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天泉 | 心痕

何天泉

祖籍四川重庆

1991年毕业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

2001年毕业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修班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hetianquan.arthub.cn

《秘境No1》 45x65cm 纸本丙烯 2017

心境·痕迹

——何天泉艺术的行进与回望

何天泉的人和画是个分裂的统一体。这话忒矛盾,你得往下看。

何天泉祖籍四川重庆,成长于中国西域——新疆,十年前来到广州,地域和文化上的巨大变迁所带来的心理位移成为其艺术创作的情感底色,也成为了我们进入其艺术世界的最佳入口。

首要的一个问题是身份焦虑。人类身份问题始终是艺术史上的一个重大母体,比如源远流长的肖像画和自画像传统。二战之后,随着后殖民时代的到来,身份问题越来越成为思想家和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当今日益全球化和跨国化社会,个体身份问题成为萦绕艺术家心头挥之不去的一个重要话题。

《秘境No7》 45x65cm 纸本丙烯 2017

“作为个体的我到底是谁?”、“我会成为谁?”、“我如何成为谁?”

身份的焦虑给何天泉带来了来自于空间、时间、及心灵的三重困境。可以说,何天泉是在这三重困境的天井中,把自己彻底放逐,然后再独自走上了艰难的灵魂回乡之路,在这个遥远的征途中,不断的调试、重叠、移位,以寻求精神的修复和重生。

《2014No.3》 150x50cm 2014

德国艺术史家沃林格在论述抽象艺术时说道:“抽象冲动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的内心不安的产物。”何天泉遭遇外在地理坐标的变迁,为了从外在变化莫测的偶然性世界中抽离出来,他越来越转向使用抽象的符号来表征自己内心乞求稳定的渴望,这使他一下站在了19世纪中期西方印象派所处的时代节点上,但他绝不是要用绚烂的色彩去拥抱新的世界,而是从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中生发出存在主义哲思,以非理性来对抗这个被工具理性彻底异化的世界。

从近几年的画面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这种变化,原本清晰的房屋、道路、山坡、梯田被细胞组织状的色块所替代,但调子上的灰蒙使画面始终笼罩着一层忧虑,无法释怀。何天泉在用一些混蒙的色彩形状在极力编织内心那个依稀可辨,却又无可奈何日益远遁的家园,通过这种方式,他就在现象的流逝中寻得了心灵的安息之所。

《2012No.4》 135x60cm 2012

《秘境No3》 45x65cm 纸本丙烯 2017

生活空间的位移所带来的变化,实际上又与传统和现代性的矛盾深刻交织在一起。波德莱尔笔下的浪荡子和闲逛者,在19世纪的巴黎站在街头所经历的古今之变于今似乎完全在中国这一代艺术家身上重演。中国数千年的传统社会已经沉淀出一个超稳定的社会文化结构,但这种稳定结构在20世纪遭遇了最为强大的挑战,“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现代性对传统的冲击前所未有,何天泉所经历的变化实际上恰恰也是这个时代背景给他强加的巨大烙印,在现代城市、工业文明的洪流裹挟下,艺术家那颗被冲击得七零八落的心若无源之说、无本之木,永恒的飘荡在虚无的罅隙中。

于是,绘画俨然成了何天泉抵御外界变幻、抵达心灵彼岸的绝佳工具,由此看来,他的绘画日益遁入抽象和内心就完全变得顺理成章了。他站在一个喧闹迅疾的现代都市,却怅然所失地回望昔日的家园,把城市的节奏和苟且一并化入了与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望中,何其壮烈!何其哀婉!

《秘境No5》 45x65cm 纸本丙烯 2017

当代油画的面向已经相当丰富和多变,艺术家们可以在无数历史资源中寻找自己的创作理路,也可以在于现实的激烈对撞与近身肉搏中杀出一条血路,还可以稍稍推后,把现实和理想作一番调和,既脚踩大地,又仰望星空。何天泉无疑选择了后者,他没有拒绝现实,但又保持着一种有节制的靠近,他把现实对他的种种刺激转化为一种往前眺望的姿态,把我们执拗地引入一个形而上的精神世界。

不得不说,何天泉是个纯粹的人。他低调而内敛,是一个身居现代都市,却深具传统文人品格和东方情怀的艺术家。他在现实中与现代或者当代对撞,有所谨慎地观望着身边转瞬即逝的光亮和碎片,他在行进着;同时,又把自己投身于一个纯粹的艺术世界,在那里,他可以不断地回望和迷恋那一个宽阔旷达的西部精神图景,从中汲取养分,重新出发。

《园之三》 120X120cm 2016

《秘境No2》 45x65cm 纸本丙烯 2017

何天泉依然在艰难地跋涉,朝着理想,朝着未来。他画笔涂抹的,或许就是那一个全然自在的精神家园。

作为结尾,我想起了余光中的一首诗《呼唤》:“可以想见晚年/太阳下山,汗已吹冷/五千年深的古屋里/就亮起了一盏灯/就传来一声呼叫/比小时更安慰,动人/远远,喊我回家去。”

吴毅强 / 策展人

浙大艺术史博士

Arthub x 何天泉

Arthub:何老师,您好。您的作品中好似藏了很多的古城风景,隐匿在长长的思愁深处,色块沉沉叠叠被画面覆盖,似乎随时会被淹没,这样子的画面处理是您有意识的构图吗?您想表达什么主题呢?

何天泉:有人把这我批作品界定为意象风景,姑且不做争论。我喜欢通过一些无建设性的笔触群或抽象性色块搭建一个有着构成意味的平面景观,这个景观没有具体物像的特征,却能隐约感受到模糊的风景,疏密、聚散、矛盾与对抗等抽象性法则是画面的基本架构,优雅和诗性依然是这批作品审美上主要倾向。

《2014No6》 50X120cm 2014

Arthub:画面的中间常常是具象的,但具象物的边缘却似乎是随意涂抹上去,您怎么看待和处理这种对比呢?

何天泉:当具象的轮廓或边缘逐步被模糊弱化后,具象就开始进入抽象的准备状态,这时候我停住了脚步,因为在这个区间中有着另一番景象……

Arthub:您的系列作品《园》中,可见蔓藤交错,生命力旺盛,随时会冲出画面,同时,蔓藤又在包裹着什么,蔓藤是指您的思绪吗?而蔓藤背后隐喻着您的家园吗?

何天泉:《园》这个系列是我从多年的概念风景重新回到具象的一批作品,因为此时的具象可以提供更为明确指向性。疯狂的藤蔓密集的枝叉遮挡着分割后面的古典建筑、拱桥、文人山石,通过营造这种与传统园林审美情趣相悖逆的方式,表明自身对当下文化现状的一种思考和态度。

《园之一》 120X120cm 2016

《园之二》 120X120cm 2016

Arthub:身份问题一直是世界的母题之一,如今您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认同?

何天泉: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纠结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已经有十多年了,一方面液态化的现代社会使每个生命个体都在喧嚣中品味孤独,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已经荡平人们的故乡,同时乡愁这种内心深处的柔软又被现实的沉重挤压的无处安放,因此文化身份的认同是一个急需解决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也许是现代社会人的宿命。

《2014No.7》 150x50cm 2014

Arthub:能感受到无论您在抽象画或者风景写实画中,对于故乡深深的眷恋,关于未来您的绘画语言和绘画主题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何天泉:对于故乡的问题前面我已经有了一些回答。从2015年开始绘画已经开始表现传统手工工具,2017年个展《唯物论》呈现这个时期的作品,2018、19这两年综合材料和装置作品的已经陆续出来,将传统工具木工刨子从新结构组合形成另一种属性的物体,试图寻找传统物像的当代表达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方向。

作品补充赏析

《秘境No6》 45x65cm 纸本丙烯 2017

《秘境No4》 45x65cm 纸本丙烯 2017

《园之五》 77X57cm 2016

《2014No.5》 150x50cm 2014

《2014No.1》 150x50cm 2014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彦百 | 中国特色下的分秒定胜负
有关艺术语言的解读与遐想——兼议黄滨教授的近作《欲之系列》
【写生啦】被唤醒的风景丨国美教授焦小健2018新作
2022 鲁美 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油画系
年度艺术人物 | 专访钟飙:“以形显态”建构意义链
艺术当代个案 | 丁乙:抽象是一种时代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