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的篆刻就像他的脸一样精美好看

读贾炳群先生篆刻作品

文/绍宽

左一为贾炳群先生

与贾炳群先生算是老相识了,从第一次见面相识之后,就总是以贾老师相称。朋友圈儿里经常有一些活动,如书画笔会、节日团聚、外出采风等。群贤聚会谈笑风生,每次都兴趣盎然,然私下里与贾老师两个人的促膝交谈还是首次,为了取回贾先生为我刻好的印章,先生约我“五福茶楼”一晤。

服务员小姐引导着我转至一间安静的房间,轻轻推开门喊了一声“贾老师,有人找”。

午后两点,贾老师刚刚讲完课,原本课后要走,但茶楼老板执意要先生留下来休息,要找几个老乡朋友一起聚聚,共用晚餐。老板这一留,给了我与先生一下午的聊天儿时间。

茶楼内很安静,贾老师独自一人小憩。老朋友之间没有过多的客套,一圈儿的软沙发随意地坐。出于对书画的偏爱,我的目光一下子被墙上的挂画吸引了过去。三面墙上各有一幅画,其中两幅名家画作是很熟悉的。一幅崔子范的写意花鸟;一幅白雪石的漓江山水。这两幅画如果是真迹的话,将很有价值。所以我的目光盯着它们看,是想凭自己的经验辨别真伪。

我说这两幅画看着逼真,但还总有不真之处。见我这样说。贾老师笑而不答,服务员安静的端上两杯龙井茶后,贾先生从包里取出了刻得的印章。

那是一对儿带钮的青田石料,石料光滑细腻。我的注意力继而传移到了印章上面。先生又拿出一个薄信封,并从里掏出几张平展的印稿纸。看时,那上面分别是朱文与白文两方印稿,正是这一对儿刻好的印章。哦!好漂亮啊,超出了我的预想。

手中攥着令人爱不释手的名章,心中想着贾先生刻制印章时一丝不苟的认真与辛勤。他是怎样倾其毕生之学,面对每一次篆刻啊!不难想象他对他喜爱的篆刻艺术,对每一次篆刻都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每一颗印石,都会精心的挑选,雕刻。我想象着他把石料在手中反复的翻转审视。或冲或切或单刀或双刀,经一气呵成,再小有收拾。雕刻好后,再打好上好的印泥,直到在印稿纸上留下清新的印记。篆刻给贾老师带来的喜悦与幸福,是不难体会到的。

对于篆刻家来说,刻好名章只是工作的一部分,更上一层楼的是印章之外的篆刻艺术。面对不同材质不同规格的各种好石料,篆刻家们搜肠刮肚的把好的石材物尽其用,发挥出最好的效用,雕刻出各种漂亮闲章。而这各类闲章也为书画艺术增添了更加丰富无穷的色彩。

我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也有过这样的体会,即在完成一幅作品之后,从匣盒里翻找出合适的印章,或田黄,或寿山、或昌化、或巴林,那手中的一份沉重与满足远不及内心的那份满足,特别是当那讲究的章料配上名家的篆刻,会让那书画家们的神态更加庄重与气质非凡,从而得到一份信心满满的骄傲与幸福。在这份骄傲与幸福中,似乎又希望让观众与爱好者们明白,在书画家们的最爱当中,除了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之外,还有这另外一宝,即“诗书画印”中的印。

好的印章,好的篆刻作品,如好的书画作品一样,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有视觉冲击力。贾老师的篆刻作品就是这样,看一眼就有点爱不释手了。见我如此的把印章把在手里,不住的欣赏,端详,贾老师又从随身挎包里找出一摞精致的印稿来,翻着叫我看,哇!这么多啊!

这一摞稿纸应该是稿谱纸中最优等的那种——平展,光滑,上面印有“贾炳群印稿2016丙申”字样。稿纸比扑克牌大一圈,摞在一起,乍一看还以为是一副大号的扑克牌呢。把稿纸一一打开,一幅幅精美的印样展现眼前。我庆幸有这样一个好的下午,能够一下子欣赏到如此多的篆刻佳作。

在中国,篆刻的历史很久远,从商代遗存的三颗铜玺,以及春秋战国时代留下来的玺印,至秦印、汉印、唐、宋、元的印章,直至明清民国。篆刻艺术源远流长。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今天。篆刻艺术如盛开的百花园中的一束,如艺术长河中的一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像书画艺术一样,篆刻艺术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方兴未艾,欣欣向荣。在文化昌盛的沃土中,篆刻艺术以及篆刻家们顺着时代的东风乘势而上,在属于他们的哪一方沃土刻苦努力辛勤耕耘。

说起贾老师的篆刻历程,也有一段传奇的故事。贾老师祖籍河北邢台,那是一座有3500年建城历史的文化古城。贾先生自小就迷上了书画篆刻艺术,28岁那年,他与另一位篆刻爱好者,怀揣着张海先生(后来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出具的介绍信,踏上了南去的学艺路程。远赴风景甲天下的杭州,慕名去投奔中国篆刻的最高殿堂“西泠印社”。

享有“中国篆刻之父”之名的余正先生接待了这两位远道而来的求学者。那时节,贾老师正一门心思扑在绘画儿上面,并没有把过多的精力用于篆刻,所以在行程之前,只是带了一摞自己的绘画作品。

余正先生给他二人布置了作业,要求次日再来见面时,各交上一幅临摹古人的篆刻作品。

利用一夜的时间,先生二人完成了老师的作业。当把作业交到老师面前时,余正先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贾先生篆刻的作品上,并怀疑的问“你是没有搞过篆刻吗?你这方印已经很有一些基础了”。

当贾先生确认自己被老师留下学习篆刻艺术之后,他欣喜若狂,立刻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崭新的学习环境里。他珍惜这样的机会,他不会放弃上天赐予他这样的好机会。在西泠印社的几年学习中,贾先生先后从师余正、李刚田等名师,学期满后,他怀揣希望与理想离开了美丽的杭州,重新北上,来到了一个更适合他施展才华的广阔的天地------北京。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贾老师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幕,他在北京琉璃厂摆摊儿刻印,经历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

北京的琉璃厂,在历史上是著名的古文化一条街,商铺云集,挤满了名扬中外的古玩、字画等老字号店铺,如荣宝斋、博古斋、萃文阁、汲古阁、信古斋、聚古斋等等。

在这条街上出入的多是些文化名流、文人墨客,可谓是往来无白丁。通过熟人朋友,贾老师不偏不倚,就在大名鼎鼎的荣宝斋门前,摆下了自己80公分见方的篆刻小摊儿。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改革开放后的琉璃厂一条街,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化商贩。他们就近租了小房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开书画店,有的开装裱店,有得卖文房四宝。另外还有些游商,文化一条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贾老师的篆刻小摊儿自然也引来了一些人的光顾。有些人以貌取人,看不起摆地摊的,认为摆地摊儿能有什么好活?不屑一顾。也有一些行家里手,见贾先生的刻印出手不凡,于是也客气的与贾先生谈刻章的事。天长日久,贾先生的刻印在琉璃厂小有了些名气,并结识了一些业内朋友。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经历了事业上的初创起步及小有收获之后,贾老师在业内渐渐有了知名度。他的作品开始在一些媒体上展露头角,于是,贾老师的应酬多了起来,时间也显得匆忙了许多。社会上有些知名人士也开始以拥有贾老师的印章而满足。

笔者为着写字的需要,也有一些印章,但是当一看到贾老师铺在眼前的这许多精美的印谱时,对于印章的认识顿时有了一个飞跃。以往看到的多是实用类的印章,而眼前看到的则多是艺术类的印章,而更多的是那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式闲章。

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字还没有统一,各种文字统称为大篆。其中有一种被称为“鸟虫文”,贾老师印谱中就有《共产党》一方印用此种文字刻的。“瓦当”也是一种表现形式,一方《像太阳》印则是用瓦当的形式篆刻的。两方形式不同的印,组成“共产党像太阳”,别有情趣。

照“一切文字皆可入印”的说法,印谱中还有一些内容令人赏心悦目。比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又如《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两方印对文字的安排十分巧妙,字中有层叠,又有穿插,新鲜之中,又显得十分和谐。

印谱中还有两个精巧的观音佛像,刻法纯熟,缜密中不失飘逸高古而又典雅,令人叹为观止。为不占用贾老师更多的时间,我捡喜欢的印谱拍照了几副,便决定告辞。

与贾老师告别之前,想起来应该留一张合影,于是我们选择了在一幅画前下面合影。贾老师见我选择的山水画便说“刚才你说这幅画不真,你还是很有眼力的。我就顺便给你讲一讲这幅画的故事。”

“前两年我有事又回到琉璃厂,偶然就碰到了“荣宝斋”木版水印传承人某某经理,时隔数年,他们都知道了今天的我比往日不同了,无论是在书法还是篆刻,我都小有成就,于是就特意邀请我参观他的木版水印工艺流程。

某某经理领着我来到制作车间时,许多人我都熟悉,他们就是当年很看不起我的那那些人,他们是“荣宝斋”的员工,而我是大街上的北漂,他们曾经嫌我的小桌子碍事,曾经用不屑的眼光看我。

看到是我要参观他们的工作,很不情愿,似乎是在说,不就是他吗!其实我也不想麻烦他们,但是经理执意要坚持,让他们每个人,按照各自的工序,一一做一遍。这幅白雪石的“漓江图”就是那次他送给我的。”

右一为本文作者

听了贾老师讲的这一段小插曲,我深深叹了口气,想起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那句话。贾老师做过北漂,但谁又知道混迹在茫茫人海中的北漂们有几多沉沦、几多展翅翱翔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能将印章钤拓出印的神韵,篆刻小站钤印心得体会
大收藏家399期:韩天衡,近墨者兼济天下
刘一闻:我和篆刻
“寻常杯酒——祝竹篆刻书画艺术座谈会”发言纪要(上)
著名书画篆刻家侯勇创作《百鼠印谱》贺新年(原创)
《遯斋印痕》记趣2009071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