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幼小衔接究竟接了些什么?

梦想和你,有时只是一本书的距离

文/董旭花

好像一眨眼之间,孩子就从哭着上幼儿园到了哭着离开幼儿园,小学生活就这样不请自来,像孩子们一样,家长们满含期待,却又满怀忧虑。

幼小衔接几乎是所有的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朋友关心的问题。老师们会从孩子上大班开始,尤其是大班春季开始的那个学期,就开展很多专门的幼小衔接活动,比如带领孩子参观小学、熟悉小学环境,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引导孩子认识文具并学习使用文具,整理书包等。家长朋友们则更关心孩子认了多少字、会不会拼音、会不会20以内数的计算,以保证孩子上学后能跟上一年级老师的教学进程,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的位置。

那么,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要经历哪些跨越?幼小衔接到底接什么呢?

从幼儿园到小学距离有多远?

从幼儿园到小学实实在在不像家长朋友们想象得那么容易,家长们不能期待一个孩子经过两个月的暑假就能放下玩具、背起书包轻松上学去,而是需要好好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他们在入学后会面临哪些变化、应对哪些挑战。上学后的孩子会进入一个比幼儿园大很多的学校,环境变了,一日生活内容变了,学习方式变了,交往对象变了,规则代替自由成为一切活动的中心。

德国的哈克教授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

六大断层问题

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要求严格、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会让部分孩子感到一定的压力。

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在游戏中学习、生活中学习和探索中学习的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

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教师关注。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遵守集体规范,尽快融入班集体。

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小伙伴分离,需要重新建立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并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尤其是期望孩子学业优良。所以,他们会为了学业而减少孩子玩游戏、看电视的时间。

学习环境的断层。从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到学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中,孩子们容易陷入注意力不集中状态或患有学习障碍。

如此看来,孩子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才有可能应对这些挑战,轻松而愉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所以,无论是幼儿园、学校还是家长都不应该忽视幼小衔接工作。我们的准备越充分,孩子的过渡就会越轻松。

幼小衔接切勿“因小失大”。

提到幼小衔接,很多家长朋友想到的就是让孩子多学点东西。很多人会觉得孩子上学前学得越多,上学后就越有优势,实际上这种优势是靠不住的。教育研究表明,这种优势只能维持到第一学期三分之二的时间。之后,孩子不仅没有优势,反而可能因为前面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学习的兴趣导致厌学、惧学、不会学。

所以,我们必须转变幼小衔接教育的观念,不要被某些所谓幼小衔接班的宣传所迷惑,避免孩子陷入“未入学、先厌学”的泥沼。

一般来讲,孩子在入学适应上表现出来的困难并不是单纯的学业问题,更多的是能力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生活是否有规律、在集体中是否合群,这几个方面往往影响其入学后的适应性。所以,我们需要时时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提高其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孩子、家庭、幼儿园及小学要共同努力

幼小衔接不单是幼儿园的工作,也不单是家长的工作,而应该是孩子、家庭、幼儿园、小学四位一体的共同努力。有些家长会认为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和学校,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顶多再给孩子报几个兴趣班或者辅导班,反正不差钱,很显然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

在孩子任何一个阶段的成长过程中,家庭都有重要的影响,父母的角色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

父母应注意

作息规律。

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鼓励孩子多交新朋友。

陪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满足孩子好奇心的探索。

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校和学习。

对孩子有适当的约束。

给予孩子适度关注。

做个好榜样。

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量不包办代替。

幼儿园教师应注意

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

适当延长一次活动的时间,鼓励孩子有始有终做完一件事情。

关注孩子同伴间的社会交往,让孩子学会基本的交往技巧,能处理相互间矛盾。

培养孩子遵守群体生活规则的意识。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

小学教师应注意

安排2~4周的过渡期,上课时间要慢慢延长,具有一定的弹性。

减少教学内容中抽象性的符号和语言,增加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

减少呆板式的上课,增加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方式;

重视教具和学具的使用,减少单调的机械练习;

减少全班性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方式,增加包括小组和个人的多种活动形式,减轻孩子学习的负担。

不要随意进行入学测试,更不可以成绩作为分班的依据,也不应该以成绩评判幼儿的好坏。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关爱和关注,也需要家长与幼儿园、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幼儿园应将幼小衔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为孩子入学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小学也不应太被动,应该加强对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

早在2007年上海市教研室就颁布过《上海市小学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实施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为缓解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初的身心压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进行入学适应教育,在小学一年级课程中设置了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

学习准备期的“综合活动”围绕“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师生情感交流”三个要素进行设计,教学主要采用游戏、示范、情景模拟、训练、竞赛、儿歌、故事等形式,便于孩子模仿、感受和尝试,强调活动的趣味性。准备期的时间为4周,即新生入学第一个月。这个《指导意见》值得各地小学学习和借鉴。

我们的孩子准备好上小学了吗?

现阶段我们国家普遍规定孩子的入学年龄为6岁,这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也就是说孩子到了6周岁,基本具备接受学校集体生活和正规学校教育的能力了。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孩子一到6岁都已经准备好了,要知道孩子间发展的个体差异非常大。

家长如何判断孩子已经具备了入学的基本能力?说起来也简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判断: 四个判断依据

生活有条理,即孩子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好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做。

交往能合群,即孩子喜欢与他人交往,并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守规则,即不论是在游戏中还是在学习活动中都能遵从活动规则,做错了也愿意改正。

对学习感兴趣,即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问,且做事专注。

反之,如果孩子入学后表现出疲劳、食欲不振、睡眠不足、紧张、心理压力大、体质下降、课堂违规现象多、学习自信心差,则是孩子入学不适应的表现,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最后,还有几句话想要送给家长朋友们:

孩子就是孩子;

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力量;

积极的态度会帮助我们,也会帮助孩子们。

本文选自《幼小衔接——帮孩子轻松上小学》,作者董旭花。文中配图选自新东方绘本《威尔小镇的故事2》——《Journey of the Sun》。

您对幼小衔接是怎样理解的?您家宝贝是怎样度过幼小衔接时期的?您认为怎样做才能帮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欢迎您在页面下方的留言区参与讨论,与万千爸妈一起交换心得~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直接进店购买~

想要用英语儿歌给孩子磨耳朵?想使用英语绘本对孩子进行英语启蒙?欢迎关注新东方大愚童书微店!

点击“阅读原文”就可以进店选购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董旭花| 幼小衔接究竟要接什么
做好幼小衔接让孩子受益终生
入学适应期小学生面临的变化
幼小衔接与幼儿园究竟有哪些区别???
如何与小学教育衔接
致幼儿园升小学幼儿家长的一封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