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为什么要思考政治?《政治思考:一些永恒性的问题》读后感


按语


有一些永恒性的问题,像鱼刺般一直横亘在历史的咽喉中。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并非为了答案,而是为了寻获人性。引用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el)的话“所有认真、深刻的思考,都是灵魂在她的大海上坚忍不拔地保持自由独立的努力”

思考带来痛苦,因为永远没有答案,但若没有它们,我们不可能像人一样活着。

思考也是一种公共状态,这意味着推倒自信满满的教条的围墙,尝试进入他人的头脑中。

对基督徒而言更是如此,正如马丁布伯(Martin Buber)、雅思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等思想家提到的,“我们肯定的事物通常只是偶像:上帝不能够被包含(限制)在一种教义中”。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名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会遇到政治问题,甚至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也往往涉及政治,需要采取相应的政治举措。但是,人们却往往简单化地看待政治问题,忽视对其进行哲学上的思考;或是盲目地接受某些政治教条,却不追问其背后的原则是否正当和合理,因而变成恶劣政治意识的俘虏。

《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的问题》是马萨诸塞大学的政治科学教授格伦.廷德(Glenn Tinder)的作品。本书作者针对一些根本性的政治问题进行了问答式论述,按照30个主题,将古往今来的西方政治哲学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比对。有人说廷德写了苏格拉底应该写的书,他带领我们检省一些根本的政治概念。

 

透过本书,可以看到人类的历史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甚至是矛盾而混沌的。这使得人类社会在某种意义上是失控的,正是这种失控,推进着历史。人类至今没有“倒在一滩血泊中”,也正是源于这种失控。作为基督徒,我们必须相信,正是在这难以理解的失控中,上帝一如既往地掌管着一切。

下面本人尝试分享阅读中的一些思考和收获:

1、什么是政治?

在此问题以前,本书提出了一个本质的问题,即人是否是隔阂的?

如果没有隔阂,就没有政治,换言之,政治是和解的艺术。

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他们之间是隔阂的吗?如果有,那是什么?这样的隔阂是否也以其他的形式,出现在两个中国人之间?

类似的,这种问题可以无限延展,男女之间,不同阶层之间,不同职业之间。

 

如此一个核心的问题出现了,即:什么是隔阂?

廷德给出的定义是:当涉及人们心中最深沉、最持久的东西时,如果他们相互之间是疏远的,人们在本质上就受到隔阂。

一个人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最内在或最根本的自我。你我的本质相同吗?

政治的目的,在于管理或消解这样的隔阂,政治即和解的艺术。

2、 人与人之间是否是隔阂的?

霍布斯(Thomas Hobbes)认为人在本质上是隔阂的,人类的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在缺乏中央政府威慑力的状态下,人们在一起没有欢乐,只有痛苦。霍布斯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把人看为物质的个体,人们只能在某种意义上被统一起来,像砌墙的石头一样,因此他认为人类只能通过君主专制统治的权利来统一。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类在本质上并非隔阂的,他们天然的属于城邦,不属于城邦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

人类隔阂与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由信念来决定,你周围的环境(报刊、教育、家庭、书籍等)形塑了你的“人观”。问自己,人的本质是什么?在这本质上人与人的隔阂在哪里?对这个问题回答,决定了你如何看待人类社会。

3、如果人在本质上没有隔阂,为什么在他们中间充满了冲突和分隔?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认为,隔阂的存在是因为我们背叛了人的本质。因为罪的介入,人放弃了从创造而来的神圣的一致性,人与人之间疏离了。罪不仅仅是意志的倾向,更是一种难以改变的意志结构。

例如,阶级之间的彼此仇恨,不单是“我恨他,因为我们彼此不同”,更是出于“他损害我的利益、影响我的便利、破坏了社会和谐、分裂了民族”,这些观念环环相扣,形成稳固的堕落结构,使得人与人之间无法不互相仇恨。

 

相对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则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不存在隔阂的,社会的失序纯粹出于偶然——在人类的早期阶段,财产和权利意外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不是出于人的邪恶,但这的确败坏了人类自然的高尚。换言之,在卢梭一派看来,社会的矛盾是出于“本不该有”的误会。

 

奥古斯丁和卢梭在此问题上的观点差异,导致了政治立场的分野。

根据奥古斯丁的观点,体制中的邪恶是人性邪恶的结果。人是危险的,现有的社会和政治体制可能不健全,但是,只要它们保证某种秩序,它们也是有价值的。

而卢梭却认为,人性的邪恶源于体制中的邪恶,单独的秩序本身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人类可以做更伟大的事情,他们可以获得正义和幸福。

套用《上帝之城》的说法,奥古斯丁本人认为完美和正义的国度注定是与今世平行的,她只能从人类以外,以降临的形态出现。而卢梭则认为,人的纯朴不是无法挽回的丢失了,地上的天堂是有希望建立的。

 

对人性的乐观和悲观,是一种两级化的对立,这决定了你如何看待隔阂。

讽刺的是,纵观历史,革命、独裁、专制总是出于某种对人性的乐观精神。

 

格罗斯曼在《生活与命运》中描述到一个场景,当纳粹德国下令清除犹太居民的时候,那些站出来检举犹太居民,将自己的邻居驱逐出境的,正是那些对民族充满乐观的德国人。

 

对人性的乐观,使人相信这种“不应该有的”隔阂是可以通过某些“手段”清除的,只是代价的问题而已。

相反的,悲观导向的是保守主义,某种对道德、传统、体制的依赖,对人性的提防,对权利的制约。当然保守主义备受诟病,例如机械的教条主义、僵化的传统痼疾。

但历史中也不断出现有价值的创新,往往是出于保守主义的,例如改教运动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奥古斯丁神学的回应。

 

对人性的乐观,在政治上的反响是通过事无巨细的管控来消除隔阂,完成统一,例如g产d的一系列政治举措。对人性的悲观,在政治上的反响是接纳隔阂,寻求合作。例如《联邦党人文集》中提到的寻求互相抵消的利益,而非一致的利益,将建立稳固而非混乱的政体。联邦权利对抗州权利,行政权利对抗立法权,司法权对抗立法权、行政权。银行家的经济利益对抗农民的经济利益。以此形成公共层面的“僵局”,保证私人层面的自由。

 

当然,人性是混杂的,上述观点只是两股较大的暗流,穿插在人类历史中。但这有助我们反思自身的政治观念。

“邪恶的体制”,这个命题成立吗?还是说,人性的邪恶造成了体制的邪恶?

社会的失序是因为政体不够完善,还是说政体承载了它压根就担当不起的“伟大”使命?

当一个ZF接下了某个它担当不起,甚至不应由它来担当的“伟大”使命时,“伟大”是否就会成为“丑陋”?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出发点在于你如何看待人性以及其间的“隔阂”。

如果你看到,出问题的是体制,人性没有问题,那么改革就是你唯一的出路。

如果你认为是人性的邪恶腐蚀了体制,看到如此泱泱大国的掌权者其实和我们一样背叛了人性的本质,其无知、市侩、自私自利之心昭然若揭,那么除了绝望之外,你至少还可以相信,国家的运转与和平其实并非是政党的功劳,而是有一个更加超自然的力量在托住这个荒唐而又摇摇欲坠的社会。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西弗斯终将幸福,生活就是撕裂本身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丨备考讲义四
值得深度思考!这个世界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人性是趋利避害吗?是善是
深度思考:人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这篇文章的解读是十分的真实!看
人类追逐金钱的本质
人生感悟荟萃:《人类的本质是复杂而多变的,我们需要接受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