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最干旱的地方


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

 

 

   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AtacamaDesert)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方。阿塔卡马沙漠位于智利北部,濒临太平洋,南北长约1100公里,东西宽约160公里,总面积超过18万平方公里。按理说临海地区应该雨水充沛,但阿塔卡马沙漠北部紧挨的安地斯山脉,如同一道屏障,阻挡了亚马逊盆地的湿润水气南下。同时该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的离岸风,加之沙漠西边的太平洋由于秘鲁寒流的经过,带来南极冷水,沿海空气与海水表面接触,使空气下冷上暖,水汽只能成雾,而难以升至高空凝云成雨。这些因素导致智利北部沿海地区形成了狭长的沙漠带,而且是世界上最为干燥的地方,其年平均降雨量仅1毫米,阿塔卡马沙漠因此而被称为世界“旱极”。

   据记载,沙漠南端的伊基克,从1570年至1971年,长达400年时间几乎未曾下雨。沙漠北端的阿里卡,从1903年10月至1918年1月,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没有下过一场雨。研究阿塔卡马沙漠多年的美国地理学家克里斯.马凯表示:无论在南极、北极或是其他沙漠,铲起一块土,总能发现细菌。但是在这儿,你什么都找不到。由此可知,在这片荒瘠、强酸性的干旱土壤上,甚至连细菌也不能存活,只有极少数的地衣、仙人掌能生长。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里却生活着100多万以上的人口,由于当地多雾少雨,村民发明了“绳网捕水”的办法。就是利用一套套稠密网幕,这些密网悬挂在一列列的壕沟上,当浓雾在网表面凝聚时,水滴就落入沟中,然后再由管道流入村庄中,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捕捉飘过山峰上的浓雾。他们凭借这种方法及从蓄水层中采集的少量地下水,种植橄榄、西红柿和黄瓜。而在高原上的人们则依靠高山雪水种植作物,放牧骆驼、羊驼。




   百余年前,这片沙漠分属智利、玻利维亚和秘鲁三国,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从未明确划定归属。1879-1883年,三国为争夺硝石、鸟粪资源爆发了太平洋战争。结果智利相继占领了玻利维的安托法加斯塔和秘鲁的阿里卡,从而独占了绝大部分的阿塔卡马沙漠。这片沙漠北部盛产硝石,南部盛产铜矿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智利硝石垄断世界市场,年产量达300万吨。自从人工合成氮出现后,硝石市场大为缩小。现在这里主要出产铜矿石,拥有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丘基卡马塔(Chuquicamata)和帕波索(Paposo)铜矿。

   丘基卡马塔铜矿位于安托法加斯塔省内段安第斯山脉西坡,海拔3000米,蕴藏量为1800多万吨,产量约占智利全国产量的一半。1900年开始小型开采,1915年起进行大规模的露天开采。1952年矿区建选矿、初炼等设施,1968年又扩建起精炼设备,70年代后期精铜年产量达50万吨。产品经铁路运往西南225公里的安托法加斯塔港输出。经过一个世纪的开采,丘基卡马塔铜矿留下了一个长3200米,宽1250米,深315米,呈阶梯状的巨型矿坑。

   在“旱极”阿塔卡马沙漠里还有一片区域,其地理构造如同月球一样,因此被地理学家赋予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月亮谷(MoonValley)。月亮谷位于沙漠里的山谷之中,它是世界最干燥的地方,全年降雨量是零,在荒寂的沙漠里,蕴藏了丰富矿产资源,如峭石、硫磺、铜矿,人们可以在那里欣赏美丽的落日和由盐渗透、侵蚀而成的天然雕塑。因为环伺边缘的高山,是红色坚硬的盐山石,月亮谷名称的由来是,它地面上的红色盐山石,经过长期的沙漠风吹的雕琢,像月球表面一样,坑坑洞洞的,当月亮从沙丘的棱线升起,谷中崎岖地表上的盐山石,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光彩夺目。

   由于这片面积相当于两个韩国的沙漠地区,拥有地球上最荒凉的自然环境,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这里测试火星探测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科研机构还在当地建立了一系列天文台和射电望远镜。位于沙漠中的塞罗·帕拉纳(CerroParanal)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天文观测地之一。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甚大望远镜(Very LargeTelescope:VLT)就建造在这里,它被视为欧洲陆基天文学的镇山之宝。帕拉纳天文台海拔2006米,拥有4台镜片直径为8.2米的巨型主望远镜,和四个1.8米的可移动辅助望远镜。这些望远镜可以以几个为一组协同工作,其共同组成的巨型干涉仪可以将单个望远镜所观测到的物体细节放大25倍。


2010年8月中旬,帕拉纳天文台拍摄到了一张非常有意思的照片。当时科学家们正通过观测台上甚大望远镜(VLT)阵列中一台命名为Yepun的主望远镜发出的激光形成的引导星观察银河系的中心。

 

   这片沙漠还与中国人有着一段故事。话说当年太平军失败后,一些人为了活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当猪崽被卖到国外当“契约矿工”,太平军余部约三万人选择了这条唯一的生路。一万多太平军余部连同他们的亲属被运到南美秘鲁的伊基克,从事挖鸟粪和硝石矿工的营生,他们多次想反抗但四周都是荷枪实弹的洋人,想要回中国去,又怕被杀头,所以也只能默默忍受,因此病死和自杀的人很多。

   1866年智利和秘鲁、玻利维亚发生了硝石战争,这一万太平军余部终于看到了希望,他们将智利军队看做是解放者。在1867年3月,伊基克的太平军发动起义,打死矿监西哥斯,并夺取了硝石矿公司的武器,并与前来镇压的秘鲁军队展开激战,打死两位秘鲁少校,并俘获了两百印第安雇佣兵。起义者推举湖南人翁德容和广东人陈永碌为领袖,以太平军原有的编制进行了整编,还派出被俘的印第安雇佣兵和一名巴西人去找智利军队的司令西拉皮佐少将,表示愿意帮助智利对付秘鲁和玻利维亚军队。西拉皮佐少将大喜,派遣一名少尉化装前往起义部队驻地伊基克矿区,并带来了智利总统的亲笔信,给予所有的太平军将士及其家属以智利国籍,并表示战争结束后将伊基克交给太平军和他们的家属。西拉皮佐少将任命翁德容为少校,陈永碌为上尉,将太平军武装编成智利第6边境纵队“褐衣军”,命令他们协同智利军在秘鲁塔拉帕卡省的作战,配合伊洛和帕科查港登陆,占领莫克瓜,并和智利军一道攻取伊基克市。

  1868年太平军按智利军队的要求展开军事行动。他们没有按照智利军事顾问的要求按西方编制进行改编,而是采用太平军的方式建立了两个军,并设立师帅、旅帅、两司马等太平军官职。他们手中的火器不多,于是就利用本地资源打造了类似太平刀这样的冷兵器,这样在本年6月他们就展开了攻打塔克纳秘鲁军后方的行动。500名太平军打扮成当地的印第安人混入波内达要塞,一举俘获了300名秘鲁军人和要塞司令,接着他们又与闻讯赶来的玻利维亚军队展开激战,他们的前锋先出300人引诱玻利维亚骑兵部队到一处森林,然后展开了伏击,打死了70多玻利维亚军人。接着约有1000名太平军头戴黄色和红色头巾,身穿褐色服装,操着各种武器冲入玻利维亚军队中大肆砍杀,玻军约4000人其中有2000多印第安雇佣兵,他们的武器只是十字弩,根本敌不过太平军,不久玻军纷纷溃退,遗尸百余具,约1000名印第安雇佣兵投降,太平军此役缴获甚多,这就是著名的波内达要塞伏击战。

   1869年为配合智利帕科查港登陆,太平军在陈永碌的指挥下在莫克瓜再次同秘鲁-玻利维亚联军展开激战。他们仍采用太平军典型的作战方式引诱敌人进入伏击圈,虽未获胜但给敌人以很深刻的印象。玻利维亚军的一位军官说“这些带头巾的褐色人群在射程外摇旗呐喊,等到靠近时又不见了,他们打仗时锣鼓喧天,搞出许多噪音,好些印第安雇佣兵以为被伏击了,纷纷逃跑,连官长也阻止不了。”这就是太平军惯用的惊心战。由于太平军的军事行动给秘玻联军以很大的牵制,根本无暇应对帕科查港的战事,以致智利军顺利登陆,伤亡轻微。第二次莫克瓜战役,太平军终于同智利军并肩作战了,西拉皮佐少将(时为中将)会见了陈永碌,得知翁德容已于两个月前病死,于是他授予陈永碌上校军衔,并参观了他的军队。他当时记载:“这支军队没有西方军队的纪律,但却有着独特的中国特色的纪律,他们配备了许多三角形的旗帜,用螺号代替军号,他们的战士有拿各种武器的,但更多的是使用两把东方式的短刀(太平刀)”,经其授意陈永碌将三角旗上的太平二字改成了智利国徽。

  莫克瓜战役中太平军不畏牺牲奋勇杀敌,将秘玻联军打得很惨。当日指挥秘玻联军的司令官几乎发疯,战场上到处是被太平军砍杀的秘玻联军,太平军也有400人伤亡,他们夺取了4门大炮和15面军旗、大量的辎重和200余匹战马。西拉皮佐授予陈永碌智利国会勋章,并给予阵亡太平军家属抚恤金。接着太平军又在塔克纳和阿里卡两次战役中配合智利军队彻底打败了玻秘联军,至此,智利军队已占领了玻秘两国太平洋沿岸全部硝石产地,玻利维亚失去了继续进行战争的能力,并实际上退出了战争。战争结束以后智利政府决定将伊基克赠给太平军余部,成立一个自治镇,但条件是继续帮助智利攻打秘鲁,但太平军不愿意继续为异国当炮灰,他们没有接受,甘愿融入当地社会。据说今天的伊基克当地人口中有1/4的人有华人血统,那里的饮食文化也深受中国影响,当地语言中餐馆叫“其发”(广东话吃饭),混沌被称为“完蛋”(浙江话混沌)。

  1881年1月17日智利军队攻占秘鲁首都利马。1883年10月20日,秘鲁与智利在利马北部安孔城签订条约,结束了太平洋战争。根据安孔条约,秘鲁将塔拉帕卡省割让给智利,并将塔克纳和阿里卡两地区交给智利管辖10年。玻利维亚则先后于1884年和1904年与智利签订瓦尔帕莱索协定和“和平友好条约”。玻利维亚由于丧失了安第斯山脉与太平洋沿岸之间的全部领土,变成了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严重地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


伊基克(Iquique)是智利北方重要的海港,也是智利华人最多的地方,走在街头不时会看到中餐馆。目前智利共有2万华人,其中5000人来自广东鹤山。

1992年3月,雕刻家马里奥·伊拉拉扎巴尔(MárioIrarrázabal)用钢筋水泥,在阿塔卡马沙漠中立起一座11米高的手掌形雕塑,取名“沙漠之手”。 现在已经是标志性景点了,所以难免遭到了游客的蹂躏,上面画满了涂鸦,所以不得不经常清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中国被追杀殆尽的一支残军,却在南美洲横空出世大杀四方
鸟瞰智利3--南美国家玻利维亚失去出海口,变成内陆国,竟与太平天国有关
太平军如何在南美洲横扫千军:先破秘鲁再败印第安人
鲜为人知的史实:太平天国于1867年对南美洲的大远征的胜利
150年前太平军残部退居此地,现有20万华人,他们还讲广东话
福建太平军余部浴血异国、开疆拓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