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妊娠病

妊娠病包括: 子痫/子晕/子肿/子烦/子瘖/子淋/子嗽/胎萎不长

/妊娠痔疾/妊娠腰痛/妊娠下肢抽痛/妊娠腹痛/异位妊娠/难免流产与不完全流产/习惯性流产/先兆流产/妊娠恶阻17种病

子痫

【概述】
    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新产后,眩晕头痛,突然昏不知人,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全身强直、少顷即醒,醒后复发,甚至昏迷不醒者;称为子痫,又称妊娠痫证。本病是由先兆子痫症状和体征加剧发展而来的。子痫可发生于妊娠期、分娩期或产后24小时内,被分别称为产前子痫、产时子痛和产后子痫,是产科四大死亡原因之一。我国妊高征流行病学资料指出:
    
本病发生特点:35岁以前的初产妇;双胎或三胎妊娠;孕期劳动姿势多为坐或站立劳动者;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矮胖孕妇然重指数>0.24);母亲有妊高征史者;上海地区冬季发病率高,成都、贵阳以夏季发生者多。中医子痛相当于西医重度妊高征之子痛。对孕妇和胎儿都有死亡危险。

    
【病因病理】
    1.
肝风内动  素体阴虚,孕后肾精更亏,肝失所养,心火偏亢,风火相煽而致。
    2.
痰火上扰  原有气郁痰滞,久而化火,痰火交炽,上蒙清窍而致抽搐昏迷。

    
【诊断要点】
    1.
根据病前有先兆子痫治疗病史,或孕妇产前疏忽治疗妊高征,或不作产前检查,突然昏迷抽搐,血压≥21.314.6kPa160llommHg),浮肿,蛋白尿等检查,即可诊断为子痫。
    2.
与慢性肾炎尿毒症昏迷或原发性高血压的高血压危象等进行鉴别。还要与癫辅相鉴别。

    
【辩证分型】
    1.
肝风内动  妊娠后期突然昏仆不知人事,四肢抽搐,颜面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薄黄,脉弦滑而数。
    2.
痰火上找  妊娠晚期或分娩时,卒然昏不知人,四肢抽搐,气粗痰鸣。舌红,苔黄腻,脉滑。

    
【分型治疗】
    1.
肝风内动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止痫。
    
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
    
羚羊粉0.6克(分吞)钩藤12克(后下)桑叶10  菊花9  川贝母9  鲜生地30克石菖蒲9  生龙齿15克(先煎)生石决30克(先煎)大白芍12  谈竹茹9克另:紫雪丹,每日3次,每次1丸;或至宝丹,每日3次,每次3克,昏迷时用鼻饲灌胃。
    2.
痰火上扰治法:泻火涤痰,熄风止痉。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制半夏10  生白术10  明天麻9  蔓荆子9  生石决15克(先煎)生龙齿15克(先煎)茯苓12  黄芩9  川连5  谈竹茹9  陈胆星9  羚羊角粉1克(分吞)加减:胸闷烦热者,加郁金9克、生山栀9克。
    
另:安宫牛黄丸,每日3次,每次1克,昏迷抽搐者,待抽搐停时鼻饲灌服。
    
由于子痫发病突然,变化快,服汤药可能来不及,因此需先用西药降压利尿,镇静止痉。常用药物如硫酸镁为首选药物,其他如肼苯酞嗪、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等,心钠素等药也可选用。同时服用上述汤药,中酉药综合治疗。

    
【中成药】
    
如果汤药来不及煎,急诊室或产房可准备一些中成药,如羚羊角粉、天麻片、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或丹参注射液等,以备急用。

    
【简便方】
    
由于子痛发病突然、变化快,不可在家服药治疗,应立即送医院,故不宜服简便方。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
凡发现孕妇突然抽搐、昏迷应立即送医院急诊。
    2.
对子痛抽搐、昏迷患者的护理极为重要,要有专人护理,应避免一切声与光的刺激,置患者于暗室,取出假牙,口中放开口器或放置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板,以免咬破唇舌,头侧卧,防止黏液吸人引起的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禁止饮食及口服药,加强口腔护理等。
    3.
组织抢救小组,有序地进行治疗、化验检查和必要的监护。

子晕

【概述】
    妊娠中、晚期出现头目晕眩,或伴浮肿,血压升高,称为子晕。往往是子痛的先兆阶段。如果子烦与子晕同时出现,提示病情较为严重,但尚未发展到子痛阶段。

    
【病因病理】
    1.
阴虚肝旺  素体阴虚阳亢,孕后血聚养胎,阴血更感不足,肝阳更亢,扰于清窍而致。
    2.
脾虚肝旺  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停聚;又因脾虚血少,肝失濡养而致肝阳上亢,发为子晕。
    3.
肝郁痰滞  平素抑郁挟痰湿,孕后气机升降受阻,痰湿中阻,清阳不升,而为子晕。

    
【诊断要点】
    1.
根据妊娠中、晚期出现以眩晕为主的证候,伴高血压或轻度、中度水肿进行诊断。
    2.
与原发性高血压、子烦等进行鉴别。

    
【辩证分型】
    1.
阴虚肝旺  妊娠中晚时期头晕目眩,心悸潮热,血压升高。舌红或绛,脉弦或弦细滑。
    2.
脾虚肝旺  妊娠中晚期头昏头重如眩晕状,面肢浮肿,纳少便溏,胸胁胀痛,血压升高。苔厚腻,脉弦滑。
    3.
肝郁痰滞  妊娠中晚期,头晕目眩,胸闷心烦,胁胀泛恶,浮肿嗜卧。苔白腻,脉弦滑而缓。

    
【分型治疗】
    1.
阴虚肝旺治法:育阴潜阳止晕。
    
方药:三甲复脉汤加减。
    
大白芍12  阿胶9克(烊冲)炙龟版12克(先煎)麦冬12  熟地10  钩藤10  石决明12克(先煎)夏枯草9克加减:便秘者,加火麻仁9克、柏子仁10克;浮肿者,加泽泻12克、猪苓10克或茯苓皮10克。
    2.
脾虚肝旺治法:健脾潜阳止晕。
    
方药:白术散加减。
    
制半夏9  炒白术12  明天麻9  陈皮6  茯苓10  白蒺藜10  石决明12克(先煎)蔓荆子9  泽泻10克加减:腹胀者,加大腹皮10克;头胀头晕严重者,加生龙齿15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
    3.
肝郁痰滞治法:理气化痰止晕。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法半夏10炒白术10  明天麻10克陈皮5  茯苓10  蔓荆子9  郁金9克菊花6  夏枯草9  陈胆星9  竹茹9克加减:痰郁化热者,加黄芩9克、黄连3克;下腹痛者,加当归9克、白芍10克、炙甘草5克。

    
【中成药】
    1.
杞菊地黄丸  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阴虚肝旺者。
    2.
羚羊角粉  每日23次,每次0.3克,吞服。用于肝阳头痛较剧者。
    3.
天麻片  每日3次,每次56片,吞服。用于脾虚肝旺或肝郁痰滞者。
    4.
藿香正气片  每日2次,每次45片,吞服。

    
【简便方】
    1.
明天麻30克、老鸭1只,共煮。当菜肴吃。用于轻度子晕,血压稍高者。

    2.
钩藤15克、胡芦瓢30克、白术10克,共煎,分2次服。用于子晕伴浮肿者。如有蛋白尿则加黄芪15克同煎。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
发现子晕要测血压,检查尿常规或肾功能,认真治疗,防止向先兆子病发展,可予中药、西药同时治疗。
    2.
休息静卧对治疗子晕有重要帮助,避免劳累和精神刺激或过度兴奋或抑郁不乐等情绪变化。

子烦

【概述】
    妊娠期间出现抑郁不乐,或烦躁易怒等症状者,称子烦,又称妊娠心烦。常伴血压升高,有时伴轻度浮肿。本病相当于西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单纯高血压。对妊娠高血压要及时控制,否则容易发展成先兆子病或子痛。

    
【病因病理】
    1.
阴虚肝旺  平素阴亏,孕后血聚养胎,肝藏血不足失于濡养,阴虚肝阳上亢致病。
    2.
痰火内蕴  素有痰饮停滞,孕后阳盛化热,痰热相搏,上扰心胸而致心烦。
    3.
肝经郁火  平素善郁,孕后胎阻气机升降,气滞更甚,滞郁化热,热扰心神而致。

    
【诊断要点】
    1.
根据妊娠后出现子烦症状,伴血压升高进行诊断。
    2.
与原发性高血压进行鉴别。

    
【辩证分型】
    l.
阴虚肝旺  孕后抑郁烦躁,甚至易怒,头胀头晕,口干便结。苔少,舌红,脉细弦。
    2.
痰火内蕴  孕后烦闷不安,甚则心悸胆怯,头晕眩,胸院满闷,泛吐痰涎。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3.
肝经郁火  孕后郁闷不乐,烦躁易怒,两胁隐痛,头晕目眩,常欲太息。苔薄黄,舌红,脉弦。

    
【分型治疗】
    1.
阴虚肝旺治法:滋阴平肝除烦。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子12  菊花9  生地12  山茱萸9  淮山药10  龟版胶10克(烊冲)制首乌9  白蒺藜10克加减:头痛头晕血压偏高者,加羚羊角粉0.3克(吞服)、石决明12克(先煎);大便于结者,加拍子仁9克、生大黄6克(后下)。
    2.
痰火内蕴治法:清热涤痰除烦。
    
方药:竹沥汤加减。
    
淡竹沥9克(冲)麦冬12  黄芩9  茯苓9  藿香9  浙贝母9  制半夏9  焦山栀9  全瓜蒌9克加减:头眩胀痛者,加夏枯草9克、煅牡蛎30克(先煎)、白蒺藜10克。
    3.
肝经郁火治法:舒肝清热除烦。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丹皮9  生山栀10  柴胡9  白芍12  茯苓9  白术9  丹参10  黄芩9克竹茹9  野菊花6克加减:头晕目眩甚者,加钩藤9克、夏枯草9克、龙齿12克(先煎);胸胁胀痛者,加川??9克、郁金9克;急躁烦怒者,加龙胆草9克。

    
【中成药】
    1.
龙胆泻肝丸  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肝经郁火较旺者。
    2.
杞菊地黄九  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阴虚肝旺者。
    3.
山羊角粉  每日3次,每次3克,冲服。用于急躁头痛,血压升高者。
    4.
羚羊角粉  每日3次,每次0.3克,吞服。用于头痛较剧,血压较高,属肝阳上亢者。
    5.
珍菊降压片  每日3次,每次1片。用于各型之高血压烦躁者。

    
【简便方】
    1.
菊花  每日2次,每次3克,代茶。治肝阳头痛。有胃病属虚寒者不用。

    2.
枸杞子  每日2次,每次3克(或加菊花2克)。代茶。用于阴虚肝旺头痛烦躁。有胃病者可每日服1次。

    3.
芹菜榨汁,每日2次,每次50毫升。用于高血压心烦者。

    4.
桑椹子10克、枸杞子9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
子烦主要临床表现为心胸烦躁,血压升高,如果血压不能控制而迅速上升,可发展为先兆子痫或子痫。故要重视对子烦的治疗,必要时中药、西药同时治疗,以控制症状和降低血压。
    2.
子烦患者精神紧张,情绪容易激动或悲观,这种情绪变化可以促使症状和血压向中度或重度妊高征发展。因此医务人员和家属都应安慰患者,安定患者的情绪,有利病情向愈。
    3.
参考子肿的注意事项。

子肿

【概述】
    妊娠20周以后出现单纯性水肿者称为子肿,又称妊娠肿胀。在正常怀孕末期,只是脚部浮肿,无其他不适症状出现,此为怀孕后期常有的现象,不需治疗,产后自然消失。如水肿明显,逐渐蔓延向小腿、大腿、腹壁、外阴或波及全身时则为病态。如全身水肿不明显,每周体重增加  500克时称隐性水肿,应引起重视。本节讨论的水肿相当于西医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轻度中的单纯性水肿。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是孕产妇特有的全身性疾病,常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临床主要特征是水肿、高血压、蛋白尿等,严重者会出现抽搐、昏迷,心、肝、肾等脏器功能衰竭,甚至造成母子死亡。妊高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又分单纯性水肿和单纯性高血压,其血压>17.312kPa13090mmHg),或较基础血压升高  4ZkPa3015mmHg)。  中度指血压超出轻度范围、<21.314.6kPa160110mmHg),蛋白尿“+”(或伴)水肿及轻度自觉症状如头晕等。重度指血压≥21.314.6kPa160110mmHg),蛋白尿“+ ++ + +”
    
包括先兆子痛和子痛两个阶段。先兆子痫指在水肿、高血压、蛋白尿之外,尚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症状,是子痛的预兆,是控制子痫的重要阶段。子痫是由先兆子痫未控制住面发展过来的,表现为抽搐和昏迷,胎儿在宫内可因缺氧、呼吸窘迫而死亡,也可危及孕妇的生命。
    
中医文献中关于子肿的描述有子肿、子气、皱脚、脆脚之分,都是妊娠伴有肿胀一类的病,不过发生的时间、部位和程度以及起因有所不同。
    
子肿:头面遍身浮肿,小便短少者,属水气为病,俗称琉璃胎。
    
子气:自膝至足肿,小便清长者,病在下焦,属湿气为病。出现于妊娠三个月后。
    
皱脚:两脚肿而肤厚者属湿。
    
脆脚:两脚肿而皮薄者属水。
    
上述中子气、皱脚、脆脚限于膝以下者病轻,但要防止向上发展。子肿病重,需积极治疗以防发展成子痛。

    
【病因病理】
    1.
脾虚  素体脾气虚弱,或孕后过食生冷,内伤脾阳,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泛肌肤而致肿胀。
    2.
肾虚  先天肾气不足,命门火衰,妊娠后胎阻肾阳,不能化气行水,水湿泛于肌肤而致肿胀。
    3.
气滞  抑郁气滞,孕后胎儿阻碍气机升降,气滞而水湿不化,停留肌肤而致水肿。

    
【诊断要点】
    1.
根据妊娠期出现的下肢浮肿,逐渐水肿向腹部及头面部泛溢,而致肿胀,是与妊娠有关的病变。
    
化验室检查有时会出现蛋白尿。
    2.
根据水肿部位与程度分为四级。
    
一级(+):足部与小腿部有明显的水肿,经休息后不能消退,或稍微消退。
    
二级(+ +):水肿蔓延至大腿,皮肤肿胀如橘皮样。
    
三级(+ + +):水肿蔓延至腹部及外阴,皮肤肿胀发亮。
    
四级(+ + + +):水肿蔓延至全身,有时伴有腹水。
    3.
与肾炎、心脏病或肝病、营养不良性水肿进行鉴别。

    
【辩证分型】
    1.
脾虚  孕妇面目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胸闷腹胀,纳少便溏。苔薄白,舌淡,脉濡细。
    2.
肾虚  孕妇面浮肢肿,面色晦黯,心悸气短,下肢畏冷,腰酸腹胀。苔薄白,舌淡,脉沉细。
    3.
气滞  孕妇肢体肿胀,步行艰难,精神抑郁,胸闷腹胀。苔薄白,脉弦细。

    
【分型治疗】
    1.
脾虚治法:健脾利水。
    
方药:白术散加减。
    
白术9  茯苓9  陈皮4.5  生姜皮3  大腹皮9  党参12  桑白皮9克加减;大便溏薄者,加扁豆衣9克;尿少不畅者,加泽泻10克。
    2.
肾虚治法:温肾行水。
    
方药:五苓散加减。
    
桂枝4.5  白术10  茯苓10  猪苓9  泽泻10  淮山药10  菟丝子10克加减:腰痛甚者,加杜仲9克、桑寄生10克;下肢逆冷,精神萎靡者,加党参12克、巴戟天9克。
    3.
气滞治法:理气消肿。
    
方药:天仙藤散加减。
    
天仙藤10  制香附9  陈皮5  甘草3  乌药9  木瓜9  生姜3  紫苏叶9克加减:脾虚者,加白术12克;纳呆胀闷者,加砂仁3克(后下)、郁金9克、积壳9克;脚肿甚者,加猪苓10克。

    
【中成药】
    1.
参苓白术九  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脾阳虚弱者。
    2.
金匮肾气九  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肾阳不足者。
    3.
补中益气丸  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气虚水肿者。

    
【简便方】
    1.
黄芪30克、葫芦瓢30克,煎水代茶。治脾虚、气虚之子肿。

    2.
冬瓜皮30克、桑白皮15克,煎汤代茶。治各型水肿。

    3.
玉米须30克,煎汤代茶。治各型水肿。

    
【其它疗法】
    1.
脾肾亏虚  取足三里、阴陵泉或三阴交等穴,用补法。
    2.
各型水肿  取脾俞、水分等穴。艾条熏灸。

    
【注意事项】
    1.
水肿轻度者(+),不需服药,只要休息、低盐饮食和服些冬瓜汤,淡(或甜)豆浆即可消退水肿。如果水肿在“+ +”以上者,需药物治疗,尤其在早期阶段应积极防治,阻止病情发展。
    2.
孕妇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妊娠期吃的菜、汤不宜太成。妊娠5个月以后要定期产前检查。对有妊高征家属史或多胎、羊水过多、慢性肾炎、原发性高血压史等慢性疾病的孕妇,更要特别列入重点观察病例。
    3.
发现子肿者要与慢性肾炎、肝病腹水等疾病鉴别。

子瘖

【概述】
    妊娠晚期,孕妇突然出现声音沙哑,甚则不能出声音,称为子瘖。亦名妊娠失音

    
【病因病理】
    
子瘖之病,与肺、肾密切相关。因少阴肾脉,下养胎元,上循喉咙,系舌本,肺主声音。
    
若肾精耗损大过,或胎气偏盛,阻遏少阴肾脉,肾精不能上承养肺,则音哑不扬,遂致子瘖。本证一般以虚证多见。
    1.
气虚  素体气阴不足,肾精内亏,肺虚气弱,复因妊娠胎体渐长,阴血养胎,阴津益虚,肾精不能上承,则金石不呜。
    2.
气实  胎气偏盛,阻遏肾脉,津液不能上至舌本测音哑不扬。

    
【诊断要点】
    1.
以妊娠后失音为主症,并多发于妊娠后期,一般以虚证多见。
    2.
本病须与外感所致音瘖者鉴别,外感引起之音瘖,必有外感表证,如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咳嗽等症。子瘖则无外感表证,待足月生产,自能复常。

    
【辩证分型】
    1.
气虚  妊娠音哑,头晕神疲,腰酸肢软,咽干口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看红苔花剥或有裂纹,脉细滑带数。
    2.
气实  形体壮实,声音重浊低微或发不出声,喉中痰阻,胸闷不适,大便秘结。苔薄,舌质正常,脉弦滑。

    
【分型治疗】
    1.
气虚治法:益气补肾,养肺开音。
    
方药:竹叶麦门冬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竹叶9  竹茹9  麦冬9  北沙参9克生熟地各9  山茱萸9  山药9  茯苓9  丹皮9  泽泻9  杏仁9  桔梗6克加减:肺夹痰火,兼有咳嗽,咽痛,咳吐黄痰者,去泽泻、山茱萸,加瓜蒌仁12克、芦根15克、象贝12克。
    2.
气实治法:顺气开音,化痰利咽。
    
方药:瘦胎挞气饮加味。
    
杏仁9  菖蒲9  枳实9  桔梗3克生甘草5  苏子梗各9  川贝母9  胖大海5

    
【中成药】
    1.
六味地黄丸  每日2次,每次69克。
    2.
大补阴九  每日2次,每次69克。

    
【简便方】
    1.
玉蝴蝶、冰糖放人去核的梨中,蒸服。

    2.
黄芪30克、大枣5枚,煎汤代茶。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
本病以虚证多见,以肺肾气阴不足为主,好发于妊娠后期,其特点为突然起病,音嘶不扬,或音细嘶哑,而无外感表证。此时精神不要过于紧张,应注意静心休养,少讲话。饮食宜清淡,滋润,忌辛苦酸辣之品,以免伤津耗液。
    2.
本病须与外感失音相鉴别,如为外感所致,须及时祛邪外出。如为本病,酌情给予补养肺肾、益气开音之剂,不须妄投医药。足月分娩之后,自能复常。

子淋

【概述】
    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等症状者,称为子淋,也称妊娠小便淋痛。相当于西医妊娠期尿路感染。

    
【病因病理】
    
本病的主要病因病理为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和湿热下注膀胱,以致膀胱气化失司。
    1.
肾阴亏虚  素体阴亏,肾气不足,孕后阴血愈亏,阴虚火旺,下移膀胱,灼伤津液,则小便淋漓涩痛。
    2.
心火偏亢  血聚养胎,阴不济阳,心火偏亢,热移膀胱。
    3.
湿热下注  摄生不慎,湿热蕴结,下注膀胱,灼伤津液,气化失常,发为小便淋痛。

    
【诊断要点】
    1
,本病以妊娠期兼小便淋漓涩痛为特征。
    2.
本病应与妊娠小便不通(转胞)相鉴别,妊娠小便不通,系妊娠后期,胎儿压迫膀胱所引起,亦称妊娠尿闭。临床上以小便不通,甚则小腹胀急疼痛为特点。

    
【辩证分型】
    1.
肾阴亏虚  妊娠数月,尿急频数,淋漓灼痛,色深黄。形体消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苔薄少津,舌质红,脉细滑数。
    2.
心火偏亢  妊娠期间,尿急尿病,淋漓不爽,尿色黄。面赤心烦,口舌生疮。少苦,香尖红,脉细滑数。
    3.
湿热下注  妊娠期间,突发小便频短涩痛,纳呆胸闷,尿黄赤,大便秘结。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分型治疗】
    1.
肾阴亏虚治法:滋阴润燥,通淋。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知母9  黄柏9  生地12  山茱萸9  泽泻9  淮山药12  丹皮9  茯苓9  车前子12克(包)麦冬6  五味子6克。
    
加减:小便涩痛者,加锐蓄12克、瞿麦12克、生草梢6克;尿血者,加白茅根12克、旱莲草9克。
    2.
心火偏亢治法:清热泻火,通淋。
    
方药:导赤散加减。
    
生地12  木通6  生草梢6  淡竹叶6  玄参9  麦冬9克。
    
加减:口舌生疮者,加紫花地了15克、蒲公英12克、川牛膝10克、人中黄10克;尿血者,加大小蓟各12克。
    3.
湿热下注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加味五淋散。
    
黑山栀9  赤苓9  当归9  白芍9克黄芩9  甘草梢6  生地12  泽泻12克车前子12克(包)木通9  滑石12克(先煎)加减:胸闷便秘者,加枳实10克、生大黄10克(后下)。

    
【中成药】
    1.
知柏地黄丸  每日2次,每次9克。
    2.
宁泌泰  每日3次,每次3片。

    
【简便方】
    1.
马齿苋30克、酢浆草30克,水煎服。治湿热下注型子淋。

    2.
旱莲草15克、小蓟草30克,水煎服。治阴虚内热之子淋。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
发现子淋应及早治疗,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促使热邪传里,出现高热、腹痛、腰酸、神昏谵语,或出现败血症等重症感染时,可导致流产、早产或死胎,严重地影响孕妇的健康。
    2.
预防本病,应注意孕期卫生,阴部应保持清洁,浴具或妇科检查用具应清洗消毒。

子嗽

【概述】
    妊娠期间,咳嗽频作,称为子嗽。亦名妊娠咳嗽。

    
【病因病理】
    
子嗽一证的发病原因,多因阴虚火旺或痰火上扰,以致肺失清肃所致。
    1.
阴虚肺燥  素体阴虚、肺阴不足,孕后血聚养胎,则阴血愈亏,胎火上扰,热灼于肺,肺失濡润,遂发子嗽。
    2.
痰火犯肺  素体阳旺,孕后胎气亦盛,两因相感,火乘于肺,壅阻于肺,遂发子嗽。

    
【诊断要点】
    
本病乃妊娠后出现咳嗽症状,而无外感表证者,方可诊断为子嗽。

    
【辩证分型】
    1.
阴虚肺燥  妊娠咳嗽,干咳少痰或痰中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大便于结。苔薄舌红,脉细滑数。
    2.
痰火犯肺  妊娠咳嗽,痰咯不爽,痰黏黄稠,面红口干。苔黄腻,舌质偏红,脉滑数。

    
【分型治疗】
    1.
阴虚肺燥治法:养阴润肺,止咳安胎。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生熟地各12  天麦冬各10  川贝母9克百合9  白芍9  党参9  北沙参9克玄参9  桑叶12  苏梗9  生甘草6克。
    
加减:痰中带血者,加山栀10克、黄芩10克、白茅根15克;胎动不安者,加芋麻根9克、南瓜蒂2枚。
    2.
痰火犯肺治法:清金化痰,止嗽安胎。
    
方药:清金降火汤加减。
    
黄芩9  杏仁9  川贝9  全瓜萎12  橘红9  桔梗6  桑叶12  清炙批把叶12克(包)。
    
加减:腰酸者,加川断  12克、杜仲  12克、菟丝子10克。

    
【中成药】
    1.
川贝批把叶膏  每日2次,每次1  匙。
    2.
参贝北瓜膏  每日2次,每次1匙。
    3.
祛痰灵  每日2次,每次1支。

    
【简便方】
    1.
川贝母6克、冰糖适量,放入去核的梨中蒸服。

    2.
白木耳30克、冰糖60克,文火炖服。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
本病因咳嗽发生于妊娠期间,须注意胎孕情况,治疗必须止嗽与安胎并举。遇腰酸胎动不安者,须加补肾固腰安胎之品,如川断、杜仲、菟丝子、乞麻根、南瓜蒂等。而对过于降气、豁痰、滑利等碍胎药物必须慎用。
    2.
本病系因妊娠期阴虚、痰火及胎火上找所致,食物宜清淡、凉润,忌服辛燥酸辣之品,以免耗伤肺阴。

胎萎不长

【概述】
    妊娠四五个月后,腹形明显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称为胎萎不长,又称胎弱症。多见于孕妇平素体质虚弱或有慢性病,或怀孕早期妊娠呕吐较剧,持续时间较长,进食少,胎儿缺乏营养而致发育迟缓。本病治疗预后较好,胎妻不长相当于西医的胎儿宫内生长迟缓。

    
【病因病理】
    
本病以虚证为根本,常见的有气血虚弱、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
    1.
气血虚弱  素有慢性病,血虚气弱,孕后呕吐少食,以致脾虚气弱,胎失所养而致。
    2.
脾肾阳虚  素体脾肾两虚,或孕后过食生冷之品,损伤脾肾,精血不足,脾肾阳虚,胎失温养。
    3.
肝肾阴虚  平素肝肾阴虚,孕后阴血更虚,胎失滋养而致。

    
【诊断要点】
    1.
根据腹部增大缓慢,腹形明显小于妊娠月份,但胎儿存活,胎心、胎动较弱万超提示胎儿的双顶径等径线小于妊娠月份。
    2.
需与死胎相鉴别。

    
【辩证分型】
    1.
气血虚弱  胎儿小于妊娠月份,胎心胎动微弱,孕妇面色?s白或萎黄,头晕心悸,纳少乏力。苔薄,脉细滑无力。
    2.
脾肾阳  胎儿小于妊娠月份,胎心胎动低弱,孕妇腰酸膝冷,手足不温,纳少便溏。苔白润,舌淡,脉沉迟滑。
    3.
肝肾阴虚  胎萎不长,孕妇头晕耳鸣,腰酸乏力,口干咽燥。舌红,脉细滑。

    
【分型治疗】
    1.
气血虚弱治法:益气补血养胎。
    
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10  黄芪15  炒白术12  茯苓10  当归10  川芎5  熟地12  炙甘草5  陈皮6  菟丝子12  木香6克加减:纳少者,加砂仁3克(后下)、六曲9克;血虚贫血者,加阿胶9克(烊冲)。
    2.
脾肾阳虚治法:健脾温肾养胎。
    
方药:温土毓麟汤加减。
    
黄芪12  巴戟天10  覆盆子12  炒白术12  党参15  淮山药12  菟丝子12  炒白芍9  补骨脂10  川断10  茯苓9  陈皮6  炙甘草53.肝肾阴虚治法:益肾滋阴养胎。
    
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地12  淮山药12  山茱萸9  枸杞子10  怀牛膝9  菟丝子10  龟版胶12克(烊冲)当归9  大白芍10  陈皮6克加减: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者,加麦冬12克、沙参10克,去怀牛膝;头晕耳鸣者,加潼蒺藜10克。

    
【中成药】
    1.
十全大补九  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气血虚弱者。
    2.
右归丸  每日2次,每次5克,吞服。用于脾肾阳虚者。
    3.
左归九  每日2次,每次5克,吞服。用于肝肾阴虚者。

    
【简便方】
    1.
黄芪30克、阿胶12克(烊冲),水煎服。用于气血虚弱者。

    2.
生地30克、白芍12克、枸杞子10克,水煎服。用于肝肾阴虚者。

    3.
党参12克、熟附片6克(先煎)、炙甘草5克,水煎服。用于脾肾阳虚者。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
胎萎不长多因母体脏虚或孕期调养不当,故需适当增加营养和中药辨证调服,增强孕母体质,有助胎儿生长发育。
    2.
胎萎不长除与死胎鉴别外,尚需诊断胎儿有无畸形或生理缺陷,可作B超、血液生化检查或染色体检查。

妊娠痔疾

【概述】
    妊娠晚期容易发生痔疾,也是痔疾容易加重的时期,所以妇女痔疾发生率较高。妊娠晚期由于胎儿增大,压迫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加上饮食习惯的影响等因素,均可促使痔疾发生。大部分妇女产后注意饮食和保持大便通畅,痔疾是会痊愈的,少数妇女不注意饮食,便秘加重,体虚等可以诱发或加重原有痔疾。本病治疗以外治为主,配合内服中药。

    
【病因病理】
    1.
气血阻滞  妊娠后期胎儿增大,气血受阻,阻滞下焦,而致痔疾。
    2.
湿热下注  妊娠之后,喜食酸辣,湿热下注,发为痔疾。
    3.
血虚肠燥  妊娠之后,阴血亏损,肠道失于濡养,发为痔疾。
    4.
气血虚弱  妊娠后气血虚弱,提摄无力,而促痔疾加重。

    
【诊断要点】
    1.
根据大便时出血,有块物脱出肛门进行诊断。严重时可有肛门坠胀、瘙痒、便秘、局部肿痛等症。
    2.
肛门指检可明确是内痔还是外痔。

    
【辩证分型】
    1.
气血阻滞  妊娠晚期,肛门坠胀,大便秘结,肛门肿痛。苔薄,舌紫黯,脉弦滑。
    2.
湿热下注  妊娠晚期肛门灼痛,大便秘痛,肛门红肿疼痛。苔黄厚腻,舌红,脉滑数。
    3.
血虚肠燥  妊娠晚期,肛门灼痛,大便干结,肛门热痛,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滑。
    4.
气血虚弱  妊娠晚期,肛门不适,有时痔血较多,大便燥结,面色?s白,倦怠乏力。苔薄,舌淡,脉细滑。

    
【分型治疗】
    1.
气血阻滞治法:理气和血,润肠消痔。
    
方药:四物汤加味。
    
当归9  白芍9  生地15  首乌12克杜仲10  桑寄生10  地榆9
    2.
湿热下注治法:清热利湿,润肠消痔。
    
方药:槐角9  赤芍9  泽泻9  地榆10  瓜萎仁10克(打)生地12  黄柏9克知母10  防风4.5
    3.
血虚肠燥治法:养血润肠,通便消痔。
    
方药:胶文四物汤加减。
    
阿胶9克(烊冲)艾叶6  当归9  白芍10  熟地12  地榆10  首乌12  火麻仁6  六神曲9  炙甘草3
    4.
气血虚弱治法:补气养血,通便消痔。
    
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12  黄芪15  白术10  茯苓12  当归10  白芍10  熟地10  阿胶10克(烊冲)瓜萎仁10克(打)补骨脂10  菟丝子12  杜仲10  地偷12

    
【中成药】
    1.
补中益气丸  每日2次,每次5克,吞服。用于气虚者。
    2.
归脾丸  每日2次,每次5克,吞服。用于脾虚血少者。
    3.
脏连丸  每日2次,每次5克,吞服。用于消痔。

    
【简便方】
    1.
槐角15克、黄芩12克、黄柏10克,水煎服。

    
用于湿热者。

    2.
桑椹  2030克(鲜品  3060克)、糯米  100克、冰糖25克,将桑椹浸泡洗净,与糯米同煮成粥,入冰糖稍煮,每日分2次空腹食用,57日为1个疗程。

    
【其它疗法】
    1.
消痔膏  外涂于痔核部位。
    2.
手术治疗  有割治法、注射法、枯痔法等。

    
【注意事项】
    1.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多食清淡易于消化食物,少食辛辣油腻食品。
    2.
妊娠晚期适当活动,增强体力。睡眠时尽量取(右)侧卧位,避免仰卧位姿势。
    3.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和增加腹压的动作。
    4.
有慢性咳嗽者,要积极治疗慢性咳嗽。
    5.
药物口服治疗时要注意护胎,防止影响胎儿发育。手术治疗宜在产后进行。

妊娠腰痛

【概述】
    妊娠期间出现以腰痛为主症者,称为妊娠腰痛。常是胎动不安的症状之一,也可诱发成先兆流产。

    
【病因病理】
    1.
肾虚  腰为肾之外府,肾气素虚,孕后房劳伤肾,而致腰痛。
    2.
风寒  孕妇体虚血弱,冷风乘虚客之,腰脊为风寒所乘,经脉受阻则腰痛。
    3.
瘀阻  不慎跌扑闪挫,负重努力,以致腰部凝瘀作痛。

    
【诊断要点】
    1.
根据腰痛发生在妊娠期进行诊断。但无腹痛和阴道出血的症状。
    2.
与先兆流产引起的腰痛进行鉴别。

    
【辩证分型】
    1.
肾虚  妊娠期腰痛如折,俯仰不利,头晕耳鸣,夜尿频多,面色晦黯。舌质淡嫩,脉沉细尺弱。
    2.
风寒  妊娠腰部疼痛,转动屈伸不利,得热则舒。苔白,舌淡,脉弦紧。
    3.
瘀阻  妊娠腰痛如锥刺,痛有定处,辗转不利。苔薄白,脉弦细。

    
【分型治疗】
    l.
肾虚治法:补肾强腰,佐以安胎。
    
方药:归肾丸加减。
    
当归9  川芎6  艾叶6  炙甘草6克白芍12  阿胶10克(烊冲)熟地12  黄芪12  桑寄生15克加减:因腰痛而引及下腹隐痛者,加杜仲12克、菟丝子  12克、白术  10克。
    2.
风寒治法:补肾强筋,祛风散寒。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9  桑寄生12  熟地12  白芍10  杜仲12  党参10  秦艽10  防风10  茯苓10  五加皮10  细辛5  当归6  川芎5  桂枝6克加减:恶寒无汗者,加剂芥9克;有习惯性流产病史者,去桂枝、川芎,加杜仲12克。
    3.
瘀阻治法:养血安胎,和血止痛。
    
方药:芍药甘草汤加味。
    
白芍15  炙芦草6  当归9  阿胶10克(烊冲)艾叶6克加减:腰痛剧者,加杜仲12克、川断10克、乞麻根12克、黄芪12克。

    
【中成药】
    1.
补中益气丸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气虚肾亏者。
    2.
青娥丸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肾虚腰痛。

    
【简便方】
    1.
桑寄生45克、阿胶15克(烊冲),水煎服。用于产后血虚肾亏腰痛。

    2.
核桃仁1个、补骨脂10克,水煎服。用于肾亏腰痛。

    3.
杜仲  15克、川断  12克,水煎服。用于肾虚腰痛。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
妊娠期发现腰痛首先要与先兆流产鉴别。妊娠腰痛者无腹痛和阴道流血,但若不重视治疗,可以诱发先兆流产。先兆流产者有腹痛、阴道流血和腰痛等症。
    2.
妊娠期应注意保暖,户外活动或其他活动及工作时要注意安全,防止跌问外伤等。

妊娠下肢抽痛

【概述】
    妊娠后期,孕妇小腿或足部抽搐,称妊娠下肢抽痛

    
【病因病理】
    
肝藏血,肝主筋,妊娠后血聚养胎,阴血亏虚则血不养筋,以致下肢抽痛。同时,妊娠后期子宫增大,也影响下肢血脉运行不畅。

    
【诊断要点】
    1.
本病以妊娠后期下肢抽痛为主症。
    2.
本病须与风寒湿痹相鉴别,风寒湿痹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或关节重着,屈伸不利,常呈反复发作。在受寒、受潮,天气阴冷时增剧。

    
【辩证分型】
    
血不养筋  妊娠后期小腿或足部抽痛,甚至牵及大腿、臀部,步履不便,行动牵掣,常在夜间或睡眠时加剧。苔薄,舌质偏淡,脉细。

    
【分型治疗】
    
血不养筋治法:养血柔筋。
    
方药:芍药甘草汤加味。
    
芍药30  炙甘草9  当归9  木瓜12  牡蛎30克(先煎)鸡血藤15

    
【中成药】
    1.
鸡血藤浸膏片  每日3次,每次4片。
    2.
八珍丸  每日2次,每次9克。
    3.
二至九  每日2次,每次9克。

    
【简便方】
    1.
知母12克、木瓜12克、炙甘草6克、白芍12克。

    2.
当归9克、白芍12克、鸡血藤15克。

    3.
活力钙  每日3次,每次3片。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
本病多发生于妊娠后期,此时胎儿成长较快,血聚养胎,孕妇常伴阴血内亏,以致血不养筋,因此在饮食与药物方面,须补充养血柔肝,补益气血之品,可多食富于营养的食品如鸡蛋、牛奶、鱼类、肉类、新鲜蔬菜、水果等。少食辛辣煎?故称罚?以免耗伤阴精。
    2.
因胎儿成长较快,对钙的需要量增加,孕妇在此时常呈缺钙状态,可多补充钙剂及含钙食品,如含钙乳制品、海产品等。

妊娠腹痛

【概述】
    妊娠期间以小腹疼痛为主症者,称为妊娠腹痛。
    
又称胞阻。本病指妊娠期间由于胞脉失养或阻滞引起的腹痛,可发生于妊娠早期(妊娠12周末以前)、妊娠中期(妊娠1327周末)和妊娠晚期(妊娠28周及其后)。本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如果耽误治疗,腹痛增剧,甚或引起流产或早产。本病属妊娠病。

    
【病因病理】
    1.
气血虚弱  素体气血虚弱,孕后血聚养胎,气血更弱,胞脉失养而致。
    2.
阳气虚寒  素体阳虚,孕后阳气更虚,胞脉失于温养,气血运行无力,滞而腹痛。
    3.
肝郁气滞  素性忧郁,怀孕后抑郁不解,肝失疏泄汽血失和,胞脉阻滞而致腹痛。

    
【诊断要点】
    1.
根据妊娠后发生小腹疼痛为主症,是由胞脉失养或阻滞而引起的腹痛,是与妊娠有关的病证淇腹痛特点是腹软而不拒按,无阴道流血症状。
    2.
与宫外孕、流产、卵巢囊肿扭转、急性阑尾炎等所致腹痛进行鉴别。
    
宫外孕:有停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史,其腹痛常拒按,如果输卵管妊娠破裂,有内脏撕裂痛,伴疼痛性休克,内出血多时伴失血性休克,病情危重。查血βHCGB超可辅助诊断。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结血液,提示内出血存在。
    
流产:早孕流产之腹痛,伴腰酸和阴道流血,可作B超和查妊娠试验,了解胎儿情况。
    
卵巢囊肿扭转:其腹痛一侧下腹部阵发性绞痛,妇检和B超提示一侧附件有囊肿存在,其扭转部位有压痛,子宫内无孕囊存在,无停经史。尿妊娠试验阴性。
    
急性阑尾炎:有发热和转移性腹痛,右下腹麦氏点有明显压痛和反跳痛。无停经史,尿妊娠试验阴性,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明显升高上超检查提示子宫内无孕囊存在,阑尾区有炎症表现。

    
【辩证分型】
    1.
气血虚弱  孕后小腹隐痛、头昏目花,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弱而滑。
    2.
阳气虚寒  孕后小腹冷痛或绵绵隐痛,畏寒喜暖,面色皖白,大便溏薄。苔薄白,去谈,脉细沉而滑。
    3.
肝郁气滞  孕后小腹胀痛,胸胁闷胀,急躁易怒。苔薄,脉弦滑。

    
【分型治疗】
    1.
气血虚弱治法质气养血止痛。
    
方药:八珍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
    
党参12  黄芪12  白术10  茯苓9  当归9  大白芍15  菟丝子12  制首乌10  ??10  阿胶9克(烊冲)
    2.
阳气虚寒治法:温阳暖宫止痛。
    
方药:胶艾四物汤加减。
    
阿胶9克(烊冲)艾叶6  当归9  熟地10  大白芍15  补骨脂10  杜仲10克炮姜9  菟丝子12
    3.
肝郁气滞治法:疏肝解郁止痛。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6  当归9  白芍12  白术10克黄芩9  苏梗9  川楝子10  熟地10克佛手片9  杜仲10  川断10

    
【中成药】
    1.
补中益气九  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中气虚弱者。
    2.
大全大补丸  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气血虚弱者。
    3.
逍遥丸(或越鞠丸)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用于肝气郁结者。
    4.
艾附暖宫丸  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阳气虚寒者。

    
【简便方】
    1.
当归9克、炒白芍15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用于气血虚弱者。

    2.
川楝子12克、延胡索10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用于气滞腹痛。

    3.
炒白芍15克、炙甘草6克、阿胶6克(烊冲),煎服。用于血虚腹痛。如兼寒证,下腹冷痛喜暖者,加文叶9克,煎服。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
有妊娠腹痛者,首先要排除流产、宫外孕、妊娠合并卵巢囊肿扭转、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以免延误病情,影响母子安危。
    2.
根据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治病与安胎并举,故对妊娠腹痛的治疗,也应采用止痛与安胎并举,不可妄用戟伐胎儿的止痛药,如红花、三棱、枳实等。
    3.
妊娠腹痛治疗后腹痛不减轻者,应引起重视,慎防发展为流产,需作必要的检查,同时增加安胎药的使用。

异位妊娠

【概述】
    孕卵在宫腔以外的部位种植、发育称为异位妊娠,又称宫外孕,是常见的妇产科急症之一。异位妊娠可发生于输卵管、卵巢、宫颈、腹腔等部位,而以输卵管妊娠最多见,约为异位妊娠的90%。故本节主要讨论输卵管妊娠。有资料报道异位妊娠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故应予重视。本病发生于育龄期妇女,如能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如延误诊断和治疗,可能内出血迅猛量多而发生失血性休克。异位妊娠至今仍是妊娠并发症死亡原因之一。异位妊娠未破裂时仅表现为停经后阴道流血或伴腹痛,与中医的胎动不安相似。当破裂时腹腔内大量积血,此时相当于中医的少腹瘀血。出现陈旧性宫外孕时盆腔瘀凝结成包块时,相当于中医的疤瘕。

    
【病因病理】
    
西医认为有以下几种病因:
    1.
炎症  盆腔炎使输卵管内膜细胞表面的纤毛丧失运动功能,并使输卵管局部狭窄等病理改变,而使受精卵受阻于狭窄部位,导致输卵管妊娠发生。
    2.
宫内节育器(IUD)关于IUD是否增加异位妊娠的发生率目前尚不能轻易下结论。有可能与IUD种类、人群及观察方法不同有关。
    3.
性激素影响  正常情况下雌、孕激素比例恰当,可协同作用使孕卵得以由正常的输卵管内膜纤毛运动和肌肉蠕动送入宫腔,如果雌、孕激素平衡被破坏,即可导致异位妊娠发生。
    4.
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IVFET)可能是偶发地将胚胎注入输卵管或胚胎自宫腔移行至输卵管内,而输卵管已存在某些病变,不能使胚胎返回宫腔。另外输卵管输送配子也容易发生异位妊娠,所以,IVFET等的异位妊娠发生率较自然妊娠为高,可达3.3%。
    5
其他  输卵管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结核等)或输卵管先天性发育畸形(过长、憩室等)、过早或延迟排卵都可造成异位妊娠。
    
中医认为异位妊娠的病因病理与少腹宿有瘀滞,冲任不畅,或先天肾气不足等有关。由于孕卵未能移行至胞宫,在输卵管内发育,以致胀破脉络,阴血内溢于少腹,发生血瘀、血虚、厥脱等一系列证候,有气血虚脱、气虚瘀阻、瘀阻包块。

    
【诊断要点】
    1.
根据停经后阴道时有下血或多或少,突然下腹部剧烈疼痛,出血多时面色苍白,甚至出现休克。
    
后穹窿可穿刺抽出不凝结的血液。尿HCG有时阳性。可诊断为输卵管妊娠破裂或流产。
    2.
如果停经后阴道出血名超在宫腔内未见孕囊,可以考虑作腹腔镜检查,对确诊宫外孕有较大意义。
    3.
与宫内妊娠流产、黄体破裂、急性阑尾炎、急性输卵管炎等相鉴别。

    
【辩证分型】
    1.
气血虚脱  输卵管妊娠破裂大出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腹痛拒按,恶心呕吐,神昏不知人事。脉沉细微弱,血压偏低。
    2.
气虚瘀阻  输卵管妊娠破损不久,腹痛拒按时作时止,头昏神疲。苔薄,质暗,脉细弦。
    3.
瘀凝包块  输卵管破裂后时间较长,下腹胀痛或有压痛,盆腔包块积聚。苔薄,质黯,脉细弦。

    
【分型治疗】
    1.
气血虚脱治法;益气救脱,化瘀止血。
    
方药:宫外孕1号方加味。
    
丹参15  赤芍15  桃仁9  人参9克附子9克(先煎)五味子5克加减:休克逆冷可吸氧输血;大汗淋漓者,加山茱萸15克、煅龙牡各30克(先煎);如果内出血不止,血压持续下降,不能回升,则应立即手术。
    2.
气虚瘀阻治法:益气化瘀,活血止痛。
    
方药:宫外孕亚号方加味。
    
丹参15  赤芍15  桃仁9  三棱9克莪术9  党参15  黄芪15克加减:发热感染者,加金银花9克、蒲公英30克;胸闷纳少者,加枳壳9克、川朴9克。
    3.
瘀凝包块治法:破瘀散包块。
    
方药:宫外孕工号方加味。
    
丹参15  赤芍15  桃仁9  三棱9克莪术9  炙乳香5  炙没药5  木香9克败酱草12克加减:气血虚弱者,加党参15克、黄芪12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枳实9克;发热腹痛者,加红藤30克、蒲公英15克。
    
气血凝聚成包块者,由于瘀血已机化,吸收较慢,故除了口服中药外,还可静脉滴注中药,如用丹参注射液  1620毫升加  5%葡萄糖注射液  25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7天为一个疗程,可行23个疗程。当发现有腹痛、发热时要排除盆腔内有否感染,如有炎症时应暂停滴注丹参注射液。

    
【中成药】
    1.
十全大补丸  每日2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异位妊娠抢救血止后气血两虚者。
    2.
阿魏消痞膏  外敷下腹部包块部位,促进包块吸收。
    3.
全鹿丸  每日2次,每次3克。用于异位妊娠血止后肾虚气弱精伤者。

    
【简便方】
    1.
黄芪30克、当归10克、红枣30克,煎服。血虚严重者,加阿胶9克(烊冲)。用于失血后气血虚弱者。

    2.
黄芪30克、菟丝子12克、巴戟天12克,煎服。用于血止后肾气虚弱者。

    3.
吉林粉3克,分3次吞服。用于大出血厥脱者。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
由于异位妊娠是妇产科急腹症之一,一旦误诊或延误诊断都可导致死亡,因此凡遇月经过期,有停经史者,必须首先考虑有否异位妊娠可能,进行诊断和鉴别。
    2.
异位妊娠用中药治疗时,必须做好一切手术准备,对反覆出血休克者应立即手术治疗。
    3.
中药或西药保守治疗的优点是可以保留输卵管,保留生育机会。但必须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并控制饮食,减少体位改变及增加腹压的动作,以防异位妊娠破裂。
    4.
患者内出血较多,血压偏低时应取头低位或平卧位。

难免流产与不完全流产

【概述】
    先兆流产未能控制,阴道出血量渐至增多,下腹胀痛持续,甚或加剧,子宫颈口开大,妊娠不能继续进行者称难免流产。如果孕囊或胚胎部分排出阴道,部分遗留在宫腔内,腹痛持续,阴道流血不止,此为不完全流产。不完全流产时可反复出血,甚至大量出血,或致休克。如果胚胎组织残留在宫腔内时间较久,会出现发热,阴道流出物秽臭,形成感染性流产,严重者会造成腹膜炎、败血症,后果严重。临床确诊为难免流产或不完全流产时,应立即清除宫腔内胚胎及胎盘组织物。难免流产和不完全流产相当于中医的堕胎小产的范畴。凡妊娠  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

    
【病因病理】
    
由先兆流产安胎失败发展而来的,常见的病因病理有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
    1.
气滞血瘀  情志郁结汽机不畅,孕后堕胎,瘀阻胞宫,瘀血不去,新血不能归经而致。
    2.
气虚血瘀  素体气虚或体弱多病,气血虚弱,堕胎后无力祛瘀下胎。

    
【诊断要点】
    1.
根据妊娠后在先兆流产基础上阴道出血增多,腹痛加剧,胚胎多已死亡,不能继续维持妊娠。
    2.
难免流产  妇检时见宫颈口已开,见妊娠组织物堵住在宫颈口,出血少或多,宫体大小与孕月基本相符,尿妊娠试验阳性或阴性。B超见宫体大小与孕月相符,宫腔内见尚完整的胚胎及胎盘组织。
    3.
不完全流产  妇检见宫颈口略开,或可见少量妊娠组织物,出血量多或少。宫体小于妊娠月份,附件阴性。尿妊娠试验阳性或阴性。B超见宫体小于妊娠月份,宫腔内仅见部分残留妊娠组织。
    4.
堕胎指妊娠12周以内,胚胎自然殒堕,不能继续妊娠者。小产指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不能继续妊娠者。

    
【辩证分型】
    1.
气滞血瘀  孕后少腹胀痛拒按,阴道出血时多时少,或有块物落出,块下痛减,时欲泛恶。苔薄,质暗,脉弦。
    2.
气虚血瘀  孕后阴道出血较多,挟有血块,少腹坠痛,面色?s白,神疲乏力,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细弦。

    
【分型治疗】
    1.
气滞血瘀治法:行气活血下胎。
    
方药:红花桃仁煎加减。
    
红花9  桃仁9  丹参12  当归10克川芎9  赤芍10  延胡索12  生蒲黄15克(包煎)枳壳10  香附10  川牛膝9  益母草15
    2.
气虚血瘀治法:益气祛瘀下胎。
    
方药:生化汤加减。
    
人参9  当归10  川芎9  炮姜3克桃仁12  生蒲黄15克(包煎)败酱草12克杜仲12  益母草12

    
【中成药】
    1.
益母草冲剂  每日23次,每次1包,开水冲服。用于流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恶露不净者。
    2.
祛膜合剂  每日2次,每次30毫升,口服。
    
用于流产后恶露不净。

    
【简便方】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
先兆流产和难免流产、不完全流产的治疗原则完全不同,前者保胎,后二者是祛胎。因此发现流产患者,首先要诊断为何种流产,然后制定治疗原则。
    2.
对于反复流产而又迫切希望生育者,在流产后应继续中药调理脏腑和气血功能,增强冲任二脉功能,为以后正常妊娠打下良好的基础。

习惯性流产

【概述】
    连续自然流产三次以上(包括三次)者称为习惯性流产。本病发生于育龄期妇女,病因复杂,治疗难度高。习惯性流产相当于中医的滑胎。是近年来研究热点。

    
【病因病理】
    
西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有以下几方面:
    1.
染色体异常  最常见的是三体、多倍体及X单体。有文章报道早期妊娠自然流产中核型异常的发生率高达50%~60%。
    2.
子宫病变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如双子宫、马鞍形子宫、子宫纵隔、子宫颈异常等;宫颈或宫腔黏连,因多次人流手术或刮宫手术等都可导致宫颈、宫腔黏连而致反复流产;子宫颈内口松弛导致反复流产;子宫肿瘤等。
    3.
黄体功能不全  如黄体不健、黄体期短,是卵巢黄体分泌孕酮不足,在复发性流产妇女中,黄体功能不全达23%~67%。
    4.
免疫因素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组织相容性抗原及抗磷脂抗体:组织相容性抗原,资料表明HLA抗原位点相似性频率越高,流产率亦越高;抗磷脂抗体,是一组自身免疫抗体,这些抗体可引起反复流产。
    5.
感染性疾病  有些病原体与习惯性流产有关,如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病、沙眼衣原体等。
    
中医认为习惯性流产相当于滑胎,主要病因病理是肾气亏虚和气血虚弱。
    1.
肾气亏虚  素体肾气亏虚或禀赋先天不足,男精不壮,或女精虚弱,以致胎元发育不健,胎不成实而致滑胎。
    2.
气血虚弱  平素气血不足或体弱多病,气血受损,不能养胎而致滑胎。

    
【诊断要点】
    1.
根据自然流产三次或三次以上即可诊断为习惯性流产(滑胎)。
    2.
病因诊断核染色体检查;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方法,可诊断出子宫畸形的类型、宫颈畸形和宫腔、宫颈黏连情况;诊断黄体功能不全的实验方法,如测BBT、诊断性刮宫、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测定血孕酮水平;免疫因素诊断方法,如在作染色体检查时在第六对染色体短臂的一段狭窄区域内存在HLA复合体,血找抗磷脂抗体;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如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可检测血清中的巨细胞病毒抗体。用非间接荧光兔疫抗体法(IFAT)检测有流产或习惯性流产史患者血清抗体阳性者27.8%,滴定度在164,而正常产科史者的阳性率11.8%,滴定度为116
    3.
中医证型诊断:根据肾气亏虚和气血虚弱的症、脉特点进行诊断。

    
【辩证分型】
    1.
肾气亏虚  反复流产、腰酸膝软,精神萎靡,小便频数,头晕乏力,常伴月经失调。苔薄,质淡,脉细沉。
    2.
气血虚弱  反复流产,神疲乏力,心悸气短。
    
面色眈白或萎黄,头晕目眩,或伴月经失调。苔薄、舌淡、脉细弱。

    
【分型治疗】
    1.
肾气亏虚治法:补肾益气安胎。
    
方药:寿胎丸加味。
    
菟丝子12  川断12  桑寄生9  狗脊12  黄芪15  党参12  阿胶9克(烊冲)巴戟天9  杜仲12  仙鹤草15
    2.
气血虚弱治法:补气养血安胎。
    
方药:胎元饮加减。
    
黄芪15  党参12  白术12  白芍9  熟地12  杜仲10  陈皮6  阿胶9克(烊冲)当归9  菟丝子12  炙甘草3克加减:气虚重者,加吉林人参6克(另煎),分2次服;下腹下坠感者,加升麻9克;腰酸者,加杜仲12克,狗脊10克;出血者加仙鹤草30克。

    
【中成药】
    1.
体质虚弱者出超提示胎儿活动及胎心微弱,可服野山人参粉,每日2次,每次1克。因该药价格较贵,症状改善后可用吉林参粉,每日2次,每次1克。
    2.
可参考先兆流产的中成药。

    
【简便方】
    1.
猪肾一对,洗净切碎,加佐料与糯米煮粥。适用于肾虚体弱,孕前调养。

    2.
当归  9克、党参10克、红枣  10枚、鸡蛋  10枚,先煮当归、党参及红枣。药汁滤出弃药渣,鸡蛋放入药汁内煮熟,吃鸡蛋。用于气血虚弱者孕前调养。

    3.
参考先兆流产的简便方。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
对反复流产者应查明流产原因,对因治疗。
    2.
有反复流产史者,中医认为以肾虚和气虚为主,关键在于孕前调治,预防孕后流产。
    3.
参考先兆流产的注意事项。

先兆流产

【概述】
    妊娠早期有少量阴道出血或伴有轻度下腹痛。
    
妇科检查时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增大与妊娠月份相符者称为先兆流产出超检查可见孕囊或胎儿,胎心、胎动反射等。本病治疗预后有两种可能,一是安胎成功,向正常妊娠进展;另一是安胎失败,胎儿死亡,转向难免流产,进而为完全流产或不完全流产等(见流产过程示意图)。本病见于育龄期妇女。先兆流产相当于中医的胎漏、胎动不安。

    
【病因病理】
    1.
肾虚  素体肾虚,或孕后房事不慎,肾气耗伤,胎失固系而致。
    2.
气虚  孕妇素体气虚,以致中气不足,冲任元气不固,不能约制其血而致。
    3.
血热  外感热病或肝旺血热,致使血热妄行,损伤胎气则胎漏下血。
    4.
外伤  孕后跌扑闪挫,或劳力过度,损伤冲任,气血失和,胎元不固而致胎漏。

    
【诊断要点】
    1.
病史  既往月经正常,本次有停经史。
    2.
症状  停经后有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早孕反应,伴有阴道少量出血,腰酸或下腹部隐痛。
    3.
妇检  阴道有少量血迹或血丝,或无血。宫颈口闭。宫体大小与停经月份相符,附件正常。
    4.
化验  尿HCG阳性。血βHCG3.lμgL5.盆腔B  测子宫大小与孕月相符,并测得胎心、胎动良好。多普勒超声有时可听到胎心搏动声。
    6.
鉴别  与月经后期、宫外孕、难免流产、稽留性流产等相鉴别。

    
【辩证分型】
    1.
肾虚  妊娠期少量阴道出血,腰酸膝软,小腹下坠或痛,头晕耳呜,尿频。舌淡,脉细沉而滑。
    2.
气虚  妊娠期阴道出血量少色淡,神疲乏力,小腹空坠,气短懒语。舌淡,脉细弱滑。
    3.
血热  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红,心烦不安,口干咽燥,便秘尿赤。苔薄黄,舌红,脉滑数。
    4.
外伤  妊娠阴道出血时有时无,时多时少,小腹坠胀。舌或紫,脉弦滑。

    
【分型治疗】
    1.
肾虚治法:补肾固胎。
    
方药:寿胎丸加减。
    
菟丝子12 续断12  桑寄生9  阿胶9克(烊冲)白术9  杜仲12  艾叶3
    2.
气虚治法:益气安胎。
    
方药:泰山磐石散加减。党参9  黄芪9  升麻3  当归9克柴胡3  砂仁3克(后下)黄芩9  熟地12  炒白芍10  白术9  川断12  菟丝子9  阿胶9克(烊冲)加减:出血多者,加仙鹤草15克;下腹空坠者,加芋麻根15克。
    3.
血热治法:凉血安胎。
    
方药:保阴煎加减。
    
生地30  淮山药9  生白芍10  川断10  黄芩10  黄柏9  旱莲草12  麦冬9  阿胶9克(烊冲)甘草3
    4.
外伤治法:养血益气安胎。
    
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10  黄芪12  白术10  茯苓9  当归9  白芍15  熟地12  阿胶9克(烊冲)菟丝子  12  川芎  4.5

    
【中成药】
    1.
补中益气丸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气虚者或外伤气虚者。
    2.
左归丸(右归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偏肾阴虚者用左归丸,偏肾阳虚者用右归丸。
    3.
大补阴丸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血热者。

    
【简便方】
    1.
糯米、红枣煮粥,每日一碗。用于气虚或肾虚。

    2.
乞麻根30克、桂圆10个,煎服。用于气虚或肾虚伴下坠感。

    3.
首乌粉(或山药粉)开水冲成羹糊状服。便秘者宜服首乌羹,因首乌有补肝肾,润肠作用。而淮山药有健脾作用,故便演者服之较直。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
有先兆流产症状的孕妇应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避免奔走和涉水攀高,安定情绪,不能思想紧张。
    2.
如出血稍多,伴轻度腹痛,在安胎前先明确胎儿是否有存活可能,可作B超,查血βHCG,确诊胎儿良好,可用中药保胎,必要时可同时加用黄体酮及促毛膜促性腺激素协同安胎。在安胎治疗过程中随时注意孕妇全身情况,腹痛、阴道出血及早孕反应情况。如果治疗后腹痛消失,出血止,恶心呕吐明显,HCG升高名超提示胎儿大小与孕月相符,胎心、胎动活动良好,这是安胎成功的标志,反之有流产可能。
    3.
在安胎治疗过程中如阴道淋漓出血不止,而子宫增大明显,一定要说服患者作B超和查血βHCG,以排除葡萄胎。
    4.
早早孕时期阴道反复少量出血,伴腹痛或无腹痛,都要排除宫外孕。
    5.
对平时月经不正常,又是年龄较大,迫切希望生育者,有时在月经过期后有恶心泛吐等早孕反应症状,有时阴道少量出血者,需先查尿HCGB超,以明确是否怀孕必需排除假孕。

妊娠恶阻

【概述】
    妊娠后出现恶心呕吐,厌食,或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本病多发生于妊娠早期,一般妊娠3月后逐渐消失。本病属妊娠病范畴,相当于西医的妊娠剧吐。

    
【病因病理】
    
发生恶阻的主要病理是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常见的原因有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和胃阴不足。
    1.
脾胃虚弱  受孕之后,经血不泻,冲脉之气上逆,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而致恶阻。
    2.
肝胃不和  恚怒伤肝,肝木犯胃,胃失和降,冲气上逆。
    3.
胃阴不足  恶阻日久,耗伤胃阴,升降失司,冲气上逆。

    
【诊断要点】
    1.
本病之诊断,首先应根据病史、症状及有关检查确诊为有孕。孕后出现恶心、呕吐、厌食、懈怠、嗜食酸味等症者,则为恶阻。
    2.
妊娠恶阻需与葡萄胎、妊娠合并肝炎等鉴别。
    
如恶阻严重并见红,尿HCG升高,可结合B超排除葡萄胎。
    
恶阻严重,并有肝区胀痛,可测肝功能与肝炎相鉴别,或有可能妊娠合并肝炎。
    3.
如恶阻严重,持续不愈,血压增高,可发展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则需住院治疗,或终止妊娠。

    
【辩证分型】
    1.
脾胃虚弱  恶心呕吐清水,口淡乏味,头晕纳呆,肢软乏力,神疲思睡。舌淡,苔白润,脉细滑无力。
    2.
肝胃不和  恶心呕吐酸水或苦水,纳果日苦,胸闷暧气,心烦头胀,胸满胁胀,溲赤便秘。苔微黄,舌质红,脉弦滑。
    3.
胃阴不足  呕吐日久,口干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热赤,心烦胃嘈,双目无神,四肢乏力。苔薄黄、干、有裂纹或花剥,舌质红,脉细滑。

    
【分型治疗】
    1.
脾胃虚弱治法:健脾和胃、顺气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太子参12  白术9  茯苓9  甘草6  姜半夏6  陈皮6  广木香6  砂壳3克(后下)姜竹茹12克加减。胃寒者,加吴茱萸3克、煨姜2片、苏梗9克;大便溏薄者,加炮姜9克、淮山药10克、焦六曲9克(包煎);泛恶厌油腻者,加炒山楂9克、焦谷芽12克、藿梗9克;腰酸者,加杜仲10克、川断10克;
    
阴道出血者,加仙鹤草15克、旱莲草12克。
    2.  
肝胃不和治法:平肝和胃,顺气降逆。
    
方药:苏叶黄连汤加味。
    
苏叶9  黄连1.5  姜半夏9  陈皮6  姜竹茹9  批把叶9克(包)乌梅10枚代代花3克。
    
加减:头晕心烦者,加黄芩10克、芦根15克、潼蒺藜10克、香橼皮9克;心烦头胀甚者,加黄芩9克、山栀9克、菊花6克、砂壳6克;溲赤便秘者,加瓜蒌仁9克(打)、麦冬9克、芦根10克;纳呆者,加砂仁3克(后下)、木香6克、淡吴萸3克;腹痛者,加川??9克、杜仲9克、炒白芍15克、炙甘草5克。
    3.
胃阴不足治法:养阴和胃,清热止呕。
    
方药:增液汤合苏叶黄连汤加味。
    
太子参12  玄参9  麦冬9  鲜生地12  苏叶梗(各)9  黄连3  石斛12克北沙参9  生甘草6  五味子5克加减:心烦恶心者,加芦根15克、姜竹茹9克;
    
神疲倦怠,精神萎靡者,加西洋参10克,煎汤代茶,频频含服;伴呕吐甚者,服药前者尖上先滴数滴鲜姜汁,紧接服参茶;因呕吐不能进食,导致气阴两虚,也可用吉林人参3克,与西洋参同时煎煮,少量频服,加强益气功能,促进气阴恢复。

    
【中成药】
    1.
沙棘冲剂  每日23次,每次1包,开水冲服。
    2.
香砂六君子丸  每日2次,每次69克,吞服。用于脾胃虚弱呕吐。

    
【简便方】
    1.
黄芩10克、枸杞子50克,置带盖瓷缸内,以沸水冲之,待温时频饮之,饮后再以上法冲服,以愈为度。

    2.
乌梅10克、生姜3片,煎水饮服。

    3.
大枣10克、甘草10克,用开水250毫升浸泡,30分钟后取汁频频呷下。

    4.
蒸气法  鲜芫荽50克,加苏叶3克、藿香3克、陈皮6克,放入水

    
【其它疗法】
    1.
针刺中脘、关元穴。
    2.
耳穴埋藏  选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为主穴,肾、隔为配穴。方法:将王不留行籽放在0.4厘米×0.4厘米胶布中心,贴于上述穴位,稍加压力,使局部有胀痛。23日换王不留行籽1次,4次为一疗程。每天按压王不留行籽数次,以胀痛为度。

    
【注意事项】
    1.
本病之特征为妊娠后出现恶心、呕吐或食入即吐。因此要确定恶阻,首先必须确诊有孕。
    2.
本病严重者呕吐频繁,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应给予输液,如出现尿酮阳性应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3.
恶阻者食之易吐,故服药必须少量多次或煎汤代茶,慢慢温服。
    4.
素有胃病者,往往恶阻会较严重,必须注意保养胃气,饮食宜软而清淡,易于消化。
    5.
如妊娠合并肝炎,或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时,应作相应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骨折愈合延迟经验方分享方药1. 骨愈丸:...
妊娠斑辨治
胎萎不长中医中药
胎萎不长
脊髓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第三节 妊娠腹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