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 | 六经辨析与《周易》八卦之断病路径

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该辨证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

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属于里。

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运用。

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的功能。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

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以区别。

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表实证无汗则因外感寒邪,卫气被遏,腠理闭密,毛窍收敛而致,多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表现,当用麻黄汤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阳明病证

阳明是正邪斗争的极期,主要反映胃肠病变。多由太阳病治疗失误,邪热内传入里,伤津化燥而燥结成实所致,或因燥热之邪直犯阳明而成。

根据证候特点的不同,阳明病证有阳明经证和腑证之分。阳明经证系邪热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以大汗出,大热,大渴而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治宜清热生津,方如白虎汤。

若阳明里热与燥屎相结便成阳明腑证,既可见身热,汗出连绵,日晡(下午3~5时)潮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等里热炽盛表现,又可有腹满疼痛拒按,便秘等腑气不通之象,甚则燥热之邪挟浊气上攻心神而见烦躁,谵语,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热攻下,可选用不同的承气汤。

少阳病证

多由太阳病发展而来,亦有初起即为少阳病证者。此时邪气尚存而正气已伤,邪正多相持于表里之间。

如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便寒热交替出现,所谓“寒热往来”。

因而少阳病的特点是既非发热与恶寒并见、全身疼痛之表征,亦非发热不恶寒、大便燥结之里证,而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等少阳经气不利、胆气犯胃、气机不畅之症。

故治法不若太阳病解表可愈和阳明病“清”、“下”可痊,而须和解少阳,即一面祛病邪,一面扶正气,方如小柴胡汤。

太阴病证

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太阴病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致,或因脾阳素虚,寒邪直中太阴,以致寒湿内阻,脾之运化功能失职,气机升降紊乱造成。

其表现为腹满,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迟或缓等。

上述太阴病证与阳明病证同为里证,只是阳明病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太阴病多表现为虚证、寒证。

但在发病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如阳明病而中气虚,即可转为太阴病;太阴病而阳气渐复,亦可转为阳明病。由于太阴病证为虚寒里证的开始阶段,病势较少阴、厥阴病轻浅,治宜温中散寒,方如理中汤。

少阴病证

主要是病在心肾。可因太阳病治疗不当,损伤心肾阳气,太阴病呕吐下利进一步严重,累及肾阳,或肾阳素虚,寒邪直中少阴,从而使全身内外失去心肾阳气的温煦等原因造成。

可见全身性虚寒表现,如畏寒蜷卧,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手足厥冷,脉微细,或见下利清水样粪便,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

此外,少阴病亦可因心肾阴液受损,虚热内生,邪从热化,以致肾阴亏于下,心火亢逆于上而成,出现心烦不眠,口燥咽干,尿黄,舌尖红或红绛少苔,脉细数等症。因此少阴病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分。

治疗少阴寒化证宜回阳救逆,方如四逆汤;治疗少阴热化证则宜滋阴降火,方如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证

厥阴为疾病终期转化阶段。如阴寒由盛极而转衰,阳气由虚衰而恢复,则病情好转。

若阴寒盛极,阳气不能与之接续而先绝,则病势危重。

如阴寒虽盛,但阳气尚能与之抗争则呈现阴阳对峙,相互交争,出现口渴,自觉一股气从下腹上冲心胸,胃脘部疼痛、灼热,饥不欲食,甚至吐出蛔虫,四肢厥冷或厥热交替(阴气胜则厥冷,阳气复则发热),厥多热少,神志昏乱等寒热错杂的症状。治当调理寒热,方如乌梅丸。

合病、并病

临床上病情变化很复杂。上述六种病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两种或三种合并出现。

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四肢关节微痛等太阳病证既可与阳明病的身热,口渴,下利黄色粪水,肛门灼热等里热症状同时出现,亦可在太阳病邪未尽的基础上,进而出现呕吐、胸胁苦闷等少阳病证。

对于太阳与阳明合病可用葛根汤发汗解表、生津止利,而太阳与少阳并病时可用柴胡桂枝汤双解太阳与少阳。

伤寒治法以六经分篇,然手足各有六经,实则十二经也。手足之经既有十二,而《伤寒论》但分为六经者何也?按《内经》之论十二经也,凡言某经而不明言其为手经、足经者皆系足经,至言手经则必明言其为手某经。

盖人之足经长、手经短,足经大、手经小,足经原可以统手经,但言足经而手经亦恒寓其中矣。《伤寒论》之以六经分篇,此遵《内经》定例,寓手经于足经中也。彼解《伤寒论》者,谓其所言之六经皆系足经,是犹未明仲景着伤寒之深意也。

经者,气血流通之处也。人之脏腑与某经相通,即为某经之府,其流通之气血原由府发出,而外感之内侵遂多以府为归宿。今将手足十二经及手足十二经之府详列于下。

手足虽有十二经,其名则分为六经,因手足经之名原相同也。其经有阴有阳,其阳经分太阳、阳明、少阳,其阴经分太阴、少阴、厥阴。

其阴阳之经原互相表里,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

凡互为表里者,因其阴阳之经并行,其阳行于表,阴行于里也。至于经之分属于府者,足太阳经之府在膀胱,足少阴经之府在肾,足阳明经之府在胃,足太阴经之府在脾,足少阳经之府在胆,足厥阴经之府在肝,此足之三阴、三阳经与府也。

手之太阳经其府在小肠,手之少阴经其府在心,手之阳明经其府在大肠,手之太阴经其府在肺,手之少阳经其府在三焦,手之厥阴经其府在心胞,此手之三阴、三阳经与府也。

阳经为阴经之表,而太阳经又为表中之表。

其经之大都会在背,而实则为周身之外廓,周身之营血卫气皆赖其卫护保合,且具有充分之热力,为营卫御外感之内侵,是以《内经》名之为巨阳。

推原其热力之由来,不外君、相二火,君火生于心之血脉与肺相循环,而散热于胸中大气(一名宗气)以外通于营卫,此如日丽中天有阳光下济之热也,是以其经名为太阳。

相火生于肾中命门,肾原属水,中藏相火,其水火蒸热之气,由膀胱连三焦之脂膜以透达于身之外表,此犹地心水火之气(地中心有水火之气)应春令上透地面以生热也,为其热力发于水中,故太阳之经又名太阳寒水之经也。

为太阳经之热力生于君、相二火,是以其经不但以膀胱为府,而亦以胸中为府,观《伤寒论》陷胸诸汤、丸及泻心诸汤,皆列于太阳篇中可知也。

至于人病伤寒,其六经相传之次第,详于《内经》素问热论篇,谓“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其脉侠(同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咽喉),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之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经络受病入于府者,故可下而已,此《内经》论六经相传之次第也。

至《伤寒论》六经之次序,皆以《内经》为法,而未明言其日传一经,至愚生平临证之实验,见有伤寒至旬日,病犹在太阳之府者,至他经相传之日期,亦无一定,盖《内经》言其常,而病情之变化恒有出于常例之外者,至传至某经,即现某经之病状,此又不尽然,推原其所以然之故,且加以生平临证之实验,知传至某经即现某经之病状者,多系因其经先有内伤也。若无内伤则传至某经恒有不即现某经之病时,此在临证者细心体察耳。

至于六经之命名,手足皆同,然有因手经发源之府而命名者,有因足经发源之府而命名者。如太阳经名为太阳寒水之经,此原因足太阳之府命名,而手太阳亦名太阳寒水之经者,是以足经而连带其手经也。

他如阳明经名为阳明燥金之经,是因手阳明之府命名(手阳明府大肠属金,其互为表里之肺亦属金),而足阳明经亦名阳明燥金之经者,是以手经而连带其足经也。

少阳经名为少阳相火之经,此因足少阳之府命名(胆中寄有相火),而手少阳经亦名为少阳相火之经者,是以足经而连带其手经也。

太阴经名为太阴湿土之经,此因足太阴之府命名(脾为湿土),而手太阴经亦名太阴湿土之经者,是以足经而连带其手经也。

少阴经名为少阴君火之经,此因手少阴之府命名(心为君火),而足少阴经亦名少阴君火之经者,是以手经而连带其足经也。

厥阴经名为厥阴风木之经,此因足厥阴之府命名(肝属木而主风),而手厥阴经亦名厥阴风木之经者,是以足经而连带其手经也。

此手足十二经可并为六经之义也。

——END——

⊙版权声明:文章选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六经辨证与《周易》先天八卦

六经辨证为张仲景《伤寒论》主要的辨证方法,但《伤寒论》流传千古,围绕着其六经的实质,历代医家争论上千年,有经络说、六经地面说、六经气化说等不同观点。

现存文献中,六经或者说三阴三阳名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及近年来挖掘出土的汉墓医书,也就是说主要见于医药类古籍,而其他科技类、文史哲类古籍未见,故学者多将三阴三阳视为中医之专属概念。

这样一来,难以追溯到三阴三阳概念的理论源头,也就很难说清其内涵意义。

笔者认为,《伤寒论》六经理论来源于易学,医易同源,要明晓六经的实质内涵,必须参以易学之理,六经与太极、四象、八卦关系密切,研究六经可以采用设卦观象、以象解经之法。

1、六经与太极四象

六经命名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皆以阴阳为名,由此可见六经与阴阳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六经辨证实质是阴阳辨证的具体化运用。

先秦两汉文化典籍虽然未见三阴三阳之名词,但易学却有四象的概念。《周易·系辞传》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四象包括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又名老阳、少阳、老阴、少阴。

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太极图说》云:“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阴阳是在太极动静之中生成的,产生“太极生两仪”的原因是太极的动静,那么产生“两仪生四象”的原因亦即是阴阳之动静。

所以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反映的是阴阳动静的四种不同状态,阴阳动静的形式包括进退、盈缩、开阖、亏满、盛衰、升降、出入、浮沉等方面,四象即反映了阴阳的进退、盈缩、开阖、亏满、盛衰、升降、出入、浮沉,是阴阳运动的四种基本态势。

前人认为太阳、太阴是极动极静之时,少阳、少阴是初动初静之际。

六经三阴三阳与四象相比较,在太阳、少阳、太阴、少阴的基础上,多出阳明、厥阴,从四变为六,三阴三阳的形成在四象之后。

由此可见,三阴三阳也反映了阴阳运动的态势,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阴阳运动的六种不同状态,也是在阴阳进退、盈缩、开阖、亏满、盛衰、升降、出入、浮沉等运动中产生的。

两仪生四象乃准一分为二的原理,而三阴三阳则准一分为三的原理。四象为太极所生,六经亦为太极所生。与四象相比,三阴三阳多出了阳明、厥阴。

何谓阳明?何谓厥阴?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从《伤寒论》六经病中阳明病、厥阴病两篇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进行分析,这点前人已经涉及较多;二是从阳明、厥阴的词义进行分析。

先讨论阳明之“明”。

《说文解字》云:“明,照也。”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云:“照临四方曰明。”《礼记·中庸》云“著则明。”

《周易·系辞传》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云:“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又云:“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又云:“离也者,明也。万物皆可见,南方之卦也。”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可见,“明”有日月高悬、照临四方、光明盛大之义。而阳明者,为阳气盛大,光照四方之义。

再讨论厥阴之“厥”。

《说文解字》云:“厥,发石也。”

《说文解字注》云:“引伸之凡有撅发皆曰厥。……厥,掘也。”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从《黄帝内经》来讲,厥阴为阴极之时,阴气将尽之象。而从字义来理解,又可见新义。

从字义来看,厥为挖掘、发掘、掘石之义。厥阴乃风木之象,五行属木,六气为风。木能疏土,石在土中,故木条达而能掘石,为发石之义;风能飞沙走石、扬尘播土,亦为发石之义。故厥阴是言风木发石之象。

2、六经与先天八卦

三阴三阳与八卦也有密切的联系。八卦包括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三阴三阳的排列与先天八卦的排列有着惊人的吻合之处。

先天八卦的排列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其中乾坤两卦代表天地,天地交媾而生兑、离、震、巽、坎、艮六卦,此六卦即“乾坤六子”,其中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少男、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

先天八卦可分为两部分,一支为乾兑离震,一支为巽坎艮坤。如下图所示。

《伤寒论》三阴三阳的排列恰好与先天八卦的排列一致,先天八卦分别对应《伤寒论》六经次序。

乾为天,兑为泽,泽为大海水泽,乾与兑之象如天水相接、旭日初升。

兑为大海水,与乾卦相比,多一阴爻,因此,此阴爻为阳中之阴,即太极图中阳鱼中的阴眼。太阳为膀胱,为太阳寒水,故太阳之象为乾、兑二卦。

离为火。上文提到《周易·系辞传》说:“离也者,明也。”明为照临四方之义。离为火,为日。故阳明之象为离卦。

震为雷,属木。震、巽二卦皆属木,而震为阳木、巽为阴木。少阳为胆、为三焦,属木。故少阳之象为震卦。

坤为地,艮为山,属土。

艮山自坤地隆起,故为阴中之阳,坤为阴土,艮为阳土,艮卦与坤卦相比,多一阳爻,因此,此阳爻为阴中之阳,即太极图中阴鱼中的阳眼。六经病中,太阴病为太阴湿土之病,与太阴脾有关,故太阴之象为坤、艮二卦。

坎为水。六经病中,少阴病分少阴寒化证、少阴热化证。少阴寒化证与心肾阳虚、少阴肾水虚寒有关。少阴热化证从阳化热,多与少阴心有关,为阴虚阳亢。坎一卦,为肾水之象,而坎离交济、心肾相交,肾水不足则心阳独亢。因此,少阴之象为坎卦。

巽为风,属木,为阴木,厥阴为风木。故厥阴之象为巽卦。

总结以上所论,六经与先天八卦对应,太阳为乾、兑二卦,阳明为离卦,少阳为震卦,太阴为坤、艮二卦,少阴为坎卦,厥阴为巽卦。

《伤寒论》六经病三阴三阳的排列是符合易理、符合阴阳的总体规律的。下为《伤寒论》六经与先天八卦的对应图。

《伤寒论》六经三阴三阳符合阴阳之理,易学为阴阳学说的源头,《伤寒论》六经病与易学是同一系统。如上文,若明晓《伤寒论》六经与先天八卦之间的关系,设卦观象,以象解经,那么六经病的证治也就容易理解了。

3、六经病方证卦象解析

(1)太阳病方证卦象

太阳之象为乾、兑二卦,乾为天,兑为泽,以象而言,太阳一经便如水天相接,旭日初升,日出于大海水中。

如清代医家郑钦安先生《医理真传》云:“太阳如天之日,日从东海而出,海为储水之区,水性主寒,故曰太阳寒水。无微不照,阳光句内而发外,一身上下四旁,莫不毕照焉。所以主皮肤,统营卫,为一身之纲领。”

太空之上,天有劲厉之罡风,日出海水,清晨寒风凌冽。故太阳病有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外有寒而里有水饮则为小青龙汤证,外有寒而里有郁热则为大青龙汤证,兑为大海水,因此为龙出海水之象。

兑为大海水,如寒水过甚,下有水气,则为太阳病阳虚兼水气证,即苓桂甘枣汤证、苓桂术甘汤证。寒水不得气化升腾,则为太阳蓄水证,即五苓散证。

热结膀胱,大海水中瘀热互结,则为太阳蓄血证,即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膀胱与少阴肾相表里,前人说太阳的底面为少阴,因此太阳病失治误治既可顺传,也容易直接影响少阴,因此太阳病中多有加附子汤证,用附子温煦太阳之底面,便似托起一轮旭日,以解寒凝,如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附子汤证、甘草附子汤证、干姜附子汤证、茯苓四逆汤证、真武汤证、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等。

其余火逆证、结胸证、痞证为太阳病汗下火法误治后引起的变证。

(2)阳明病方证卦象

阳明之象为离卦,离为火,故阳明病多火热证。阳明热证有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

离火郁热则为栀子豉汤证,离火大热则为白虎汤证,离火大热伤津则为白虎加人参汤证,水热互结伤津则为猪苓汤证。

离火太甚,伤津化燥,燥热结实,则为阳明腑实证,即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

离火与湿郁蒸,则有发黄证,即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3)少阳病方证卦象

少阳之象为震卦,震为雷,为阳木。少阳为半表半里,为阴阳表里之枢机,寒热往来之所,少阳病即表里枢机不利证。

春雷不出,阳气内伏,表里阴阳不交,阳木疏土不利,木气不得出,皆为少阳枢机不利证。

春雷伏藏,木气不泄,则为郁热,火气上冲,故见口苦、咽干、目眩、目赤、两耳无所闻等症。阳木之气郁结而气机不利,故见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胸中烦、腹中痛、胁下痞硬、心下悸、小便不利、咳等症。

小柴胡汤为善理气机之方,因此,以小柴胡汤斡旋枢机,气机得转而春雷阳木升发,春雷化雨,气机舒畅,郁热得解。

少阳病兼表证则为柴胡桂枝汤证,少阳病兼里实则为大柴胡汤证,少阳病兼水饮内结则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少阳病热邪扰动心神则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4)太阴病方证卦象

太阴之象为坤、艮二卦,坤为地,艮为山,皆属土,坤为阴土,艮为阳土,太阴病皆为脾土之病。故太阴病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症。

太阴寒甚有四逆汤证,太阴虚寒可参理中汤证,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有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太阳病篇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小建中汤证、桂枝人参汤证亦属太阴病。

(5)少阴病方证卦象

少阴之象为坎卦,坎为水。坎卦为一阳藏于二阴之中,一阳蒸腾二阴,肾水上腾,上济心阴,则坎离升降、水火往来。少阴包括心、肾,心为火,肾为水,水居于下,坎中一阳为水火往来之发机,因此,少阴病诸方治心与肾,而以治肾水为主。

因此,少阴病分少阴寒化证与少阴热化证。

少阴寒化证为坎水寒气深重,有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白通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真武汤证、附子汤证、吴茱萸汤证、桃花汤证等。

少阴热化证为阴虚阳亢、坎水虚热,则有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

少阴病兼表证为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是坎水寒而天风疾。

(6)厥阴病方证卦象

厥阴之象为巽卦,巽为风,属木,厥阴之象为风木之象。风木主动,故厥阴病见消渴、气上撞心、吐蛔、下利、热利、吐下、泄利不止、便脓血等以风性动转为特征的症状。

厥阴为阴木,若不能疏泄,则郁而化热,出现寒热错杂的证候,故有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等寒热并用之方。

若厥阴风木郁热甚,则有白头翁汤证。

若厥阴病从阴寒化,则有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通脉四逆汤证、吴茱萸汤证。厥阴风木当疏泄动转,若疏泄不及,则为厥,故厥阴病可因寒、因热郁阻气机而致诸厥之证。

下面以医案一例加以说明。

张某,女,69岁,2018年3月15日诊,失眠3个月。

患者3个月前患带状疱疹,痊愈后又患感冒,感冒期间因照看孩子头晕眼花,就诊于某医院,服西药后出现失眠。到医院求诊,予艾司唑仑片治疗,服1片无效,又增至2片,也只能朦胧入睡片刻即醒,3个月来,常常彻夜难眠,痛苦焦虑。经他人介绍,遂来笔者门诊求治。

先予温胆汤加安神药,连服半个月,病情稍有好转,镇静催眠西药从2片减至1片,之前彻夜难眠,现夜间已能入睡两三个小时,患者现已能开颜谈笑。

然镇静催眠西药还不能完全停服,停用则无法入睡。病情虽有好转,但笔者自觉尚不满意,还需精确辨证,治病求本。

查其舌脉,舌质紫黯,苔白厚腻,脉弦滑,并自诉胃中冷,双颧潮红。

考虑其少阴阳气不足,寒湿内蕴,不能蒸腾气化,心肾不交而致失眠。

少阴之象为坎卦,为一阳藏于二阴之中,肾中一阳气化蒸腾,肾水随一阳上腾,上济心阴,以制上炎之心火,心火方不至上炎太过,心神得安。

心阴下降,心火随心阴下降而温肾水,如此方阴阳交通,水火往来。

治疗以升降少阴水火为法,先以四逆汤温补坎中一阳;次以五苓散温化水湿,以解坎中水气之寒;再以交泰丸升降水火,黄连降心火,肉桂温肾水。如此则心肾、水火、阴阳相交。

以上合方,全方如下:

制附片15g(另包,先煎45分钟),干姜15g,炙甘草6g,桂枝15g,茯苓20g,泽泻20g,猪苓10g,炒白术15g,黄连6g,肉桂6g,炙远志12g,合欢皮15g,麦冬12g,苍术15g,厚朴15g,陈皮12g。

4剂,水煎服,两日一剂。

患者服用上方1周,大效,已能入睡五六个小时,且已停用镇静催眠西药。其后以上方加减调理1个月余,病情痊愈。

6月8日,患者来门诊,以锦旗相赠,书云:“仁心仁术着手成春,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特以感谢笔者此方之功。

此例病案为严重失眠,先以调和胆胃为法,用温胆汤加味,实际乃调少阳一经。虽有效,但未能停用镇静催眠西药,效果并不令笔者满意。

细查舌脉,为阴证,双颧潮红,为虚火,为浮火。故以坎卦为象,治少阴为主,升降水火,交通阴阳,服药1周而大效。

《周易·系辞传》云:“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之所以设卦观象,是以天地自然现象解析抽象之理。中医诊病,也多用取象之法,以自然现象或抽象出来的易理卦象说明人体生理病理与临证治则治法,如釜底抽薪、提壶揭盖、坎离既济等。

《伤寒论》六经研究也可以采用设卦观象之法,以天地自然之象解析六经之临证运用,亦符合《伤寒论》六经命名与三阴三阳排列次序的本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六经与周易六爻的关系
中医入门第二讲A B
视频 | 赵红军教授讲解《孙曼之伤寒论讲稿》1-8条
聚类法知识点(一)
关于“三阴三阳”的辨别---读《伤寒论.图解》后的杂想
六经的定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