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博
电源类模拟芯片会议纪要202108

行业介绍:
半导体是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中间的材料,目前常用的半导体元素主要是:硅、锗、砷化镓、氮化镓、碳化硅,我们一般把氮化镓、碳化硅称作是第三代。

半导体发展历史,从50年代贝尔实验室然后到60年代ADI、TI、MAXIM这大的模拟半导体企业出现,去年整个半导体产业接近5000亿美金的规模,全球目前来看主要半导体产值还是集中在欧、美、日,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

半导体分为五大类:
首先是数据存储,DRAM、SRAM、ROM、NAND、NOR,DRAM集中在全球三大厂商手里,三星、海力士、美光;NAND能做的企业多两家:Toshiba和SanDisk;NOR FLASH做的厂商更多,除了国际巨头以外,国产厂商也在做。
感知类,分为MEMS、图像传感、生物、指纹、触控、红外。
Computing,里面有CPU、GPU,国内正在大力发展的MCU,除此之外还有DSP这类数字处理类的产品。
连接类,大家能接触到的蓝牙、WIFI、蜂窝、NB IOT等。
今天我们主要集中在模拟电源信号链的电源部分,模拟电源类有很多driver、controller,还有一些power device功率器件。

电源管理芯片的分类
电源管理集成芯片PMIC,一种是交流转直流电就是AC/DC,广泛应用在手机快充、PFC控制;第二类是DC/DC,这个比较多有电荷泵、升降压、charger;最后其他类,比如电池管理/LDO/热插拔这些产品。

与电源管理芯片对应的是叫Power device功率器件,大家熟悉的是二极管、三极管、整流管,还有一些现在国内比较多的MOSFET,还有一些在高压大电流上被广泛应用的 IGBT广泛应用。

电源管理IC产业趋势
要解决的最大的痛点,就是efficiency,电源管理每损失百分之一能效,实际上能效就会巨大地被损耗变成热能,所以效率很重要。第二个,不管是手机还是可穿戴式产品甚至TWS的发展,低功耗和智能化也成为电源管理里面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与电源管理相对应的就是功率器件,功率器件产品的发展方向也是朝着低损耗、高功率密度,事实上无论是氮化镓还是碳化硅高频都是非常快的,像高铁、新能源车这样很多需要大电流IGBT功率器件,除了性能以外,对可靠性也有非常高的要求,汽车领域还有Q100可靠性的认证。

首先我们往往可以在偏僻的地方看到10kV甚至更高的高压的电站做高压的速配电,实际上在我们的building里我们会取出大概380-220v的交流电,交流电变成直流电的过程就是AC/DC的变换,家里无论是空调、电热器、电磁炉或者是手机的快充充电器的充电头都是380-220V转成直流的变换器,所以国内也有厂商在攻克这个领域。
另外我们还看到在整个业内大量的利润是在DC-DC,他会有不同的电压等级,之间互相升降压,也是运用在各种各样的设备上,不管是通讯还是终端。

不同的应用对电源的要求
在汽车领域希望是零失效,实际上在大多数厂商的要求是单个产品失效率低于5个ppm,在老化实验和长寿命实验里需要比一般的消费类、工业类产品时间要更长,希望是到十年或以上的使用寿命。
在通讯方面对电源的需求,实际上需要很高的效率,不管是5G的基站、大规模通讯中心,因为运营的需要,能耗决定了盈亏平衡点在哪里,所以从电费里省下来的钱就能成为利润,而能耗又非常巨大,所以效率非常重要。另外一点就是要比较容易去维护。
在工业电源方面,比如说工业4.0、风能、电能应用场景对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在工业电子领域,很多像这种风电这些大的发电设备里功率也是比较高的。
最后一个是我们大家日常使用较多的,消费类电子领域,首先产品本身的体积就非常小,所以尺寸非常重要,第二是功耗要低,第三是最重要性价比要高,因为量会很巨大,单个产品的成本会对最后的销量有非常直观的影响。

Q&A
Q:从做电子设备类的产品,拓展到工业、汽车这些高端领域,他的难点和壁垒体现在哪里?
A:如果之前主要是做消费电子、普通的工业类电源,如果想往通讯服务器、汽车类转的话,不同领域对电源类产品规格会不一样。汽车领域的power device一般放IGBT,要过Q100认证;通讯服务器的电源对高效率和可靠性有非常高的要求,产品工艺也会有差别,要求更高的BCD、更高的电压,更高的工艺,你自己要做一些IDM,要自己去调自己的工艺,在消费类电子领域像台积电、台联电都可以用标准的工艺去做。

Q:从您对未来市场来看的话,四大应用类未来的趋势方面,哪些产品的升级会比较显著?比如说手机会更轻薄,您的角度来看的话哪个部分会更主流?主要研发投资在哪?
A:消费类电子领域我们看到的产品趋势有,比如越来越快的快充,从国内18W发展到200W的样品阶段,好几个大厂已经发布了商业化120W的量产,对整个电源结构有很大的变化,要做到上百瓦的充电架构,在AC/DC上要能做到上百瓦的充电,目前传统的AC/DC已经不满足。在直流转交流端,做大功率,用双电芯的方案,有电荷泵的技术,有充和放,在国内的高端手机上已经被广泛使用了,最开始国际大厂在做,也有些国内的半导体厂商已经在做、在模仿、在进入这个市场。
在汽车上我们看到,汽车在AC/DC变化不明显,在可靠性和零失效有变化,在IGBT这块,除了国际大厂英飞凌这些,国内很多公司如中车在努力进入这个市场,在做各种各样的认证。

Q:详细说一下模拟工艺,在不同的电压、应用场景下工艺会不会有区别?
A:我们现在看到大部分消费级的电源模拟工艺,一般是从0.25微米-最新的55纳米做大的PMIC,0.25、0.18微米可能是比较老的成熟的工艺,也有低、中、高压,根据应用的不同可以选择,intel的处理器要求的电压就很高,比如说0.13、0.18微米高压大电流的工艺。在消费类电子领域,明年最新的工艺已经更新到了55纳米,从去年开始全球客户已经在用0.13微米、12寸的工艺生产pmic,到明年可能会到90纳米和55纳米,这样的好处是在同样一片晶圆上会有更多的产出,产品的功耗、功效会更好。

Q:TV/NB所需PMIC目前交期有拉长吗?
A:大部分国际公司的pmic都在超过26周,接近1年52周的状态,目前主要是晶圆厂的产能不够,成熟的PMIC都是用的8寸工艺,还在0.13、0.18和0.25微米上面,今年各种应用都在爆发,不管是新能源汽车、手机,各种原因double-booking,疯狂的备货,加上宅经济等,pmic需求迅速增长,今年没有缓解的可能,明年缓解可能不大,主要要看大厂的产能什么时候能放出来,市场需求什么时候能回归理性。

Q:现在PMIC在国内消费、工业级的状况如何?国内厂商和国外的差距在哪一板块?
A:很多国内厂商由于大量华人designer从海外回归,在三五年内大大提高设计能力。
在消费类电子领域,模拟电源技术国内与海外的差距在很快缩小,比如手机上的pmic,notebook上的charger技术差距很小,这一类的产品往往可以用我们能接触到的标准工艺去做,不一定要自己去做IDM调工艺,这一类企业的成长会比较快,目前市场上除了一些大品牌(他们有很多海外出口产品、考虑到专利、长期的可靠性)在考虑欧美厂商以外,大部分内销、对成本敏感的设备已经换成了国产的。
在工业类电源方面有一点路要走,我们会看到有个别产品出来,有qualification的时间会比较长,顾虑会比较多,往往工业类设备、大的服务器或者是汽车对单一的电源管理省那么点钱不那么敏感,反而是对质量要求比较高。工业上大功率大电流的工艺,目前国内的fab来看,质量和大批量生产还是没有国际大公司稳定,但这个趋势还是越来越好的,我相信未来三五年会逐渐蚕食市场。

Q:功率器件IGBT 有像PMIC这样缺货吗?
A:IGBT在这轮缺货里反而特殊,主要的供应商有欧洲的英飞凌、美国的安森美,自己有IDM,而不是fabless 的模式,相对于PMIC依赖于台积电、台联电,很多的IGBT厂商是自己生产。我们观察到相对也是缺的,但没有那么绝望。反而MOSFET要求比较低,有些是IDM、有些是FABLESS,是很多晶圆厂拿来砍产能的,所以MOSFET供需不平衡。所以IGBT是缺的但没有其他的缺的严重。

Q: 你怎么看碳化硅发展的情况以及量产的时间?
A:碳化硅在比如华为大的5G基站、汽车的充电桩已经在跑了,国内的半导体厂商做碳化硅还是很早期,壁垒比较大,可能要花点时间,国内的碳化硅离大批量量产还比较远。

Q:有没有一些比较直观的指标去看一家电源类公司的产品是高端/低端?
A:首先要有比较宽的产品种类,只有一两种产品打天下风险就比较大,国内市场集中在消费领域。
另外就是在工艺,美国的厂商最早期有些有fab,有些没有fab,是自己去跟晶圆厂调工艺,中国之前起来的半导体公司做优化也是在成本上做优化,未来也是向高性能去转,主要的门槛就是在工艺。
模拟很多东西都是非线性的,对设计团队的经验性要求非常高,一个简单的VCO的工程师可以做三四十年,在材料学上的理解。在模拟设计上经验的积累是主要的差距来源,因为很多模拟产品不想数字产品一样广泛,往往都是十几万的产品类别,特别是工业类应用是很分散的,他们的目标是产品种类更多,这样受单一市场影响较小。

Q:在信号链做的比较强的公司和比较高端的DC-DC公司,这两类技术原理上是否相通?
A:模拟是analog,电源是混合信号,也可以放在模拟大类,但工艺有差别,大一点的公司像TI,他的信号链和模拟都很强。但ADI信号链很强、电源很弱,不过并购了凌特,把电源能力大大提高。所以两个强弱并不有联系。

Q:低噪声的DC/DC、信号链在底层有技术相通的地方吗?
A:工艺有一定的相通,但产品的设计完全不一样,产品设计架构完全不一样,但他们对工艺、噪声的处理有类似可以借鉴的地方。

Q:信号链市场sigma-delta,DC-DC产品的市场这些可以介绍一下吗?
A:高精度的用sigma-delta,不管是24、28byte,主要用在工业类市场,这一类市场变化比较大,如果是一些测温、检测应用,对速度要求不快;但通讯类的对速度要求比较高,举个例子wifi、5G,都需要200m以上,AD转换要非常快。
Q:有大体的量级吗?
A:ADI、TI两家在中国销售额加起来三四十亿美金,所有的产品比如说信号链、电源、处理器。信号链占1/3,至少10亿美金。
Q:DC/DC能单拆一下市场吗?
答:消费类市场中国占蛮大的,不管是华米OV还是更低端的消费类电子。
工业类领域是中高端领域,还是被国外寡头垄断的,如西门子等。如果说消费类中国能占到全球产值50-60%,那么工业类领域只有10%左右。
汽车本来就很少,现在新能源车出来可能有一定的机会。
通讯占的比例,以前有华为这些,可能有四十左右。
其实消费类是我们能做的市场中最大的一块,电源类,一个手机在3-5美金,中国设计6亿手机,十几亿美金的市场容量,把高通、美光盘掉6-10亿美金。

Q:PMIC从8寸转到12寸的动力是什么?同样性能PMIC12、8做的话价格和成本有什么变化?
答:12寸工艺会更好,已经到了90纳米,8寸在0.18、0.25、0.35微米,有两点不同,一是一片上产出会更多,模拟虽然不是线性的但也会省很多,12寸的晶圆不光是1.5倍,能切出的数量会多的多,另外一个是八寸的FAB厂很多设备很难买到,都是二手的,一般主流的扩产都是12寸,客户在新项目选型的时候也会有要求。

Q:ACDC,DCDC壁垒哪个大?mosfet转IGBT转型难度有多大?
答:都是有壁垒的,ACDC在电源里稍微简单一些,特别是在低瓦特里壁垒会低。MOSFET转IGBT有挑战的,MOSFET覆盖很大,但不会高到IGBT的领域,最低也是电焊机,那也是很大的电流、电压,所以转起来难度比较大。

Q:近两年TI砍掉经销商,做直销会更多,是不是汽车专用的比例大一点,导致他们才去砍经销商?
答:这是个事实,但我理解的是他们更想实现交易的电子化,自己的采购平台他们觉得未来也可以自己来,大部分的大客户直供,他们更喜欢中、小客户可以跳过中间商,直接在他们的电子平台进行交易,省下的margin可以分给双方。#股票#
价值投资日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士兰微出击,国产功率器件市场迎新变数 2019-08-28
一款双通道输出电源电路设计
功率半导体市场回升,瞄准新能源汽车寻突破
(多图) 用于输入交流400Hz场合的机载高频开关电源解决方案
罗姆发布车载摄像头模组用信号传输SerDes及电源管理芯片
EEVIA论坛回顾 | 兆易创新瞄准4大行业入局模拟芯片,电源管理全产品组合渐成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