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缺失?还是日常忽视?



43日,一女子(化名弯弯)在北京如家和颐酒店内遭陌生男子强行拖拽,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反响。各种声音又一次得到了表达,甚至说是释放。马上就有一个秒拍视频在朋友圈流传,模拟演示了一个小孩被“假人贩子”抱走,身边的人“无动于衷”。这样的论调很容易引导大家得出结论“国人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国人冷漠”。又一次将舆论引向了道德指责。

 

在看模拟视频的时候,我一直在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如何做。很抱歉,我不得不承认,我也是那个“无动于衷”的人。因为它本就不是无动于衷,准确地说是“莫名其妙”。面对一个男子突然抱走一个男孩,视频中多数人都是处于没有反应过来的状态,也就是说“大脑处于判断中……

 

我只是想说,不要轻易用道德来指责和评价。既然出现这个问题,一定有问题的根源。

 

如果问大家,“看到一个女子处于危险中,你会毫不犹豫地上前救助”吗?我相信,只要力所能及,多数人会选择去救助。

如果问题变为“看到一个男子和女子在一起撕扯,你会毫不犹豫地上前救助吗?”估计很多人就会犹豫一下:先上前看看怎么回事。

那么,再把问题变为“看到一个男子和女子在一起撕扯,女的声称不认识男的,男的大嚷让女的别胡闹,跟他回家”,你会如何做?

如果在你想要上前干涉的时候,男的说“这是我的家事(or我的私事),你甭管”,你又会如何做?

 

作为观众,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确凿无疑的“女子处于危险中”“孩子被人贩子抱走”的事实,所以会义愤填膺,会咒骂那些现场不搭救的人。然而,处于现场的人往往不是不愿意救助,更多的也许是搞不清状况。

 

很多人发生危险的时候,那些犯罪的实施者并非就是鲜明的、可以识别的“绑匪”“杀人犯”“劫匪”“人贩”,这些标签没有写在脸上。甚至他们会做出一副“妻子or女友or孩子不服管教”的姿态来,让众人迷惑不清。就如同和颐酒店的事情,酒店服务员会不会也在疑惑“这俩人到底什么关系,有什么私人恩怨”。

 

有人肯定会问,为什么会搞不清状况呢?这不是很清楚的事情吗?女子被男子拖曳、孩子被男子抱走,还大哭着……那么,你再想想,排除歹徒行径,你身边有没有丈夫打妻子,或者父亲打孩子,你们却觉得理所当然的、即便不是理所当然,也不会过多干涉的?

 

日常的误导是可怕的

 

当事人弯弯说“对方还掐我脸颊和脖子不让我呼救,幸好我坐在地上不方便移动拖延了时间,还遇到了好心人路过阻拦。

 

这个场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总之,我见过。小时候生活在小地方,丈夫打妻子也是常有的,拖着拽着的,也是常有的。边拽边骂边踹的,也是有的。男人吼贱人不听话,妻子骂瞎眼不认识龟孙子的,也不是没有。孩子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照样被拖曳回家继续揍的。也不乏其人。

 

这些歹徒之所以选择这么做,而我们之所以被迷惑不敢有所行动,正是基于我们已经接纳的一些不良习惯。

 

“男子拖曳着一个女子”,这多像家暴场景啊。


我很庆幸,国家对于“家暴”的立法越来越完善了。只可惜,“家暴”一直以来都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说来说去,它还是家务事。如何理解?也就是,要么家事不外扬,要么由法院判决。“家暴”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来自身边的、不相关的、社会的支持。

 

正是这些旧有的常识,使得我们判断要不要干涉的标准不是基于“此女子是否被暴力”,而是基于“这是不是家事”。这也造就了真正的歹徒和“家里的歹徒”混淆的状况。而混淆恰恰给歹徒创造了可乘之机,也造就了旁观者的犹豫不给力。

 

那么,即便是“家里的歹徒”,就不该管管吗?

 

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旧习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一种文化认同,家事与外人无关。经常是关起门来解决,不小心搞到了门外,他人也不能插手,插手了叫“多管闲事”。更有甚者,本来是夫妻吵架,当外人介入后,还要懂得“三缄其口”“胳膊肘不能向外拐”。夫妻要一致对外,才能让“家丑不外扬”。所以,一说是家事,大家往往也都任由他们自行处理。即便是面对妻子被丈夫殴打的场景,大家除了同情,也没有过多的干涉。因为一直以来,家暴的概念在中国人眼中,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管教”。

 

“管教”这个词,让女性的附属地位表现的淋淋尽致,让孩子的从属地位也表现的凉透心扉。

 

当一个人贩子绑走孩子的时候,孩子大哭,人贩子会捂嘴,打屁股,甚至再说上几句“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做出一副“父亲管教孩子”的样子。谁管?

 

所以,当歹徒伪造出“家事”的姿态的时候,往往会让旁观者就真的处于“要么旁观”或“要么走开”的心态。

 

在这种心态下,很多旁观者不敢轻易出手相助,怕被对方指骂“多管闲事”,所以,能劝说一下就劝说一下,不能劝说,旁观者心理上也觉得没有权利介入,更没有勇气“拉走他的妻子”“抱走他的孩子”。

 

想想这些深深藏于我们心底的文化影响是多么的可怕。试想,如果我们的文化认为,哪怕是丈夫,打妻子也应该被约束;哪怕是父亲,打孩子也应该被制止。看到暴力行为,人人都有权利去制止。那么,是不是无论犯罪分子伪装地多么像私事、家事,都不能成为其借口了呢?

 

家事、私事,也应该尊重基本的人权,不能脱离社会的约束


作者:贝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看着人贩子抢走孩子,我却无能为力!
小男孩被拐卖5年,街头乞讨突然认出妈妈!但妈妈:你认错人了
女子公车上抱孩子睡觉,男子一句下雨多穿衣服,救了孩子一命
6岁男孩遇人贩子问路,他的一句话救了自己!_【今日爆点】
和颐酒店里的旁观者,暴力下的女权阴影
适度打下孩子的屁股也挺好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