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史钩沉】金石书画自有情——六十年初期社友捐助文物漫忆

神游西泠印社宝藏,舒展画卷,摩挲印章,使我浮想联翩,如见故人。已是数十年的往事,想来依然亲切、清晰。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资助下,当时健在的40几位社友,为庆祝建社60周年,各尽所能,分担社务,实现了印社各项学术事业的复兴。印社的文物收藏,也就在这个时期空前丰富起来。那些长期相伴老一辈社友艺术生涯的金石书画,一改“子孙永葆”的传统,而为印社永存,显示出一代社友观念更新,以及他们对印社、印人、印学的支持和期盼。


初是高络园先生首献铜印500方。这是先生所辑《乐石室古玺印存》的原印,多为汉代私章,篆法严谨,形制规整,保存完好,一方方排嵌在特制的印盒中。后又赠送晋代铜鼓二只,和汉、晋有纪年或纹饰的古砖数百块。我访晤络园先生多次,印象独深的是1962年印社雅集时,他和唐醉石、金越舫三位79岁的同龄老友,漫步白堤,那种久别重逢、共叙乡情与友情的愉悦,至今历历在目。

继是葛书征先生献出明、清名家刻印43方。这是先生1925年编选的《传朴堂藏印菁华》中的菁华,1938年又合辑于《丁丑劫余印存》。其中文彭的“琴罢倚松玩鹤”、何震的“听鹂深处”、邓石如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诸印,曾被多种印谱选载,久为艺林推重。1962年夏,这位古稀老人在沪寓接待韩登安先生和我,在交付这批名印时,他动情的比喻说“这回是小女儿出嫁了”。坦露出老人对珍品的钟爱和最后的托付。翌年他就病逝了。

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禔遗存的自镌、自用、自赏的佳印,则由其家属选出356方,于1964年赠送印社。



文彭刻朱文“琴罢倚松玩鹤”

何震刻“笑谭间气吐霓虹” 


在收藏历代印章、印谱的同时,传世名家书画,也从多条渠道流向印社。

朱耷墨迹集册二十页,诗书画印俱精,由高璧女士捐献。她是络园先生之女。据其透露,这还是父亲送给她的陪嫁品,语意中不无婉念之情,然为更好保护并发挥书画艺术的作用,仍毅然献给印社。徐渭草书唐岑参《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七律,是作者少有的大幅力作。确有诗尾“阳春一曲和皆难”的气势。得来也很曲折,全凭曹漫之先生多方周旋。

邓石如草书五言对联和虚谷设色梅兰竹菊画屏,是上海魏廷荣先生捐赠。记得媒人高式熊社友。有趣的是当虚谷花卉屏在印社首展时,江寒汀先生正巧来社,并应求挥笔,画就仿虚谷金鱼图。观者交口称赞。有人谑问:社内展出的虚谷四幅花卉,可是先生代笔?寒汀先生边笑边说:那是真迹,那是精品。


首任社长吴昌硕的书画,印社独多。主要来自上海朵云轩的大力支援,以及方去疾社友的热情提供。那时去疾先生还在朵云轩工作,他们多年才积齐的缶老编年书法百幅,也全都让给了印社。


最使我怀念的还有阮性山先生。那时阮老已年过70,听力近聋,每每步行来社,主动参与征集、鉴定书画。在5、6年间,经他联系的藏家,或捐或售的名贵书画数以百计。有件事虽小,却记忆深刻。一天上午,阮老见到我就说:在众安桥一家旧货店里,有4个红木镜框,标价24元,镜框里是赵之谦的书画,快去人买来。像这样‘物美价廉’的机遇,阮老只给印社的。


缅怀先辈社友的一一奉献,感慨良多。谨愿老一辈的奉献美德代代相传,绵绵长存。(《西泠印社九十年》1993年10月版,王树勋)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朱小雨、易晔




您的转发与点赞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杭州西冷印社(三)仰贤亭
东皋雅集的缘起脉络和意义
学术经纬 | 林乾良:被遗忘的民国时山水画大师范帝青
可与“西泠印社”媲美的北京金石社团——“冰社”
马叔平书法:不朴不华是谓真
西泠印社百年书画藏品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