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谱的思想背景

刘明 / 孙过庭《书谱》的书学思想背景  

2012-05-09 13:18:09|  分类: 书法 |  标签: |字号 订阅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时期,书法的发展体现在当时社会的大多数领域:从国家皇族的重视教育到普通大众的追从喜好;从科举中“身、言、书、判”的取仕要求到生活中文人的佣书自给;从国家典籍整理的书手需求到隐逸群体的心性修为……书法成为唐代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范文澜谈道:“唐翰林院有侍书学士,国子监有书学博士,科举有'书科’,吏部有书、判定选,书法作为进身途径之一,故唐人工书者多……从出土的唐墓志来看,写字者即使是不知名的普通人,也多是楚楚可观。”[1]不仅如此,唐代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出现了总结性的特点,促进了书法艺术理论的完善,而且书论中涵盖了更多的知识和思想,增加了书法的文化深度。孙过庭《书谱》作为唐代初期第一篇总结性的长篇书论著作和水平极高的书法墨迹作品,其产生具有特殊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


一、孙过庭书学思想形成的时代性

经过南北统一后的唐朝,国力兴盛,政治稳定开明,经济发达繁荣,思想上也更加开放,文化也逐渐交流融合。儒家思想深入到士大夫阶层,他们以积极入世的态度进行着自己的追求,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仕途。其思想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古籍中对孙过庭记载来看,他的官品属率府录事参军,算唐代比较低级的士大夫。张怀瓘《书断》卷下“孙虔礼,字过庭,陈留人。官至率府录事参军”[2];窦蒙《述书赋注》“右卫胄曹参军”[3]。可见孙过庭曾以儒家的身份参与当时的文化活动。除了书法的技艺功能,孙过庭还把书法的使用与人格的修养、道德的完善相结合起来,肯定书法“功宣礼乐”社会功用,且认为书法是“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具有深厚的儒家艺术精神,改变了人们一直以来视书法为“雕虫小技”的看法,大大提高了书法艺术的社会地位。因为在唐代,书法的学习成为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考试中必要的科目,伴随《论语》、《孝经》等经学著作一起学习成为当时重要特色。(表1)

表1  唐代书学课程简表[4]

类别

课目

修习时间

备注

必修课程

《孝经》

 

书法技能,每天写字一幅。

《论语》

 

专业课程

《石经三体书》

3岁

《说文》

2岁

《字林》

1岁

兼修课程

《国语》

 

《三苍》

 

《尔雅》

 

时务策

 

 

唐朝统治者的文化政策还体现在对书法专业意识的重视上。柳诒徵说:“唐人之工书,不第由学校教授。且经贞观、开元之提倡,视其他艺术为独尊也。”[5] 中央政府还特别新设了书法专门学校,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书学就是专门培养书法人才的学校:“书学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学生三十人。博士掌教文武八品已下及庶人之子为生者。以《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余字书兼习之”。[6]

除此之外,士人阶层也同样重视书法,因为书法已成为科举考试当中重要的一科。孙过庭在早期受到儒家教育的影响,并同其他的士大夫一样,在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前提下,如果想进入社会的更高一层,也必须经过当时的科举考试。唐代继承隋代的科举制度,扩大了政权的开放度。书法则成为知识分子入仕的必要条件,《资治通鉴》卷176“朝廷据此取士,世俗以此相高,利禄之路打开,爱尚之情愈笃,朝野学书,蔚成风气。”同时。在选拔人才时,提出“身”、“言”“书”“判”四个方面的要求,“书”是对书法提出规范标准美观的要求。“乃知唐世士人多工书,盖在六馆时,以为常习。其《说文》、《字林》、《苍》、《雅》诸书,亦欲贵以结字合於古义,不特铨选之时,方取楷书遒美者也。”[7]书写水平的高低、字体笔迹是否流美,成为当时选人判案的先决条件。而且从《新唐书》列传中我们经常看到因书法得官进士的;《杨敬之传》“(敬之)元和初擢进士第,书判入等,迁右卫胄曹参军” [8],“《郑肃传》(肃)第进士,书判拔萃,补兴平尉,累擢太常少卿。”[9] “《郑畋传》(畋)举进士、贤良方正、书判拔萃,三中其科”[10]《宣和书谱》卷十八《孙过庭传》里有这样一句话:“文皇尝谓,过庭小字(或作小子)书乱二王,其似真可知也。”[11]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对孙过庭最早的评论。文皇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说明孙过庭通过书法曾得到皇上的赏识。所以,孙过庭士大夫阶层早期对书法的学习主要与仕途相联系,书法成为步入仕途的重要条件之一。

《书谱》以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在古代书论以及文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孙过庭“博雅有文章[12]”,因文及艺,与之前的文论在文章风格、批评角度、艺术体裁等方面有着相同之处,书学思想也在文论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

《书谱》是一篇骈风颇浓、词藻华美的书论,在它之前的嵇康的《养生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陆机的《文赋》均是以此文风写就,在表达方式上很多对前代文论的借鉴。清代包世臣认为书谱“可以仰匹《文赋》,笔墨利病,推阐几尽。”[13]例如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书谱》中对各种书体的描述:“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在陆机的《文赋》中可以看到相似的语句:“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完全脱胎于陆机《文赋》“思涉乐其必笑,言哀而已叹”的句子。《书谱》在提到书法欣赏时的观点,“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则直接引用曹丕的《典论?论文》中的句子。

以上还多停留在形式层面说明之间的关系,其实在《书谱》中很多艺术思想的表达与文论也逐步暗合。唐初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枢纽时期。数百年独立的南北文化在此时期逐步得到统一,尤其在文学艺术的风格要求上趋向融合。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歌咏。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14]。”初唐书论也在这种影响下表现出南北风格融合的自觉,并且由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的“尽善尽美”的肯定,逐渐变成了唐代政治制度下的文化艺术的思想标准。“唐太宗的《王羲之传赞》,可以说正是在当时文学批评影响下所产生具有总结历史、指导唐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卓有见地的理论文献。[15]”

《书谱》在开篇也表达了对当时书法发展的认识,与上述思想基本一致。提倡书法要“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但孙过庭并不区分“质”和“文”的高低优劣,而是做出细致的比较,并感叹“偏工易就,尽善难求”。虽然与李世民所站的立场不同,可同样的文化基调贯穿在《书谱》的理论体系之中。

但是,唐王朝还是偏重“气质”文化的代表,在意识形态上还是与自己的关陇文化保持一致。此时已经不满足于六朝以来绮靡的文风和艺术形式,强调恢复汉魏风骨。唐太宗在《论书》里也提倡学习书法的骨力,“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16]在文学上,陈子昂在诗文创作上大声疾呼,慨叹“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17]作为陈的好友,孙过庭则在书法艺术上与他遥相呼应。孙过庭把骨气放在书法创作首位。“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在书法方面体现出来的对风骚的倡导,对骨气的强调,与陈子昂在诗文艺术上的倡导风骨与兴寄的主张是相一致的,它们反映了初唐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倾向,一直影响到盛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如殷璠《河岳英灵集》评陶翰诗“既多兴象,复备风骨” [18];评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19];评崔颢“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20];。在书法绘画艺术上“风骨”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如张怀瓘《书议》“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21]。还有,孙过庭在提到书法的抒情功能时提到“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风骚是指《诗经》中的《国风》与《楚骚》),把诗歌的抒情应用到书法艺术的表达与当时文风的有着密切的联系。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也说道:“齐梁间诗,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22]当时的书家、文论家、画家都提倡艺术的抒情性,强调文章创作应该具有社会情感,要有所寄托,不同理论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可以使孙过庭的艺术思想更完整的呈现出来。


二、《书谱》书学思想的文献来源

《书谱》仅仅作为一篇序言就有3700余字,且在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经、史、子、集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来说明自己的书法观点,既有史实故事的列举,又包含着儒道等方面的重要思想,涵盖范围之广泛,结构体系之庞大,思想内容之深刻都远远超越了前朝书论,这些与唐代初期图书文化事业整理的贡献有着密切关系。《书谱》正是这种文化活动的一个反映。

任何人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这个国家,个人拥有的图书资料往往是国家文化政策的表现,尤其是孙过庭作为当时的士大夫更与当时的文化政策息息相关。唐代统治者在政治统一以后,为了扩大意识形态的社会基础,总结前朝灭亡的教训,开始进行文化方面的建设。其中重要的表现就是对古代史书的整理。唐高祖时期,接受令狐德棻的建议,并购天下书,于是“数年间,群书必备”,[23]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致京师。行经底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录》亦为所渐濡,时有残缺。今考见存,分为四部,合条为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24]其中也包括在书法文献整理方面突出的成就,且把书法放到经学部分,这是书法自古至今得到的最崇高地位。《旧唐志》经部小学类就著录了“《书品》一卷(庾肩吾撰)、《书后品》一卷(李嗣真撰)、《笔墨法》一卷、《鹿纸笔墨疏》一卷、《千字文》一卷(萧子范撰)、又一卷(周兴嗣撰)、《篆书千字文》一卷、《演千字文》五卷”。[25]以至于影响到后来《新唐志》著录书法文献更多,水平更高,有“李嗣真《书后品》一卷、徐浩《书谱》一卷、《古迹记》一卷、张怀瓘《书断》三卷(开元中翰林院供奉)、又《评书药石论》一卷、张敬玄《书则》一卷(贞元中处士)、褚长文《书指论》一卷、张彦远《法书要录》十卷(弘靖孙,乾符初大理卿)、裴行俭《草字杂体》(卷亡)”[26]这种积极的文化政策为书法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也为书法创作等方面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直接带动了书法学习的风气。从当时的书论中就可以看到引用材料之充分、体系之宏大都是唐以前书论所没有的。孙过庭在文中就提到到“自汉魏以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由此可见,他在当时能看到不同书家的评论, “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了以焉”, 这也使他为自己的书法评价提供了不同的借鉴,为编纂《书谱》做了充分的材料准备。不仅如此,我们还能从《书谱》文本分析中得知他对包括《论语》、《老子》、《庄子》、《史记》、《列子》、《周易》、《文赋》、《文心雕龙》等在内的经、史、子、集基本文献典籍的研习。从所列的书籍目录中我们可以了解孙过庭当时所接受知识的大致范围,感受影响《书谱》产生的知识来源,有利于进一步深入分析他的书学思想。(见表2)

 

表2 《书谱》部分摘录的文献记载

 

 

《书谱》部分摘录

文献记载

经部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

《论语·为政》原文引用。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卦》原文引用。

“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

《周易·系辞》“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

《周礼·春官·大师》“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夸、竹。”

 “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

《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

《晏子春秋·亲上》“士者诎乎不知己,而申乎知己。”

史部

 “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底厉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县名胜母,曾子不入。”

“向使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

《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

“至若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后请;

门生获书几,父削而子懊;知与不知也。”

《晋书·王羲之传》“又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子部

“是知伯子之息流波,盖有由矣。”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犹惠侯之好伪,似叶公之惧真。”

刘向《新序·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经,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

“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

《人物志·九征》“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

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原文的引用。

“隋殊和璧,异质同妍。”

《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得鱼获兔,犹恡筌蹄。”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冀酌希夷,取会佳境。”

《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庖丁之目,不见全牛。”

《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

《老子》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集部

“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文心雕龙》“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此牵乎天者也。”

“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文赋》“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文心雕龙》“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听书法|孙过庭书谱译读(五)
书法名帖!
孙过庭书谱译读
孙过庭《书谱/书法全集》1.1版 | 已收录13篇
中国法书书谱,初唐书论,最重要的还是孙过庭的《书谱》
话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