾”的感觉,以为是神仙。纸扇相对多些,商店里有卖,价格贵,且容易坏,扇起来风也不大,好像也只有识字人用,最吸引我的是纸扇上漂亮的字画,总也看不够,一次我一双水汪汪的小眼睛直钩钩盯着纸扇上的画,吓得持扇者以为我想偷扇子,远远躲开,避我不及。


芭蕉扇当时使用最多,就是芭蕉叶子剪下来后,叶边用布条缝起来,形成一个扇面,留下叶梗就是扇子把手,简便又实用,非常便宜,大约1元钱可以买3只,使用一夏季没有问题,能煽风又可驱蚊,几乎家家户户都用,成为当时人晚间乘凉的标配。

奶奶有一把的芭蕉扇,特别之处是使用时间较长,很有年头,一直没舍得换,扇边的布条烂了,用布缝过再用,最后扇叶也烂了,时不时还会掉下一片,无法再缝,扇叶就象张开老鹰翅膀枝枝桠桠的。

“东子奶奶,扇子都烂成这样,还舍不得换,省钱想发财啊!”隔壁瞎老奶奶每次见到都会说。

瞎老奶奶并不瞎,走路习惯低着头,一幅总想在地上找钱的样子,看起来眼神不太好,大家都这么叫她。

“瞎奶奶,不是怕花钱,这把旧扇子响声大,赶蚊子好,“细啊子”们怕蚊子咬啊。”

可不是!奶奶的扇子果然非同小可,只要拿在手上,就会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像是发动了一台拖拉机,方圆几十米都能听到,蚊子们更是远远就躲开,不敢近身,我们可以安静的躺在床上了,哗哗响的扇子在身上有节奏摇起来,感觉像是山涧里流出的泉水,穿过山林,越过山谷,流向遥远的大海,我们也在流淌的泉水旁一天一天的长大了。


一天下午,家门前来了一位要饭的和尚,后面还跟着一群孩子,热热闹闹的,见奶奶的芭蕉扇特别,看了一遍又一遍,一副贪婪的样子,好像口水也快流下来,最后说借着用一下,奶奶没好拒绝,可惜的是,扇子借走后,和尚再也没见到过,扇子也不了了之,我说要找和尚要回来,奶奶说算了,拿就拿了吧,据说,有人说这和尚的名字叫道济。

再后来,我离开奶奶、离开父母,离开那个夏日的村庄-----,但每至夏夜,奶奶乘凉时芭蕉扇的哗哗音还时常在耳边响起,奶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不过我父母都还健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捞鱼 -(290)夏日聊扇
芭蕉扇摇
老北京人的扇子(专辑)
这对芭蕉扇/夏顺发
王星记
说扇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