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刊]你们才是“草根诗人”!

       对不起,你们才是“草根诗人”!

                                   文/ 鹰之


  草根这个词不知道哪只鹦鹉移植到诗歌界的,这种移植与其说是指鹿为马,倒不如说是“指龙为蚤”更贴切,因为,中国本就是个“好诗在民间”的国度,如此提法,似乎写得好的都是非专业化草根,写的不好的都成了专业化权威。诗歌毕竟和街头玩杂耍卖大力丸的不同,本就是一个“第二职业”(在中国,难道你也能像谷川俊太郎那样靠稿费养活自己吗?),没有专业非专业之分。你可说杂技团的xxx是专业演员,在民间街头演出的xxx是草根演员,但是诗歌也能这么提吗?你能说乾隆是专业诗人,柳永是草根诗人?李白是专业诗人,杜甫是草根诗人?李白当了两天半翰林学士被赐金放还,就由专业诗人变成草根诗人吗?诗人难道还能和官员一样,划分行政级别吗?但中国的这帮文学博士、教授都喜欢这么提,俨然他们把自己当成了中国法定的专业诗人,不当官、不当编辑、没有职称的写作者,被他们想当然地当成了草根诗人。

  什么是草根?这个外来语本来就带有政治色彩,泛指与政府组织相对应的非政府组织,落脚点在“组织”上,或者说一种相对应精英文化的“副文化”,具体到文学艺术层面,一般是以曲艺、杂耍、相声、小品、笑话等说唱、表演艺术为主体,因为他们毕竟有靠这个吃饭的专业团队作对比,与无法职业化的诗歌本就关系不大,因为诗歌写作是一种个体行为,不需要“组织完成”,这种张冠李戴实在太无厘头了。“诗歌学会”本就是地地道道的民间组织,之所以有人把其误当作“官方”,主要多年被一帮子盘根错节的关系户把持着罢了,诗人就是诗人,不能被自身的第一职业所取代,这种人为划分诗人等级的做法,对那些不当官、不当编辑、不是文学博士的诗人是不公平的。

  

  如果草根是指诗歌的“专业强度”,我想把这个词还给你们!

  

  如果“草根”指的是“专业强度”,暗示草本与木本植物的区别,那么,这些写学术八股的博士、教授、编辑、诗官未必就比民间诗人更专业,其专业性未必能经得起历史检验,因为诗歌是靠百分之七十情商,百分之三十智商完成的艺术品,和那些单纯靠智商完成的娱乐性项目本就不可同日而语,而教授博士所欠缺的正是情商。在国内这些“学术论文”可依仗地方保护主义的“保护”,俨然以一派专业人士自居,一旦到了国外,就会成为“中国特色的土特产”,地地道道草根,即便国内,除了你们他们管辖的那一小块阵地,发在网上被认可的也寥寥。

  

  说你们这些所谓“专业人士”利用手中话语权拖了中国诗坛的后腿,你们肯定不服气,那就举几个例子:

  海子在卧轨之前,诗歌远比你们这帮书袋写得更先锋更出色,但是你们这些掌握诗歌发表权的家伙谁也不给他发表,等他死了,有一万个新海子比老海子更先锋更出色时候,你们却把他比作了杰出、优秀、伟大,你们不是诗盲是什么?

  

  二十几年前的伊沙写的那个“老三篇”,比你们翻来覆去赞扬的那些老乡土体写得是更鲜活、生动一些,你们却整天骂人家,现在网上能有一万诗人比他强100倍的时候,你们把它弄进了文学史,教科书,还成了名篇,说你们是诗盲,冤枉你们了吗?

  

  不服气吗?那就说点具体的,你们知道啥叫意象吗?知道啥叫“伪叙述”吗?知道啥叫隐喻啥叫“没来由的AB”吗?知道啥叫张力,知道啥叫所指、能指吗?没错,你们能在词典上找到定义,但到了实践运用中你们就会变成诗盲!在这篇里面你管“所指”叫“能指”,在另一篇,同样内容可能“能指”就被你们叫成“所指”,但两个相反的东西都被你们以“正确”发表。你想写张力,选取的却是最没张力的例子,好像在反讽。你们在讲修辞格的隐喻,选取的却是不是修辞格里面的隐喻,反而是一首叙事诗背后能指的隐喻,语法的隐喻和作为能指的隐喻是一回事吗?你见过一首一点能指没有的诗吗?那于坚拒绝隐喻不就成了“拒绝诗”?你们说口语诗有罪,却一个例句也不敢举,没有论据的论文还发表还获奖,你们真是有权啊,有权到了“不懂”也可当做资本炫耀的程度!你们不也是余秀华吗?你们能把脑瘫当成一顶王冠戴在头上。

  不服气是吧?那就随便给你们举几个更具体的例子:

  

  一只打翻的酒盅

  石路在月光下浮动

  青草压倒的地方

  遗落一枝映山红

  桉树林旋转起来

  繁星拼成万花筒

  生锈的铁锚上

  眼睛倒映晕眩的天空

  

  这里的一切都不是生活的现实形象,而在回忆的幻觉中涌现的各种各样的意象。正是这些表面上并不关联的意象的组合和迭印,造成了一种若即若离、半明半昧的朦胧气氛,从而折射了诗人回顾往事时那种深沉而繁复的情绪。它没有抒写往事的具体内容,但为读者提供了充分再创造的想象空间。这就是意象诗的艺术魅力。(苗雨时《论诗歌的意象》)

  

  人家舒婷标题都告诉你了,这是在叙事,叙的是两三件往事,这个苗先生非说人家舒婷在撒谎,说人家不是叙事是不相干意象,难道人家不想挣稿费,跳跃下都不行吗?把省略掉的言辞补上你们再看:

  (昨夜,我和a喝酒,喝多了,我们俩面前都有)

  一只打翻的酒盅

  (我们摇摇晃晃走了出去,仿佛感到)

  石路在月光下浮动

  (你看到前面了吗)

  青草压倒的地方

  遗落一枝映山红

  (那是他插在俺头上的,那天我们在树林初吻,仿佛感到)

  桉树林旋转起来

  繁星拼成万花筒

  (后来,我们上了一艘旧船,并排躺在)

  生锈的铁锚上

  眼睛倒映出晕眩的天空

  

  再找一个:

  比方说,我在《松鼠》一诗中写松鼠“每天早上,它们把好天气一粒接一粒地/从树上搬到地下,傍晚时分,则把/整个小镇的安静掰碎了,叼回树上”,他不太能够理解“小镇的安静”何以能够被松鼠“掰碎”,所以很认真地在“掰碎”一词后面加了个标注“为何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并在这一段的草译本(Everymorning,theydthegoodweathertake,grainbygrain/fromthetreestotheearthbelow.Intheevening,/withtheirpaws,theydthetranquilityofthetownbreak,andteethitupthetrees.)中做了不确定的标注。当然,有些理解障碍还是由译者本人的意识形态(宗教、世界观等等)强行造成的,比如我的《蝗虫》一诗中有“烈日中似有一只/化名为上帝的巨大的秋老虎/在我的头顶不住地咆哮”这一句,沉默Willy对“化名为上帝”这一表达略感不满,在原文中他加注道:“为何要化此名?”,而在译本中,他用了小写的、复数化的gods(多神教中的神祗),拒不使用大写的God。(摘自胡续东《我是如何被翻译的》——以爱荷华大学“翻译工作坊”的经历为例)

  知道啥叫伪叙述吗?“每天早上,它们把好天气一粒接一粒地/从树上搬到地下”,这就叫伪叙述!现实的松鼠,虚拟的“好天气”,不是物的东西也能拿来当“转喻”?只可惜,这种让“物”和“无”结婚的外行话,你们可能还要20年的时间才能明白,可悲的,你们还教坏了一帮子写诗刚要入门的莘莘学子,他们又需要多少年,才能摆脱你们的误导?“化名为上帝的”这个“化名”在此就是“没来由的AB”,一个国外的学翻译学徒工都看明白了,你们这些“专业操盘手”就是不懂,更要命的,他提出来的那句话意思你都听不懂,亲们,你们还在诗歌的草履虫时代吗?

  这样的文章,我在你们博士、教授的光荣册里随便一翻,便可找出一千篇,外行率几乎百分之九十九,为了博友看多了烦,还是不举了吧。

  

  如果草根是指被阉割,我想把这个词还给你们。

  如果“草根”就是草或者草本植物近亲——被阉割过的木本植物,让它有了草的特性,那这种“公园盆景”的称谓送给你们最合适。三十年前的“歌德体”,是你们整出来的,三十年后的婆婆妈妈生活化又是你们承包的,那些生殖器下流作品,也是被你们夸大的,因为你们批评才得以有了发表机会。你们的喉结和阳具都被阉割掉了,你们才是一种永远也不能勃起的盆景植物,又怎么能原始森林里的参天大树相比?

  

  凭什么把在官方刊物发表过的诗就视作正宗、专业化?在网络、民刊发表就是非专业、草根化?由于种种原因,真正先锋深刻的杰出作品大部分都是若干年后被认可的(比如陶渊明、杜甫,波德莱尔,史蒂文斯),所谓“编辑”就是编辑掉最好的、最差的,留下中间的,“中间的”怎么能等同于“专业化”呢?海子时代无网络可逃,所以逃向了天堂,现在比“中间的”更优秀的逃向了网络,还妄图以“草根”“非专业化”来打压他们,你们这种贬损相当于太监嘲笑正常人比你们多了点什么似的。

  难道你们所谈的“专业化”凭借依据就是一个编辑大人的个人眼光吗?“一个”?当然是一个!类似人民文学、十月等刊物,一个刊物不就一个类口语编辑吗,你这不是把他们上升到姜子牙高度了吗?难道民间诗刊一个团队的力量赶不上他们一个?这种以行政级别来划分诗歌高低贵贱的做法是不是太草履虫了?!这倒让我想起一个关于编辑的“魔鬼词典”,所谓编辑,就是自己写不出好东西,却不给比他们写得好的发表机会的人,用在这还真合适。这些年他们竟发表些婆婆妈妈生活化的心情文字,似乎就是编辑大人个人风格的普及化,很多半路出家的中年妇人,连最起码的分行意识都没有,但这些分行随笔在他们那都成了座上宾、先锋、名人。把举着手术刀专门施行“割礼”的家伙比作专业、权威是不是很反讽?把他们阉割过的不阴不阳叫作永远也不能跨出国门的“草根”,难道不很恰如其分吗?


  如果“草根”就是圈子化,你们就是草根!

  “草根”这个词似乎还有个抱团取暖、相濡以沫的意思,但现在这个意思已经转移了,随着网络、微信的普及,网络已进入实质性自由写作阶段,根本用不着像论坛时代那样靠拉帮结派来抬高自己了。但是,抱团取暖,相濡以沫的这种行为艺术并未结束,反而转移到了你们这些博士、教授的小圈子中,一到年终总结,你们就像乱点鸳鸯谱一样,把你们的关系户从头到尾数点一遍,似乎一整个国家就你们几个在写作,文学史就你们哥们几个写成的,中国诗坛的天空就你们哥几个撑着,这不是“草根化”抱团取暖是什么?

  好吧,就以你们口中最红的俩明星雷平阳和余秀华为例说几句吧,雷的写作本质还在比较原始的浪漫主义个人崇拜时期,什么叫“个人崇拜”?就是在作品里面通篇都是我怎么样怎么样的个人表白,好像自己是个公众人物,甚至是明星是上帝代言人。这种原始的写作意识已经被艾略特的客观化写作淘汰快一百年了,但你们还蒙在鼓里,还把这种“小米加步枪”当原子弹,这不就是坐井观天的土包子写作吗?他与这时代的“文学公共财富积累”有一丝一毫的关系吗?那是一种适合发表、获奖推而广之的写作吗?

至于这个余秀华,本身就是这些公共媒体捧红的,是那些狗仔队记者采访红的,是你们这些砖家叫兽评论红的,与你们口中的“草根诗人”有鸡毛关系?你们去她博客看过吗?你们见到几个会写诗的去她那取经?那些本就是些未到三流的心情文字,心情文字又怎么可能在诗人中红呢?难道靠“睡你”、“狗日的”等名句流传吗?随便在网上找俩无名诗人的博客,供你们几个草根博士、专家辨别吧:


下是李明月诗画几篇博文,看看多少诗人在点击喜欢、转载、收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是沈彩初博客三个截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是余秀华博客三个截图:


     

 


  综上所述,你们这些博士、教授、诗官、生活化、口语化写作的编辑,才是这个时代的“离离山上苗”,你们才是小土丘上的“草根”,而民间的安静些作者才是这个时代的“郁郁涧底松”,是深深扎入黄泉的“虬龙根“。这么些年了,你们“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是该把“草根”这个词还给你们了!


                         鹰之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67733586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诗歌中“意象”的涵义 回复关注者
《古诗鉴赏十大规律》
诗魔洛夫及其“天涯美学”
【诗艺国际】草根吟叟 | 天涯共度悲欢事,总觉开门愧古人(诗六首)
五种方法,教你如何体会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第1节鉴赏形象板块(考题)精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