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时间来到了1900年

开篇之前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些想法,人是不是越到最后占有欲就越来越少,应该做减法了,物聚物散是有定数的,聚再多的物可能也只是一时的占有,定心、定性做一些有意义的尝试更好一些。

写了这么久,时间终于来到1900年,1900年以后出生的人有可能赶上了晚晴也有可能赶上了民国,但是肯定赶上了新中国,这一波人,有的人赶上了三个时期有的人赶上了两个,我说的这一波人是指篆刻家,有的人还有传统底蕴在有的人可能稍微差一些,而有的人可能还接受了西方的美学教育和思想然后回过头来再次接受传统美学,不一而足。

而此一时期有人在民国晚清民国时期就享誉中国,后来进入新社会,有的人远遁他乡而不为世人所熟知,但是在特定的时期其影响还是值得我们去传播和赞颂。

此一时期在民国就已经有很大影响的如沙孟海、朱复戡、钱瘦铁、邓散木、褚乐三、谈月色、陈巨来、方介堪、顿立夫、韩登安、来楚生、钱君匋、叶潞渊、方去疾、吴朴等,而在新中国成立后远遁他乡的如冯康侯、罗叔子、陶寿伯、台静农、王壮为等,在年轻点的如单晓天、余任天、韩天衡等,都是现当代值得去研究和学习的人,前面的文章我们曾经介绍了几位,感兴趣的可以往前面搜一下。

而这批人大多数都经历了十年浩劫,篆刻这门艺术基本上算是废了,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篆刻艺术才又继续恢复并发展起来,但是已经大不如前,篆刻基本上变成了一个非常高冷的艺术门类,从前享誉民国的大家们到了这个时候大多已经不为人所知,相反书画艺术倒是一浪盖过一浪超越了金石,随着金石篆刻越来越冷,而且门槛越来越高,渐渐的就变为了一门小众艺术,在篆刻不为人所知的同时,印材的收藏又逐渐的从东南一隅扩散到全国,并逐渐形成了另外一个收藏门类,只不过这个入门的难度基本上跟篆刻就没办法同日而语了,而篆刻或者是明清流派印收藏也就逐渐被大家认为是玩石头的。

话题有点跑偏,但是这也是目前的现状,在大家都追求极品晶冻满血的印材的同时,逐渐忽略了篆刻赋予印材的文化意义,而后期人们逐渐发掘的附着在印材上的印纽艺术及薄意艺术也算是金石篆刻收藏的另外一个工艺美术的延伸,这种发掘其实本身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并且也诞生了很多值得去研究的工艺美术大师。

话再绕回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篆刻艺术又相对活跃了起来,也诞生了一批比较有名气的篆刻家如陈大羽、刘江、韩天衡、石开、王镛、陈茗屋、熊伯齐、李刚田、童衍方、林健、刘一闻、崔志强等,这些人基本上撑起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到现在的中国印坛。

而此一时的篆刻则由过去的师承关系逐渐过渡到了院校招生,成批量的培养阶段,而此一时间能够称为金石大家的人则不多见,而老一辈的人则逐渐凋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民国时期《泉币》、《金石篆刻研究》
中国民国篆刻简史
山庐印语(四)丨民国时期上海印人的风采
【书画世界】民国印学研究概述
【浙派篆刻赏析】西泠前四家·丁敬的艺术成就
篆刻初学临摹的白文印(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