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光景常新——孙晓云临《圣教序》
中国书画报2017-05-12

从张荣庆老师所撰的评述孙晓云老师《一个追寻古法的成功范例》一文中,可以找到一些关键词,诸如“经典”“古法”“范例”等。其中最后一句评价令我印象深刻:“所幸的是,当今书坛如晓云那样沿着传统的路子坚实精进的,还大有人在。中国书法传统正脉未断。正脉不断,就有希望。”书法传承的本质就是正脉绵延,生生不息。取法经典,则是正脉传承的必经之路。任何一个时代,总会有那么几个人留下来,有一些作品会留下来。最终的评价,即是看书法的正脉传承。书法史是历代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极其严密的链条。书家须通过一生的努力,把自己变成其中的一环。若不符合这样的规律,最终都会被淘汰。不管当下现实有多么混乱和迷茫,“吹尽狂沙始到金”,一切终会尘埃落定。

具体来说,看待书家的成功,需要听其言、观其行,看其是否言行合一。言为心声。在这一方面,孙晓云老师的《书法有法》一书系统阐述了个人观点。她的理论与实践可以相互鉴证。所谓“言必信,行必果”,孙晓云老师在实践古法方面,通过临摹来与古人对话。一部书法史,自魏晋之后,从国家记事转换成个人情趣表达,书法从“集体主义”的无名氏状态转变为书家主体觉醒,注重抒发情感。其后,两种情况有时也相互交融。如是,临摹成为必经之路,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所以说,刻意讨论一定要临摹或者反对临摹都存在问题。练书法需要临摹就好比人需要吃饭一样,不需要多此一举来设问。分析一个书家的成就,有时未必只是单纯考察其创作,更要观察其临摹。一个书家的观点,最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作品上。孙晓云老师的书风,从其十多年前就开始临的《圣教序》可以一探消息。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迪,并做进一步的反思。这比单纯地关注技巧更有收获。

《圣教序》拓片局部

不能不说,当代书坛存在许多作茧自缚的伪命题。就取法而言,一会儿提倡“二王”,一会儿提倡“民间书法”,让人无所适从。其实概念本身和对于概念的理解就有漏洞。从整个趋势来看,如今因为出土资源极为丰富,信息传播迅速,印刷技术空前发达,书家所面对的取法对象不可胜数。于是,书坛呈现出两种倾向:一是泛化,普遍浅尝辄止、朝秦暮楚;二是猎奇,也就是刚才所说的,普遍认为“二王”等经典已经过时,专尚新奇,以至于嗜痂成癖,刻意求怪,几成病态。其实书法不一定非得取法“二王”,或者限定某一家,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能够成就自己的。不管如何,不能有“逢经典必反”的心态,非得摆出一个架势:大家都在学的我偏不学,大家不学的我偏要学。这当中有几条很简单的理由。一是个性化并不是刻意夸张变形,更不是失去法度,否则追求个性便会失去个性。个性以人性为基础,作品自内而外透露出的个人气质,才是真正的个性。二是取法注重常态化,不能变态化。“反经典”便是一种“变态化”现象。个性其实是以共性为基础的。就好比人的饮食,大多是一些常态化的食物最有营养。阳光和空气最为平常,但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基础。三是经典自有成为经典的理由,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乃是历史的积淀造就的。对于经典,不必刻意回避,也不要刻意追捧。对于“二王”的理解,切忌仅仅局限于“二王”父子本身。“二王”书法是一个体系,是经典、古法和正脉的综合体。对于经典,有时绕不过去,也可能无法超越。但最重要的是,通过类似的经典,可以找到我们自己想要的一些有益成分。比如说,书家几千年来一直按照特定的结字规律来处理,潜移默化。如果不这样做,就缺少古意。所以说,真正的书法学习并不是一定要秉承某种旨意,或者受逆反心理驱动,而一定是自然、自发和自觉的。

我以为,临摹《圣教序》这样的经典,无疑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历代取法《圣教序》而终能自成一家者不在少数。虽然从个人喜好的角度出发,取法任何一种碑帖都是可行的,但仍然会有一些优选,有先后、主次之分。从“二王”入手更利于化出自身个性,这也是坚持“常态化”的理由所在。对于经典的演绎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临摹经典获取“法度”。书法有法。临习者遵循法度而登堂入室,逐步进入“有法—我法—无法”的过程。有了自己的“法”,也就有了自身的个性风格。二是通过取法经典来弘扬经典,进而创造经典。弘扬经典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目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出可以相颉颃的经典之作。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得益于历代书家不断的诠释。只有理论诠释是不行的,必定要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有机结合。实践的诠释主要是通过临摹来实现。

临摹《圣教序》的难度在于,首先要面对前代很多杰出书家的诠释和创造,必须要找到石头的缝隙,找到一个突破口,要既有古意,又见己意。毫无疑问,这样的临作,其实也是一种创造,有创造性的临作同样也可以传世。

《圣教序》为集字作品。虽名为“晋人风度”,然处处可以看到“唐人痕迹”,可以说是一种“晋韵唐法”的结合。因为其字数较多,而且是原大,对于取法“二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福祉。但真、行、草三种字体的组合,必然存在不协调之处,以至于整个气韵被限制在单个字的范围之内。但这种不协调已经被降低到最小的幅度。集字者怀仁花费了毕生精力,创造了这一不可取代的经典,泽被后世。从《圣教序》的许多细节可以看出集字者是花了不少心思的。比如《圣教序》中有“宇宙”一词,这两字在《兰亭序》中是现成的,但《圣教序》取其“宇”字而弃“宙”字,说明怀仁一定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既然《圣教序》是集字作品,那么临摹它,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对集字作品的再集字,其难点在气韵贯通方面,突破口也在气韵的贯通。气韵通畅了,便浑然一体;倘若做不到这一点,便是一盘散沙。

孙晓云老师在临摹时以气驭笔——胸中意、手中意、笔中意,三者环环相扣。临摹《圣教序》,不仅需要气韵的引领,而且要求是“正气”。柳公权曾言“心正则笔正”。其实,心正气亦正,气正则清雅。

孙晓云临《圣教序》局部

气息清来自于笔法清。但凡有一定成就的书家,笔法气正,用笔干净。对照历代大家的用笔莫不如此。就此临作来讲,除了笔清、气正的特点之外,还做到了“力柔”,柔中有刚。“力柔”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对“力”的理解,一是对“柔”的理解,都是书法审美中的关键字眼。“力”不一定是剑拔弩张、虚张声势,也可以是气力绵绵不绝,内蕴气象万千。“柔”可以是柔美、柔软,也可以是柔媚、柔滑,然前后有云泥之别。笔清、气正、力柔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当然,孙晓云老师对《圣教序》有很多独特的理解,如“对《圣教序》这种笔法森严、结构完美、变化无常、刻工精良的碑帖,临习时必须心平气和,细致周到。无论从气势、章法,还是从用笔、结体,都须注意观察,细细体验”,再如“书写工具的选择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古代书论中反复体察到‘纸笔精良’的谆言。而今人往往不以为然,用极不相配的工具,花大量时间,欲得其效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久而久之,便丧失临习的兴趣,或自然地放弃,草草、急迫地进入‘创作’,随意发挥,走不了几步便可能自食其果。因此,如何择纸、笔等工具,势必成为关键”。她曾说:“生宣诞生在明末,《圣教序》时代是没有生宣的,因此如今实临也避免用这种渗水量过大的生宣。也不宜用杂质过多、颗粒过粗的纸张,否则王字的细微处便无法体现。我们如今在实临中当然不可能常用价格昂贵的绢、绫之类(如今绢与古代绢又有不同),可以选择一些质地细腻、绵柔的纸,吸水量要小些,譬如元书纸、报纸、仿古宣、熟宣、包装纸及一些书籍用纸均可。”又说:“由于《圣教序》不同于其他碑帖,其中两千多字是由楷、行、草间隔组成,因此临习中须全面地掌握楷、行、草三种字体的写法与规律,然后巧妙地搭配组合在一起。因此临习者同时要学习三种字体,相对来说,难度要大些。同时,学习的面也相对广些。初学者最好先具备楷书功底,或先临习些与王字相近的楷书,再涉及《圣教序》;或先将此碑中的楷字练熟,再延及碑中的行、草字。没有一点书法基础常识,即临《圣教序》,不易见成效,更不易到位。”

原则性问题掌握了,理念确立、贯通之后,就可以举一反三。书家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坚持下去,便是最好的路。这当中不仅包含取法,也包含目的等一切因素在内。比如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书法取法提倡多元融合、多体杂糅,尤其是碑帖融合。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方向,不妨纯正一些。成功不能复制。孙晓云老师所坚持的就是帖学方向。选择方向的纯正其实就是目的纯正。面对时风,不要刻意迎合,也不要刻意回避,只要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内心强大了,才有定力,才能坚持走下去。从孙晓云老师的临作可以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帖学要旨。当然,任何一个书家不可能一辈子只写一种帖,也不可能只看一种碑帖,各种潜移默化的因素都有可能对他产生影响;但只要内心纯正,观点纯正,理解必然纯正,书风自然纯正。

写出了自己的感觉,就能自出己意,也就是自见新意。正如宗白华所说:“光景常新,是一切伟大作品的烙印。”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碑帖之《圣教序》(上)
临帖,貌似简单,实则深奥
经典碑帖|《圣教序》史上最高清版本,赶紧收藏
书法初学应该注意什么?
跪拜书圣 敬畏古法——评周振华书法艺术(苏士澍)
艺术谭│周振华:跪拜书圣 敬畏古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