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经济学思维看世界(2)------分工产生效能

“分工产生效能”是经济学里最核心的一个概念,我在前面那篇“货币的诞生”里就简单讲过这个原理。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奠基之作《国富论》里,第一页里就写下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案列:一家才二十人规模的扣针厂,通过分工合作每天能生产四万八千枚扣针,而如果然一个人独自完成所有工序,哪怕最熟练的工人一个人一天最多只能完成不超过二十枚扣针。这个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惊人的。


但如果仅仅这样理解分工带来的效率提升,显然还是大大低估了分工所真正的价值。因为现代社会在全球化协作的分工体系中所产生的效能,可能远远超出你的想象。亚当斯密写的这个扣针的案例也仅仅只是说明一个工厂内部的分工所带来的成果,而并不是整个产业链的分工。


要想理解这一点,我们就先来看一下下面这个故事吧,这是由“伦纳德·里德”写的并与195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我,铅笔——讲述给里德听的我的家谱》。


我是一支铅笔——最普通的木杆铅笔,只要是能读会写的男女老少都再熟悉不过的铅笔。我看起来是这么地简单。


简单?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一个人能了解我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这听起来实在有点荒唐,是不是?尤其是当我们得知,在美国,每年要生产15亿支我,就更荒唐了。


把我拿起来仔细端详一下,你看到了什么?没有多少东西——也就是些木头,漆,印制的标签,石墨,一丁点金属,还有一块橡皮。


你不能把你的家族追溯到很遥远的时代,同样,我也不大可能叫得出我的所有前身的名字,并对其作出解释。不过,我想尽可能地列出来,让你对我的背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好有个认识。


我的家谱得从一棵树算起,一棵生长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和俄勒冈州的挺拔的雪松。现在,你可以想象一下,锯子、卡车、绳子,以及无数用于砍伐和把雪松圆木搬运到 铁道旁的各种设备。


再想想制造砍伐和运输工具的形形色色的人和数不胜数的技能:开采矿石,冶炼钢铁,再将其加工成锯子,轴,发动机;要种植大麻,经过复杂 的工序将其加工成粗壮的绳子;伐木场要有床铺,有帐篷,要做饭,要消耗各种食物。哎呀,忘了说了,在伐木工喝的每杯咖啡背后,也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劳作!


圆木被装船运输到加利福尼亚的圣莱安德罗。你能想象得出制造平板大卡车、铁轨、火车头的那些人,和那些修筑和安装送我到那里的整个交通体系的人们吗?这无数的人,也都是我的前身。


想想圣莱安德罗的木材加工厂。雪松圆木被切割成铅笔那么长的薄板条,只有1/4英寸厚。要在烘干炉内将这些板条烘干,然而,涂上颜色,就像妇女们往脸上涂脂 抹粉一个道理。人们喜欢我看起来漂漂亮亮的,不喜欢我煞白的模样。板条上蜡,然后再烘干。


制造颜料,烘干需要的热量,照明,电力,传动带,电动机,一家工厂所需要的一切设备,等等,所有这一切需要多少技能? 工厂里的清洁工也算我的前身吗?不错,还应该包括那些向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的电站大坝浇铸水泥的人!因为,正是这些发电站向工厂供应了电力。


不要忘了那些或早或晚在薄板条穿州越县的运输过程中——每车装60吨——出了一份力的人们。


现在,到了铅笔制造厂——这样的工厂在机械设备和厂房建筑上要投入400万美元,这一切资本,都是我的生身父母们通过省吃俭用才积累下来的。


一台很复杂的 机器在每根板条上开出八条细槽,之后,再由一台机器在另外的板条上铺设笔芯,用胶水粘住,然后,放到其他的板条上面——可以说,做成了一块笔芯三明治。再 由机器切割这“牢牢粘在一起的木头”三明治,我跟七位兄弟就诞生了。


我的“铅笔芯”本身——它其实根本就不含铅——就相当复杂。石墨开采自锡兰。想想那些矿工和制造他们所用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制作用轮船运输石墨的纸袋子的工人,还有那些装船的人,还有那些造船的人。甚至,守护沿途灯塔 的人也为我的诞生出了一把力——还有港口的领航员们。


石墨要与产自密西西比河床的粘土混合,在精炼过程中,还要用到氢氧化铵。然后,要添加增湿剂,比如经过磺酸盐处理的油脂——这是用动物脂肪与硫磺酸进行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


经过一道又一道机器,这些混合物最后看起来是在源源不断地挤出来——好象是从一台香肠研磨机中挤出来似的——按尺寸切断,晾干,再在华氏1850度的温度下烘烤数个小时。


为了提高其强度和顺滑性,还要用一种滚热的混合物处理铅笔芯,其中包括固体石蜡、经过氢化处理的天然脂肪和产自墨西哥的大戟石蜡。


我的雪松木杆上涂了六层漆。你知道油漆的全部成分吗? 谁能想到蓖麻子的种植者和蓖麻油的加工者也是我的前身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确实都是。啊,仅仅是把油漆调制成一种美丽的黄颜色的工序,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人们的技巧,就数不胜数了。


再看看标签。那是炭黑跟树脂加热混合而形成的一张薄膜,请问,你知道怎么制造树脂吗,你知道炭黑是什么东西吗?


我身上的那点金属——金属箍——是黄铜的。想想那些开采锌矿石和铜矿石的人们吧,还有那些运用自己的技能,把这些自然的赐予物制作成闪闪发光的薄薄的黄铜片的人们。金属箍上的黑圈是黑镍。黑镍是什么东西,又有什么用途?为什么在我的金属箍的中间部分没有黑镍,光这个问题,就得用上好多页纸才能回答清楚。


然后就是我那至高无上的王冠,在该行业中被人很粗俗地称之“塞子”,就是人们用来擦除用我犯下的错误的那个东西。起擦除作用的那种成分叫做“硫化油胶”。看起来像橡胶一样的东西,是由荷兰东印度群岛出产的菜籽油跟氯化硫进行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


与一般人想象的相反,橡胶则仅仅起粘合的作用。在这儿,需要各种各样的硫化剂和催化剂。浮石产自意大利,给“塞子”上色的颜料则是硫化铬。


以上并不是完整的文章,如果要看完整的可以自己去网上搜索一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能更加充分认识到,我们生活中哪怕非常简单的物品,其整个制造过程都是非常复杂的,复杂到已经没有任何人能搞清楚整个完整产业链了,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分工体系的细化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一般人想象范围的。而分工越细效率就越高,所以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让我们再想象一下,如果让你一个人从伐木、开矿这些源头开始去制作几只铅笔给自己用的话,就算你是个超人掌握了所有制作流程的技巧,就算所有源头材料资源和所有机器设备以及工具等都不算成本免费给你用,就算所有交通工具伙食住宿全部免费提供给你,你不用花其他任何成本,只用付出自己的劳动力制作铅笔,那你花一年不一定能做出一只铅笔来。


而现在通过这么细化的分工、通过无数人的协作,而且依附在这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人都能获取利益的情况下,一只铅笔的价格才几毛钱。哪怕你是这个产业链中最底层的劳动力,你一天赚的钱都够你买几百支铅笔了。当然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分工,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做出一支铅笔来。


我们现在再看一下我们自己当前的生活,牙膏、牙刷、毛巾、肥皂、等各种日用品;鞋、衣、裤、帽、包等服饰用品;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以及更为复杂的电子设备: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等等。


再加上那些汽车、火车、轮船、飞机。每一样东西都是经过非常复杂的流程,我们之所以不用了解太多就能享受这一切就是因为分工带给我们的成果。大部分人只需要通过相对简单的劳动为代价,就能换取这么丰富的物质生活。人类从最初的简单分工到现在的全球大分工,这种效率的提升至少是上亿倍级别的。


这么复杂的一个分工体系,到底是怎么实现的呢,既然没有人知道所有的产业链,那就不会有整体的规划,为什么这种看似没有任何规则的分工最终会变成一件件物品呈现在我们面前呢?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市场的力量。因为每个环节每个人都在和货币发生关系,可以说这个世界的分工都通过货币链接起来的。


每个人只需要为自己的利益负责,每个人都只要为金钱负责,所有资源和劳动力就能得到最好的整合,这就是市场的力量,亚当斯密称将这股力量形容为:“看不见的手”。


这种市场行为其实也是一种群体智慧的表现,如果你看过凯文凯利的《失控》,应该会知道这个概念,每个人都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知识和技术,只需要做好自己的这一部分,跟周围的人发生连接互动,我们就能创造出非常复杂的物质世界。


全球经济一体化,除了劳动力的分工的到了最佳的优化,资源也得到了最佳的配置。澳洲的铁矿石,中东的石油,美国,日本的技术,这些资源和技术的完美结合让全球的汽车满大街跑。现在我们普通收入的人要买辆小汽车也基本上可以实现。


如果没有全球贸易,中东的石油将大量躺在地底下,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大部分也将无用武之地,美国、日本、德国的技术也无法发挥最大效能,那么我们普通人离拥有一辆汽车的距离可能比现在拥有一辆私人飞机还要遥远。


中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就大规模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中,后来又加入了WTO世界贸易组织,正因为加入了这个更加庞大的分工系,所以迎来了财富的大爆发。


我们这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物质生活的改善程度,就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分工是经济和财富增长的源动力,而市场化又能让这种分工发挥最大的效率,但总是会有一些国家一些政府和一些组织为了自身利益或者为了某些群体的利益,阻碍这种市场化分工的发展,最终损害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但是很多时候这种行为通常都还能获得多数人的支持,各种贸易保护、行政垄断,他们总能找到一些高大上的借口(比如说什么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保护民主产业等)迷惑群众。这也说明多数人其实是不具备这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包括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甚至是一些政策决策者,这其实是会极大的阻碍经济发展的。


我们就说说这个所谓的粮食安全问题吧,很多人会觉得如果粮食如果靠进口的话万一发生战争的话怎么办呢?其实根本不用太担心这种问题的,因为贸易是一种共赢的结果对双方都是有利益的。全球贸易让全球的分工得到最佳的优化。


没有永远的敌人, 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即便是在极端的条件下贸易也不会停止的。


历史上粮食禁运在历史上虽然说也有出现过,西方国家曾经就对前苏联进行过粮食禁运,但是就持续了3、4天。为啥?因为那些西方国家的农民抗议啊。


那些农民开着拖拉机游行,你不让我卖我这么多粮食就要倒掉了,如果你因为政治因素牺牲我们的利益,那我们的损失政府必须赔偿。


你说政府能怎么办,你不卖给他们他们还可以从其他国家买,虽然他们可能要多花些钱,但你自己的损失肯定比他们更大,所以禁运很快就结束了。


不要用百年不遇的概率的事件去应对通常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经常需要出远门,但是却因为害怕空难不去做飞机,就是非常愚蠢的一种行为。


美国在19世纪初的时候,超过一半的劳动力在从事农业工作。后来美国突然决定从其他国家进口粮食,因为当时美国的粮食非常的贵,而加拿大等国家的粮食非常便宜。


当时那些农民就非常愤怒的抗议,我们将来的日子怎么过啊,他们就很痛苦的进了城,最后他们的儿女就成了科学家、银行家、工程师、律师。


历史是这样进步的,也许某些人会付出代价,但这却是整个社会的进步。落后的产业就应该让它在市场的竞争中自然淘汰掉,如果非要花纳税人的钱去保护这些落后产业,保护那些看似非常可怜的群体,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


我们再看一下美国的农业现在的状况。只有不到2%的劳动力人口从事农业,却养活了全国人民还可以有大量的粮食出口。当那些低效率的农民被市场淘汰后,美国作为一个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是很容易搞出农业现代化的。


因为你要跟外来的粮食竞争就只有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而如果一直限制粮食进口的话,没有完全竞争的压力怎么会有动力发展出这么高的效率呢!


只有当大多数人都明白了这些道理,学会用经济学思维看世界,我们才不会轻易被一些经济学谬论所误导。只有当我们的市场自由程度越来越高的时候,整个社会的分工体系才能发货最大的效能,我们的生活才会变的越来越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富论》说了什么
时间折叠
【经济学通识365】 第三十一讲:劳动分工与知识分工
五分钟读完经济学神作《国富论》
五分钟带你入门经济学!《国富论》最核心的思想是什么?
人类文明的奥秘 | 经济学家讲《铅笔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