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齐飞之友】第四百九十二期 【作家笔下的作家】 王青:远近的苏北...

 《作家笔下的作家 

王青

王青,安徽省作家协会理事,蚌埠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源于热爱,多年来与文字痴缠不休,期望写出一个人对生活诚恳的感受和感恩。著有散文随笔集《女儿藤》,有散文、诗歌入选《我们的莎士比亚》《美丽心灵读本》《记忆之中的定格》《含羞的红豆》等二十余部散文集和诗集,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文字散发于国内各报刊。文字清浅,挚爱深沉。

苏北

苏北,本名陈立新。国内著名散文家,多年致力于汪曾祺研究,安徽天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先后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十月》、《大家》、《散文》、《文汇报》和香港《大公报》、台湾《联合报》等发表作品一百五十多万字。作品入选多种选本。著有小说集《秘密花园》、散文集《城市的气味》、《植点青绿在心田:苏北海外散文71篇》,随笔集《书犹如此》;回忆性著述《一汪情深:回忆汪曾祺先生》、《忆·读汪曾祺》和《汪曾祺闲话》等。另,主编有《汪曾祺早期逸文》(安徽文艺版)《四时佳兴:汪曾祺书画集》(天津百花文艺版)《我们的汪曾祺》(古吴轩版)《汪曾祺草木虫鱼散文》(上海文汇版)和《汪曾祺少儿阅读丛书》(三卷,南京大学版)等。曾获安徽文学奖(政府奖)、第三届汪曾祺文学奖金奖、《小说月报》第12届百花奖入围作品等多种奖项。

远近的苏北

王 青

和作家苏北的见面有一种赚大了的奢华感。因为认识了他,就像一下子认识了两个人,他,还有他“一汪情深”的汪曾祺先生。自二十二年前汪曾祺先生遁去仙界弄墨以后,我就固执地认定苏北是他在凡间的代言人。也许用“转世灵童”一词去喻说太过于玄幻,而且也不够严肃,但的的确确可以帮我表达出个中关乎灵性的那层意思来。

人啊有时候就是这么地固执。比如苏北,他说他从喜欢汪的小说到后来研究汪,前后已近三十年了。一个人一生才多长啊!他固执地发自内心地热爱与坚持,让我们在这些年里源源不断地读到关于汪先生的种种文字,也让我们在这个用力过猛的时代,享受着他和汪先生为我们营造的那种难得的冲淡和沉静。

远逸的文字或许会生发出一种距离上的远意。其实苏北所在的地理位置并不远,我熟识的几个师友常说起他,我也常去合肥,可从没想到要去拜见一下。作为一个也喜欢写写的人,可能我对文字比对人更感兴趣吧。说来也巧,我市的《淮河晨刊》新辟了“晨风·大家”栏目,大篇幅地刊发省内外著名的作家的作品,每月两期,大有把天下名家“一网打尽”之势。年前有次与编辑老师谈及“大家”及作品,我和他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了同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苏北”。于是编辑老师就顺口说你那么熟悉苏北的作品,就帮个忙约一下稿吧!我答应了,却又十分茫然。苏北的作品我虽读了不少,可他这个人给我的感觉类似隐逸中人,我上哪儿去找他去呢?况且还要冒昧地约上一篇专稿。

好在我顺利地从老画家吕士民先生那里找到了他的手机号,E时代里想隐于哪儿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快我就打通了他的电话,言明了约稿事。怕他不答应,我还套近乎地提起我曾写过的和他有关的一篇书评。那书叫《五虎出列》,五个属虎人在虎年的一本合集,书评叫《五个男人一台戏》,我亦属虎,自以为这是自己写的还算有趣的一篇文章。没想到他竟然还记得,说收在刘政屏先生编的《以书的名义聚会》那套书中了,稿约的事也没再推辞,随后让我把详细情况发到他的邮箱。发邮件约稿时,我小小地幽了一默——“蚌埠地偏久旱,请速降甘霖!”落款是祈雨人。甘霖当然是如期降临了。不多日,他就发来《听沈从文说话》一稿,洋洋洒洒3000多字,就像他写的那声音,有种透心的温暖,我读了很是过瘾。年后,这文章在“晨风·大家”版一刊出,好评泱泱。我也特别高兴,和文友说让你们见识一下这只厉害的苏北虎!其实苏北的文字丝毫没有虎气,温厚淡雅的风格很合我眼。这次他更像是一场及时雨。“雨落珠城恰逢春,谢谢您的及时雨!”这是我在文章刊发后向他表示感谢的短信。说到雨,苏北的散文简淡却毫不干涩,还真有那种水润灵透的意境呢!那是一种灵狐般的修炼,我只能远远地瞠目其后。

就在前天,苏北老师竟然来蚌埠了,打了个电话联系我。终于要和仰慕已久的苏北老师见面了,我很是惊喜。约好的时间,我却因事耽搁晚了,害得他在尚寒的春风里候着。下车那会儿天已薄暮,我又近视没看清,就径直朝前走。不料想风中有人老友一样地扬手向我打招呼,我方知那人原来是苏北老师。虽然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但见后却没什么陌生感,我想那一定是因为他的那些文字缘故吧,当然,还有时不时在他文字里现现身的和蔼的汪老先生。亲切!晚宴后,一帮朋友散去,另一小帮换了地点洗盏更酌,我执一杯淡红茶,继续听他天南地北地神侃。他说的最多的还是关于读书和写作,谈他自己的创作经历,还有对阅读和写作的理解。最有意思的是,不管是说黄永玉、林斤澜,还是说马尔克斯、莫言,或者说美食、说草木,他的话题说着说着又大半绕回到汪曾祺这个名字上。“天下第一汪迷”可不是浪得虚名。

录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数年前,皖省天长县一文学青年,偶得一册汪曾祺著《晚饭花集》,爱不释手,将其抄至四个笔记本上,后又往汪氏故乡高邮巡察,返,更笔名“苏北”,以示对汪氏之爱慕。又数年,偶得机缘,识以汪,遂成汪氏私淑弟子,时有过从,亲承謦欬。汪殁,仍追随不倦。凡十载,积十万言。或颂其文,或识其人,叙掌故,述轶闻。集为:《一汪情深:回忆汪曾祺先生》和《忆·读汪曾祺》二册。世人谬爱之,称“汪氏门下一走狗”。——这绝对可以算得上当代文坛让人称奇的一段佳话。

他滔滔不绝地说汪,其实他自己也很值得一说。他的小说散文也都很厉害的,著有小说集《蚁民》、散文集《那年秋夜》、《植点青绿在心田》、《书犹如此》、《忆·读汪曾祺》等等,作品量不算很多,但分量都是沉甸甸的。谈到以后,他说他想用自己的笔触,一步步去还原一个真实的汪曾祺。他说日后想写一本《汪曾祺传略》之类的通俗读物,就如茨威格的《蒙田》那样,在贴近人物的情况下,明白简单地写出一个人。这对苏北来说,应该是一件指日可待的事。

谈兴一起,时间就消失了,临近午夜,大家不得不告辞走人。他把我们送到电梯口,挥手拜拜时,我真想效古人状冲他抱一抱拳——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不过,蚌埠到合肥这点距离,怎么也不像山高水远的样子。那样的远,也许就是一种近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汇读书周报;书人茶话
散文是使记忆显影的方式
遇见一个美好的灵魂,滋养你一生
高邮,汪曾祺文学地理
“文学中国”首届中国作家微信书画展之苏北作品专辑
苏北:汪曾祺生活在美中,也用文学弥补着不完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