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浮针对疼痛医学发展的启示

浅谈浮针对疼痛医学发展的启示

  李桂凤1  符仲华2

1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疼痛科,上海2001202南京中医药大学浮针医学研究所,南京210002

 

浮针疗法是中国传统针灸学的现代发展。使用一次性浮针在皮下组织进行扫散,对软组织伤痛和一些内科杂病有快捷稳定的效果,安全无副作用。浮针疗法不仅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更是一种诊断疾病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反思现代医学疼痛治疗方法机理的绝佳参照物。

关键词浮针疗法;疼痛医学

浮针疗法(Fu’s SubcutaneousNeedling)是用一次性使用浮针(发明专利:CN97114318)在病痛周围的皮下组织进行扫散等操作的新型针刺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软组织伤痛和良性慢性的内科杂病。近年来,随着浮针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起源于传统针灸的浮针疗法已经与现代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组织胚胎学等紧密衔接,给现代疼痛医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启示,甚至全新的理念。本文就MTrP的诊断、皮下进针扫散、再灌注活动、MTrP的持续因子等浮针疗法相关方面,试加以分别展开论述。

1 MTrP的诊断

浮针疗法主要治疗目标是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也称为激痛点,以下简称MTrP)。在浮针疗法的初期,并不了解MTrP,只是围绕局部痛点进行治疗,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认识到:查找、理解、灭活MTrP是浮针疗法的关键。

1942年,美国女医生Janet Travell让“myofascialtrigger point(MTrP)”这个名词第一次正式发表于刊物中[1]。1983年,Janet Travell和DavidG.Simons共同撰写了关于MTrP的经典著作《Myofascial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将MTrP定义为“位于肌肉组织内可被触知的紧带区的小节中,一个高度容易激发的、极端敏感的触痛点。 结合电诊断学和组织病理学的研究结果,对MTrP的本质提出整合性假说[2](Integrated Trigger Point Hypothesis):MTrP主要出现在骨骼肌的运动终板上,是神经-肌肉接头处的机能障碍。 MTrP引起的症状复杂多样,但主要是疼痛,其次有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和睡眠障碍等。

MTrP是引起93%以上病人疼痛的要素[3],且是引起85%病人疼痛的唯一原因[4]。不过,很遗憾,大部分专家对骨骼、椎间盘、神经在疼痛学中的作用清晰明了,但往往忽略肌肉,忽略肌筋膜的MTrP。

对慢性疼痛的重新审视,转变对疼痛诊断的思维,是浮针疗法对疼痛医学的一个重要启示。浮针疗法借用了MTrP的概念和诊断,却没有采用西方的疗法。自从上世纪30年代,借助当时解剖、生理学的发展以及X摄片和椎管造影等检查技术,在客观上证实了椎管内椎间盘突出物的存在 ,神经根受机械性压迫引起疼痛的理论引起国际上的普遍重视,并处于独尊的地位,且被写入医学教科书。于是,对于慢性疼痛,骨科医生、疼痛科医生、伤科医生唯影像学的资料为尊,认为增生的骨质、变形的关节、突出的髓核等是疼痛问题的关键。在机械压迫学的理论指导下,目前治疗慢性疼痛是采取越来越精确定位的神经阻滞、各种各样的开放性手术方式和不同方式的微创介入疗法等。可是,事实上对付慢性疼痛还是力不从心。且不说术后并发症,也不说术后失败综合症,单单这术后疼痛依旧复发已足以让我们这些唯影像学马首是瞻的学者和专家们郁闷了。

上世纪60年代,随着宣蛰人“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学说的提出,人们也开始重视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病变在疼痛中的作用。宣蛰人认为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是疼痛的主角,并提出软组织病变遵循“疼痛——痉挛——疼痛”恶性循环的理论[5]。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密集型银质针、痛点加强刺激按摩、小针刀等,另外,局部封闭也是基于无菌性炎症理论。虽然,以上方法均有疗效,且目前也是治疗疼痛的主要保守治疗方法,但是除考虑它们的风险因素外,单单是疗效,也是很局限的,仍然回避不了复发的问题。不能说治疗方法的有效就可以断言方法所基于的理论是正确的。宣蛰人的“疼痛——痉挛——疼痛”在理论上缺少实验的支持,也违反生理学的观点:肌肉的疼痛是倾向于抑制而不是促进相同肌肉的收缩活动[6]。所以说宣蛰人的治疗方法有效,但其理论尚值得推敲。

2皮下进针扫散

明确MTrP后,用一次性浮针,针尖对准MTrP,在MTrP周围进针(根据情况可近可远,大范围多痛点的宜远,小范围的宜近),在皮下组织左右摆动针体,即进行扫散动作,这就是浮针最基本的操作。浮针的进针和扫散仅局限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和针体扫散运动所产生的机械力(机械负荷)的耦合(coupling),在浮针疗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7]

2001年美国Vermont大学HeleneM.Langevin等人通过对传统针灸针刺手法后各层组织形态学变化的研究,发现针刺后改变最大的不是表皮、真皮,也不是肌层,而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8]。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是浮针疗法获效的特殊结构和物质基础。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基质在生命期间处于一种胆甾相的状态[9],胆甾相液晶体的晶体具有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液晶也许是唯一仅用很小的、多种物理方式的刺激即可引起它相应的物理状态改变的物质[10]。当浮针扫散运动时,机械力可导致液晶状态的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构型改变,由于压电效应,释放出生物电。疏松结缔组织同时具有良好的半导体导电性能,能够高效率地传导生物电。当生物电传达到病变组织时,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机制,从而迅速缓解病痛[11]。结缔组织传递机械讯号以音速传输,约等于720mph/1100kph的速度(时速1100km/h),比神经系统快三倍。因此与一般认知相反,结缔组织传导讯息的速度较神经系统更快[12]事实上,所有的治疗形式——针刺、对抗疗法、按摩脊柱法、整骨术、外科疗法、健身等,在治疗中都是通过结缔组织来实现[13]

3 再灌注活动

再灌注活动是在多年的浮针疗法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在大量的浮针疗法临床实践中发现,如果单纯进行右手的扫散手法,浮针疗法虽然常常有效,但如果在右手扫散手法的同时,用左手配合患者局部肢的活动,可以提高浮针的疗效。这种现象的发现使得浮针发明人符仲华博士提出了“再灌注活动”这一新概念[14]。再灌注活动是根据血液再灌注的观念提出来的,指通过采用和缓有针对性的外力或者患者自己的力量,持续地重复地舒张和收缩局部肌肉或者相关联的肌肉,使得局部肌肉或者相关关节的血液充盈,改善微循环,帮助身体缺血的组织恢复到正常状态。

黄龙祥教授通过对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疼痛诊疗的针灸文献的分析,将所有治疗疼痛的新兴疗法放在一起比较,总结出两条规律:一是皮下浅刺、多向透刺;二是患者的主动被动运动[15]。可见治疗中主动和被动运动的疗效已被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

医学英文中,最与这些运动相近的提法是streching(牵拉)。在西方MTrP的治疗中,streching(牵拉)是个重要组成部分。streching(牵拉)拉长了MTrP的收缩结节中缩短的肌小节,使肌动蛋白与肌凝蛋白之间的重叠部分逐渐地减少,并使所须消耗的能量降低。当肌小节达到完全牵拉的长度时,重叠部分达到最小,且能量消耗也大幅度地下降,从而打破了MTrP能量危机之恶性循环的主要连接部[16]ZohnMennel[17]强调在MTrP注射治疗之后,如果未予牵拉,意味着治疗的失败。

再灌注活动理论是在MTrP治疗中牵拉运动理论上的延伸和完善。再灌注活动不仅仅是肌肉的牵拉,重叠的肌小节的拉长,而且同时通过肌肉的舒缩,使MTrP周围的血液重新灌入本来缺血的MTrP,加速了MTrP的缓解。再灌注活动已经是浮针疗法提高疗效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对MTrP的病理生理的进一步理解。

4 MTrP的持续因子

浮针疗法另一特点是重视MTrP的持续因子。MTrP是人类的痛苦之源,那么,对于MTrP的持续因子必须重新认识。当我们面对一顽固性慢性疼痛,用尽所有中西医治疗方法,不管是针灸、针刀、神经阻滞、微创介入,还是外科手术治疗,都依旧不能解决的时候,我们需要重视MTrP的持续因子。MTrP的持续因子很多,通常会被忽略,对MTrP的持续因子的重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预计治疗的效果,能够客观地面对疾病和治疗方法本身。

持续因子包括:机械性因素(不良姿势、重复性动作)和系统性因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不足、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和糖尿病、高血尿酸、慢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异常)。人们宁可反复检查影像学,而不愿抽血检验。当临床医生遇到失败病例时,首先怀疑的是治疗方法本身,宁愿去更换另一种方法来替代,也不会花过多的精力去查找疼痛背后的持续因子。MTrP的消除与人体的新陈代谢的能力密切相关,所以,对疼痛的治疗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整体观。

5 结论

    浮针疗法是一个具有朝气和生命力的治疗方法。它从简单的针对疼痛病灶皮下扫散开始,到MTrP理论的引入,浮针专用进针器的发明,再到再灌注活动的运用,历时17年,已渐趋成熟。浮针疗法不仅仅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更是一种诊断疾病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反思现代医学疼痛治疗方法机理的绝佳参照物。浮针疗法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的机理,值得我们这些搞疼痛的西医们去重视和研究。MTrp的理论可以使我们的诊断思维从骨骼、关节、神经转向肌肉组织;皮下扫散使我们意识到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强大功能和物理刺激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再灌注活动使我们重新认识到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在疼痛治疗中的功效;MTrP的持续因子使我们会从整体的视角来看待疼痛病痛本身。相应的,我们对疼痛研究的方向会由神经细胞、神经递质、神经受体的研究,以及对不同先进水平手术及微创方式的研究,转向对MTrP的原理和MTrP的持续因子的研究,转向对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研究,转向对物理刺激传导机理的研究。而这一系列的理念和思维的转换,有可能会给疼痛医学,乃至整个人类医学的发展带来推动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4例
浮针治疗慢性咳嗽20例疗效观察,浮针治疗慢性咳嗽20例疗效观察杂志编辑部,湘雅医学网
浮针疗法针疗法
董氏奇穴治疗菱形肌损伤
中康针联:浮针疗法—类风湿关节炎
针灸说 | 浮针疗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