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印文与印风(十五)(图文)
来源:《中国书画报》     文章作者:薛元明

    赵之谦是心高气傲之人,自认为“天七人三”,立志“为六百年印家立一门户”。这并非故作高言,从其全部作品来看,赵绝非吉大才疏之辈。赵之谦有很多自负的资本,行草书学何绍基,篆隶书学邓石如,皆能自出机抒,化为自家血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近代艺术史上有着杰出贡献的巨匠,最初的志向却是期望通过做官来飞黄腾达,最终天命不可违,只能将个人全部精力转到书画印创作上来。

    赵之谦在篆刻方面唯一的遗憾就是封刀过早。把清代印人约印谱放在一起对比就非常明显,唯独赵之谦只有薄薄的一册。吴让之勤奋,吴昌硕高寿,一生作品颇丰。但赵之谦对篆刻史的贡献是巨大的。赵之谦堪称“印外求印”的典范与集大成者,使用的文字有钱币、碑刻、诏版等数十种之多。而且在“印外求印”的过程中,赵之谦绝不只是简单地拿来套用,而是在再现固有形态的同时,将原字的神髓有机地融汇到具体作品之中。他极力提倡“笔意”,看到的是笔墨而不是刀石,并且将边栏作为印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尽心经营,不再是简单的一个边框,通过残破来追求神完气足的艺术效果,其意往往妙不可言。赵之谦之前的印人是无意而残,唯独他提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对后来的吴昌硕影响巨大。再者,赵之谦在边款中首先运用阳文魏书,另辟蹊径,同时将汉画等引入边款,更加丰富。最重要约是,赵之谦在边款中留下了很多印论,既是探讨其艺术思想的来源,也在个人篆刻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所以,像赵之谦这样的才能称得上是诗书画印融会贯通的全才,在诸多方面都具有开创性,影响至今不衰。

    黄士陵学赵之谦、学吴让之、学邓石如,最终能另开畦珍。李尹桑祈言堪称至论:“悲庵之学在贞石,黔山之学在吉金;悲庵之功在秦汉以下,黔山之功在三代之上。”在对黄产生影响的人物当中,赵之谦最深,不仅仅是直接取法印章,更育言美理念的对接。赵之谦因为封刀早,黄士陵因为去世早,二人的印风皆没有臻于极致,具有多元的开放性,带来多重启示。

    黄士陵和吴昌硕显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趣味。说到本质,吴昌硕是模拟汉印现在的自然面目,斑驳风化。回归天然;黄士陵则追求汉印的原来面目,对那些因为年深月久而造成的风化剥蚀因素视而不见,看到的是另外一种美。不独于此,两人在成功方式上也大有区别。吴昌硕从安吉来到上海,后来坐上了西泠印社社长的位置,故而生前即扬名立万,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黄士陵从黔县一路流浪,到达广东,对南粤影响甚巨,死后影响逐步扩大,声誉日隆,名满天下,效法者不可胜数。由此可见,印人可以选择不同的成功方式,但不管如何,一定是要适合自己的。

    黄士陵的印风以光洁工稳见长,但学者之病普遍存在,没有很好地理解黄士陵印章的玄机神髓。黄士陵印章之妙在于直中有曲、平中见奇、拙中藏巧、方中有圆,虽有小巧但不做作,极方之中突然有圆笔而不显突兀。一旦直过则无味,面目全非,因为平正并非板滞,而是大味必淡。

    赵之谦身体力行“印外求印”,将钱币、瓦当等引入印面。在实践上,黄士陵涉猎得更加广泛,有大批经典之作。入印文字尝试如摩崖、诏版,皆能融会贯通,出自二人之手不觉芜杂纷乱。这当中,黄的金文入印贡献尤大,对后世有开山凿石、筚路蓝缕之功。在他之前的印人偶有尝试,多半依据小篆体式安排,四平八稳,神采全失。黄士陵洞察了金文的规律,依据自然体式安排入印,自然为上,虽然印面布局跌宕,疏密对比强烈,和对汉印一路继承的差异很大,但实质上仍是统一的。一是在个人审美基础上的统一,二是气息上的统一,儒雅明净,一尘不染。气息统一是最高的统一。不管何种文字、何种样式,都能立足自身的审美标准,进行改造化合。

    黄士陵的篆书初始受吴大澂影响,因为才气比吴高得多,格调也就更高。字形中少有笔画伸出,以短笔画取胜,气息绵密悠远,笔画光洁饱满,柔中见刚,富有清雅的书卷气,但细细品咂,又有绵绵不绝的金石味,令人感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陈师曾篆刻取法与特色分析,方圆之间,韵味醇厚,恰到好处
黄士陵的篆刻艺术及其流派
篆刻刀法入门:学古人气息,从光洁学起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