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AT】庄惟敏:藏·空·导·变——建筑·场地一体化设计实践(附6个案例)

建筑场地的整体设计

建筑设计与艺术创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存在性,存在性在建筑上表现出具有极强的场所性(感)。建筑坐落于一片场地之上,建筑因这片场地的唯一性而变得独特,两者结合不可分割,共同存在,相互作用,这就是建筑的场所性(感)。


场地是有灵性的,它承载了历史、文化、宗教和习俗。如果设计得当,场地会将这种灵性作用于建筑上,建筑因其场地上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类的生活而具有人文精神和情怀。


出于对建筑设计有益的考虑,作为建筑的场地有时是需要变更和改造的,但有时又不可以随意改变,场地原始的自然性,包括地形、高差及土地力学特征等,恰恰是场所性(感)的具体体现。只有建筑与场地相结合,才能成为一个整体,这也是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而针对一种地形、一个环境,如何把握住整体设计的概念?如何生成自己的设计?这其中建筑师在前期所花费的功夫,或者在头脑中的思索其实远远大于设计本身。


场地设计策略

一、藏

建筑以隐为主,不干预原地景、文脉、宗教的整体表达,建筑融入环境场所,建筑的形体消解了。


1. 北川抗震纪念馆


北川抗震纪念馆建筑以融合北川抗震纪念园的大规划为基本理念,建筑以“隐”为主,力求呈现纪念园“大园”的整体概念。北川抗震纪念园以纪念碑、水池、铺装及雕塑小品组成,成为开放的公共空间,任何构筑物都会对整体开放空间有所破坏。我们设计的纪念馆作为里面唯一一个带有纪念意义的小建筑,如何能够在大的规划背景下与场地有所契合?“藏”成为了我们最终采取的策略。

北川抗震纪念馆总平面图


我们认为,北川抗震纪念馆不应该作为主角放到这个纪念园里,而是作为纪念碑的附属,作为环境的附属,作为非常次要的背景的一部分。这种想法也恰恰迎合了我刚刚前面所讲的,场地应该具有历史属性,而这种属性需要被设计师所发觉。

北川抗震纪念馆作为纪念碑的附属效果图


我们在招投标的时候就看到了一种这样的原始文化存在——羌族的白石崇拜。在史诗《羌戈大战》中,羌族人在神的帮助下,把两块白石变成大雪山,阻隔了敌人,所以白石是羌族人的守护神,意如雪山,庇佑着他们的家园。设计中的抗震纪念馆建筑取白石、雪山之意,镇守着北川新城的吉祥与安宁,形成广场的人文景观,与宗教、文脉相承袭。


白石意象


我们把建筑放在整个园区的一个角上,屋顶是一个融入地势的缓坡,延展后围绕它慢慢展开城市广场,纪念馆本身的体量压得很小,作为白石的形状消融在场地里面。


北川抗震纪念馆效果图

北川抗震纪念馆立面图




北川抗震纪念馆实景图(摄影 张广源)


因此人们所看到的景象就是广场沿着屋顶缓缓上升,一个具有较强雕塑感的白石崇拜意向融在这个环境里面,与不远处的纪念碑相呼应,这样看有似无的融合,将纪念园的场所感烘托得恰到好处。


北川抗震纪念馆与纪念碑的融合关系(摄影 张广源)


2. 通辽马头琴博物馆


通辽马头琴博物馆属于整个沿河博物馆建筑群中的一个,基地位于内蒙通辽,带有科尔沁草原特有的辽阔、平坦的景观特征,南侧临河,沿河有狭长的滨水场地,河道经过修整后护岸变得较为人工化,场地中规划有若干博物馆,包括服饰博物馆、蒙医药博物馆等,马头琴博物馆是其中之一。

总平面图


拿到这个项目后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场地优美环境的认知:整个场地是由河道串联起来的线性空间,陆地相对狭小,呈带状,城市主轴线沿着场地中心纵向展开,场地的文化精神及场所精神经由开阔草甸上蜿蜒起伏的河流婉转呈现,建筑的本身意向也由此而引发。马头琴博物馆舒展、亲地,与河岸融为一个整体,将屋顶幻化为草地,将空间融入起伏的景观之中,流线造型和河道水面的蜿蜒起伏相呼应,游人可以在屋顶上远眺场地美景。


开阔草地上蜿蜒起伏河流


马头琴博物馆整体造型效果图


此外,马头琴博物馆与另外两个博物馆共同围合出了一个公共广场,广场空间沿着河岸做了一些退让和起伏变化,自然形成了这样一种流线关系,使建筑造型和环境相互契合。

公共广场示意


借助这样的流线关系,把滨河步行道和建筑的集散道路融合成一个整体,所以建筑的轮廓线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带有等高线地势的这样一种特征,与堤岸的曲线相互协调。

建筑轮廓线与景观的结合


逐级展开的景观屋面将城市道路引进来,同时在屋顶形成几个采光井,除此之外建筑内部还有几个“空腔”,这也隐喻着马头琴这样一种传统的古典乐器本身的特征。

屋顶采光井


德国艺术大师雕刻的提琴内部的共鸣腔,很像音乐厅本身的空间,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博物馆内部的“空腔”空间,除了隐喻马头琴的共鸣腔,其本身也是结构的组成部分,三个大的“空腔”顶起了弧形的屋面,形成了报告厅和展厅。


通辽马头琴博物馆内部“空腔”设计


二、空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道德经》

其实古人早有训诫,说建筑对于人来说,具有使用价值的不是围成或组成空间的实体的壳,而是空间的本身,所以“空”本身就是“形”,以无胜有,有时往往“空”的意境比“实”更深远。


抗美援朝纪念馆


这是我们最近刚刚完成的一个拆除老建筑、新建纪念馆的投标项目。基地位于丹东市内一座小山丘上,山丘是城市的公园,原本有纪念碑和纪念馆,为了扩建,将纪念馆拆除,保留纪念碑,重新整合纪念公园。作为城市标志物的纪念碑,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抗美援朝”历史事件的物质表达,更是市民的精神象征,它所反映的不是“战胜”,不是“伟大”,更不是战争的残酷,而是一次融入城市历史的事件讲述。任何建筑在这里恐怕都是多余的,因此新建筑应该融入环境和场所当中,公园中除了纪念碑,看到的应该是空旷的场地,战时的掩体,人物有当时的战士(雕塑),也有今天的游人。

抗美援朝纪念馆区位图


我们做了非常细致的竖向设计和总图规划,里面主要体现了两种设计手法,其一就是尊重现存建筑:一个是纪念碑,另一个是全景画馆,在尊重保留的基础上力求新建建筑与旧有建筑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其二,延续了城市的北轴线,延长后的北轴线在基地缓坡的位置形成了大量可供人流集散的停车场,变成它的一个主入口,将人流吸引过来。

纪念馆总平面图

纪念馆基地鸟瞰模型


新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采用一种贴合地形的做法,以此来解决空间狭小的问题。纪念馆的屋顶随地形缓缓上升,将纪念广场扩大。室外展场被修建成一个人工跑道的形制,用来陈列飞机和大炮。场地与环境景观的融合、关键节点的设计都考虑到其历史性及纪念性而融入了很多带有战争体验的特征。

战争轴线效果图

总体效果图


场地南侧相对陡峭,游人顺山势登台阶逐级向上,仰望雄伟的纪念碑,登上去之后视野豁然开朗,看到开阔的纪念广场,通过不同高差组成广场的景观特征,这种高陡与深远的转折关系令人更容易进入场地被赋予的精神境界当中。从纪念馆建筑的屋顶上还可以登高远眺鸭绿江的断桥,让人充分感受历史的沧桑。


纪念馆场地设计效果图


纪念馆剖面图


三、 导

由地形、地势引导而形成建筑体型,形随山就势。


华山游客中心


项目用地处于华阴市的主要轴线——迎宾大道的南侧尽端,背靠华山,且与北侧的西岳庙遥相呼应。按传统设计思路,建筑应当位于主轴线之上,然而建筑的体量再高也高不过山,华山的山景才是整个景区的主角。

华山游客中心区位图


因此我们将建筑的造型沿主轴线分立两侧,将华山主峰作为城市景观的对景,而建筑恰恰呈现出一种隐去并导向景观的关系,两个单体建筑的中间用一个平缓的、逐渐升起的平台作为连接,将游人的视线经由景观轴线的延伸顺势引导向远处高耸的山峰。

华山游客中心剖面图


建筑前方形成一个小的城市广场,底下是华山博物馆,上面的层层平台依地势变化逐步而上,建筑的整体高度比周边的树梢还要低,呈现一种谦逊委婉的优美姿态。


华山游客中心实景(摄影:张广源、王成刚)


四、变

建筑与场地相互作用,融于环境,改善环境,强化场所的人文气质,以建筑空间改变和强化场所感。


1. 玉树州行政中心


玉树州行政中心是我们做的一个玉树的援建项目,玉树城以“神山圣水”的特殊环境,昭示着其特有的场域气质,依山面水的场地环境结合藏式建筑特有的院落空间,依山展开,形成极具特色的场所精神。

“神山圣水”玉树城


藏式建筑的院落空间组合多样、变化无穷,与故宫中轴对称庭院的深邃相比,藏式建筑的院落空间更加追求纵向延伸,且因西藏建筑多依山而建,西藏的院落空间往往有着较为明显的高差变化,猛抬首,无数条变化的肌理沿水平展开;仔细看,院中有院,步移景异,高低变幻,错落有致,整体依托于山势而愈显气势磅礴。

藏式院落叠错


玉树州行政中心需要具备两个特质:一是藏文化中的宗山意象,要有一种权力的象征;二是通过藏式院落表达当代行政建筑在内涵上的亲民。玉树州行政中心包括两部分,一个是玉树州委大楼,另一个是玉树州政府大楼。


玉树州委大楼更多体现的是政治层面的领导概念,而玉树州政府大楼则着重体现它的市政性,当地老百姓可以在里面办理各种各样的事务,享受政府提供的一站式服务。因此设计上我们就希望把它能够做得更加亲民,结合场地自身所具有的高差条件,通过各种院落的营造,达到现代功能与传统藏式建筑的融合。

玉树州行政中心州政府楼(摄影 姚力)


相较于州政府大楼,玉树州委大楼前的院落尺度则较大。错落有致的大小院落、形制特别的环廊和水池的结合,形成了具有当地藏式特征的、和地势密切结合的这样一种建筑与场地的对话关系。


玉树州行政中心实景(摄影 姚力)


院子当中保留下来的珍贵树木成为了景观组成中美妙的点缀,由此可见,为了保留而使建筑所做的退让是非常有必要的,院落的形成和这些树其实紧密相关,远远看去,白墙映衬下树影婆娑,场所精神达到一种自然的平衡。

树木与院落(摄影 姚力)


建筑的顶部造型规避了传统的厚重金顶,而是选择了金属细巧的简单造型,顶部做了一点金色的纹样,与远处的结古寺遥相呼应,谦和淡然。

建筑顶部装饰(摄影 姚力)


2.渭南文化艺术中心

渭南文化艺术中心实景(摄影 姚力)


渭南文化艺术中心由一座大剧院、一座戏剧院和一座电影院所组成。在平淡无奇的场地内,以非对称布局方式,弱化主轴线的呆板,活跃建筑的群感,三幢建筑各成方向,相互对话,共同营造文化的场所感。


三座建筑的外墙材料分别采用关中传统的青砖、石材和玻璃幕墙,表面做了凸凹的变化,材质的鲜明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冲突,传统和时代性提升了建筑的场所感。立面上的斜线关系实际上是和中间的大绿地有所呼应,由墙面延伸下来和地面融合,与绿地景观形成一种逻辑和肌理关系。建筑的场地规整,通过不规则的地景和水池设计,活化了场地的灵性。

渭南文化艺术中心立面细部(摄影 姚力)


结语

用赖特的一句话作为结语:“建筑师应与自然一样去创造,一切概念意味着与基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最终取得自然的结果而并非是任意武断的固定僵死形式。”


作者简介:


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国家设计大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咨询师。代表项目:中国美术馆改造工程、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游泳跳水馆、2008年奥运会国家射击馆、飞碟靶场和柔道跆拳道馆、华山游客中心、北川抗震纪念园幸福园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3号楼及网球馆工程、中国国际博览中心等。


(本文系作者在“首届建筑与场地一体化论坛”的主题报告,已刊载于《建筑技艺》2015年2期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师理论】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园景观设计解读(上)
香山革命纪念馆建筑设计全解析
北川红军长征纪念馆:百里峡谷百里情 长征精神永传唱
飞过海峡那边看看【台北行】
走遍中国238-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2018.7.2)
台北天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