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实用太极拳
 

 

        实用太极拳有着极强的缜密性与实用性,没有一个动作是假的,没有一个势子是虚的,他的运动形式是螺旋形,练出的‘实质’就是缠丝劲。

 

         实用拳的法则在所有的规矩和具体技术上系统地严守“平衡法则”。“力须抻拔”的规矩,如此就可以在发劲时候保持平衡。

 

        比如向前上放发劲,前手与后脚对拉,本身可以保持平衡,不被对方借力。说晃荡劲不对,就是因为它是冲撞、晃荡过去,本身就失衡和犯双重,有这种重大缺陷,自然容易“为人所制”。


         太极拳“立如平准”的要求,不偏不倚不俯不仰等等要求,为的就是保持平衡。双方推手较技,谁能保持平衡就立于不败之地,不平衡就违背了基本规矩,就导致失败。

 

         拳路也是实用的组合体,在实战中可单用,也可连续使用,如果和练过洪传实用太极拳的人交手,就如抱着一个旋转的圆柱,不知道你要用多大的力才能把他抱得住。如果你能抱得住的话,你的人也就飞起来出去了,根本就不能抱。最次的动作都有最少的三个圆在里面跟着你。

 

      实用拳法有“力走顺不走横”的规矩,不许有横动和横劲,即力不许走横。实用拳法“力走顺不走横”的道理。无论走架推手,力都要顺。只要脚上发出并沿着发力线所传导的力都是顺的,只要把脚上的劲力以正确的结构传导到手上并传到对方身上的劲力都是顺的。在发力和传导的过程中,任何有关部位有离开发力线的动作,就叫有“横动”;这种横动所发的劲力叫“横劲”,也就是力走了横。

 

      这种“横动”和“横劲”自然使脚劲无法传导上来,因此“横劲”只能是局部之力,力小不说,还违反了太极拳的“足~背~手”的发力和传力模式。

 

     武谚讲“横破顺,顺破横”,不少武术门派都用。不少太极人也拿来用,其中为人师的还拿来教学生与徒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也有个讲究,口诀是“直来横拨,横来捧压”。有人问:“既然实用拳法主张‘力走顺不走横’,那么怎么有横拨呢,捧压又是什么意思?”

 

      我们先要弄清楚,武谚里“横破顺”的“顺”和“横”指的是劲力的方向,所以也有说“横破竖”的。横竖的定义是根据人的习惯而定的:人站在那儿,面自然向前,上步前行,符合这个方向就称为顺(竖、直);而向两旁移脚,就叫横开。横和顺(竖、直)是互相垂直的关系。不同的是,实用拳法“力走顺不走横”的衡量顺横的标准是动作与当时的发力线的关系,在发力线上或往线上凑的动作为顺,离开发力线或离线更远的动作为横。前者是劲力方向与人体的的正侧关系;后者是动作劲力方向与发力线的关系;两者的“顺”、“横”用的字眼儿相同,但不是一回事。

 

      现在说“横来捧压”。这里有“捧”和“压”两法,分别适用于对方之手高来和低至的不同情况。

 

     “捧”:对方右手高来,我以右手自外接其右腕并右转腰右手顺缠右拨其臂,并以抻拔劲将其右臂向高处捧。同时塌身上步插套,左手可以帮上忙,将对方发出。对方如以左手高来,应对不变,只是方向相反。这是“捧”。

 

      “压”:对方右手低来,我左转腰,以左手搭接其右肘内侧并逆缠向自己的左后方压,同时借转身之势右脚上步衬,顺缠出右手以抻拔劲发放。对方如以左手低来,应对不变,只是方向相反。这是“压”。

 

       再说“直来横拨”。这里“直”是“顺”、“竖”的意思。洪公均生说,口诀是“右来右接,左来左接”。其实,对方右手来时,我的应对与捧很相似,只不过不往上“捧”,只是出右手自外搭来手的腕子,右拧腰旋拨,出左脚使技术。对方出左手来击,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这是“拨”。

 

       可以看出,无论是“横拨”还是“捧压”,都是脚蹬地发力,拧腰将劲力转向经背脊传到手上,再顺旋转方向作用于对方的腕或肘内侧(正是“力发与足,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凡是这种转身发力的时候发力线都是从脚到手的“螺旋展开线(即所称的‘立体螺旋’线)”,力是走顺的。只是“横拨”用了个“横”字,教人误会了,以为太极拳也有横动横劲,要是用“旋”拨就可避免误会了。

 

 

      *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才是至重要的。

 

      *当身体某处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转为松开紧张处部位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我们经常说「松沉」。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左边沉,右边升。然后,右边沉,左边升。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跨扩膝,手上劳工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 结束。

 

      *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绝不可用拙力将手指并拢或撑开。手指尖要虚领顶劲,指根气沉丹田。

 

      *两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条似有似无的幼线连着左右两手。当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牵引上升。一手向内收,另一手就受牵引向外展。

 

       *当手一动,则应在意念上,该只手向四方八面张开。

 

       *手向前推出时,肩胛骨的位置要放松。手回收时,肩井穴(锁骨)对下的位置要放松。

 

       *手向前伸,不能出圈。所谓「圈」者,是在身前形成的一个看不见,但自已能感觉到的一个圆圈。如手出圈,只要对方黏着,稍作牵引,人便失重心,身体往前倾倒。

 

       *松肩、沉肘和松腕的其中一种做法是:首先,整条手放松,用意推开肩关节,想象了一条水管的阀门被打开,一股水慢慢从肩流落上臂。当上臂充满水后,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继而打开肘关节,让水继续流去前臂。待前臂也充满了水后,打开腕关节,让水流去手掌,再打开虎口,让水最终流到指尖。

 

       *推手时,拟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压,而是虚领顶劲,领着身体向上升,则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如双手向左移,则身体须向右走。同样,如双手向右移,则身体须向左走。

 

       *在练架子或推手时,要松开上肢的每个关节,包括: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可意想手腕关节内侧、肘关节内侧和肩关节内侧都夹着一膨涨的小球,将每个关节推开。此外,若其中一只手或两手同时在胸前抱圆,则意想手弯和胸的中间位置有一圆球居中。此球可随自已的心意胀大和缩小,亦即开与合。再进一步,意想身体是一个球。当意想球胀大,不单是手向前,身亦向后,肘两侧和身体两侧也向两边胀开,甚至头顶和双脚也上下伸展。因为球胀大是向四方八面同时胀大。

 

        *肩、肘、腕顺序放松是「意」的训练。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听从「意」的指挥。当手上功夫进步后,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组合。例如,腕、肘、肩。

 

        *想象身体如寺庙里的一口钟。两腿内侧为钟的内壁,尾闾为钟锤。钟锤永远只能在钟内壁的范围摆动。那就是说,尾闾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与任何一腿重迭,否则便是双重。

 

          *无论是打拳还是推手,作弓步时,后脚不可用力向后向下蹬,而是要开跨、扩膝,放松垮根、膝盖和脚踝的关节。这样,后脚才不会僵硬,重量流至脚板、脚指而反弹。反弹力倒头传至脚跟再传至腿、腰……。这时脚跟会有上升的感觉,身体才能升沉转动灵活。

 

        *当做弓步时,身体的重量从小腹放到前实腿的大腿内侧处。想象前腿的跨和后腿的跨各有一气球。前腿的跨根的气球慢慢缩小,跨部随之慢慢放松、内收下沉;后腿跨部的气球慢慢扩大。

 

        *若身向左转,则右脚先动,继而左脚动;相反,若身向右转,则左脚先动,继而右脚动。但无论向左或向右转,都必须虚领顶劲,用意将一边身缩小,以脊椎为轴为主转动,带动整个身体转动。

 

        *无论练拳还是推手,如要转动脊椎,必须在原位上转,不能在转的同时,向前后左右任何一方移动。

 

        *两脚虚实的转换在练架子时两脚虚实的变换,例如坐步变弓步或反之,不应只是简单地将实脚向前或向后撑,把身体推向前或推向后,使身体的重量,从地面直线地从一只脚一交给另一只脚。

 

        比较好的方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个水泵,而实脚的整条腿像贯满了水。当两腿进行虚实转换时,丹田的水泵将实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后徐徐贯入虚腿去。水的流动路线像一个倒转的英文”∩”字母。在这样的意想的**和注水的过程中,身体便自然向前或向后移动。

 

        所谓意想,不单纯是想,还要真的像感觉到水在一条腿从下而上,经过单田,然后从上而下流动。也就是说,我们要能「用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

 

        此外,除了要做到能够以「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外,还要能控制水的流动速度。水的流动速度要均匀,不要有停顿。如假设实腿的水量是从9开始,然后8,7,6….地减少,最后至0;则注水的水量则是从0开始,然后1,2,3,4地增加至9。

 

       用「意想」所感觉到水的流动路线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缓慢的。有时,感觉甚至会中断。但随着多练习,意想的感觉和速度便可以加快和加强。最快比电光火石还要快。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则。

 

       进行「意想」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不想其它东西。

 

       此外,在上述的腿上虚实变换的过程中,必须要「虚灵顶劲」和做到「节节放松,节节贯串」。这样才能符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的要求。

 

       当我们按照上述的方法来转换两腿间的虚实时,若能做到全身放松,转换轻灵,在身体的重量全部从一腿转换到另一条腿一刹那,会感觉到有一个力从地面向上反弹到实脚。

 

       我们应从脚底、脚踝关节、膝关节、跨等节节向上放松,让这个反弹力随着我们的心意去到身体的任何部份,作为该身体部份的动力来源。

 

       例如虚脚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劲。要注意,如果在地面反弹力的传递所经过的路线中,有不松开的地方,那么,地面反弹力的传递便在身体不松开的地方中止。

 

        因此,在练架子时,必须要全身松开,节节放松,节节贯串,一动接另一动,不许有停滞。

 

        *每次拳式练习,只可选择一个重点作为练习对像,例如:肩、肘、腕;两腿虚实转移等等。绝不可贪多,欲速不达。

 

        *所谓心法、重点,只是一个手段或是一件工具,帮助我们达到太极拳的要求。当我们做到某个重点,并且运用自如,便应忘记了该个重点,让该重点的要求自然而生。

 

      棚劲不能断丢劲不能松 他直我圆,他圆我随 他随我丢,他丢我转 人刚我顺即是柔,人退我进就是刚 刚柔相济腰胯动,臂手只是自转随 身形螺旋无不动,斜线对拉不双重 欲正稍反是正道,心随心意任我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阿福说内家拳之 太极拳入门第三要:单操比套路更重要
阿福说内家拳之 太极拳入门第六要:节节贯穿的真谛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三)
太极基本八法
太极八法推手
五大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