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整理的太好了!子宫形态异常及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快收!

来源:即时超声

编辑:小超

超声是评估子宫形态学特征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二维超声沿长轴纵切子宫,从左到右扫查可显示子宫所有纵切面。横轴从宫底至宫颈,从上向下扫查时,呈现为不同环形肌层图像。将同一方向的无数个切面图在脑海中连贯起来,即可对子宫形态作出初步评估。 


01


【检查方法】

1.经腹部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检查

2.经腹部超声检查前应饮水500~800ml,使膀胱适度充盈(以能显示子宫底部为标准)。

3.患者取平卧位。一般采用凸阵探头(频率3.0~5.0MHz)。于下腹部行纵向、横向和多种角度的扫查。


02


①纵切面检查,以清楚显示宫腔线和宫颈管线相为标准纵切面。测量子宫的长径(子宫底外缘至子宫颈内口)及前后径(垂直子宫长径的最大径线)

②横切面检查,从宫底部开始,依次往下为宫底平面、宫角平面。于宫角平面稍下测量子宫横径(相当于双侧圆韧带基部的位置)。

正常生育过的子宫三条径线和为15-18cm,未生育过妇女则为12-15cm。绝经后逐渐缩小。

临床上超声检查成年妇女子宫大小参考值为:

纵径5.0~7.5cm,前后径3.0~4.5cm,横径4.5~6.0cm,宫颈长2.0~3.0cm,前后径约1.5-2.0cm,横径约2.0-3.0cm。青春期宫体与宫颈等长,生育期为2:1,老年期又为1:1。

摘自谢红宁、李丽娟等.妇产科超声诊断学[J].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p21

正常子宫形态


03


正常有排卵女性的月经,是通过卵巢内卵泡生长、成熟、排卵、黄体生成、黄体萎缩的周期性变化,造成子宫内膜的剥脱出血而表现的。子宫内膜是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最重要的靶器官,随着雌激素增加而增厚,又随着雌激素孕激素的撤退而崩解。


04


  • 月经期(第1~6天) :由于月经期内膜脱落,宫腔积血、含有内膜碎屑,在超声上子宫内膜线常常分离,无固定形态。

  • 卵泡早期(第7~10天):此时为月经刚干净时,子宫内膜为增生期起始阶段,是整个周期内最薄的时期。最薄时形成一条强回声线,通常描述为“线性”,厚2~4mm左右,周围有声晕。

  • 卵泡中期(第11~13天):随着卵泡的发育,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子宫内膜逐渐增厚(4~8mm),B超下内膜功能层表现为暗色,宫腔和前后基底层线表现为浅色回声,构成“三线征”,又称“嘴唇样”,我们称之为“A”型内膜。

  • 卵泡晚期和排卵期(第14~15天):此时由于卵泡发育速度增加,雌激素快速升高,内膜增厚,于排卵前1天增长到9~12mm左右。B超下见内膜回声逐日增强,原先的“三线”变得模糊不清,功能层与基底层的界限不明。我们称之为“A-B”或“B”型内膜。

  • 排卵后黄体期(第15~28天):排卵后在黄体分泌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呈分泌期改变,内膜腺腔里充满了分泌的糖原。此期B超下见内膜转变成均匀高回声,宫腔线消失,但轮廓清晰,称之为“C”型。

A,B和C三型分别多见于月经周期中的增生晚期、黄体早期和黄体晚期。

在B超监测排卵过程中,如果卵泡发育和子宫内膜厚度分型出现不协调或形态异常,就提示可能出现问题,会告诉我们很多的信息:

(1)例如内膜提早变成“B-C”型,提示内膜已提前受到孕激素的影响,卵泡可能已经黄素化。

(2)如果接近月经期内膜还是A型,提示本周期可能没有排卵。

(3)如果内膜腔线变得间断而不连续,提示内膜可能有粘连和瘢痕。

(4)如果横切面子宫内膜变成分离的两个截面,提示内膜腔可能存在中隔或双角畸形。

(5)如果子宫内膜腔出现团块样不均质形态,提示可能存在内膜息肉。

(6)如果内膜在一个周期中始终表现为C型且较薄,提示内膜受损严重。


05


子宫发育异常是胚胎发育6-17周泌尿生殖嵴分化障碍,两侧副中肾管在演化过程中,受到某种因素干扰,在演变的不同阶段中发育异常,可形成子宫和阴道畸形,并常合并泌尿系畸形。

常见的畸形有:先天性的无子宫、幼稚子宫、双子宫、双角子宫、纵隔子宫以及处女膜或阴道闭锁等。

异常子宫形态——先天性无子宫

子宫是由两侧副中肾管向中线横行伸延会合而成,如果在中途停止发育不能会合则无子宫形成(完全未发育)。无子宫常合并无阴道, 但可有正常的输卵管和卵巢。

临床表现:无月经

超声表现:充盈的膀胱后方多切面扫查均见不到子宫回声。常因合并无阴道而见不到阴道气线。

治疗:不予处理

异常子宫形态——始基子宫

双侧副中肾管在融合形成子宫后不久就停止发育。表现为子宫小,宫体厚度<1.0cm,多数无子宫内膜回声,双卵巢可见。

治疗:无症状者不予处理;始基子宫有周期性 腹痛或宫腔积血者需手术切除。

异常子宫形态——幼稚子宫

 双侧副中肾管在融合后在子宫发育至正常之前停止发育。子宫轮廓基回声正常,各径线<正常。可见宫腔线,但内膜很薄,宫颈相对较长,宫体与宫颈之比为1:1或2:3。

临床表现:月经稀少、或初潮延迟、常伴痛经。

治疗:主张雌激素加孕激素序贯周期治疗。

超声医学第六版P1175

异常子宫形态——单角子宫与残角子宫

单角子宫:仅一侧副中肾管发育形成单角子宫。

残角子宫:一侧副中肾管发育,另一侧副中肾管中下段发育缺陷,形成残角子宫。

二维超声纵切面上,乍看与正常子宫无差异。但是当连续移行扫查时发现子宫内膜只向一侧宫角延伸。宫旁侧常见一小团与宫体等回声的组织,即残角子宫,且与宫体之间有血流相连。由于残角组织内有无内膜回声关系到后续的处理方案,故此时需仔细检查。

根据残角与单角子宫的解剖上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

I  型:残角子宫有宫腔,并与单角子宫腔相通。

II 型:残角子宫有宫腔,但与单角子宫腔不相通。

III型:实体残角子宫,仅以纤维带相连单角子宫。

临床表现:单角子宫无症状。残角子宫可出现痛经,也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疗:单角子宫不予处理。非孕期残角子宫确诊后应切除。早中孕妊娠应明确诊断,及时切除妊娠的残角子宫。

妇产科超声诊断学-谢红宁P197

异常子宫形态——双子宫

双侧副中肾管未融合,各自发育形成两个子宫和两个宫颈。子宫可伴有阴道纵隔或斜隔。

超声:两个宫体及其内膜腔回声,且双侧基本等大。纵切连续扫查,左右两宫体如两个分开的单角子宫一般,其内膜腔都向各自一侧延续。从宫颈管至宫底水平扫查,两宫体回声均逐渐增大,且相行渐远。

异常子宫形态——双子宫

临床表现:多无自觉症状。可伴有性生活不适、痛经、月经来潮后有阴道少量流血,呈陈旧性且淋漓不尽,或少量脓性分泌物。

治疗:一般不予治疗。当有反复流产,应除外染色体、黄体功能以及免疫等因素后行矫形手术。若有阴道斜隔者手术治疗。

异常子宫形态——弓形子宫

因其在子宫输卵管造影中宫底呈较宽的马鞍形凹陷。过去又称“鞍状子宫”。宫底部发育不良所致。被认为是最轻型的双角子宫。

各文献中的常见定义为:子宫外形基本正常,宫底外形无切迹,宫腔底部内膜呈弧形内凹,内凹深度一般<1 cm,两侧内膜夹角>90°。

临床症状:一般无症状。

治疗:一般不予处理。若出现反复流产时,可行子宫整形术。

异常子宫形态——纵隔子宫(septate uterus)

双侧副中肾管融合后吸收受阻所致,占全部子宫畸形的80%-90%。

超声:子宫横切宫底处增宽,浆膜面平滑、完整。探及两团子宫内膜回声,中间有与子宫肌层回声相似的组织分隔。

临床表现:主要为影响育龄妇女的妊娠结局,包括反复流产(最常见),早产,胎膜早破、不孕等表现。

分类:不全纵隔、完全纵隔

治疗:宫腔镜手术切除纵膈,3个月后可妊娠。

弓形子宫与纵隔子宫的鉴别

在三维冠状切面上,这两种畸形的子宫外形都是正常的,以宫腔内侧宫底凹陷最低点为顶点分别与两侧宫角部内膜顶点连线,两线间的夹角为α角,连接两侧宫角部内膜顶点画一条线,测量此线中点距离宫底凹陷最低点的距离为d。若α角为钝角、d<1 cm 则为弓形子宫,见图2A;若α角为锐角、d>1 cm则为纵隔子宫,见图2B。

以宫腔内侧宫底凹陷最低点为顶点分别与两侧宫角部内膜顶点连线,两线间的夹角为α角,连接两侧宫角部内膜顶点画一条线,测量此线中点距离宫底凹陷最低点的距离为d。若α角为钝角、d<1 cm 则为弓形子宫,见图2A;若α角为锐角、d>1 cm则为纵隔子宫,见图2B。

双角子宫与纵隔子宫的鉴别——

(1)宫底浆膜层凹陷不同:双角子宫凹陷>1cm,而纵隔子宫凹陷<1cm。

(2)两者内膜均呈分开状,双角子宫分开距离>4cm,纵隔子宫分开距离<4cm。

Troiano 和McCarthy提出,两侧宫角部内膜顶点的连线若距宫底浆膜层的距离<5 mm或穿过宫底(图3A)则认为是双角子宫;若这条线距宫底浆膜层的距离>5 mm认为是纵隔子宫,无论宫底是圆顶状、平坦或是有切迹而成分离状。

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ESHRE)定义的双角子宫和纵隔子宫是,若宫底浆膜层内陷<宫壁厚度的50%且宫腔内隔厚度>宫壁厚度的50%,定为纵隔子宫;若宫底内陷>宫壁厚度的50%,则为双角子宫。

超声医学第六版P1176-1178

医源性先天性子宫异常——DES相关异常

胎儿在宫内发育阶段受过已烯雌酚影响,导致发生已烯雌酚综合征或有阴道上皮改变的病人。这些异常包括子宫发育不全或子宫增大,T形或弓形子宫,宫腔内出现纤维肌性缩窄带或子宫角,子宫任何部位发生缩窄或子宫下段相对宽阔,宫腔边缘不整齐或息肉状病变,宫腔粘连等。

子宫颈发育异常

1. 子宫颈未发育(cervical agenesis):(A)

2. 子宫颈完全闭锁(cervical atresia):

阴道检查可见或可触及正常或发育不良的子宫颈阴道部结构(B1、B2、B3)。

3. 子宫颈外口闭塞(external cervical os obstruction):(C)。

4. 条索状子宫颈(cervical cord):

阴道检查不可见但可触及子宫颈阴道部结构(D1、D2、D3)。

5. 子宫颈残迹(fragment of cervix):

   (E1、E2)。


阴道发育异常——阴道斜隔综合征

Ⅰ型——无孔斜隔型:一侧阴道完全闭锁,隔后的子宫与外界及对侧子宫完全隔离,两子宫间和两阴道间无通道,宫腔积血聚积在隔后阴道腔。

Ⅱ型——有孔斜隔型:一侧阴道不完全闭锁,隔上有1个直径数毫米的小孔,隔后子宫也与对侧隔绝,经血可通过小孔滴出,但引流不畅。

Ⅲ型——无孔斜隔合并子宫颈瘘管型:一侧阴道完全闭锁,在两侧子宫颈之间或隔后阴道腔与对侧子宫颈之间有一小瘘管,有隔一侧的经血可通过另一侧子宫颈排出,但引流也不畅。

阴道发育异常——阴道闭锁

特指具有发育良好的子宫合并部分或完全性阴道闭锁畸形,伴或不伴子宫颈发育异常。此类患者通常有功能正常的子宫内膜。

国际上分为两型:

(1)阴道下段闭锁,有发育正常的阴道上端、子宫颈及子宫;

(2)阴道完全闭锁,多合并子宫颈发育异常,宫体发育正常或虽有畸形但内膜有功能。

图9 阴道闭锁分型图示

推荐使用北京协和医院分型法(Ⅰ型、Ⅱ型),便于临床诊断和交流。

小阴唇融合——

主要表现:青春期月经正常来潮,但发现经血和尿液自同一孔道流出,常被误认为是“周期性血尿”。融合的小阴唇遮蔽尿道口和阴道外口的程度可不同,偶伴有泌尿系统感染、输尿管扩张、肾积水,青春期后可伴阴道或宫腔积血、盆腔包块。查体见会阴开口与正常肛门开口之间被覆1层会阴皮肤组织,阴道前庭和尿道、阴道开口被其掩盖。见图10。肛查可及正常子宫、子宫颈及双侧附件,较少合并其他苗勒管发育异常。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等. 超声医学(第六版)[J].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11 

2、谢红宁、李丽娟等.妇产科超声诊断学[J].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

3、乐杰等. 妇产科学(第五版)[J].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子宫血管平滑肌瘤:超声表现及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息肉总动员
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
先天性子宫畸形的一些摘抄笔记
注意!B 超报「子宫内膜回声不均」这 7 种情况都有可能
妇科生殖 |聊聊阴超下“子宫内膜回声不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