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后的村落记忆港里(三):稻田小考



稻田小考

 作者:刘俊利

 

泉城素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称。表达了济南地理环境、湖光山色、山清水秀的景色。港里村虽无法比肩济南,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弟子能光顾港里村,传道讲礼并赋名,也算港里村的福分。除此之外,港里村的稻米景象也令人赞不绝口。

 

沿堤杨柳绿云屯,十里坡塘长稻孙。

最是秋风遐菜好,水乡风味似江村。

 

这是清光绪23年(公元1897年)10月的一天,作为莱芜县地方志编撰者的张梅亭,沿莱城至吐丝口镇,进入港里村实地考察时,看到港里村稻田后,以《一松山房存稿》为题所作的感叹。

如果你拉远距离,从远方走进港里,可能先被莱芜的崇山峻岭、山峦叠嶂被吓到。疑问:山无尽头,何来稻米?然而,曾在过去的岁月里(1980年代前),在沉浸于翻山越岭、崎岖不平的刺激后,突然一马平川的盆地让你感到如诗如画莱芜地理风貌的奇绝,更叹息喜看稻菽千重浪”、“闻香下马”的港里稻田景色。

港里村稻池,可谓方圆百里绝无仅有。据史书记载,在很早时代,港里曾经是水系纵横、水草丰盛、一片森林沼泽。后来水面缩减,树叶、杂草淤积成堆。20159月,当地土地肥质专家对港里村大片稻池地下进行考察,认为地下能燃烧的黑色地下有机物,非同小可。据估计,最晚形成于宋元时代之前。

  



《创修乌江刘氏支谱总卷》之港里村记载


根据清康熙二十三年十初八编撰的《创修乌江刘氏支谱总卷》,其中对明洪武年间刘姓迁入时的港里村描述为……此地荒凉。其土多茂草而艰……”。即明朝朱元璋时代的港里村“土多”,说明尚未开垦、田野“荒凉”、人稀田多“茂草”,也说明其中杂草、树木居多。说明了港里村稻池溯源的明初证据,也印证了今天黑土壤遗址的逻辑关系。

元素之多、面积之大,称稀有黑土壤遗址名副其实。这是否原来称“讲礼”、后来便成了与大面积水有关的“港里”?

村庄被稻池三面环绕,极目望去,无限辽阔。尤其是稻穗开花的季节,水上秋风阵阵、彩蝶飞舞、稻穗荡漾、鸟语花香。犹如一群群载歌载舞的小孩子们。水下泉水清澈、急流湍急、鱼儿你追我赶,脱掉鞋子,让我们尽情享受捡拾螃蟹、抓食鱼虾的快乐。

遗憾的是,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这片港里村多少代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稻田因人们过度开采水源、泉水枯竭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化为乌有。记得在改造中,几乎动用了全村的劳力。那种气派、那种热烈、可能还有那种郁闷不知不觉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据说,在更改造田之前,大量的地下黑材料,通过若干个十几米见方的沼气池用来做沼气供农村使用。后续的过程,作者已渐行渐远,不再关注、也不再记忆。

对于稻米的传说,《莱芜县志》多有记载。光绪年间,南方广东籍人士乞讨或服兵役至此。看到此地广阔无垠的水田,感慨道:这么大的水田不用岂不是浪费?从随身携带的稻谷种子试着种植。经过精心养殖,南方的稻谷种子在港里水娃地里(与地下黑土壤有关?)呈现勃勃生机。由于莱芜当地绝无仅有,港里人作为稀有农作物生产每年立冬前的“霜降”时收获。在每年的七月十五中元节那一天,以港里特有的大米替代北方惯用的主食馒头供奉故去的祖先

后来被官方知晓后,认为港里稻谷的确不一样。每斗港里稻谷与其他地区同类稻谷比较多重三斤左右,堪称“粒饱、质重”,衙门贡品每年向宫廷进贡民间也有一株开花几里香,一家煮饭全庄香”的美誉。

最后的稻谷传人客死港里村民为纪念他,特地将他的尸体埋葬在稻池旁边,以纪念为港里村播种稻谷文化所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港里村稻田视频;

2.创修乌江刘氏支谱总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火山岩稻米之乡——柳河
张掖:戈壁多彩稻田 描绘乡村振兴
欢喜庄里看“第六产业”——天津市宝坻区清水思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见闻
巨型稻2米5的高个儿还不倒,一斤稻米卖30元!套养后一亩地赚2万元
赶鸭子的人
这样的田野,是否让你陶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