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告白患者:不改掉这几种行为,疾病只会迈向更深的深渊

01

难易之辨

大家好,我是问止中医崔祥瑞。我在医师培训会上跟大家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患者,你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容易康复?什么样的患者,你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治疗很难有效果?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话题与大家讨论,是因为我个人有了一些经验性的观察,而且观察得往往很准。尽管我不在临床一线,但从事中医行业这么久,我接触的患者实在不少。恍惚从某一天起,我突然发现自己有了一种“超能力”——接触患者不多久,我就能冥冥中感觉出这位患者的治疗效果是比较不错的,还是很难有效的。

有人说了,这得看得的是什么病。此话不差,但我更想说的是:哪怕是重病绝症如肝癌,依然有些患者在治疗下很容易见到较佳的效果;哪怕是常见病如乳腺增生,有些患者久久治疗却见不到起色。

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差异?

02
治病不是医师单方面的工作

治病不是医师单方面的工作。

但是很多患者对此有误解,认为我花了钱了,那么治病就是医师单方面的事。这可就错了。

毫无疑问,医师和患者本就是处于同一战壕的战友,本就是应当彼此扶持的战友。医者全力救治,患者全心配合,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携手对抗共同的敌人——疾病。

有不少患者,跟自己的主诊医师配合紧密,双方共同抗“敌”。也有部分患者,却像是站在了医师的对立面,给治病造成了一些困扰。

抱怨医师没有秒回你的消息,却不知道他们此时正在辛苦的接诊其他的病患;

抱怨医师不够关心你,却不想想一位医师面对的是多少名患者;

抱怨都吃了好几天药了怎么还不好,却不想想自己的病是多少年的顽疾……

诸如此类的问题,数不胜数。医师的确肩负着治病的重任,但他首先是和患者一样平等的人,应该得到患者的基本尊重。

03
医者“行规”

其实从古至今,医师这个行业,都有一些“行规”帮助医者找到能坚守同一个战壕的患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有记载:“病有六不治:骄怒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除了扁鹊的“六不治”观点,汉代的郭玉还提出了诊病“四难”。

郭玉奉命为宫里的贵人治病,但疗效不佳,遭到了皇帝的愤怒问责,郭玉说医家治疗有“四难”:

  • 一是病人固执,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医师;

  • 二是“将身不谨”,病人对待自己非常不认真,要钱不要命;

  • 三是病人身体非常虚弱,不能用药;

  • 四是病人好逸恶劳,对于医师提出的要求无法遵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不遵医嘱。

《寿世保元》的作者龚廷贤提出了“医家十要”和“病家十要”。

医家十要是:“存仁心,通儒道,精脉理,识病原,知运气,明经络,识药性,会炮制,莫妒忌,勿重利”。

病家十要是:“择名医,肯服药,宜早治,绝空房,戒恼怒,息妄想,节饮食,慎起居,莫信邪,勿惜费”。

医患关系是复杂的和多层次的。我们时常自省自勉,身为医者自己有哪些不足或偏颇,责令自己定要做出改善。但治病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医者与患者,必当齐心协力才能有好的结果。

于是,在此我们列出几种常见的行为,患者可与自身对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由此才能更好地与医师联手一起对抗疾病,避免背道而驰,影响自身的看诊和疗效。

1. 希望医师秒回信息,全天候随叫随到

时不时有患者投诉:我给医师发消息都半个小时了还没回复!我非常愤怒!投诉!

对此,我们只能说:半个小时没回复,这是很正常的。

医师白天的时间都是给患者看诊的,医师往往用自己私人的时间回复患者信息。一天都在看诊的医师没有办法半小时内回复你的消息。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我当前的患者,你也不希望我一边给你看诊,一边回复别人的消息吧?

更有一些患者,希望医师随叫随到,24小时待命。半夜凌晨给医师打夺命连环call,打不通电话还要一直打。医师早上一开机,看到几十条微信语音“未接通”,一下就慌了,立马回电询问,才得知是患者昨晚失眠、情绪不稳,希望有人聊天。

换位思考,你希望这样的行为发生在你自己身上吗?

医师是人,不是机器,一样需要休息,平日里加班如同家常便饭,专业知识和看诊的思考也需要时间充实完善。

还记得刚才文首提出的问题吗?我是怎么感受到哪些患者容易治疗、哪些患者很难有疗效的?其中一个方式就是感受患者的情绪——他是安定的还是焦躁的?他是积极的还是消沉的?

你的情绪,往往是你身体底层健康状态的反应。

中医讲,七情致病。情志是健康的重要因素。放任你的情绪肆虐,就是放任你的情绪在伤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请患者与医师沟通的时候,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等待,多一些体谅。当你有了耐心和体谅,你的情绪便是稳定的,这其实是在帮助你自己更快得恢复健康。

2. 一边看病,一边怀疑、犹豫、质疑

相信是一种治愈的力量。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因为看见,所以坚持。

有的患者心中充满了不信任,看诊后也不放心,整天生活在焦虑、恐惧、怀疑之中。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之下,失眠、食欲不振、呼吸急促、抑郁、兴趣丧失等情况,整日伴随着他们。

因为怀疑,身体出现一些好的迹象,却往往被忽视,而出现了一点不好的反应则引发惊天动地的反复质疑。

问止没有“不信者不治”那么严苛的标准,但是对于心存怀疑的患者,我们希望你既然选择看诊,那就努力相信我们的力量。

信任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贯穿在看病的始终。

信任是医者与患者之间的纽带,双方会越聚越近,力量越强;质疑是一种毒念,把疗效扼杀在萌芽。唯有在积极心态的影响之下,病情才会更快痊愈。

那么,我又是怎么感受到哪些患者容易治疗、哪些患者很难有疗效的?另一个方式就是感受患者的信任——他带着相信还是带着质疑而来——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治疗旅程是否顺利。

3. 心急如焚,迫切要求承诺疗效

“我已经在这里看了三次了,怎么没有任何改变?我再给你一周时间,再不好我就要去投诉你!”

如果靠逼迫和威胁就能带来疗效的话,那么就不需要有医学院校了。

我们专注的领域是中医治重症疑难病,很经常面对西医宣布不治、大部分中医拒绝接诊的患者,我们仍旧选择冒着风险接诊,在我们被讹诈与能给患者带来哪怕一丝改善之间,我们冒着风险选择后者。

治重症疑难病,最需要的就是时间。面对残破的身体,我们首要的就是尽可能维护患者的阳气、胃气,先保命而后缓图治疗。而这个过程需要很多时间。

治病有一套严格的规范,先治什么、再治什么,步履稳定、严丝合缝,方能起效。有时候面对危急重症,一步走错可就没有第二次的机会了。

可惜不少患者不知道这个道理。只一味地放任自己的焦虑去逼迫医师,还以为这样的逼迫和威胁能给自己带来更好的结果。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被逼迫和被威胁的医师,你会看病看得更好吗?

如果医师真的被你焦急的情绪引导,乱了方寸,错用了药或过用了猛药,遭央的岂不恰恰就是患者你自己?

医学届的一大悲哀就是——西医杀人无过,中医救人无功。面对西医手术放化疗的一堆后果,哪怕奄奄一息,患者也不会说西医半句。换到了中医,几天不见效就暴跳如雷。何况,绝大多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已经有好转的迹象,正需要“效不更方”坚持巩固,这个时间自己发脾气不治了,损失在谁?

医学和疾病,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此消彼长,有方法就有疾病、有疾病就有方法。人是一个整体,无论哪里出了问题,影响都会波及各个系统,所以学医也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

如果患者期待的中医是:7天治好,永不复发。那可能只有在电线杆的小广告上看一看了。

我们不做虚假的承诺,但我们是发自内心为每一个患者着想。

那么,我又是怎么感受到哪些患者容易治疗、哪些患者很难有疗效的?其中又一个方式就是感受患者的精神状态——心平气和者好治,焦躁急迫者难治。

4. 反馈不实信息,试图倒逼医师

有些患者可能会想:这药吃着还行,效果可以,但是我如果跟医师说效果不行,他会不会给我更多关注、开出更好的药?

这种试图倒逼医师的心态,实际上会害了你自己。

患者提供正确的反馈,医师才能根据你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有效,最佳方案是“效不更方”,不能轻易改变处方;如无效,则还需要找原因,也可能是“病重药轻”需要继续原方服用,也可能随症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反馈,找不到你的病症问题所在,会让医者非常困惑,也难以对症下药。

每一次做出医疗决策,我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如果治疗明明有效,患者却反馈错误的信号,这很可能会误导医师放弃正确的道路,转而在错误信息的指引下寻求其他方案,反而会越治越差。

真实的沟通本身就具备治疗作用。真实的沟通本身就是一剂治愈良方。

5. 热心的中间人,摆弄的两头都难受

我们常常会遇到经人介绍来看诊的患者。但有时候中间人过于热心,常常会好心办了坏事。

比如在看诊的时候,中间人一定要参与其中,不让医师直接面对患者,而是由中间人转述患者的情况。

这种情况之下,中间人往往带有主观意识,把他自己所认为的患者的情况传递给医师,而这些信息往往并不是患者自己的客观信息。

更有甚者,中间人是中医爱好者,还喜欢参与诊疗,上来就说:我这亲戚应该是阳明蓄血证……我这朋友可能有大肠湿热……大夫你看他是不是风寒湿痹,你给他开倪师说的乌头桂枝汤吧。

我们非常理解你介绍亲友来问诊并希望他们尽快好起来的心情。但是自己硬要夹在医师和患者中间的这种行为,常常会误导医师,又害了患者

讲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一次,一位中间人跟客服反馈,她介绍来看诊的朋友毫无效果,她自己花费了好大力气劝说她朋友来看诊,结果治疗效果不佳,她自己很没面子,无法交待。责令我们做出改善。

我们立马做了案例研讨,研讨完之后感到很困惑,因为方剂和症状完全对应,我们实在想不到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处方了。我们想要联系患者本人了解情况,但无法联系到,因为每次看诊都是中间人转述。

最后,我们灵光一闪,根据发药的快递地址,联系到了跟患者居住在一起的家属,家属把电话拿给患者,我们一对话一沟通才得知,患者本人对疗效很满意,日有改善。于是我们不得不非常严肃地要求:除非是失去沟通能力的患者,否则看诊时医师必须要能够跟患者直接沟通,绝不允许他人从中转述。结果中间人还是硬来了一个“三方看诊”,每次看诊都是患者、中间人、医师拉群,一起看诊。

但好在“三方看诊”我们也能直接跟患者聊上,很快我们就摸清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因为中间人劝说的这位患者来诊,所以中间人很担心效果不好,她自己会失了面子,于是故意跟我们反馈说疗效不好,希望更多的医师参与会诊。

有效的治疗方案,却被误导成无效,这种行为是大忌。可能在误导之下,反而错过了正确的治疗方案,这就是得不偿失了。

6. 不遵医嘱,自己很有“主见”

“我感觉我的肺有问题,我要去自己抓点中药。”

“你也不咳嗽也不喘,为什么要吃药呢?”

“我这几天身上老长疙瘩,中医说肺主皮毛嘛,肯定是肺有问题。”

有一些中医爱好者,可能根据一两句中医理论,再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断,就开始给自己诊断用药了。

比如上述的患者,因为身上起疙瘩就判定肺有问题,这肯定是不严谨的。病症的原因有很多,具体的原因需要具体判定,不能因为一句“肺主皮毛”就断章取义。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通常这种患者的参与感还非常高,很喜欢指导医师用药。这让我们很无奈。

比如开了方之后,患者希望我们按他的意思加这味药、减那味药。我们肯定不会随意更改方子,但是患者不死心,收到药后自己把这个药挑出来、那个药加进去,自行加减,喝完效果不好又掉过头来责怪甚至抹黑我们医师。

也有患者,明明是一副药一煎,却要按自己的意思一副药两煎。二煎的药清汤寡水,效果大打折扣不说,原本7天的治疗周期被拖到了14天,可能会使病情更为复杂。

04
写在最后

我们希望问止医师和患者间的关系是亲密的,也是有人情味的。只有增进医师、患者的相互信任和共同理解,才能更好地携手对抗疾病。

很多时候,治疗许久不见效的患者,本身带有情绪上的病根。你的情绪、脾气、戾气,也许就是你今天的病因。这种情况下,我们治的不仅仅是你的病,更是你的情绪。

“治”疗疾病,“话”疗人心。

治病从来不是医师一个人的事。尤其是调理情绪,不管医师如何“话”疗,更多的是需要患者听得进、做得到,与医师配合到位。

当你放任自己的戾气去伤害自己、伤害医师的时候,疾病就掺杂了太多难以驾驭的因素——惊慌、质疑、抱怨……这些情绪都是插入五脏六腑的尖刀,伤人伤己。

医疗从来不是医师一个人的事情,但我们问止也绝不会让患者自己一个人扛下所有负担。我希望的问止能是医疗这一面最强有力的保障。我们愿意成为患者的基石、后盾和底气,托举起康复的希望。我们更期待患者拥有平和的心境、坚实的信任、充足的耐心。我们与你,一起抗病,迈向阳光。

· · ·  全文完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秘扁桃体秘方,治一个好一个
中医看诊时的有效沟通or无效沟通,你是哪一种?
名老中医之路之(41 )裘笑梅
心衰,心源性休克
药王脉学-陈建元,文摘(七)
麻黄能够治疗脑中风吗?李可与胡希恕的世纪之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