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末民初江苏骨伤科中医大家 石筱山

石筱山

石筱山,江苏无锡人,1903年10月21日(清光绪二十九年九月初 二)生于上海。曾于上海神州中医专门学校肄业,该校停办后,回家随 父学医,二十二岁开始悬壶,以善治骨折伤痛闻名江、浙一带。

石氏伤科,以独特的正骨复位手法和独创的伤科内治经验方,成为 我国南方伤科的一大流派。它创始于清末,数代相传,迄今已有百余年 历史。石筱山的祖父石蓝田,年轻时因习武而留心于跌打损伤的治疗 术,后发展为理伤正骨,曾在无锡农村为农民驱痛治伤。石筱山的父亲 石晓山也从小熟习拳棒,对接骨入骯,技法圆熟。石筱山继承先辈治伤 经验,加上自己努力钻研,技术愈加精进,渐至炉火纯青。他又从偏治 外伤进而善治内伤,兼理针外科,是以声名大噪。

1929年,国民党政府卫生署曾明令取缔中医中药,粗暴地干涉有 数千年历史的祖国医学,石氏伤科也横遭摧残,被污蔑为“卖狗皮膏药' 的“江湖医生”,伤科技术被当做“邪术”。但深厚的民间基础和广大病 家的信任,使他们得免厄运。

石筱山的私人诊所,初设在上海南市大东门外复兴东路附近的新 新街。抗战之前,这一带属于华界,周围住户多为码头、搬运、建筑和人 力车工人。他们终年臍手脈足,筋骨损伤的事故特别多。石筱山的治 疗,使他们解除痛苦,重获健康。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石筱山的名气不 胫而走,成了城乡老少皆知的伤科名医。1937年淞沪抗战开始后,石 的诊所迁至当时的法租界吕宋路(今连云路)一条弄堂里面,病人仍然 很多,其中还有来自四乡的农民。当时诊所内医生和职工有十余人,多 系石氏族人。门诊无固定时间,往往从太阳出来看到万家灯火。诊所 除看病外,也配制、出售部分成药及外用药,予病人以方便。

在几代人努力的基础上,石筱山对家传的“三色敷药”、“消散膏”又 进行了提炼,并发展了一系列临床有效的内服经验方。这些药膏、药方 对骨折、脱臼、脑震荡、胸肋内伤等伤病都有很高的疗效。

石筱山对正骨复位手法的运用独具匠心,诸凡摸、接、端、提、按、 摩、推、拿八法,无不精通,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 岀”。他纯熟的技巧,能使损伤的骨节、肌肉或筋络,离者合,斜者正,陷 者起,突者平,筋急者松弛,疼痛者减轻,肿硬麻木者逐渐宣通而柔 和①。

“内外兼治,动静结合,全体与局部相关联而又重在内治固本”为石 筱山伤科的医疗特色。其基本原则是根据祖国医学中的辨证施治,做 到气血并重。如有的病人头部内伤,来就诊时已神志不清,伤势十分严 重,经石诊治后得以起死回生。又如对老年人常见的“髏部骨折”,石既 重视手法运用,又强调牵引和夹板固定,再加上外敷内服,效果也很好。 还有不少疑难病例,在石筱山手中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团结新老中西医”的方针,十分重视祖 国医学遗产的整理,并予以大力扶持。石筱山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并 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及华东医院顾问。

1952年,上海市卫生局联合各科专家组成“中医公费医疗门诊 所',石筱山欣然跨出他的私人诊所参加公费门诊。从这时起他不但扩 大了带徒弟的范围,第一次接受国家分配给他的学员,而且公开了石氏 秘方。在1958年的中医献方热潮中,他把石氏经验方,包括百年来祖 传老本子全部公诸于世,为不少医院包括解放军医院所釆用°

石筱山治愈的各类伤科病人,多不胜数。他晚年体弱多疾,仍念念

① 《医宗金鉴》,卷87“正骨心法要旨”,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第276页。

不忘把自己一生从事伤科的经验留传给后世。根据石筱山口述,由其 子石仰山协助整理的长达二十万字的《石筱山医案》原稿,是石筱山毕 生心血的结晶和伤科技术的精华①。

1964年7月,石筱山因患癌症去世。

①本文资料主要根据石筱山之弟石南山(已故)及子石仰山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筱山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石筱山 简历
石氏伤科:正骨传奇
石氏伤科
石氏伤科,治骨先识人
“中医昆仑”之石筱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