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说北京潘家园

今天提起“潘家园”,全国的收藏爱好者都知道,那是北京一座大型艺术品市场的名字。但不用回溯很远,只在二三十年前,它还只是个单纯的地名,不见经传。一位当地的“老人儿”回忆,上世纪70年代,这里还是菜地。因当时买自行车紧俏、凭票,有人不得不凑零件,攒整车,于是在菜地的一角,形成了一个旧自行车零件交易市场,规模不大,因为不合法。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里开始有了最初的民间古董交易,市场简陋,知道的人不多,只限于一批古董收藏的先知先觉者,因为那时古董交易也不合法。不久,随着改革开放,这里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我第一次到这里时,它已经规模不小。

  那时的市场还处于自发状态,并不在今天的位置,而是还往西,在今华威南路。每逢周日(那时还是单休日),这条比今天窄一半、200米长的马路两侧,就摆满了地摊儿,从凌晨直到中午。当时在马路西侧,大约在今天“金鸭都烤鸭店”的位置,因盖楼(华威西里小区)施工,堆起一座几米高、面积很大的土坡,就在这土坡上,像猴山上的猴子,蹲满了古董摊贩。这些摊贩大都来自山西、河北、天津、陕西、内蒙古、河南等地,他们把当地“喝”到的“老货”背进北京,一周一次,卖完就走。当然也有专门在胡同里“喝街”的北京人摆摊儿,但是少数。当时土坡上下,马路两侧到处是尘土,土坡的背阴处,到处是大小便,但摊儿上的东西却是货真价实,“新活”很少。记得我在土坡上买到一只康熙粉彩大瓶,花了100元;一对清末的花梨木花架,160元;一套光绪版的《芥子园画谱》,20元。南方比北方开放早,不少广客和港客经常出没在市场上,出手大方,成批购买。我曾见一个广州画商,专买老画,名头大小不论,很少砍价,拿到手里,把“天杆”和画轴一把撕掉,只要画芯,逐个摊儿上一路横扫,一望而知,是拿回去重新装裱出卖。中国的古董文物什么时候都逃不脱外国人染指,上世纪90年代初,古董买卖已经合法,外国人开车到这里,木器、瓷器成批购买,北京人骂他们“横划拉”,把价钱都“买起来了”。我曾见过一个老外,专购老钟表,一座钟一只纸箱,装满一汽车。

  “土坡时代”维持了几年,由于施工等原因,市场开始向东南转移,挪到今天河南大厦北边的一条半截小马路两侧(这条路今已拓宽修通,直接三环华威桥),那时河南大厦还没建起,东头堵着一个破厕所,尿粪横流,臭气熏天,但淘宝人的热情丝毫不减。记得我在这里花80元买过一只民国的榉木小鼓桌,花20元打面的弄回家,虽不是硬木的,但仍人见人爱。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朝阳区开始出手整治这个市场,以半截小马路北侧一片空场为基础,搭棚子,铺水泥地,建围墙,大门朝西开,于是有了今天潘家园市场的雏形。但很简陋,有相当一部分摊贩还在露天土地上摆摊儿。这一阶段市场中的东西仍不错,大多是老货,但价钱随着媒体关注和收藏热升温,涨幅已很可观,在这里我买过一对清代红木屏背椅,花了2000元,差不多是我当时3个月的工资。记得两位朋友在北海荷花市场开了一间古董店,每周到这里进货。一次1500元买了一对“五百件”豆青加白的大瓶,分量很重,俩人用手袋一人提一只,没想到一前一后走时,手袋前悠后晃,不慎两瓶相撞,百年老瓷,毁于一旦,十多年过去,那“惨状”仍如在眼前。

  21世纪开端,这里建起朝阳区妇幼保健院(华威里25号),市场又向东北方向移动,这才和今天的市场位置大体重合。几年时间,市场大兴土木,不断扩建,始有了今天的现代化模样。然而,收藏爱好者们却总爱追忆“昨日繁华”,感叹:今天是假货越来越多,宝贝越来越少,“学费”越交越高,收藏越来越难。老玩家们都在怀念当年的“土坡时代”、“半截小马路时代”和“前潘家园时代”,因为那时真能淘到好东西,其中不乏旷世绝品。来源:北京日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潘家园风云:精明的马未都也曾在这里栽过跟头
从地摊到闻名的潘家园市场
这个文物市场水太深,连北京潘家园的老手都来这里捡漏
柳邕路周末变身柳版“潘家园” 有人几十元捡漏转手卖万元
北京鬼市的由来
京城古玩字画市场赝品热揭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