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铜器收藏一百问(4)

                   古铜器收藏一百问(4)

 

21青铜盨有哪些基本式样,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盨(音“许”)是盛食器,由弇口圈足簋发展而来,用途与簋相同。基本形制是体呈椭圆,敛口,腹侧有单耳或附耳。下有圈足或四足,有盖,盖上有四个矩形纽或圈足。

盨与簠的区别在于器腹的形状,置为长方形,盨为椭圆形。

盨出现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望的使用一般采用偶数组合,因其流行的时间短,器形差异仅在耳、足、盖等部件上有所变化,约有9种基本式样。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春秋时期的蟠螭纹盨,器身为椭圆形,双耳,盖顶上置四片镂空形辦纽,圈足外侈,并有缺口。盖和腹部上均有蟠螭纹样。

22青铜敦有哪些基本式样,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敦,又名西瓜鼎,是盛放黍、稷等饭食的盛器,与簋的功能相同。宋人误将“敦”称“簋”,延续数百年,近代才改正。敦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秦代以后消失。敦的基本形制是圆盖与器腹扣合后为球体,打开时圆盖与器腹各为半球,各有双环耳,三短足;也有圈足圆顶敦和无足有耳敦(古人称为废敦),约有10种基本式样。

年代最早的铜敦是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两件。一件为器盖合为球形,各有两环耳,器下设三兽形足,盖上有三环钮,周壁有红铜镶嵌纹饰。另一件为西瓜形,盖上有三纽,器下有三兽足。故知春秋晚期青铜敦的特点是纽和足不同。最大的一件青铜敦于1940年流失于美国,通高 28.3厘米,宽25.3厘米。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过10件器身上饰有变形蝉纹敦,器上无耳,器下有三细长足,是罕见的敦式。河南陕县后川出土的“索纹敦”,属于“圈足圈顶敦”,圆盖与器身均为半球形,扣合后为圆球体,圆盖与器身均有两环耳,周壁饰有纹两道,是战国中晚期的典型的青铜敦式。

23青铜豆有哪些基本式样,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豆是盛放调味品的专用器,基本形制是上有盘,中有柄握(又叫校),底为圈足(又叫镫)。豆又属礼器,以偶数使用,以用豆之数分尊卑,《周礼·掌客》载:“凡诸侯之礼,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二十有四……”但考古出土的青铜豆并不多,可能是当时多用陶豆、漆豆、竹木豆的缘故。铜豆始见于商代晚期,器形特点是盘为圆钵状,粗柄似圆形高足,无盖,有口浅腹、直口深腹两种式样。

西周青铜豆的特点是,铜豆盘很浅,壁直,底平,无盖,也是粗柄,但却是敛口假腹,以“碉生豆”(陕西宝鸡西南泉村出土)为代表。

春秋时期,青铜豆盛行,有短柄豆、长柄豆、方豆、浅盘豆四大类型、十几种式样。如河南光山县宝相寺出土的“黄子豆”,侈口,圆底,镂空柄,为长柄豆之代表。河南洛阳中州路出土“弦纹豆”,特点是有盖,环耳,圜底,矮柄。河南固始侯古堆出土龙纹方豆,深腹细柄。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青铜浅盘“豆”,盘极浅而柄粗。

战国时期,铜豆盘腹变深,腹侧有两个环耳,盖上有捉珠笔手或长纽,豆柄细长,下有圈足盖器扣合后多为球形或扁球形,也有短柄豆、长柄豆、方豆、浅盘豆四类器形。美国费城博物馆藏品“蟠龙纹豆”为战国早期器,特点有盖,深腹,环耳,短柄。浙江绍兴出土“回纹豆”,特点是侈口,平底,大圈足,短柄,为战国早期器。北京怀柔出土的“弦纹豆”,战国早期器,特点是盖上有长柱,可却置,盖环耳,细长柄。山东诸城出土的战国晚期“高足豆”,特点是环耳,单纽盖,细高柄。湖北江陵藤店出土的战国早期“方豆”,特点是浅腹,细柄。湖北江陵藤店出土的战国晚期“陵君豆”,特点是侈口,浅盘,细高柄。

青铜豆的器形断代有三个要点:①铜豆无盖者,年代早,有盖者,年代晚;②铜豆腹浅者,年代早,腹深年代晚;③柄短者年代早,柄长者年代晚。

24青铜铺有哪些基本式样,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铺是蛊食器,形制特点是似青铜豆类盛具,但为平底盘状,圆足矮粗,圈足上多镂空花纹。此器名得自出土青铜器自铭“铺”、“”,见于西周中期到春秋时代。

基本式样如下:

以“菱形纹铺”(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为代表,特点是盘浅,盘内底为圜状,镂空粗圈足上有菱形孔。西周中期前段器。以陕西扶风庄白家出土的“微伯杂铺”为代表,特点是盘浅直口平底,圈足粗矮且镂空。西周中期器。以陕西岐山董家铺出土“重环纹铺”为代表,特点是盘浅直口圆底,圈足粗有柬腰,镂空。西周晚期器.以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重环纹铺”为代表,特点是盘浅直口平底,口缘有唇边,圈足粗有柬腰。春秋早期器。浅盘大莲辦纽隆盖式,以“厚氏铺”(《商周彝器通考》图399)为代表,春秋晚期。

25青铜盂有哪些基本式样,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盂(音“余”)是大型的盛饭器,与簋配合使用,也可以盛水盛冰,基本形制是侈口、深圆腹、圈足,有兽首耳或附耳。盂的器形很像簋,但比簋大,还有方形盂。盂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前段,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妇好盂’,侈口深腹,颈部有一对兽耳,腹部有一对附耳,高圈足上有大方孔。

在西周时期流行的器形约有4种,以辽宁凌源马场沟出土的“郾侯盂”为代表,特点是附耳为手形,圈足下加一宽边。西周早期器。以陕西蓝田出土“永盂”为代表,特点是侈口深腹部,腹部有双附耳,另有一对卷鼻象头,圈足较高,多为大器。西周中期至晚期器。以陕西博物馆藏“父丁孟’,特点是侈口,腹部有双附耳,圈足外侈,西周中期器。以陕西岐山出土“善夫吉父盂”为代表,特点是侈口束颈,圆扇平底,肩上两个兽耳,西周晚期器。

春秋器形很少,以河南洛阳出土“齐侯盂”为代表,特点是侈口束颈,腹部有四个回首龙大套环,春秋晚期器。

                   古铜器收藏一百问(4)

 

21青铜盨有哪些基本式样,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盨(音“许”)是盛食器,由弇口圈足簋发展而来,用途与簋相同。基本形制是体呈椭圆,敛口,腹侧有单耳或附耳。下有圈足或四足,有盖,盖上有四个矩形纽或圈足。

盨与簠的区别在于器腹的形状,置为长方形,盨为椭圆形。

盨出现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望的使用一般采用偶数组合,因其流行的时间短,器形差异仅在耳、足、盖等部件上有所变化,约有9种基本式样。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春秋时期的蟠螭纹盨,器身为椭圆形,双耳,盖顶上置四片镂空形辦纽,圈足外侈,并有缺口。盖和腹部上均有蟠螭纹样。

22青铜敦有哪些基本式样,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敦,又名西瓜鼎,是盛放黍、稷等饭食的盛器,与簋的功能相同。宋人误将“敦”称“簋”,延续数百年,近代才改正。敦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秦代以后消失。敦的基本形制是圆盖与器腹扣合后为球体,打开时圆盖与器腹各为半球,各有双环耳,三短足;也有圈足圆顶敦和无足有耳敦(古人称为废敦),约有10种基本式样。

年代最早的铜敦是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两件。一件为器盖合为球形,各有两环耳,器下设三兽形足,盖上有三环钮,周壁有红铜镶嵌纹饰。另一件为西瓜形,盖上有三纽,器下有三兽足。故知春秋晚期青铜敦的特点是纽和足不同。最大的一件青铜敦于1940年流失于美国,通高 28.3厘米,宽25.3厘米。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过10件器身上饰有变形蝉纹敦,器上无耳,器下有三细长足,是罕见的敦式。河南陕县后川出土的“索纹敦”,属于“圈足圈顶敦”,圆盖与器身均为半球形,扣合后为圆球体,圆盖与器身均有两环耳,周壁饰有纹两道,是战国中晚期的典型的青铜敦式。

23青铜豆有哪些基本式样,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豆是盛放调味品的专用器,基本形制是上有盘,中有柄握(又叫校),底为圈足(又叫镫)。豆又属礼器,以偶数使用,以用豆之数分尊卑,《周礼·掌客》载:“凡诸侯之礼,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二十有四……”但考古出土的青铜豆并不多,可能是当时多用陶豆、漆豆、竹木豆的缘故。铜豆始见于商代晚期,器形特点是盘为圆钵状,粗柄似圆形高足,无盖,有口浅腹、直口深腹两种式样。

西周青铜豆的特点是,铜豆盘很浅,壁直,底平,无盖,也是粗柄,但却是敛口假腹,以“碉生豆”(陕西宝鸡西南泉村出土)为代表。

春秋时期,青铜豆盛行,有短柄豆、长柄豆、方豆、浅盘豆四大类型、十几种式样。如河南光山县宝相寺出土的“黄子豆”,侈口,圆底,镂空柄,为长柄豆之代表。河南洛阳中州路出土“弦纹豆”,特点是有盖,环耳,圜底,矮柄。河南固始侯古堆出土龙纹方豆,深腹细柄。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青铜浅盘“豆”,盘极浅而柄粗。

战国时期,铜豆盘腹变深,腹侧有两个环耳,盖上有捉珠笔手或长纽,豆柄细长,下有圈足盖器扣合后多为球形或扁球形,也有短柄豆、长柄豆、方豆、浅盘豆四类器形。美国费城博物馆藏品“蟠龙纹豆”为战国早期器,特点有盖,深腹,环耳,短柄。浙江绍兴出土“回纹豆”,特点是侈口,平底,大圈足,短柄,为战国早期器。北京怀柔出土的“弦纹豆”,战国早期器,特点是盖上有长柱,可却置,盖环耳,细长柄。山东诸城出土的战国晚期“高足豆”,特点是环耳,单纽盖,细高柄。湖北江陵藤店出土的战国早期“方豆”,特点是浅腹,细柄。湖北江陵藤店出土的战国晚期“陵君豆”,特点是侈口,浅盘,细高柄。

青铜豆的器形断代有三个要点:①铜豆无盖者,年代早,有盖者,年代晚;②铜豆腹浅者,年代早,腹深年代晚;③柄短者年代早,柄长者年代晚。

24青铜铺有哪些基本式样,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铺是蛊食器,形制特点是似青铜豆类盛具,但为平底盘状,圆足矮粗,圈足上多镂空花纹。此器名得自出土青铜器自铭“铺”、“”,见于西周中期到春秋时代。

基本式样如下:

以“菱形纹铺”(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为代表,特点是盘浅,盘内底为圜状,镂空粗圈足上有菱形孔。西周中期前段器。以陕西扶风庄白家出土的“微伯杂铺”为代表,特点是盘浅直口平底,圈足粗矮且镂空。西周中期器。以陕西岐山董家铺出土“重环纹铺”为代表,特点是盘浅直口圆底,圈足粗有柬腰,镂空。西周晚期器.以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重环纹铺”为代表,特点是盘浅直口平底,口缘有唇边,圈足粗有柬腰。春秋早期器。浅盘大莲辦纽隆盖式,以“厚氏铺”(《商周彝器通考》图399)为代表,春秋晚期。

25青铜盂有哪些基本式样,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盂(音“余”)是大型的盛饭器,与簋配合使用,也可以盛水盛冰,基本形制是侈口、深圆腹、圈足,有兽首耳或附耳。盂的器形很像簋,但比簋大,还有方形盂。盂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前段,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妇好盂’,侈口深腹,颈部有一对兽耳,腹部有一对附耳,高圈足上有大方孔。

在西周时期流行的器形约有4种,以辽宁凌源马场沟出土的“郾侯盂”为代表,特点是附耳为手形,圈足下加一宽边。西周早期器。以陕西蓝田出土“永盂”为代表,特点是侈口深腹部,腹部有双附耳,另有一对卷鼻象头,圈足较高,多为大器。西周中期至晚期器。以陕西博物馆藏“父丁孟’,特点是侈口,腹部有双附耳,圈足外侈,西周中期器。以陕西岐山出土“善夫吉父盂”为代表,特点是侈口束颈,圆扇平底,肩上两个兽耳,西周晚期器。

春秋器形很少,以河南洛阳出土“齐侯盂”为代表,特点是侈口束颈,腹部有四个回首龙大套环,春秋晚期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博之林】青铜食器之簋
夏、商、西周时期瓷器发展进程中的特征
青铜踪迹——山西晋侯墓地出土的青铜器
古兵器之重器:斧
涨姿势| 博物馆里的这些古代器型你都认识吗?(食器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