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补气要方:补中益气汤(三)



 (2019-03-14 14:46:13

编者按:本节是赵洪钧老师新作《方药指迷》第一章(补益要旨)第六节(补气要方)的内容

为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补中益气汤,再引前人的验案。

1:伤寒下后错语(万密斋医案)

沈天禄病伤寒,下后病不解,身无大热,不惺惺(洪钧按:不清醒之意)。医者但云谵语,以证论之,乃错语也。缘汗下之后,元气未复,神识不清耳。与补中益气汤去升、柴,加麦冬、生地、熟附子,一服而愈。(《续名医类案,伤寒》卷一)

洪钧按:此系伤寒误下,病情颇重。盖误下是重虚其虚,致正气大夺。补中益气汤加减一服而愈,足见此方神效。

    2:鼻衄如注(杨乘六医案)

施鸣玉衄血如注,三日半不止,凡止衄方法,并无一应。气息欲绝,脉之虚大而缓,面色萎黄,舌嫩黄而胖。知其四肢疲软,浑身倦怠,动辄嗜卧者,非朝伊夕也,询之果然。而衄起之故,缘自钟溪归家,一路逆风,操舟尽力,不及达岸即衄,至今第四日矣。病人中气大亏,本不足以摄血,复因劳力太甚,重伤胃络。胃络阳络也,阳络伤则血出上窍,胃脉络鼻,所以血出鼻孔也。乃用补中益气汤加炒黑干姜,一剂而衄止;去干姜加白芍、五味子数剂,而从前诸证渐除。(《续名医类案·衄血》)

洪钧按:关于何以衄血,案中自中医角度阐述颇详。西医耳鼻喉科治此病止血或较快,但不能详细说明其机理。盖不能说顽固大衄血纯粹是局部问题。但无论如何 ,大衄血四日,必气血大虚。此所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效佳。

3:尿血(高辉远医案)

胡某,女,28岁,1992410日初诊。

患者间断性尿血4年余,加重1个月。发病以来,溺血时发时止,过劳后更易复发。西医检查确诊为:慢性尿路感染。长年间断续服用复方新诺明、吡哌酸等药物,或口服八正散、小蓟饮子等中药之剂,未能收效。终日抑郁,苦恼不堪。近1个月因劳累后小腹坠胀,尿血复发。小溲微有淋沥不爽,伴有气短懒言,身倦乏力,头昏欲寐,故延邀高师会诊。观舌质淡红,苔白,脉虚软。化验尿常规:红细胞满视野,白细胞8~10。高师辨析为病久伤脾,脾虚气陷,摄血无权而致尿血症,治拟益中升阳为主,兼以养阴清热之法。药用:

生黄芪10g,白术10g,太子参10g,升麻3g,柴胡3g,当归10g,陈皮3g,炙甘草5g,知母6g,黄柏5g。每日一剂,分2次服。

10剂后尿血偶见,小腹坠胀减轻。仍有气短懒言,身倦乏力,头昏不适。守方再进6剂,诸证较前好转,舌脉同前。改投补中益气丸,每日2次,每次6克,温开水冲服。

停汤剂改丸药二十天,精神复振,症状消失,尿常规正常。高师嘱咐患者禁劳累,定期门诊复查观察。嗣后随访,病愈未发。(《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

洪钧按:此证的西医诊断明确:慢性尿路感染。病发4年,每劳累即犯,是正夺无疑。此类证单用西药疗效不好。中医治以补中益气加味效佳。但须知,病已多年,不可期以数日彻底解决问题。八正散是清热之剂,不宜于虚人。

4:温病久热不退(万友生医案)

谭姓男,19447月间,患温病病久热不退,经用三仁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疗多日,病无进退,仍温温发热,神疲肢倦,少气懒言,不思饮食。当时认为,这是温病常见证,并不在意,仍守原方以化湿清热。

一日患者忽然倦卧不语,久不清醒,呼之虽有时能答,但声音低微,听不甚清,家人惶急。我诊其脉不微细,四肢尚温,即安慰病家,不必惊慌。因思此证当是由于太阴湿困日久,损伤脾气,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所致。必须及时升补中气,防止其进一步陷入少阴(年前我母患湿温病久,就是因为太阴气虚失补以致阳虚陷入少阴而未能挽回的,沉痛教训,记忆犹新)。乃毅然投以甘温除热的补中益气汤方一剂,立即煎成,缓缓喂服。

一剂服尽,患者逐渐深深入睡,呼之不应,家人更加惶恐。我细审其神态安舒,呼吸调匀,脉虚缓而毫无急疾之象,乃嘱咐病家切勿呼唤,让其静卧以养元神。良久,患者醒来,知饥索食,家人喜给稀粥一碗,食后精神顿爽,自云,我的病好了。原方再进一剂,身热全退,食增神旺,调理而愈。(《万友生医案选》)

洪钧按:由此案不难看出伤寒家与温病家,温补派与攻下派的区别。病人已经大虚,还是使用化湿清热,以致患者几死。又可知补中益气汤用之得法,效如桴鼓。盖万氏之母死于误治,此中切肤之痛令人感慨。伤寒家见脉微细,但欲寐,即属少阴,不可不知。但此案,断不可用四逆汤等。

5:痢后水肿(薛己医案)

儒者杨文魁,痢后两足浮肿,胸腹胀满,小便短少。用分利之剂,遍身肿兼气喘。余曰:两足浮肿,脾气下陷也;胸腹胀满,脾虚作痞也;小便短少,肺不能生肾也;身肿气喘,脾不能生肺也。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而愈。半载后因饮食劳倦,两目浮肿,小便短少,仍服前药顿愈。(《内科摘要·脾肾亏损小便自遗淋涩等症》)

洪钧按:薛己乃著名温补医家。他对此案的中医解释颇周到。倘简而言之,属痢疾后脾肺肾三脏俱虚。故补中益气汤加附子效佳。

6:胎动下血(程杏轩医案)

昔闻先辈云:补中益气汤乃安胎圣药,余未深信。乾隆癸丑秋,某妇怀孕数月,腰腹俱痛,恶漏行多,势欲下坠,诸药不应。投以此方,加阿胶即安,后屡用皆验。缘方中有参芪归术培补气血,妙在升柴二味升举之力,俾胎元不至下陷,然后补药得以奏功。血热加黄芩,血虚加地黄尤妙。(《杏轩医案》初集)

洪钧按:程杏轩是学验俱丰的医家,早先也不知道补中益气汤为安胎圣药。洪钧以为,此方的升举作用首赖参芪,盖升柴不和补气药一起用则无升举作用。试看小柴胡、升麻葛根均不见升举作用可知。

    7:中风(薛立斋医案)

薛立斋治一人,年六十余,素善饮酒,两臂作痛。服祛风治痿之药,更加麻木发热,体软痰涌,腿膝拘痛,口噤语涩,头目晕重,口角流涎,身如虫行,痒起白屑。立斋曰:臂麻体软,脾无用也。痰涎自出,脾不能摄也。口斜语涩,脾气伤也。头目晕重,脾气不能升也。痒起白屑,脾气不能荣也。遂用补中益气汤加神曲、半夏、茯苓。三十余剂,诸症悉退。又用参术膏而愈。(《古今医案按卷一·中风》)

洪钧按:薛氏论此案,完全以脾虚为说。盖因其尊信李东垣,好用补中益气汤。疗效颇佳,只能说其见解无误。

8:中风(薛立斋医案)

秀才刘允功,形体魁伟,不慎酒色。因劳怒头晕仆地,痰涎上涌,手足麻痹,口干引饮,六脉洪数而虚。薛以为肾经亏损,不能纳气归源而头晕,不能摄水归源而为痰,阳气虚热而麻痹。虚火上炎而作渴。用补中益气合六味丸,治之而愈。其后或劳役。或入房。其病即作。用前药随愈。(《古今医案按卷一·中风》)

洪钧按:补中益气汤亦治肾经亏损,可见它不仅补益脾胃。

9:半身不遂(王竹西医案)

宪幕顾斐斋左半身并手不遂,汗出神昏,痰涎上涌。王竹西用参芪大补之剂,汗止而神思渐清,颇能步履。后不守禁,左腿自膝至足肿胀甚大,重坠如石,痛不能忍。其痰甚多,肝脾肾脉洪大而数,重按则软涩。立斋朝用补中益气汤加黄柏、知母、麦冬、五味,煎送地黄丸;晚用地黄丸料加知、柏,数剂诸证悉退。但自弛禁,不能全愈耳(《古今医案按·伤寒》卷一)

洪钧按:半身不遂也大多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法,不可不知。

    10:休息痢(喻嘉言医案)

喻嘉言治周信川。年七十三岁,平素体坚,不觉其老。秋月病痢,久而不愈。至冬月成休息痢,昼夜十余行,面目浮肿,肌肤晦黑。喻诊其脉,沉数有力。谓曰:此阳邪陷入于阴之证也,当用逆流挽舟法,提其邪转从表出,则趋下之势止而病可愈。于是以人参败毒散本方煎好,用浓被围椅上坐定,置火其下。更以布条卷成鹅蛋状,置椅褥上殿定肛门,使内气不得下走,方以前药热服。良久又进前药,遂觉皮间津津微润。再溉以滚汤,教令努力忍便,不得移身。如此约二时之久,病者心躁畏热,忍不可忍,始令连被带汗,卧于床上。是晚止下痢二次,以后改用补中益气汤,不旬日而全愈。(《古今医案按·痢》卷三)

洪钧按:休息痢即经常发作的痢疾。此证较难治。盖久痢正气夺也。喻氏先用人参败毒散,后用补中益气。总之是补益为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洪钧医学传心堂#
论中医讲的发热
清肺排毒汤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3-19(葛根汤证与温病区别)
白虎人参汤医案——暑厥与痿证
【医案】吴考槃医案两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