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线学习者效能的结构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从生态心理学的视角看,环境的给养和学习者的效能共同决定着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在线学习者效能是“学习者感知学习环境的信息、与学习环境中的要素进行交互以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能力”,它决定着学习者对环境中给养的感知与处理,是影响其辍学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学习者效能分析也是设计与学习者相契合的教学给养的关键。研究学习者效能对于预测学习者的状态表现、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远程教学干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德尔菲法四轮的专家意见咨询,得到了在线学习者效能的五大构成要素与九大关键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感知信息的能力、交互能力、自我规划能力、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自我效能感这五大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直接决定了学习者的效能,形成了在线学习者效能的结构;网络学习观念、性格、时间投入、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风格、技术素养、已有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高阶思维能力九大关键影响因素则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效能。

关键词:在线学习;学习者效能;构成要素;影响因素


当前国内外远程开放教育普遍存在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高辍学率。据2013年发布的《“慕课”和开放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意义》白皮书显示,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三所大学“慕课”的辍学率高达85%-90%[1]。学习者流失、在学者参与学习的热情不高、在线学习的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在线教育的发展。从生态心理学的视角看,学习者的行为是由网络学习环境的给养和学习者的效能共同决定的[2-3]。给养暗示了行为的可能性,但是,并非所有的给养都能够被学习者感知并充分利用,而且,即使在同一环境中,不同的学习者所感知并利用的给养也不相同。相对的专家可以被看作是高级的探测者,他们能够探测到相对的新手所探测不到的给养。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能够感知到并利用哪些给养取决于其自身的效能。究竟影响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环境的给养感知与产生行动的效能包括哪些方面?这便是本文着力研究的内容。对学习者效能研究的意义在于,从微观层面来看,它可以为设计者恰当地考虑学习者的效能因素提供参考和依据,以增加环境给养的可感知与利用度;从宏观的机构层面来看,理解学习者自身效能的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而深度挖掘影响他们学习动力减弱的原因,并根据学习者效能状态来预测学习者是否存在辍学风险,从而有助于远程教育机构采取有效的学习支持来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我们采用德尔菲法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从两个方面建立了学习者效能分析框架,一方面是学习者效能的结构(构成要素),即学习者要开展有效的网络学习,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效能;另一方面是学习者效能的关键影响因素,这些因素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却也是教学干预所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些因素。

 

一、“学习者效能”概念厘定

 

(一)效能概念的多维理解

  

1、自我效能感

  

一提到效能(Effectivity),那就不免会与班杜拉(Bandura)[4]提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iency)的概念联系起来。自我效能感是对自身效能的期望,亦即“个体对自身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行为的主观判断/信念”(转引自陆昌勤等[5]),它成为个体开展行动的直接动机,决定着个体的行为。以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为基础,有研究者提出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omputer Self-Efficiency)[6]、互联网自我效能感(Internet Self-Efficiency)[7]等概念,分别指个体对自己使用计算机、互联网能力的主观知觉判断;尹睿[8]则进一步提出了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E-Learning Self-Efficiency)的概念,指“个体对自己能在网络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的信念,是个体对自己使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或网络通信工具等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本身就是对自我效能的主观的判断与信念,而效能可以理解为个体或组织成功地进行某种行为/开展行动的能力,总是与特定的行为/行动相关联。

  

2、组织效能、领导效能与教师效能

  

在管理学领域,有研究者提出了“组织效能”和“领导效能”的概念,所谓组织效能是指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或程度[9],而领导效能被认为是判断领导者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10],领导者的个性、能力、动力倾向等都会对领导效能产生影响[11]。在教师教育领域,西方国家自20世纪20年代起便开始有对“教师效能”的研究,认为教师效能是“教师特质、能力与行为的综合体”[12],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根据学生成就来评定,也可以从教学督导方面所见到的教师绩效来衡量,还可以从其他利益相关者(如领导、家长等)的综合视角来评价教师效能。安德森强调,教师效能应该是始终如一地致力于达成学生学习的直接或者间接目标[13]。无论是哪个角度的定义,教师效能都是强调教师能够成功地执行教学任务或教书育人任务或开展教育教学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教师能够很好地胜任教育教学任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优秀的行为表现,表现出高的教师绩效。

  

3、胜任力与效能

  

胜任力(Competency)是与效能密切相关的一个术语,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14]。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业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胜任力是“潜在特质”和“显性行为”的集合,通常与特定的职位角色密切相关,表明了该职位角色表现优秀者所具备的特质。对于学习者而言,胜任力可以表示优秀学习者/专家型学习者所具备的潜在特质以及学习行为方式。

  

(二)学习者效能概念界定

  

在教育教学领域,研究者对学习者的能力和特征结构研究较多,而以学习者效能作为关键词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Young[15]从生态心理学的视角论证学习时提出了效能(Effectivity)的概念,并阐释了效能与给养(Affordance)的关系。给养是生态心理学领域的关键术语,是指环境中的物体所具备的支持有机体感知和行动可能性的特征或属性,这些属性内在地与有机体的感知和行动相关联,并且外在地提供信息(线索)以使它们能够被有机体感知到[16]。给养是环境的属性,使行动得以进行,并由信息域(是指提供给有机体如何操作的信息)来对其详细说明;效能则是指个体采取行动的能力,这两个术语是相互界定、共同决定的。例如,对于一道门来说,只有对有能力通过的人来说,它才是可通行的(给养)。也就是说,学习者有着主观能动性,他们有目的地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同时他们的行为/行动受到环境信息域的限制;学习者的效能决定了其在具体环境中会选择与利用哪些信息。或者说,“给养提供选择,而效能进行处理”。从生态心理学的角度,学习是学习者在与学习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发生的,“感知—行动”循环是学习发生的重要机制。学习者有意图地从学习环境中感知给养,并从所感知的给养中发现操作事物/行动的线索,从而在感知—行动的循环中其自身的效能逐步朝着专家水平提升。

  

根据以上对效能的分析,我们认为,在线学习者的效能决定着其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对给养的感知与处理,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个体所开展的行为亦即“与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进行交互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在线学习者效能可界定为“学习者感知学习环境的信息、与学习环境中的要素进行交互以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能力”。

  

(三)学习者效能与能力、特征的关系辨析

  

1、学习者效能与特征

  

效能和能力都与特定的行为/行动有关,而学习者特征更多是指内在的特质方面,通常是独立于行为/行动而存在的。效能是从给养的角度来评价学习者,特指学习者感知与处理给养的能力,学习环境的给养为学习者提供了某种学习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只有学习者具备相应效能的时候,它才能感知给养并产生学习行为/行动。效能直接决定着学习者特定学习行为能否发生,而学习者的自身特征(如需求、起点、风格、时间、能力等)会对学习者效能产生间接影响。

  

2、学习者效能与能力

  

效能和能力的区分在于,一方面,能力更强调内化于个体的成分,而且,具备相应的能力却未必能表现出胜任行为,而效能更强调除了具备能力之外,还要表现出行为,它是一种胜任某项任务/行为的能力。我们讨论的学习者效能就是特指学习者能够胜任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执行学习任务/表现学习行为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力通常独立于特定的情形,而效能则依赖具体的情形,在不同的情境下,效能的范围往往是不同的,而且,同一个体,在某种情境下具备高效能,而在另一种情境下未必具备;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力是相对稳定的,而效能则是动态变化的。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我们采用德尔菲(Delphi)法(又称专家咨询法)对学习者效能结构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德尔斐法是就一定的问题函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提出意见或看法,然后将专家的答复意见或新设想加以科学地综合、整理、归纳,以匿名的方式将所归纳的结果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询意见。如此经过多轮反复,直到意见趋于较集中,得到一种比较一致的、可靠性较高的意见,是一种通过有控制的反馈更为可靠地收集专家意见的方法。笔者本人作为协调人,进行了四轮意见征询。

  

第一轮是开放式意见征询,我们设计了中英文两个版本的征询调查问题,通过电子邮件或QQ收集了国内外在线学习研究领域的25位专家的反馈。

  

第1轮征询问题设计(中文省略版):“通过精心的设计,网络学习环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支持,但是并非所设计的各种要素都能够被学习者所感知或充分利用,而且即使是在同一环境中,学习者所感知或利用的要素也不相同。影响学习者感知并利用环境要素的原因有两个:学习者自身因素和学习环境设计因素。您认为从学习者自身因素的方面来说,影响他/她感知或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环境要素的关键能力或特征有哪些?请您列举至少4个,并按照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排序。”

  

第二轮是将第一轮专家们的意见进行客观整理,尽可能不改变专家们的意见,为此我们将第一轮专家们反馈回来的117条关键能力进行了汇总。首先,将非学习者角度的因素(3条)剔除,包括学习内容与学习者需求之间的相关性、学习任务流程简洁清晰、及时的反馈与评价,这些是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不属于我们考察的范围。其次,对于意思明显重复的要素进行合并,其中重复次数大于4的几项分别是信息素养(频次15)、学习动机(频次11)、已有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频次8)、自我监控和管理能力(频次5)、学习兴趣(频次4)、学习/认知风格(频次4)、性格(频次4);这些因素的频次高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些要素对在线学习者效能的显著影响。再次,将整理后的征询调查表(共52条指标)发给专家们进行第二轮判定,本轮收集了国内外在线学习研究领域的23位专家的反馈。



表1 学习者效能研究征询调查提纲(第3轮)


第三轮是将第二轮专家们的意见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与整理,我们计算了每项得分的均值,删掉了均值较低的选项,有些项专家们认为太笼统,如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环境整体感知能力、整合能力、运用能力、经营能力、传播能力等;有些项认为重复,如自我规划学习的能力和结构化自己的学习的能力重复,自主辨别学习内容的能力和对学习内容获取的能力重复等;有些项专家们认为不重要,如对环境的熟悉程度、网络学习习惯等。另外,有专家提出增加批判和反思能力。同时,有几位专家提出这些关键能力或特征有些是直接影响,这些可以归为学习者效能的构成因素;有些是间接影响,这些可以归为学习者效能的影响因素。由此,我们采用归类法将整理后的关键能力/特征分成了效能构成(20项)和效能关键影响因素(18项)两大类,见表1,据此我们分别制作了征询调查表,又进一步收集了18位在线学习研究领域专家的反馈。

  

第四轮是将第三轮专家们的意见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与整理,整理步骤类似第三轮,我们建立了学习者效能构成要素与关键影响要素分析框架的初稿,见下文。根据此初稿又制作了征询调查表,邀请了9位国内外在线学习领域的专家进行判定,几位专家对所有指标的评定均在3分及以上,因此,我们并未对指标进行进一步修订。

 

三、学习者效能构成要素分析框架

 

由专家咨询的结果,我们得到了学习者效能构成要素分析框架和学习者效能关键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学习者效能构成要素揭示了学习者效能的结构成分,直接影响学习者对于给养的感知与利用;而影响因素则是间接从某些方面决定学习者的效能。学习者效能由五个方面的子能力构成,这五个方面的能力也体现了生态化学习的过程。

  

(一)感知信息的能力

  

“感知”源于心理学,指感觉与知觉的连续统,感知能力取决于感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同时也受着经验和知觉对刺激赋予意义的水平的影响。我们提到的感知信息的能力,特指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看、听、感受、理解环境中各种信息的能力。它是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的充要条件,学习者必须首先能够感知到信息,然后才有可能与信息进行交互。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看,感知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对学习目标的感知。在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中,目标定向是作为一种始动机制而存在的,它影响着个体在加工学习材料时所采取的认知策略和加工过程,对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17]。学习者对目标的感知能力体现在:学习者能够识别并理解学习目标,并且能够意识到学习目标与自身发展/需求的相关性。这样,目标就能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到正向的导向作用。

  

2、对学习内容/活动的感知。学习者能够识别并理解学习内容/活动,并且能够意识到学习内容/活动与自身发展/需求的相关性,这是学习者与内容进行交互的基础。

  

3、对学习支持服务功能的感知。学习者能够发现并理解如何使用环境中的学习支持服务功能。这一能力能够使得学习者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地寻求相应的学习支持,不会因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挫折而辍学。

  

(二)交互能力

  

陈丽教授指出,“学习是通过教学交互来实现的,教学交互是学习过程的基本功能属性,远程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交互改变学习者,并使这种改变逐渐接近教学目标”。[18]交互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意义的最关键活动,交互能力包括学习者与环境中的教师、学习伙伴、学习内容、环境界面进行交互的能力。

  

1、与教师、学习伙伴的协作与交流能力。是指学习者借助社会性软件工具与教师、学习伙伴进行沟通、协作的能力,也有研究者称之为社会性交互。社会性交互能力强的学习者在远程学习过程中不易产生孤独感,并且通过交流也能够及时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2、独立与学习内容的交互能力。远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更多的是通过自主地与学习资源/内容进行交互来达成学习目标的,因此,学习者需要具备独立地鉴别学习内容,并通过信息加工、反思深度理解学习内容的能力。具体来说,学习者独立与学习内容的交互能力又可以细分为:(1)自主鉴别学习内容的能力: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习者能够自主鉴别与确定具体学习内容;(2)信息加工能力:学习者利用给定的学习材料进行信息加工、自主建构意义。有研究表明[19],优生更多进行深层加工,而差生则进行表层加工或产生自我阻碍。(3)反思能力: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建构新意义、形成深度理解。

  

3、与界面/工具交互的能力。是指学习者通过与界面的交互,熟练地应用环境中的工具开展学习活动的能力。在远程学习中,一切学习活动都是通过学习者与媒体界面的交互来实现的,学习者能否熟练地操作媒体直接影响到他/她的学习效果。

  

(三)自我规划能力

  

自我规划能力是指学习者在接受学习任务后,能够自我确定学习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选择运用恰当的学习方式等的能力。高效能学习者通常都具有较高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而自我规划能力是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重要部分。在关于自主学习、自我导向学习、自律学习的相关理论中,研究者都将学习者对学习自主负责、主动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应用策略去完成目标作为核心要素。

  

(四)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

  

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学习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主动地自我检查,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状况,并不断进行自我评价、控制与调节的能力[20]。Zimmerman[21]提出,自我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含着不同侧面,如认知调节、动机调节和行为调节等,其中,认知和动机调节属于元认知的层次,与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1、元认知能力。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包括心理状态、能力、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自我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自我计划、反省、监控和调节[22]。元认知能力强的学习者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和策略有着清晰的认知,也就是明确知道该做什么;同时,他们能够运用自我监控机制来确保完成任务、达成目标。诸多研究证实[23],元认知所起到的计划、监控和调节作用,可以弥补一般能力的不足,对学习者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2、自我监控能力。学习者为了保证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检查学习状态、管理监控学习进度的能力。

  

3、自我调节能力。学习者基于认识到的自身认知过程与学习状况,对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学习方式等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有研究表明[19],优生和差生在自我调节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遭遇学业失败时,优生更倾向于以问题解决的策略来应对,而差生倾向于情绪发泄,且采取遗忘、寻求社会支持、自我谴责等方式进行应对。

  

(五)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者对自身效能(拥有上述能力并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与自信程度,是一种信念,决定着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坚持性和执行力。具体来说,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努力程度、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调节以及对学习结果的归因等[24]。自我效能感高的学习者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能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倾向于采用精加工和组织的策略深层次地辨别知识之间的细微差别,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主动地、探究式地学习,能付出持续性的努力,能够积极克服学习中的不利因素;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常伴有焦虑感、缺乏兴趣、没有信心等心理状态,大多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对知识的加工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机械的、较低层次的搜索和记忆上,他们更易于选择逃避或放弃学习。

 

四、学习者效能关键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我们建立的学习者效能影响因素分析框架见表2,这些因素分别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学习者效能的某些方面,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教学干预所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些因素。


表2 学习者效能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一)网络学习观念

  

网络学习观念是指学习者对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观念与心理接受程度,包括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的认识与意识、对新技术的应用意识,以及对成功在线学习所必备的独立学习与在线交流能力的意识。在线学习者以成人居多,成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而意识层面的接受程度直接决定着其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意识和观念层面的引领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5]。学习动机是促使人去学习的动力,学生是否乐意学习、主动学习、乐意学习什么等都与学习动机有直接的关系。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对在线学习的责任感、自我发展意识都可以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动机。

  

(三)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关注与学习者使用工具或技术相关的能力,与学习者的信息技术使用经历和操作能力密切相关。技术素养高的学习者对在线技术、工具、环境的熟悉程度就高,它们与界面/工具交互的能力自然就强。

  

(四)已有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

  

学习者当前的知识水平以及过去的经验背景会对他的学习效能产生影响,包括认知水平、以往的学科知识水平、过去的学业成就表现、以往在线课程中的成功经验等。过去学业成就表现高的学习者倾向于表现出高的学业成就,在以往在线课程中有过成功经验的学习者也会更倾向于成功。

  

(五)高阶思维能力

  

高阶思维能力是综合运用分析性、创建性和实践性思维来解决劣构问题或复杂任务的能力,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能力,具体说来包括问题解决、决策、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26],是影响学习者深度挖掘学习信息的关键因素。

  

(六)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在任何情境下的学习中都会影响学习者效能的因素。认真端正的学习态度可以让学习者更为投入地学习,更好地发挥其效能。

  

(七)时间投入

  

学习者所能够或所乐意投入在网络学习上的时间。若学习者因家庭等原因忙碌,只能有极少的时间参与网络学习,那必然会影响其效能。

  

(八)性格

  

学习者的性格也是影响其效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例如,有的学习者耐性不够,不能够耐心地探索如何应用工具、资源等进行学习,这就会影响他的效能;又如,有的学习者开放度不够,他不喜欢别人的关注,也不喜欢与他人在线交流,这无疑也会影响到他的效能发挥。

  

(九)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风格并不会影响学习者效能的高低,但是会影响学习者感知及利用的内容以及方式。

 

五、学习者效能构成要素与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研究,在线学习者效能是学习者感知学习环境的信息、与学习环境中的要素进行交互以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能力,它是学习者基于自身已有条件所表现出来的胜任网络学习行为的种种能力/特征的综合,由自我效能感、自我规划能力、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交互能力、感知信息能力五大要素构成。这几个要素是有层次的,分别影响着学习者对环境中不同层面给养的感知,其相互作用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学习者效能构成要素关系结构

  

关于网络学习环境中不同层面的给养,哈特森(Hartson)[27]提出了四种互补类型的给养:物理给养(Physical Affordance)、认知给养(Cognitive Affordance)、感官给养(Perceptual Affordance)和功能给养(Functional Affordance)。物理给养是指帮助、支持、促进、使用户能够物理地操作界面的设计特征,与界面的“可操作性”(Operability)特征相似,例如按钮需要足够大以能够支持准确的单击操作;认知给养是指帮助、支持、促进、使用户知道什么或知道怎么做的设计特征,也就是产品能够提供给用户的意义(Semantics/Meaning),属于认知层面,强调的是使用户“知道”,例如按钮标签上的文字,能够帮助用户知道当点击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感官给养是指帮助、支持、促进、使用户感觉(如看、听、感受等)某事物的设计特征,用户要认知和操作必须先感觉到,例如,标签上的字体需要足够大以让用户更容易读;功能给养是指帮助、支持、促进、使用户完成工作、达到目标的设计特征,亦即操作背后的功能,例如,一个系统的内在的对一系列数字进行分类的功能,会被用户以点击“分类”按钮的方式调用。学习者感知信息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对感官给养和认知给养的感知;交互能力则影响着学习者对认知给养、物理给养以及功能给养的感知及利用;感知信息的能力是学习者具备交互能力的基础;自我规划能力、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也影响着学习者的交互能力;而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者自身对是否具备其他几种能力的主观判断与自信程度,它决定着学习者的其他四个方面的效能能否得以发挥。


图2 学习者效能关键影响因素如何影响学习者效能

  

学习者效能的影响因素大多是学习者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或特征, 九大关键影响因素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学习者效能的发挥,其关系如图2所示。网络学习观念、性格、时间投入会影响学习者效能的五大构成要素;学习者的意图/动机会影响学习者效能,意图/动机并不划为学习者效能的成分,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则主要影响着学习者的自我规划、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动机强的学习者能够及时地监控与调节自身的行为,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者会主动地规划与监控、调节自身的学习;学习者的技术素养、已有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高阶思维能力则是影响学习者交互能力的关键因素,技术素养决定着学习者能够与学习工具及环境界面进行良好的交互,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则决定着学习者能否自主地识别学习内容,高阶思维能力则影响着学习者反思的水平,从而决定着学习者对内容的理解与内化水平;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则会影响其感知信息的能力和交互能力。

 

六、总结

 

在远程教育中,无论是一门课程的设计,还是某次课的设计,并不需要测量与分析学习者全部的效能要素与影响因素。本研究提供的是一个考虑学习者效能的全面的分析框架,在针对不同学习者对象、不同类型课程、不同情境的课程中,对学习者效能的考虑也有差异。具体考虑哪些学习者效能因素,需要设计者根据经验作出判断,最为根本的目的仍然是设计与学习者效能相契合的给养。对于学习者效能以及不同影响因素的测量方法,已有的研究中有不少现成的量表可供使用,设计者也可以采用其他调查或访谈的方法进行了解。对于学习者效能的评定时机,也最好是在课程开始之前。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需要对学习者某些方面的效能进行评定,这要依据学习活动的需求而定。本研究提出的分析框架能够为学习者状态预测、远程教学干预提供参考,但是对于具体如何预测,还需要根据这些要素来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姜朝晖.“慕课”高辍学率亦不妨理性看待[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4-09-23)[2016-07-12]. http://www.jyb.cn/opinion/gdjy/201409/t20140923_598974.html.

[2] 李彤彤,武法提.给养视域下网络学习环境的结构新解[J].电化教育研究,2016,(11):51-59.

[3] 李彤彤,武法提.从“机械还原”到“有机整体”: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生态转向[J].远程教育杂志,2017,(3):62-70.

[4] BANDURA A. Self-efficien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 (2):191-215.

[5] 陆昌勤,方俐洛,凌文辁.组织行为学中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思考[J].心理科学,2002,(3):345-346.

[6] COMPEAU D R,HIGGINS C A. Computer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nitial test [J]. MIS quarterly, 1995, 19(2):189-211.

[7] TORKZADEHA G,van DYKE T P.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ternet self-efficacy scale[J]. Behavio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1, 20(4):275-280.

[8] 尹睿,谢幼如.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引论:涵义、课题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0,(2):26-30.

[9] 吕荣胜.论组织、组织效能与组织领导[J].社会科学战线,2000,(5):268-270.

[10] HOGAN R, GORDON J C, HOGAN J. What we know about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and personalit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4, 49 (6): 493-504.

[11] 谭乐,宋合义,富萍萍.西方领导者特质与领导效能研究综述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2):38-44.

[12] 谌启标,柳国辉.西方国家教师效能研究发展述评[J].教育研究,2011,(1):90-95.

[13] ANDERSON L W. Increasing teacher effectiveness (Second edition) [M]. Paris: UNESCO, 2004:18.[14] SPENCER L M,SPENCER S M. 才能评鉴法:建立卓越的

[14] SPENCER L M,SPENCER S M. 绩效模式[M].魏梅金,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5.

[15] YOUNG M F,BARAB S A,GARRETT S. Agent as detector: An ecological psychology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by perceiving-acting systems [M]// JONASSEN D H, LABD S M.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2000: 147-173.

[16] 李彤彤,武法提. 网络学习环境的给养分析与具体化描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5):39-49.

[17] 雷雳,汪玲,CULJAK T. 目标定向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1,(4):349-353.

[18] 陈丽. 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5):24-28.

[19] 雷雳,汪玲,CULJAK T. 优生与差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对比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2):6-11.

[20] 何基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构成及动态分析[J].教育评论,2009,(2):81-83.

[21] ZIMMERMAN B J. Self-regulation in volves more than metacognition: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95, 30(4): 217-221.

[22] 汪颖,张玲.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J].中国电化教育,2000,(8):21-23.

[23] 陈卫东. 试论网络教育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4):22-24.

[24] 朱晓菊,孙祯祥. 自我效能感对网络学习质量的影响分析[J]. 远程教育杂志,2006,(1):27-29.

[25] 王有智.心理学基础——原理与应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79.

[26] 钟志贤.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21-28.

[27] HARTSON H R. Cognitive, physical, sensory, and functional affordances in interaction design [J].Behavio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3, 22(5):315-338.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and Key Contributory Factors of

Online Learners' Effectiveness

LI Tongtong1, WU Fati2

(1.College of Education,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2. Faculty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psychology, the learning behavior of learners is determined by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fficiency of learners. Online learners effectiveness is that 'learners perceive the informatio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interact with the elements in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complete learning tasks and achieve learning goals', which determines learners' perception and processing of suppli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it is one of the key aspects that affects learners' dropout. Meanwhile, analysis of learners' effectiveness is also the key to the design of teaching supplies matching the learner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learners' effectiveness to predict learners' performance and then to conduct remote teaching purposefully. Based on four-round expert consultations by Delphi method,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learners' effectiveness which comrises five components and nine contributory factors is obtained. The five components refer to the ability to perceive information, interactive ability, self-planning ability, self-monitoring and regulation ability and self-efficacy. The five components and the relations among them directly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ers and form the structure of online learners' effectiveness. The nine key contributory factors are online learning concept, personality, time input, learning attitude,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yle, technology literacy, forme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background, and high-order thinking ability of learners, which determines learners' effectiveness indirectly.

[Keywords] Online Learning; Learners’ Effectiveness; Components; Contributory Factor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影响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交互质量的因素分析——闫海波
运用归因理论自我激发学习动机
外语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1 - 期刊杂志|免费杂志|电子杂志|杂志下载
学习动机
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