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要:中医王东晓:再学《伤寒论》笔记之一讲清楚-营卫-桂枝汤再学之二论“阳浮阴弱”
再学《伤寒论》笔记之一
一、关于营和卫的思考
营指的营阴卫指的卫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把脉比喻成一根水管,水管里面流行着热水,这个热水就是营阴。水为阴,热水呢?水中有火,阴中有阳,这才是热水。我们去摸这个热水管,没有摸到水,但是热乎乎的,这是水里面的热辐射出来的。这个辐射出来的热就是“卫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我是看了许多书之后突然悟到的。卫气属阳,彪急滑利。但是,他是从营阴里辐射出来的热。营阴就是热水,这个水是物质部分,来源于先天肾阴和后天脾胃的水谷精微,肾阴主要是地黄、山药、山茱萸等这些药所能补的肾阴,后天脾胃的水谷精微主要是饴糖、大枣、人参、甘草、粳米这些药或者五谷杂粮所补的水谷精微。营阴中的热包括先天肾阳和后天脾阳,即物质燃烧后多产生的能量,即用附子、干姜所能补的阳气。所以,营阴是热水。
热水,水里面有火。这个火热的性质就是向上向外的,这个水的性质就是向下向内的。这样一来,火往上升往外散,水往下降往内敛,这就差不生了一个漩涡。你看看我们烧水是水的运动,你看看蒸馒头掀开锅盖时热气的沸腾样子,都是一个漩涡。
理解了这个漩涡,您就能理解为什么营气上升,卫气收降了。您想想我们的热水管,水管里面热还是外面热?当然是里面热,外面越远越凉。温升凉降,所以营阴的温度比卫阳要高,所以,才能把热辐射出来。辐射出来的人热渐渐凉了,凉气收降。
理解了营卫之后,我们开始学习《伤寒论》。《伤寒论》真是百读百新。
………………………………………………………………
《伤寒论》太阳病篇主要讲了伤寒和中风。伤寒就是伤于寒,机体被寒邪侵犯了,冬天没做好御寒措施,夏季贪凉吹空调等等,冻着了,都是“伤寒”。中风就是风邪侵犯机体,每天都在刮风,风吹着了,人就生活在风的环境里。
先说伤寒,当人一受凉时,比如游完泳从水里出来,好冷啊,一身鸡皮嘎达。对吧?寒性收引。寒邪由表及里,首先侵犯的是卫阳。寒邪把卫阳寒化了。寒邪首先伤卫阳,卫阳伤了,人就感觉到冷,恶寒的症状出现了。我们多披件衣服,走进暖气房,就好了。人体的反应把汗毛孔闭住了,冷了,就会关住门窗。外面一冷,就把门窗关住了,屋里的阳气没有散失。寒邪盛而正气不虚,所以这是风寒表实证。
风邪呢?风邪其性开泄。一阵风刮来,把门窗刮开了。 这里把人体的脉比喻成一个蒸笼,营阴是蒸笼里的水蒸气,水蒸气还是热水,所以,还是营阴,我这里是为了让大家好理解。蒸笼本来闷的很严实,风把盖子吹开了,会怎么样?一掀开盖子会怎么样?风进去了,热气出来了,风进去了,加速了里面热蒸汽的流动,热蒸汽从掀开的缝里面出来了。水分也出来了,热量也出来了。伤阴耗阳啊。这就是中风。中风一方面风邪进入到营阴里面去了,加速了营阴的流速,即加大了木气疏泄,风能把人风干,所以,风胜湿就能伤阴;另一方面,风邪把门窗刮开了,把锅盖吹开了,热与水就会散失,即伤阳耗阴。正气就虚了,正气虚为虚,所以风伤营。是“中风表虚证”。
寒伤卫、风伤营。伤寒是寒邪郁闭,营阴里面的热不能辐射出来,卫不能出于营,阳不能出于阴。结果就是外表得不到温暖而恶寒。就像我们在室外的暖气管道都包着厚厚海绵,不让热辐射出来,保持水温。营阴里的阳气就散不出来。病理状态下,寒邪闭表,营阴的阳气出不来,营阴就会越来越热,阳本来要处于阴的,现在出不来了。这就是“阳郁”,甚者“阳郁化火”,或者“阳陷于阴”。就出现了“表寒”,甚者在“表寒”的基础上形成“内热”。这是伤寒。中风呢?跟伤寒正好相反,伤寒是表闭,里面的出不开了;中风是表开,汗毛孔被风吹开了,就像我们的门窗,被风刮开了。
理解了上边的这些道理,我们看经文。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是六经辩证,这六经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我认为六经辩证的六经,是根据人体阳气的多少划分的,即根据人体的抵抗力的强弱对病邪侵入层次的深浅不一所产生的不同反应而划分的。
人就像一锅热水,锅底下是火,锅上面盖着盖子。锅底下的火挺旺,锅里的水挺热,锅盖也热乎乎的。这个锅盖的部位,就相当于人体的肌表锅盖辐射出来的热就像当于卫阳,锅里面的水就是营阴,锅底下的火就是肾阳。你看看,这个锅盖上的热正是锅底下的火通过锅中的水传导而来的,正是卫阳源于肾阳的形象写照。太阳病的部位就是锅盖这个地方,人体的肌表。人体肌表的气血叫做营卫,卫是卫气,营是营血。
外邪侵犯人体,总是由表及里,这个由表及里的速度,主要决定于体内正气的强弱。就像在寒冷环境下的两杯热水,温度高的后凉,温度低的先凉。这个固有的温度,就是抵抗力。我们说的抵抗力,很大程度说的是阳气,当然也包括津液。
外邪侵犯,由表及里,敌进我退,这个敌进我退的阶段,医圣张仲景把他分成六个阶段。这就是六经辩证
太阳病阶段,病人的正气比较足,外邪刚刚袭表,正气就愤然抵抗,战争就在表部。这就像美国要入侵我们的国家,先到了朝鲜,就被毛主席识破阴谋,在我们的门外就把问题解决了。这就说明我们的抵抗力比较强,抗邪于表。正邪相争于表部所产生的各种反应,就形成了太阳病的种种见证。在太阳病篇,我们就要学习太阳病各种见证的诊断、治疗。
………………………………………………………………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一身之表,营卫所统。太阳病,就是营卫的病变。正常的情况下,营升卫降,表部的气血不浮不沉,人不冷也不热。外邪侵袭太阳肌表,寒邪主要伤卫,风邪主要伤营。一受伤之后,营阴中的阳气就鼓动,就像沸腾的水,血液沸腾,脉象就浮了。
头项,肌表,肺,上焦,这都是阳中之阳,人体的最表部,营卫受邪,卫不得温,营不得润,就出现僵硬而疼痛,并且恶寒。
………………………………………………………………
二、太阳病的分类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风邪伤营。风性属阳,风为阳邪,前面举例子说了。风把锅盖刮开了,热气出来了,我们都有这种体现,掀锅盖时,一不小心,热气把手烫着了,这就是“发热”,发热是“阳泄”。热水汽出来了,有水是吧?!这就是出汗。这都是风把玄府吹开的原因。里面的热与津液都散失了。外面把人烫了一下,里面温度降低了。被风伤着了,就会怕风。脉缓但是浮缓。因水热水管里的水与热都散失了,当然就松散了。
(2)太阳之为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寒性属阴,寒为阴邪,前面也说过了,寒邪把汗毛孔给闭住了,一遇寒人就会起鸡皮疙瘩,汗毛孔闭住了。卫阳不得出于营阴,所以,外面就冷了,都见过保温杯,外面不烫手,里面的水可以热好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必恶寒”。伤寒是外面寒,里面热体痛就是寒邪闭郁经脉,血脉不得温通,不通则痛。脉紧是浮紧,筋脉就是脉形往里收。热胀冷缩嘛。但是,这是外寒,外寒束表,紧而不虚不沉。外寒里热嘛。假如是里阳虚,那脉就沉微了
(3)温病以后讲。
………………………………………………………………
第二节桂枝汤证
原文(12)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着,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嗇恶寒,淅淅恶风,xixi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白芍三两生姜三两大枣12枚甘草二两。
前面说过了,中风,锅盖被风刮开了,热水汽出来了。热出来了,就是阳浮,这个阳浮主要是风邪进入到营阴里面,风邪鼓动了营阴里面的阳气,所以,“阳浮”,阳浮了,热气出来把人烫着了,这就是“热自发”。风邪鼓动了营阴中的阳气,阳邪加阳气,阳气就多了,相对于阴就不足了,这就是“阳浮而阴弱”。还是那锅水,里面的阳气多了,是不是温度就高了?温度高了,水分蒸腾的就快而多,发热就出汗了,出汗排除一部分阳气,排除一部分阴津,所以,人就恶寒了。风邪鼓动营阴,营阴外泄,伴随着营阴外泄而阳气也外泄。最后导致阴阳两伤。风邪只要一时不出开,他就会继续在营阴里面鼓动。热自发、汗不止,人体越来越虚弱。这就是中风的危害。
怎么治疗“中风”呢?
还是那一口锅,风把盖刮开了,热气散出来了,假如是蒸馒头,这馒头可难蒸熟了。怎么办?赶快把盖子盖好,然后挡上一块挡风板,水少了,再添点热水,温度低了,锅底下再加把火。就这样,馒头照样蒸熟。人得了太阳中风,首先加衣敷被,闭门关窗,先避风。然后用汤药调理。方用桂枝汤。
桂枝,性味:辛甘温。甘温,甘可以补血,(甘味入脾,脾主肌肉精血,故甘味药可以补土,厚土。如党参、甘草、饴糖、大枣都是甘味),温就是补营阴中的阳气,太阳中风,阳气散失嘛,要补一补。但是,这个补不是锅底下加火,锅底下加火是用附子、干姜、肉桂。太阳病,锅底下的火还很旺。桂枝补阳气跟姜附桂补阳气,不是一个级别。但是他具有温性,可以补营阴中的阳气。所以“温经通阳”。辛,就是发散。卫气就是营阴中的阳气“发散”出来的,营阴中的阳气要想从营阴里面出来,必须通过辛味发散。所以,一味桂枝,甘能补虚,温能补火,辛能发散,使阳出阴而实表卫之阳,有卫阳保护,就像跟人穿了一层衣服一样。生姜,辛,微温。桂枝甘温而辛味弱,发散作用小,生姜之辛味补之,使营阴之阳发散出来以实表卫之阳;生姜微温,补阳力度不够,寄以桂枝之甘温补阳。桂枝配生姜,温阳祛风解表力量才雄厚。再就是,风邪袭人,这个进到人体的风,必须应辛味的药,把他散出去。风邪当散,阳伤当温。津液伤了呢?中风的汗,是风邪鼓动营阴中的阳气,导致营阴不得内守,最后伤了营阴。用白芍、甘草、大枣。人身上的津液,肺津、脾液、肝血、肾水,肺津应麦冬、人参,脾液用甘草、大枣,肝血用当归、白芍,肾水用地黄。太阳中风证,津液损伤,补充津液最直接就是通过补脾液,即大枣、甘草熬水。这里用了白芍。白芍性味苦酸微寒,都属阴,补营阴最佳,且营阴不内守,其酸可敛而止汗;营阴中风阳鼓动,其苦寒可泄。针对“阳浮阴弱”而“补阴敛阳”无可替代。
桂枝汤在温阳补阴的扶正思想下,以“辛味”祛除风邪。引阳出阴。

再学《伤寒论》笔记之二论“阳浮阴弱”
2016-10-28 21:53阅读:96
论“阳浮阴弱”
“阳浮阴弱”,从病机上说,是“卫强营弱”的互词。太阳中风的病机就是“卫强营弱”。营卫之间的关系,卫阳推着营阴向上向外,营阴敛着卫阳向下向内。形成一个漩涡。如此循环,上清下温。不病发热也不病恶寒。卫阳与营阴是平衡的,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是营卫协同才发挥的结果。
中风导致了卫强营弱。为什么中风就导致了卫强营弱呢?
这个风为阳邪,他侵犯人体之后,与卫气相合,煽风点火,就助长了卫气。所以,卫气就强了,本来与卫气平衡的营阴,现在卫气的多了,那么营阴就相对不足了。这就是营弱了。
水还是那些水,里面增加了阳气,热度是不是增高了?是啊,水温增高了。营阴就热了。
风邪开泄,他一来就把汗毛孔打开了,就像屋子打开门窗一样。营阴因为卫强,阳加于阴谓之汗,营阴就被卫阳蒸腾着变成汗从汗毛孔出来了。出汗丢失了营阴,同时通过排汗,阳随阴泄。营阴亏虚了,卫阳也丢失了。但是,风邪没有出来,继续在里面兴风作乱。汗自出、热自发。
这是风邪跑到营阴里面去了,教唆着卫阳发坏。
从五脏分阴阳,木火相当于卫阳,金水相当于营阴。木火升荣,金水敛降。卫强营弱,就是木火旺而金水衰,金水衰而肺胃不降,鼻鸣就是鼻子不透气,鼻甲肿大了。鼻甲肿大就是金气不降,痰火上逆。白芍收敛相火,引痰水下行而鼻甲水肿消失。黄源御的桔梗元参汤、五味石膏汤、黄芩知母汤、苓泽姜苏汤治鼻病诸方,就是从这个理论组方的

       卫强于营也好,木火大于金水也好,升荣大于收敛也好,总之是阳大于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要补阴。这是白芍、甘草、大枣。一般来说,阴虚在先,阳亢在后,用这种方法。而中风,是阳亢在先,而后阴虚。所以,要先治阳亢。中风之后,风邪引起阳亢,就要把这个风邪散出去,即“引阳出阴”,必须用辛散的药,可以是荆芥、防风、苏叶、薄荷、辛夷、苍耳子等这些疏散风寒之药,而仲景独选桂枝。这是因为桂枝的辛味可散风,其甘温可补阳气。芍药之苦,就是直折风阳,酸可敛汗
把散失的热量与津液都补充上来,接着辛味,把风邪散出去。

原文(53)
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而。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这条就告诉我们发汗止汗法。病机是卫 强营弱。这个卫强不是因为风邪。自来的“卫强营弱”,即“阳陷于阴中,导致阴分内热。”这个热导致了自汗不止。要止汗,先解决阴分的这个热。这里采取了“引阳出阴”的方法,即“火郁发之”。
长时间的自汗,伤阴又伤阳
关键是,这个导致出汗的“火”到底郁在哪里?应该是血分。血分郁热,脉是弦细而洪数
桂枝汤是阳浮而阴弱,阳指的是寸脉,寸脉主表主上,主卫气,浮,则为风阳鼓动。阴弱的阴指的尺脉,尺脉主里主下,主营血,弱,则为阴血不足。
用桂枝,脉象浮而舌质淡。舌质淡,是阳虚,应该应桂枝之温。浮为风,桂枝之辛顺势散之。
加入舌质红,这是阳陷于阴且化火,虽汗出伤阴而火未散出去。只宜辛散,温通就不适合了。桂枝就不能用了。用辛而不温的药物。就用蝉蜕、白僵蚕、柴胡、葛根等。
所以,原文只说“宜”桂枝汤,不是桂枝汤“主”,意思就是桂枝汤的组方思路,药材可以灵活一点。
原文(54)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病机同上,不再赘述。先其时发汗,当是吃药时间

再论“阳浮阴弱”
阳浮阴弱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的互词。营卫不和是病理状态。理解这个生理状态,才能更准确的理解病理状态。我一直在思考,中医基础理论必须进一步更深刻的理解。
说白了,营卫之间的关系,就是阴阳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阴阳的理解必须深刻,停留在书本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阴阳运动形成了一个漩涡,阳总是想逃离漩涡的中心,阴却总是把阳拽回来,最终达到阴平阳谧的圆运动状态。这一点《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讲的很透彻。
上为阳,下为阴;但是阳根在下,阴根在上;阳根就是坎中一阳,阴根就是离中一阴;阳使阴升,故空气中有水分,水能上承;阴使阳降,故能兴云布雨,虚火归根。阴阳离绝者,阳在上而不归根,阴在下而上不润。阳无则阴不降,阴无阳则不升,阳不降而飞升,阴不升而脱降,上者上,下者下,阴阳不得交合,故阴阳离绝。
风邪作用于人体,使人体阳气增强,曰阳强、阳浮、卫强,本来在上之阳被阴收降以归根,今阳强,阴不能收降此阳,反被强阳所克,此桂枝汤证“发热”“汗出”之由来。
其脉象“浮缓”和“阳浮阴弱”,一方面浮取为浮,说明身体内部阳气浮,不能被阴收敛;沉取为缓,说明身体津液不足,阴分不足,缓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阴中无阳,水中无势。阴中的阳跑到因外面去了,火应该潜藏在水中才是热水,机体中有阳气才是活人,阳浮了,阳气浮在阴外,火在水上面,导致外面热而里面寒,上面热下面寒。脉缓不仅仅是津液不足,更含有阴中无阳,水中无火的意思。阴平阳谧是正常的,阳浮阴弱是阴平阳谧的反义词。这是从浮取沉取的脉象诊断桂枝汤证。
        脉寸为阳,尺为阴,阳浮就是寸脉浮取而浮,阴弱就是尺脉沉取而弱。寸脉浮,上热,尺脉弱,下寒;上热用白芍敛降阳气,下寒用桂枝温升。
右脉主气属阳以降为和;左脉主血属阴以升为顺。阳浮阴弱者,当是右脉浮而左脉弱。右脉浮为阳浮,表现为发热汗出,宜白芍敛降阳气;左脉弱为阴弱,表现为恶风恶冷,宜桂枝温通血分

阳浮者,要用阴药来降;
阴弱者,要用阳药来生
调和阴阳,调和升降。
………………………………………………………………
理解桂枝汤证的难点在于,阳浮了,为什么还用桂枝温通,桂枝的温通之性对于阳气上浮,不是火上浇油?根据《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解释的阴阳之间的关系,阳气浮盛于上,必亏于下。白芍、甘草、大枣,补阴血而收敛浮阳,用附子、肉桂温下元。这里用了桂枝。《中药学》把桂枝放在解表药里讲,功效“温经通阳”,所以,桂枝不是止脏寒,是治经寒。桂枝汤的中风,是经脉中风,也就是“中经络”。风刮开门窗,吹到屋子里面,屋子里的人温度就低了。所以,风邪进了经络,也就导致“经寒”,经寒就导致了“恶寒”“恶风”,经寒就会导致经脉里的气血涩而不流,用桂枝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阳浮在经外,所以热,经里面还是寒的,所以恶风恶寒。
阳浮在经外,就像热气球,怎么让他降下来?阴使阳降。这就是白芍都功劳。阳浮在外,内必寒。也就是“上热下寒”。
桂枝汤思考了这些,边思考边写,就把整个思考过程写下来了。自我感觉比较圆满了。接着往下学习思考。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45讲《伤寒悬解一桂枝汤一》20120915讲
桂枝汤(一)
太阳正治法第一
桂枝汤脉证共七条,四条脉证放胆用之,医圣“主之”或“宜之”
《退思集类方歌注》
伤寒求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