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梳理

我的投资体系中产业跟踪表现为:强政策——黑科技——新消费产业发展链条。同时这一链条和“概念——题材——成长——价值”也是关联的。​就目前看,发展进入了成长——价值的阶段。

今天这篇,我将简单的进行一个梳理。

首先,就目前的产业发展​而言,新能源车上游的资源类已经被市场充分发掘。从电池原料的角度看,存在着替代性竞争:如果锂贵了,那么钴镍的利用空间就会扩大。甚至资源类都贵了,那么燃料电池的空间就开始扩大。我们之前一再强调“技术发明”和“技术应用”是两个概念,而发明到应用之间最重要的就是性价比。所以,我个人判断,在未来一段时间,上游的供应紧平衡结束后,会进入原料竞争性平衡。这种竞争性平衡除了便宜的材料替代贵的材料以外,还有等同材料,储能密度以及充电速度的技术竞争。

文字描述比较枯燥,我用数字来举例。这种竞争性平衡会表现为:

1、假使同样500公里续航能力的储能材料,A材料需要10万,B材料需要15万。那么A材料就会对B形成替代,直到市场达到两种材料应用的平衡。

2、假使使用同一种材料,不同技术流之间,谁的储能密度更高(等同续航里程电池总量越低)、谁的充电速度越快,谁就胜出。

工信部苗部长很早就将这种指导定义为“电池价格减半,能量密度加倍”。按照笼统的电池价格占整车价格三分之一计算,如果实现“减半加倍”,那么在续航里程加倍的前提下,车价还可以下降六分之一以上(渗透率上升导致成本降低因素必须考虑)。

那么我们姑且以宝马i3这款车来评估,假如25左右的车价,减掉20%,续航里程提高到400公里,那么可以秒掉几乎同价位的所有小型乘用车。而减半加倍目前最现实的做法是进行电芯改造和容量单元改造,我个人看好石墨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加快充电速度。

所以说“减半加倍”是这阶段电池制造商物竞天择的重要产业环境。电车要渗透,就叫电池“减半加倍”,电池制造商不能“减半加倍”,那么就要去死。

那么国家产业政策在这个方向上怎么指引呢?那便是补贴政策变化,这个政策到现阶段必须从“全面补”变成“重点补”,从“补产能”到“补集中度”,从补“基础技术”到“补核心技术”。

这个就好像我们筛选股票一样,先沾边的全拉进来股池,然后用关联度筛一轮,再用基本面筛一轮,然后再用资金面和消息面筛一轮,是一个去弱留强的过程。所以,像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将来就会用产能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断地强化,最终在上下游都有超强的议价能力,从而实现减半加倍。


说完了电池以及补贴政策,接下来比较一下整车之间的竞争思路。

最近先后参加了宝马和奔驰的活动,遇到了一些工程师,向这些技术咖请教了不少电车的问题。

很有趣的是,当你问电系的问题时,宝马的工程师基本上都会基于公司的产品状况来回答,比如i8的设计问题和i3的设计问题。然后阐述公司是如何准备结合两者来做一两款新车。 

但是你问奔驰的工程师就尴尬了,他们无法明确地对自己企业的电车做出定义,电车在具体的执行人脑子里是模糊的。 尤其是一位曾经参与腾势的工程师,直接就开始吐槽,说被宝马甩开了。

这种区别根本上产生于战略差异。宝马是要把所有技术都拿来总成,然后造出一个电车系列。而奔驰是希望自己每个系列都能造出一个电车。

我们再来看特斯拉,他的发展历程并不是基于原有设计而进行驱动能量源的改造,而是推倒一切再设计。

所以,我的观感是宝马会在电化过程中胜过奔驰。而国内的整车生产企业,也一样适用这个规律:不推倒重建,想修修补补的,就会输。现在我们看蔚来汽车是打算这么干的,还有一些互联网汽车也打算这么干(别聊贾跃亭,谢谢!)。但是整车厂还没有形成宝马这样的思维,比亚迪稍微好一些,北汽也在做自己的系列。但如果我们去看他的车,电子化程度,便利化程度都相当差的。比如说比亚迪,哎哟我的天哪,从左手的门框开始,一直到右手的手挡位置,全TM是各种绿绿的灯啊按钮啊。飞机六个主要仪表盘,比亚迪有十二个(纯吐槽)。但是你去看宝马“以驾驶人为中心的操控系统”在电车上的整合,开车根本不需要垂头。特斯拉则更进一步,直接用信息简化的思路干掉了仪表盘(比亚迪粉看到这个,真的建议去开开新i3和特斯拉,试驾一下不会怀孕,不会三观崩溃)。

所以,电化过程本身就是电子化过程,整车厂不在这个过程中推到重来,很难在商业场景和消费体验上取胜。


聊完电子化与再设计,接下来聊商业场景和消费体验。

任何进入新消费环节的事物,不管是技术竞争还是成本竞争还是设计竞争,从消费端看回去,KEY都在商业场景和消费体验。

消费体验首先是里程焦虑,这个不讲了,前面已经聊了很久的减半加倍了。

其次是电子化带来的便利,这个以后专门开题和自动驾驶一起讲。总之我个人的体验是,如果你长时间驾驶过电子化程度很高的电车,再回来开油车是相当不适应的。右脚就无法再适应要踩刹车这回事,抠过音响的就更加无法适应发动机的声音了。尤其是在城市道路,起步优势电车无比明显。

对于男性车主来说,最重要的是汽车的故障自我检测。由于电子化程度变高,以往油车需要进维修车间才能知道的故障,现在驾驶途中就会得到电子反馈。有点驾驶常识的就可以自己采取相应的措施。随着今后L3级别以上自动驾驶功能的普及,电车的优势会越来越大,因为他本身是电基因的。个人在这插入一个观点:目前普遍业界估计的电车普及时间表都太慢了。因为忽略了自动驾驶技术对电车的推促作用。

另外一个消费场景就是充电桩了。目前充电桩市场上存在两种国标,一种是大充电头的直流桩,另一种是小充电头的交流桩。从电池寿命的角度、电网的角度来看,自然是交流桩好,但是交流桩相对慢一些。

从我们的国情来看,城市居住空间比较紧张,有专属固定车位的人比较少。设立私人桩的比例不高。同时由于不是街区制,私人桩要共享也有很大困难。所以更多在致力于公共电桩设置。那么比较突出的问题便是“电桩的建设和运营脱节”“油车占位”“无法准确锁定空闲充电桩”等等。个人觉得比较现实的做法一方面是推广运营的资本介入,另一方面是提高电桩建设的配套,比如加装物联网地锁用于预约。这也是场景角度出发的判断。

除了电桩以外,目前没有将车载充电器作为强制性车辆组成部分,可能是考虑成本因素,也可能是没来得及考虑这个。目前行业管理者更加聚焦于城市内的充电桩密度。但实际上汽车自发明以来,一百公里的活动范围是相对科学的自然活动范围。一百公里,再加上城市自身的20公里半径,再加上高速公路对100公里(两小时行程)的放大,基本上就是一个180公里的大圆,想要在这180公里半径内都装上桩然后保证电车可以自由活动,在生活中渗透油车?不合适吧?

更不要说以后里程到了500之后,也继续靠电桩辐射所有郊野乡村是多大的工程。所以,发展便携式充电也是商业场景中的重要应用之一。这里强调,车载充电装置,实际上就是应急充电装置。比如你去密云吃鱼,然后里程不够回家了怎么办?这时候拿出充电枪来,让老板娘给你一个220V电源插座,你插上就能充电(注意交流和直流区别)。


此外就是共享汽车和新年能源汽车之间的天然共性,说到这个不得不提康迪,他那个微公交就是一切共享汽车的鼻祖,而且直接是新能源。可惜了在美股要用业绩说话,要在A股,早圈钱铺到全国了,还有现在这些共享汽车什么事。


今天先聊这么多,错别字不改了。凑合看。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能源纯电车有这五大痛点,看你是否适合购买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但并不是现在的电动车,仅是过渡?
混动车的电池多久更换一次,费用大概多少?
依旧是熟悉的味道 试驾BMW iX3 感受电动驾趣
同样是买新能源汽车,有人后悔有人欣喜,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挠车】纯电汽车真的是唯一确定的「未来」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